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定海区2021年董丹凤专贴 [复制链接]

31#

回复 21楼爬行的蜗牛的帖子

楼主的思考好仔细啊
TOP
32#

这周四,我上了五下的4.3《证明地球在自转》一课,真的非常有必要做个自制的教具,即证明摆的方向不变的装置。之前在论坛上看到萧山区义蓬第一小学陈飞琴老师做的自制教具,觉的特别好,但是自己没有时间也去做一个,比较可惜。后来我是借助视频,让学生观看的。这肯定没有实物演示来的更有信服力。要解决的关键是有一个可以转动的底盘,可以直观看到摆动幅度的量角器,还有尽量特殊的摆(摆线长点,摆锤重些)。
最后编辑爬行的蜗牛 最后编辑于 2021-06-06 23:23:11
TOP
33#

这周四,我上了五下的4.3《证明地球在自转》一课,真的非常有必要做个自制的教具,即证明摆的方向不变的装置。之前在论坛上看到萧山区义蓬第一小学陈飞琴老师做的自制教具,[img]https://nwzimg.wezhan.cn/contents/s
爬行的蜗牛 发表于 2021/6/6 23:11:35
让学生去挑战一下,回家自己尝试着做一做。
TOP
34#

回复 33楼王家东的帖子

哈哈,可以,说不定学生中藏着高手呢
TOP
35#

复习课怎么上——记6.15每月研修


      今天有幸聆听了朱钻飚老师,陈建秋老师和罗海军老师三位大咖关于如何上复习课的精彩分享,非常受用,以下是我在听的过程中印象比较深刻的几点:
一、复习课重点要体现:梳理性,系统性,互动性,趣味性,综合应用性
二、方式方法:
1.思维导图,师要先演示画一画
2.重点实验整合,在实验操作中去复习,
3.学生按小组随机抽取某一单元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操作,体现互动性,趣味性
4.学生来当小考官,学生来出题5.讲解分析试题时让学生来分析错题原因
6.教师平时要善于搜集错题,形成典型错题集
7.高级层次:用项目化方式复习,但是比较花时间。需要结合实际的复习时间有多少
8.期末评价:结合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以及纸笔测试来评定,来鼓励平时在认真参与实验,认真完成作业的这部分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最后编辑爬行的蜗牛 最后编辑于 2021-06-15 21:43:38
TOP
36#

回复 32楼爬行的蜗牛的帖子

这个做的是傅科摆吧。
TOP
37#

回复 35楼爬行的蜗牛的帖子

上号复习课,很见功底的。
TOP
38#

边学边思,加油!
TOP
39#

     地球科学探索

        715日,小学科学网络研修的主题是地球科学探索,感谢浙江省高中地理教研员、特级教师郭老师,带来的关于地球与宇宙领域的内容。曾经以为,这一领域的内容很高深,无从下手。而郭老师的讲座则再一次地印证了科学来源于生活,让我对该领域的内容又有了很多亲切感。

  一、生活处处是科学

  郭老师由一张高铁的照片,引出很多科学问题,包括由影子方向和长短判断一天中的大概时间。是的,谁会从不起眼的影子去发现一天中的时间呢,因为现代人要知道时间太简单了。而这就是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一个最简单的应用。

  二、在生活中联想,

  由一碗面进行联想,从专家视角,从地理角度去审视历史与文化。让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

  首先兰州拉面为什么能全国连锁近2000家,从原料着手,不受季节的限制,到兰州的地理位置,半干旱地区,农牧交错带,再联想到该地的气候类型是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带,而这样的气候过渡带也造成了饮食、建筑、习俗,语言,交通等方面的不同。

  我们常说要关注学生发散性思维,这就需要老师首先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从多方面,不同角度去留心观察生活,从而发现和提出不同问题,这样才能去感染和带动学生。如果老师骨子里是不关注生活,不爱好科学的,那么他的科学素养和专业也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

