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教学关键问题1: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教学关键问题分析 科学研究是为了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其主要途径是观察和实验。科学的本质是实证的,科学活动是一种求真活动,必须实事求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把实证意识作为科学态度的一部分,在科学态度总目标中指出:“具有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想法,不迷信权威;实事求是,勇于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 学生的观察、描述、论证都应该以事实为依据。科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不仅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要使学生掌握科学观察、描述、论证的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的培养应该同步进行,相互促进。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不仅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教育价值,对于培养“社会的人”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识别“伪科学”的意识,对网络及各种媒体上的各种信息,不盲目传播,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这些信息。
小学生受其自身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的影响,实证意识不强,往往表现为“唯上”“唯书”“唯众”三种情况。
“唯上”即盲目相信教师等成年人以及班级中“学霸”的权威言语,学生常常会把教师的话当成“金口玉言”,在课堂交流和汇报等环节,常常不加分析地听从“学霸”的观点,不敢提出异于他人的观点。
“唯书”主要表现在认为书本写的、媒体报道的信息都是对的。此处的“书”不仅指纸质报刊书籍中的内容,还包括电台、电视台、网站、微信上的各种信息。在教学中常常发现有学生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因为哥白尼的“日心说”就是这样描述的。在小学生的认知中,书本上写的信息就是对的。
“唯众”的现象在小学中同样普遍存在。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学生认为大多数人的观点应该是正确的,会无理由地怀疑自己的数据(观点)是错误的,在实验过程中,常常有学生在发现自己的实验数据与其他人(组)不一样时,就偷偷修改数据。
教师的不当教学行为也会对学生实证意识的形成起到负面影响。例如,不科学的实验设计导致错误的结果;教师忽视实验(现象)与结论之间的论证过程;教师过于注重正确的结果,使学生害怕与权威不一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