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段小规模学校科学游考内容和形式探索
内容:
阐述了解的动物或植物各一种。
要求:
1.叫出名字;
2.阐述其他内容,阐述内容可以是描述也可以是别称、故事或与别的物体的异同等,但要求正确或有一定道理;
3.各人不能重复。
形式:
校园内排好队,随着路线行进——或争抢回答或指定学生回答
成绩评定: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确认学生成绩等级
突破成绩评定:
根据游考过程中的发现情况,临时指定具有一定科学价值的发现和思考进行回答
准备:
游考班级成绩登记表
过程:
(以我校一年级8人为例)
1. 组织:宣布游考内容、形式和要求
2.游览校园约一半(供学生选择酝酿要回答的内容)后,开始游考回答植物(先动物或植物,可以根据情况而定)
学生争抢回答中……
第一阶段快结束时发现部分学生没回答还在准备中寻找中,原因有二:A答案被别人抢了;B忘了游考,沉浸于自己的兴趣中。我及时指定学生回答
3.开始动物游考,重复刚才的操作
学生争抢回答中……
4.突破成绩评定
在游考中我选择了三个场景让部分学生回答,能回答好一个场景的就得2A,如果前两项动植物都回答好的得3A
场景一:发现花冬青很多叶子成了残枝败叶,光秃秃的
设计问题1.你发现了什么?2.什么原因造成的?3.凶手在哪儿?4.寻找“嫌疑犯”
场景二:发觉知了在叫
设计问题1.这是什么动物在鸣叫?2.它在哪儿?3.它还有什么名字?4.模仿蝉叫声“知了知了”“热啊热啊”等
场景三:发现燕子
设计问题1.哪儿最容易发现燕子?(燕子窝)2.看到有燕子趴在窝里问:它在干什么?为什么
(对这项内容其操作可以根据游考情况随机而定,场景一的操作我在游考植物时穿插的,场景三是游考接近结束时进行的)
开心一刻:最后时间有余,我还加了两个小故事:三岁小孩把山里的毛竹当甘蔗、城里人不懂装懂把地里的玉米当成了甘蔗的笑料故事
优点:本游考机动灵活,教师、学生主动性强,准备简单方便易操作
缺点:后面回答的同学难度相应会增大,教师评价时要作相应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