  三、在生活中发现

  由小鸟撞玻璃幕墙死亡现象——光的反射原理——工程技术解决问题——智能驱鸟器

  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这也是技术与工程领域或者STEM理念的体现。诚然,小学生技术能力有限,但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至少可以让孩子保持一棵探究的好奇心,这也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最后编辑爬行的蜗牛 最后编辑于 2021-07-30 19:31:09
TOP
40#

     地球科学探索

        715[
爬行的蜗牛 发表于 2021/7/30 19:22:56

生活处处有科学,就是这样
TOP
41#

回复 32楼爬行的蜗牛的帖子

当时疫情期间上这课 只能看看视频,-纯靠孩子想象了
TOP
42#

《素养导向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非常开心和激动,在小学科学网络研修第100期时能够聆听到小学科学的领军人物,省小学科学教研员俞伯军老师的高屋建瓴的讲座与引领。

  1.学以致用,迁移应用

  这个理念其实与初中科学不谋而合,让我更加坚定了以后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彻落实。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明确学以致用、迁移应用,并把概念学习与探究实践结合。

  俞老师通过具体例子举例了如何在学以致用上改进教学设计。如通过亲自实践,体会到……;利用已有经验,让小车在规定时间内行驶一段距离,修改后的教学目标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体验,突出了任务驱动。

      2.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很多,如探究式教学方法、项目化学习、综合性教学、主题学习、跨学科学习。俞老师重点讲了项目化学习要素与步骤,以及如何基于教材进行项目化学习。我觉得在课时紧张,课堂时间只有35分钟的(我校的)情况下,我可以尝试着借鉴项目化学习中的某几个元素去改进课堂,例如任务驱动,迭代更新,评价展示等。

  最后俞老师展示的项目化学习案例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走廊漫步的方式进行交流展示,并通过贴星的方式进行评价,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一直以来,交流评价展示环节,由于处于一节课的末尾,容易草草收场,走形式主义,而且往往是老师一人评价,缺乏生生互评,但这个形式就很好。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我们科学老师将迎来新的挑战,传统课堂向素养课堂的转型。以素养为导向,就是从孩子本身出发,从社会需求出发,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

最后编辑爬行的蜗牛 最后编辑于 2021-08-15 22:11:49
TOP
43#

科学课还是要动手,才能见真章。
TOP
44#

学习科学就是让学生应用所学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TOP
45#

  今年4月,我特别有幸能加入定海区小学科学研修社这个大家庭中,可以跟群里优秀的科学老师们一起学习探讨。

  由于自己的教学经历比较特殊,初中任教多年后调到小学,因此
爬行的蜗牛 发表于 2021/5/9 21:12:23

董老师很认真,值得我们学习,课后反思也是很重要的!
TOP
46#

回复 45楼luweiwei的帖子

一起学习
TOP
47#

每月研修《做理论敏感与实践创新的科教人》心得体会(9.15


  今天的研修是由邵锋星老师、蒋永贵老师褚清源老师三位专家一起给我们分享交流的。在研修中提到这样的一个现状:一线老师在理论敏感和理论储备上普遍比较薄弱。的确,反思我自己,平时教学中主要的精力是花在备课和上课方面,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很少花时间去静下心来好好阅读一本关于科学理论方面的书,更没有认真去写个课后反思。虽然上完课时,脑子里有各种对课的不足进行改进的想法,但是没有养成及时记录反思的习惯,以至于时间一长,这些想法都停留在脑子里并渐渐遗忘。所以做个教学有心人是非常有必要的。

  今天研修中,邵锋星老师的著作《科学素养怎么教?一位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笔记》,从书名中,就让人很想看看特级教师的那些生动的教学案例,他的理论是如何应用于实践的,又有哪些教学心得。因为科学素养本身是个很宏大的终极的目标,这样的上位目标怎样落实在平时教学中?是我们一线老师迫切想知道的,这也是本书的魅力吧。同时在研修中,我也了解到,邵老师本身平时就在大量阅读,阅读后还会与人交流书中的内容,从而达到深入地理解和内化。邵老师又是写作达人和高手,这一定和邵老师不断地研究理论,储备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分不开的。

