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蓝桂勇:《小学科学教学关键问题指导》阅读摘录及心得 [复制链接]

31#

摘录

  教学建议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这一课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磁力大小会变化吗”这一研究问题,简约高效,充分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1.体现探究式学习特点
  2.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TOP
32#

心得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低下,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主动探究的机会,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关键就是教师在科学课堂上,要牢记科学课堂的特点,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究,要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比如探究问题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器材的落实等等。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也就要求我们教师每一课都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而不是教科学”。
TOP
33#


摘录


  教学关键问题4: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关键问题分析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也是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小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等方法,能够利用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初步理解身边自然现象和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生的思维主要属于初步逻辑思维,还带有具体形象性,但小学生的思维的确获得了初步的完善和发展。小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抽象、概括、比较、分类、具体化和系统化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概念,学会了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表现出较完善的思维过程。
TOP
34#

心得    
  逻辑思维能力是科学素养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直接影响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改变以往“老师做学生看”,甚至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是要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管是假设还是结论,都要做到有理有据。
TOP
35#

摘录

  教学关键问题解决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
  一、运用结构性材料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通过递进式实验活动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运用学习单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通过论辩式交流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TOP
36#

心得


  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纵观这四个方面,前面三个方面我们科学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做的比较多,相应的成果也比较多,对于第四个方面“通过论辩式交流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则相对欠缺,应该成为我们下一阶段重点研究的方向。

最后编辑白云的家 最后编辑于 2021-08-09 21:26:43
TOP
37#

摘录

  教学建议
  如何有效运用结构性材料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结构性材料应具有普遍性
  2.结构性材料应基于学生水平
  3.结构性材料应具有层次性
TOP
38#

心得

  实验探究是科学课的重要组织形式,科学探究离不开材料,如何选择材料进行科学探究是永恒的课题。本课例所归纳的三点,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值得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选择材料。比如说材料的普遍性,就是说我们选择的材料就在我们身边,一方面我们很容易就可以获得,另一方面让学生有亲切感,容易使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再比如说材料应具有层次性,这是关键点,通过有层次性的材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科学探究层层深入,同时可以更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TOP
39#

摘录

  教学关键问题5: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关键问题分析

  认知心理学把问题解决定义为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本节中的问题解决是指,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基于已有认知,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综合性认知过程。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的问题解决主要体现在:
  一是学生在学习中初次遇到的新知问题,难以直接用已有经验来处理和解决。  二是将所学知识包括跨学科知识加以重新组合,用来综合解决新知或简单项目、任务的问题。
  问题解决能力,简单说来,就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真实世界中具体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基础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实践创新素养的一个要点,主要表现在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发现和提出生活实际中的简单科学问题,并尝试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下面对导致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低下的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
  1.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导致学生缺乏问题意识
  2.低水平的问题设计影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
  3.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导致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动力不足
最后编辑白云的家 最后编辑于 2021-08-12 15:45:26
TOP
40#

心得



  问题解决能力,在科学课堂上,其实就是科学探究能力。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关键还是在于教师改变以往“教师教学生听”的教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之中。
TOP
41#

摘录

教学关键问题解决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将教学内容蕴含在复杂而有意义的任务中,学生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达到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形成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是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导向的。PISA测试将学生问题解决路径划分为理解问题、描述问题、展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解决方案、交流解决方案六个阶段。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根据任务驱动教学的特点,建构了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亲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问题解决能力。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二、设计方案,实践探究
  三、交流研讨,优化方案
  四、再次挑战,尝试解释
  五、展示评价,过程反思
TOP
42#

心得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离不开学生的实践,纸上谈兵是要不得的,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关键还是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之中,另一方面在学生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积极引导,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践探究、到交流研讨等等,都要让学生围绕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进行。
TOP
43#

