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21学年度共同体王京专帖(四六年级) [复制链接]

61#

●了解使用简单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TOP
62#

2.“空气”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并能占有一定的空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TOP
63#

●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空气受热后会上升。
●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TOP
64#

科学探究目标
●运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实验中所反映出来的空气特征及现象。
●以语言、绘画、文字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信息,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尝试以气泡图、矩阵图等图表的形式组织、整理信息。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TOP
65#

科学态度目标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物体特征,以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能如实讲述事实,不盲从,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形成用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
●具有分析、反思、尝试运用多种探究方法的创新意识。
TOP
66#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空气是重要的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利用空气的性质改善生活,科学技术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TOP
67#

3.“天气”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天气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等。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台风、洪涝、干旱等天气会带来灾害。
●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的综合。
●天气预报是气象部门收集大量的数据后,分析、制作并发布的。
TOP
68#

科学探究目标
●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天气。
●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记录、描述天气信息。
●用统计图表等工具整理天气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讲述自己的观测、记录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交流。
TOP
69#

科学态度目标
●表现出对天气现象的探究兴趣,关注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乐于尝试运用各种工具完成对天气特征的观测。
●初步养成记录天气日历的习惯。
●体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TOP
70#

比较不同的土壤 教学设计
TOP
71#

【教材简析】
土壤有不同的类型。本课将引导学生,从土壤质地即土壤颗粒组成比例的角度,认识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沙质土、粘质土和壤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眼看、手摸和做对比实验的方式来认识三种不同土壤在颗粒大小,黏性以及渗水性三个方面的特点。通过对三种土壤特点的认识,来分析出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不同影响。
TOP
72#

【学情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土壤的成分以及部分成分的特点。他们知道土壤由哪些物质组成,了解土壤的成分,并认识到土壤对生命的意义。那土壤又有哪些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土壤分别有怎样的特点?不同类型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呢?这同样也是四年级学生非常乐于探究的问题,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认识三种土壤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借此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这将为学生建构关于土壤的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奠定基础。
TOP
7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土壤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
TOP
74#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对三种土壤的特性进行细致地观察、比较。
·能够观察、描述、记录三种土壤的特性。
·能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与土壤类型的关系。
TOP
75#

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认识到土壤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TOP
76#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人类生活的许多需求都来源于土壤。
TOP
77#

重点: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认识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土壤的特性。
TOP
78#

难点:能仔细观察并记录土壤的特性,并分析出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不同影响。
TOP
79#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
学生:一套土壤样品(沙质土标记为1号,黏土标记为2号,壤土标记为3号)、放大镜、过滤杯、烧杯、水、纱布、湿巾。
TOP
80#

【教学过程】
一、聚焦:初步了解土壤有不同类型。(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
1.我们先来看几张图片,重点关注土壤,这是种植仙人掌的土壤,这是种植水稻的土壤,这是种植青菜的土壤。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土壤都不同。是,不同的植物适合不同的土壤,这三种不同的土壤之间有哪些区别?今天我们一起来比较不同的土壤。
2.揭示课题:比较不同的土壤(板书)
TOP
81#

二、探索:比较三种不同的土壤(预设25分钟)
(一)比较三类土壤的颗粒大小。
[材料准备:每组一套土壤样品(沙质土标记为1号,黏土标记为2号,壤土标记为3号)、放大镜、湿巾]
1.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三种土壤,并给他们编了号。提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它们的不同?学生:观察,你说的就是用感官去观察,二年级我们学过可以用哪些方法去观察物体?
眼看,看不清的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鼻闻,闻气味的正确方式是怎样的?扇闻的方式;
手摸、捻颗粒大小,注意手指的体会。
可以观察土壤哪些方面的特征呢?着重观察。
了解了观察方法后,再来看几点要求
TOP
82#

2.出示记录单,明确观察要求:
(1)边观察边记录;      
(2)注意实验卫生,不能用嘴尝;
(3)实验完成后,用湿巾擦干净手。
TOP
83#

3.组内合作,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并记录三种土壤的特点。
我的观察记录(一)
    1号土壤    2号土壤    3号土壤
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粗糙
师:为什么摸起来会更加粗糙一点
学生:小石子多,也就是沙粒多
TOP
84#

你们觉得这三种土壤的黏性都一样吗?猜一猜,如何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二)比较三种土壤的黏性。
1.学生交流比较黏性的方法,引出团小球实验(学生演示)
    1号土壤    2号土壤    3号土壤
黏性            
(注意:“黏性”可以用好、差、一般描述)
2.汇报交流:通过观察比较得出:1号土壤
TOP
85#

(三)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材料准备:每组一套等量土壤样品、湿巾、过滤杯、塑料杯、纱布、烧杯、水]
1.    师问:三种土壤渗水性一样吗?你猜想的理由是?
2.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边说边板书画图。师生交流确定实验方法并引导学生要关注实验的公平性。(三种土壤要等量,同时缓慢倒入等量的水)。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只改变了土壤的种类,其他条件都保证相同,这样的实验就叫。。对比实验。
TOP
86#

3.    具体操作方法,请看微课。微课展示比较土壤渗水性的方法。
4.学生实验观察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情况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我的观察记录(二)
    1号土壤    2号土壤    3号土壤
渗水性
TOP
87#

5.研讨交流:你们组得出的结论的什么?1号土壤渗水速度快,杯中接的水最多;2号土壤渗水速度慢,杯中接的水最少;3号土壤渗水速度一般。
小组讨论并思考:为什么1号土壤渗水速度最快、2号土壤渗水速度最慢?
(预设:1号土壤颗粒大、含沙量多、间隙大,2号土壤颗粒细腻、含沙量少、间隙小)
TOP
88#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研究比较了三种土壤的这么多特点,他们到底是什么土壤呢?老师补充一点资料。根据土壤中沙粒黏粒的比例不同(饼图),可以将土壤分为三类,沙质土,壤土,黏土。你们发现三种土壤中沙粒和黏粒的比例分别是怎样的?
生:沙质土 沙粒多于黏粒,所以摸起来会更粗糙。
壤土呢?黏土?
1.师:结合刚才的观察结果,想一想1、2、3号土分别是哪种土壤?(板书)
2.现在你能不能总结一下三种土壤各自的优缺点。
1号沙质土:颗粒粗糙,含沙量多,黏性差,渗水速度快,透气性好。
2号黏质土:颗粒细腻,含沙量少,黏性好,渗水速度慢,透气性差。
3号壤土:如果说沙质土,黏土是两种土壤的极端,那么壤土则介于两者之间,通气性好,保水、保肥能力强,是较理想的土壤。
TOP
89#

3.提问:土壤的这些优缺点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吗?
回到前面的三幅图,这三种土壤分别是什么类型的土壤?为什么仙人掌适合生长在沙质土中?
生:仙人掌对水的需求量少,而沙质土比较松散、透水性好,所以。。。
师:适合比较能耐干旱的植物生长。
师:为什么水稻适合生长在黏土中?
生:水稻喜水,需要保水性好的土壤
师:黏土适合水生植物生长。
TOP
90#

四、拓展3分钟
1.知道了这三种植物适合生长的土壤,再来考考大家这三种植物(荷花、西瓜、凤仙花)请为这些植物匹配合适的土壤(连线)。渗水性好的沙质土可以保证西瓜具有更高的甜度。回家去观察一下你们种植凤仙花的土壤是不是壤土?相信你一定会分辨了。
2.再布置一个作业:去调查三种土壤还适合哪些植物生长?回去请查阅资料。我们下节课来分享。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