  巧合的是,前几天学校给每位老师订一本书,我刚好订的也是这本书。因为暑假里五六年级新教材网络培训时,推荐了10本左右的科学专业方面的书,关于项目化学习和深度学习理论的书我已在网上购买。然后这几天学校要给老师买书,我又从这剩下的书中,去挑选了一下,觉得科学素养是现在非常热门的话题,同时又是结合特级老师课堂笔记的,可看性肯定非常强,而且又有喻伯军老师的推荐,所以更加值得一看了。

  最后褚清源老师在讲座中的话,也是深深触动了我。第1:说是老师要有大量的阅读储备,经典的书要反复读,去咀嚼,把一本书里,能触动你的好的观念或理念,转化为你的行为,就说明读到位了,说明这本书促进了你的成长。第2:重要但又不紧迫的事情 要有规划的做,褚老师每天读50页书,我觉得我还做不到,那就每天读10页吧,先定个小目标哈。第3:用输出带动输入 褚老师每年平均读20本书,读完后与别人聊书,就是内化了。我就暂且定个5本吧。把心得体会发在小学科学网上,作为交流,也是逼迫自己去阅读的一种方式。


最后编辑爬行的蜗牛 最后编辑于 2021-09-15 22:36:19
TOP
48#

定海区五上六上新教材培训体会

  9月16、17日两天,定海区举行了五上六上新教材培训,这次培训形式多样,既有特级教师名师们的教材解读,又有优质课一等奖老师的课例展示,还有专门针对工具箱的使用讲解,可谓是开学以来收获的一份大礼包。这次的每节研讨课例都与相应的单元解读的专家形成一对一的团队指导。为了这次活动,幕后的老师专家们从上学期末就开始反复试教打磨,不禁为这些努力付出的老师们点赞。

  沈佳源老师的《身体的运动》利用自制的气球和纸盒为材料的手臂教具,通过让学生体验举起和放下的动作,直观地看清了肌肉收缩和舒张时的拉伸情况。自制教具的能力一直是我比较欠缺的,要向沈老师学习,平时多去思考和钻研,利用生活中常见材料进行加工,也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洪松老师的《斜面》一课通过三个挑战任务来驱动,层层递进,并运用相应评价机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挑战欲望,在小组合作中建构新知,体验到工具与技术带来的省力与便利。巧妙的是,每个挑战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制定,后教师补充,让学生自主获取任务要求。整节课氛围轻松愉悦,洪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点评及时到位。这是非常难得的。

  黄玫瑰老师的《电和磁》让学生亲历了科学家奥斯特发现电生磁的过程。不局限于教材中安排的把导线方向与磁针方向一致,黄老师首先让学生讨论了导线怎么放的问题,并让学生对导线各种放置方法进行了尝试和记录。搜集到了更多关于电能转化为磁能的证据。充分体现了科学史内容教学中,像科学家那样去不断探索的精神。

  施婷译老师的《地球表面》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大量丰富的各种地形地貌的视频、图片,制作精巧的课件、网上购买的超大的中国地形图等来丰富学生对地形地貌的感性认知。板书板贴板画排布巧妙。导入环节切合时事。通过神州十二拍摄的太空视角下的地球照片导入,聚焦到地球本来是这样的吗?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这样?这两个核心问题。巧合的是,上课前刚好也是神州十二返回降落成功。探索环节一观察世界地图描述地球表面样子,是让学生从整体上对地貌多样性有感性认识,如高低起伏、海洋多陆地上、地表不平等。也是对3-4年级所学内容的复习。把重点放在了后面两个活动。

  沈梦薇老师的《我们的水钟》在前一课水钟设计完的基础上,进行的制作测试与评价改进。与洪松老师的《斜面》一课一样,在任务之前先出示评价标准。采用项目化学习方式,让学生有了任务驱动,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能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节课的评价环节,小组带着自己的水钟和设计稿上台,先评价自己组的得星情况,后请别的小组来质疑,师在引导其他组以欣赏的角度来评价他们组的水钟有没值得学习的地方。整个评价环节,学生自主进行交流共享,语言表达很到位,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能力,肯定是老师平时也是这么在培养的。同时老师的引导到位,在小组与小组的交流出现问题时候,老师及时介入,让他们把关注点放在如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等。最后通过今天的水钟运用到实际可行吗这一问题,让学生去反思水钟的缺陷,从而为后面的工具精确性的提高做铺垫,也指向单元整体的人类在计量时间过程中是如何对计时工具进行改进的。