摘录


  课例“赶羊入圈”教学建议:
  1.为了让学生能经历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建议根据学生的基础可以实施70~90分钟的长课时教学。
  2.场地要提前准备,活动材料准备要充足,每组至少要有3套。
  3.为保证小组学生能合理分工、人人参与,科学地设计过程性评价量表,并进行及时反馈评价很重要。
  4.在评价反思过程中,可以运用同屏技术,将每一组的装置、结果展示到大屏幕上,方便每个学生能看清装置结构和操作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5.要为激发学生的创意提供开放的环境,教师不要限制、影响学生的思考。为避免模仿组间同学的创意,影响、干扰自己的思考,教师要强调比赛规则。
TOP
44#

心得
  科学课堂采用长课时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学生科学探究的时间,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投身到科学探究之中,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由于任课的班级多,长课时的安排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关键还是我们教师要改变科学教学理念,让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之中,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同时,我们科学教师还要积极创造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不能落下某一位学生。
TOP
45#

摘录

课例“挑战大力绳”教学建议:

1.1/4大小的报纸要多准备一些,至少每人两份,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

2.要考虑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认知基础的差异性,因此要有分层任务的预设,为那些反应快、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提前设置拓展任务,避免做得快的学生提前完成任务后无事可做,关注学优生的培养。

3.由于制作纸绳的现场操作示范可观性弱,所以课前准备一些关于纸绳制作方法操作示范的微视频,以供课堂教学中在学生遇到操作困难时播放,起到示范指导的作用。

4.如果学生基础较好,第一次个人挑战成功率高,则第二次挑战就可以加大难度,如要求把纸绳变成40cm长。设计有结构、有梯度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5.教师要强调操作安全,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打孔器备用。
TOP
46#

心得


  从课例可以看出,材料准备必须充分,必须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实验操作,不能让一部分学生充当看客,同时要注意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锻炼、提升。
TOP
47#

摘录


  教学关键问题6: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关键问题分析

  创新能力是指运用一定的知识和理论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和新产品的能力。相应地,可以将小学生创新能力理解为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材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学生的造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发展,甚至还存在受到遏制的现象。我国小学生应试能力强,

但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弱。在当前的科学教学中存在一些弊病,这些问题阻碍了小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的形成,使小学科学课缺失了它原本的一部分意义。

  影响小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很多,下面主要从学生、教师、其他层面来分析造成小学生创新能力不高的原因。

  一、学生层面

  第一,自我调节能力偏低。

  第二,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第三,创新思维不够完善。

  二、教师层面

  第一,课堂教学有待改进。

  第二,评价方式略显单一。

  第三,教师素养有待提高。

  三、其他层面

  第一,教育理念的偏颇。

  第二,传统思想的束缚。

最后编辑白云的家 最后编辑于 2021-08-16 21:49:20
TOP
48#

心得



  创新是发展的前提,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是我认为主要还是在于我们教师,因为学生的很多因素如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等通过我们教师的教育是可以改变的。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从改变自己开始,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能力,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最后编辑白云的家 最后编辑于 2021-08-17 21:31:12
TOP
49#

摘录

  教学关键问题解决
  一、课堂改进——引入项目学习法
  二、教室改进——构建创新实验室
  三、评价改进——展开多元化评价
  四、技术改进——学习“互联网+”资源共享
  五、培训改进——提升教师创新素养
TOP
50#

心得


  项目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相对于以往的学习,知识的整合性更强,内容更丰富,学生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更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在的科学教育过程中,值得我们大力开展。当然,要开展项目化学习,我们教师也要不忘学习,提高自己的科学教学素养。
TOP
51#

摘录



  课例《拯救北极熊》教学建议
  “拯救北极熊”一课融合了对热传递的知识学习和运用知识解决模拟问题两个方面,并借此向学生传递了保护地球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迫切性。
  1.在完成情境化任务——“北极熊住房”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学生对热传递相关科学概念进行学习和实践。
  2.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工具,在设计、制作、评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升,做中学、做中悟特征更明显。
  3.学生在“动手做”中解决问题,更好地体验“做”的成功和乐趣。
  4.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TOP
52#