最后编辑爬行的蜗牛 最后编辑于 2021-09-23 09:52:10
TOP
49#

  定海区学业评价培训体会


   10月8日下午,定海区教研员林宏华老师给我们开展了如何进行学业评价的专题讲座,讲座主要以如何命题展开,命题的前提以课标为基准,要把握好教学深度,引领课改方向,强调活动性。          本来我对命题这块也是比较模糊的,在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的学业评价将往什么方向改革?
   经过林老师点拨和启发后,我知道了,要多出一些以实验活动和能观察到的现象为主的题目,并在具体情境和事物中融合知识,触发学生进阶式的思维活动,最后进行迁移应用,用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
   随后教研员带领我们一起以头脑风暴形式,来分析某样卷的优缺点,深化命题要素。
   这次命题培训很实在,直击要点,提醒我们青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该往什么方向进行。
   林老师叮嘱我们,“你们下次出的试卷交上来时,我要分析这道题的出题意图是什么,能不能检测出学生是否真正做过这个实验",还有“千万不要参照老教材的试卷,让我在接下来的出题时,会更加去关注新教材与老教材的区别在哪里。去揣摩新教材是设计意图是什么,整个单元的以怎样的线索展开等问题。
   最后,感谢林老师送给每位老师的礼物,来自邵锋星老师新出版的著作《科学素养怎么教》。理论结合实践,才能以更高的站位去实施教学,才能让我们的教学越走越远。
最后编辑爬行的蜗牛 最后编辑于 2021-10-13 23:20:35
TOP
50#

         10月15日《科学教师的历史责任和现代追求》每月研修中,让我感受比较深刻的有三点:

    1.有些科学课过于欢闹,而科学课不一定要贴上吵吵闹闹的标签,学生实验时也可以安静的进行,轻声的交流,交流时不要影响别人。
    这一点我在最近的某一个班级的上课中感受颇深,这个班平时就有好多个性张扬,比较调皮捣蛋的孩子。做实验时,每个小组都是很大声的在跟自己组成员交流,我觉得以后在这方面,可以引导一下学生,并作为一个评价指标去评价小组,希望学生能做到安静思考,内敛学习。

    2.教学设计时要有变小为大的能力,要把价值提升,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确实,我自己在上某一课时,更多的 是关注怎样达成这一课的目标,而很少考虑这一课在整个大概念中的地位,从课标的角度去宏观掌握同一内容在不同年级段的教学中,需要达到什么程度?最终要培养的是学生的什么品质,什么理念,哪些思维的提升。

    3.课堂中要减少单一对话
    发现,我平时在研讨交流环节,虽然是面向全体学生在问,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对这一组有什么补充?有什么质疑?但是真正在回答的学生比较少,大部分学生比较沉默,没有激发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只有当生生之间真正互动交流起来、质疑起来,才是研讨真正的开始。那么这个环节要顺利开展,还有个前提就是倾听,发现现在好多学生倾听能力很弱倾听习惯不好。只在乎自己想表达的,却忽略别人在说的,这一点也需要我在平时多去引导和关注。
最后编辑爬行的蜗牛 最后编辑于 2021-10-15 21:21:22
TOP
51#

  

    1018日,我们研修社共同聆听了王卓梅老师和腾静兵老师带来的同课异构《推动技术发展的印刷术》一课,这一课是新教科版六上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主题的内容。

  这一课通过情境模拟和任务驱动方式让学生在体验活字印刷和手工抄写的对比活动中,感受人类在遇到问题时,不断思考、改进和创新发明工具,感受到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同时在评测中明白任何一样工具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它的缺陷,需要继续不断改进,所以才有了印刷术的不断发展。这也是本单元的核心大概念,技术与工具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这一课看似活动很有趣味,有历史性,有实践性,但是要上好,上的出彩,非常不容易。而这次观摩课,也让我学习收获了很多。