心得


  从《拯救北极熊》这一课例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拯救北极熊》一课融合了对热传递的知识学习和运用知识解决模拟问题两个方面,授课教师将科学概念学习融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将热传递的知识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把知识学习与问题解决整合在同一个活动之中,既可以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TOP
53#

摘录

  教学关键问题7:如何融合STEM教育的理念?
  教学关键问题分析
  目前在STEM融合教育的实践中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第一,教师缺乏融合STEM教育的意识。
  第二,缺少成熟的STEM教育的本土化案例。
  第三,缺乏STEM教师培训。
TOP
54#

心得

  STEM教学这几年搞得风风火火、热热闹闹,说实在的,真正在教学中去实践的还真不多,偶尔听到课例都是一些教师自编内容,对科学课堂的指导作用不是很明显。同时对于STEM教学,大部分教师其实都是云里雾里,虽然知道STEM教学涉及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可实际课堂中如何融合却一窍不通。要想让STEM教学真正走进普通教师的科学课堂,任重而道远。
TOP
55#

摘录

  教学关键问题解决
  小学科学融合STEM教育理念,可以从“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内容开始。
  一、把握STEM 教育的特点,改进学教方式
  二、把握契机,强化培训
  三、依托院校,加强研究
  四、立足校情,整合课程
TOP
56#

心得



  STEM 教育综合了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的特点,承载着跨学科、跨领域的观点。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融入STEM 教育理念,首先自己对STEM 教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第一步必须是对教师进行STEM 教育理论、实施的培训,第二则是尽快编写出相应的教材(或者在科学教材中专门开辟一个单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让老师把握STEM 教育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
TOP
57#

摘录




  《有趣的宝葫芦》课例建议
  “空气具有流动性,空气会占据空间但是能被压缩”,这是小学三年级关于空气性质的核心知识,教学中主要应用了STEM教育的理念,利用“宝葫芦”“哈勃瓶”等载体,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做中学。
  在第一个环节中,教师设计了两个相互矛盾的实验现象“吹不大”和“吹得大”,来滋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猜测其中的科学奥秘,并开启探究之路;通过做“工程”(E)——做一个宝葫芦,考查“数学”(M)的应用——瓶体的大小、裁剪口的圆周比较,考验了学生的“技术”(T),突出宝葫芦的特征——密封性好,为“科学”(S)探究做铺垫。
  对“玩一玩宝葫芦”这一任务,学生有可能成功,发现科学奥秘;有可能失败,进行二次改进。部分学生可率先发现科学奥秘,根据科学原理继续改进,成功后进行分享和展示。这样可以逐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这也是STEM教育所追求的。
  简言之,学生在多次动手做、动手玩的过程中,在小组合作与交流中逐步完善了认知结构,不仅将已学内容融会贯通,还锻炼了动手能力和交流展示能力,提升了科学探究能力。
TOP
58#

心得



  课例《有趣的宝葫芦》围绕“空气具有流动性,空气会占据空间但是能被压缩”这一核心知识,充分运用STEM教育理念,组织学生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为我们科学教师在科学上融入STEM教育理念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只要我们有心,STEM教育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TOP
59#

看人看事看物,世间万物无穷大小,雾里看花,拨开云雾,收获了发现和成长!
TOP
60#

摘录


《愤怒的小鸟》课例建议

  杠杆和弹力是小学阶段与力学相关的重要知识。教学中分两次进行投射游戏,这是一个递进过程,而非简单重复。初次试玩和挑战升级,先是为了寻找科学原理,再应用科学原理不断调试——改变弹力大小、调整方向、规划弹射轨迹。
学生在试玩和调整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指导,融汇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综合知识。
  STEM 教育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走向融合的STEM学习,与传统的科学学习是不同的。它是以工程设计为基石,引导学生用他们在科学、技术、数学各个领域的知识寻找可用的资源,制订可行性的方案,解决真实世界中有意义的问题。这种综合的教育过程可以让学生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学生在面对一个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时,能让自己所学的知识有用武之地,学会思考,学会整体规划,从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支撑、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要了解它们,尤其是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将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独立出去。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