  王老师和滕老师的课堂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各有风格。

  王老师以活字印刷为基点,向前跟跟手工抄写去对比,向后以现代打印作为工具与技术的发展。而腾老师则是按照历史发展的脚步,从手写到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最后是现代印刷。我觉得这两种顺序都是可以的,关键是怎样去激发带动学生的兴趣,环节上跌宕起伏,让学生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沉浸在活动中。

  王老师以2018年北京奥运会活字印刷术表演的视频导入,一下子让学生对中国的博大精深的印刷术给震撼了。然后开门见山,引出活字印刷,再通过视频了解活字印刷的基本过程,让学生提炼出几个关键步骤:刻字、检字、刷墨、拓印、晾制,当然课堂时间有限,刻字环节就不模拟了。在模拟之前,王老师这两个问题问的非常好!1、如果你是印刷工,怎样的印刷品是合格的?这个问题隐含了评价的标准,比我自己上课时,很直白的问,我们可以制定哪些标准来评价这个工具的使用效果呢。要高大上很多。顺着学生的回答,王老师又出示材料,问,怎样让印刷出来的字达到这些要求?接着就是操作步骤视频播放。
  交流研讨一直是学生思维深度的体现,我自己在平时教学中,很少能够触发学生进行有深度的研讨,往往停留在表面,没有一些生成的内容。而今天王老师的研讨中的引导语是我今后要学习的榜样。如:哪个组的作品是符合要求的?来介绍一下经验;那么其他组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呢?有个学生还提到,活字印刷比文字抄写要快,王老师追问,你怎么感受到的?你这么肯定吗?顺势引出手工抄写的活动。在后面的环节中,当一个组说完后,王老师问你们组对他们还有补充吗。最后通过总结,来补充课题:推动社会发展的这几个字。这种板书课题的方式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我今天也刚好上了这一课,学生在模拟印刷环节,由于材料没有很给力,导致做的过程很波折,花了长时间,时间上没有很好的把控住。但是学生在模拟印刷完后,却很有感触,在活动中他们遇到了很多问题,如印出来的字很模糊,有的字放错方向和顺序了,导致印错了,有的组字模在刷墨时突出来了,有点不耐烦了。这些都是在真实体验当时古人活字印刷中出现的问题,可能古人遇到的问题比这还要多,那么有了这么多不足后,才会有人类不断去改进这项技术。

  所以工具与技术单元的内容,重在让学生去体验工具的使用,在使用中感受到工具带来的方便、高效等效果,同时也存在一些劣势,需要去改进。学生有了这样的意识后,在他以后的生活中,也想着去改进某一样工具,这就是科学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了。
最后编辑爬行的蜗牛 最后编辑于 2021-10-20 23:15:25
TOP
52#

向董老师学习
TOP
53#

同课异构,演译推动文化传播的印刷术
TOP
54#

向认真的董老师学习!
TOP
55#

回复 52楼zs891213的帖子

相互学习
TOP
56#

回复 53楼冬天的太阳的帖子

收获满满,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聆听
TOP
57#
TOP
58#

“小学科学课三个常见问题分析”网络研修反思(2021.11.15)


  今天的每月研修,由浙江省特级教师任洪,任特带来的非常接地气的讲座。

  他抛出了我们小学科学课中常常会遇到,却也不以为然,且经常忽视的三个问题,在每个问题中通过丰富而生动的教学案例进行具体分析,这些案例来自于他省名师工作室成员的公开课展示课等鲜活的又富有含金量的课例,引起一线教师的共鸣。这三个问题分别是:

  一、高估学生

  是的,我们常常说不能低估学生的能力,让他们自主。但是我们往往也发现,有些课堂,本来精心设计的一堂课,为什么上下来效果不佳。这都来源于教师对学生基础和能力的想当然,或是站在教师自己角度,没有站在学生角度进行换位思考。

  二、时间不够

  任特提出,有些课并不是挖的越深就越显示教师水平多高,什么时候可以挖深,是建立在学生科学学习习惯、基础、学生的生成等刚好具备的前提下。如果每节课都去挖深,就会违背新教材改编的意图。即一英寸宽、一英里深。新教材有些课虽然把老教材中的一节内容分两节来上,每节课难度降低了,但是一英里深则体现在大单元长周期里对内容的推进更深了。

  三、研讨低效

  研讨高效与否,看学生思维有没发展,学生认知有无突破。研讨是每节科学课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能体现教师水平的环节。我在平时教学中也常常在研讨环节遇到不顺。任特提出了研讨环节的四个问题,对我而言非常具有启发性:

  1.研讨主题不明确

  2.时机没找准

  3.个人责任没落实

  每个学生既是发言者,也有义务帮助别人提出建议,还可以请别人来帮助自己解答。

  4.教师没发挥作用

  例如:提供学术科学语言或发言句式,这些研讨技巧可以直接教给学生并强加练习

  例如:关注那些安静的学生,尽量让每个小组汇报等。这些也是我比较忽视的,为了教学进度顺利进行,我往往就叫那些积极举手的回答。久而久之,不举手的学生就当做看客,没有真正的思维参与。

  再如:把握方向,评价跟进。这一点也是最难的,因为教师心里要有一张宏大的图,即讨论到什么程度就达到了我们教学目标乃至课标要求。同时我的评价语言比较匮乏,需要好好学习一下。  

  最后,任特提到青年教师如何有效提高专业,最核心的是上课水平。以研究者态度,去模仿网上名师骨干课,反复认真看,去体会这个环节为什么这样设计?语言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名师这样说课堂很顺?以及多听课。

  确实,我们如果做个有心人,静下心去好好研究一下课,肯定会有所收获。这也是我接下来努力的方向。

最后编辑爬行的蜗牛 最后编辑于 2021-11-15 22:18:56
TOP
59#

  如今城里的孩子缺少了放学后满山跑,采野果,小溪抓小鱼的机会,更多的是在家里玩玩具,看电视玩游戏,上各种辅导班的现象。虽然现在减负背景下,书面的回家作业少了,但是家长同时也在恐慌,减下来的时间该给孩子安排怎样有意义的活动,需要培养孩子的什么?所以这个月的小学科学每月研修有幸请来了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生物教研员周初霞老师为我们做了《走进自然探索奥秘——自然观察与科学研究》讲座。引发我们深思:双减背景下,五育融合下,我们的孩子该如何走进自然去进行观察和探索。

  回归大自然看什么?除了认识大自然之美,还要思考并提出问题,研究并回答问题,例如高山之巅的植物一定长的高大吗?而今我们的孩子比较缺乏的就是科学研究的能力,思辨的能力,如果我们的老师和家长能够更多地带领孩子走进自然,同时引导孩子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发现现象搜集问,用适合孩子的方式去探索大自然的问题,就会提高孩子的质疑思辨的能力,真正做到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大自然中,在爬山过程中,孩子会惊奇的发现很多课堂上提到过但是没有真正见过的地衣、苔藓、蕨类等裸子植物。孩子可以近距离的观察它们的生命形态,直观感受到不同植被的呈现垂直分布,这些都是在课堂上无法达成的鲜活的生命现象。

                                                                      ——202112月每月研修所思

TOP
60#

2022年1月研修
主题:“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科学命题策略”
主讲教师:杭州拱墅区教研员万嵩海
      巧合的是,在定海区小学科学期末检测后的第二天,迎来了万老师关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科学命题策略”的讲座,让我深受启发。
      关于命题,我这学期参加了定海区的命题比赛,回忆起来,记忆犹新。因为过程很艰难。我当时选择了新版五下的《热》单元,花了整整一星期多,这其中包括了对教材的单元解读,课与课之间的联系与逻辑架构,再具体到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每一个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等。但是我发现理解了教材,不代表能设计出一份优秀的试卷。因为具体到命题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比如选哪些内容作为不同的题型素材来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目前定海区的命题中以选择题、连线题、实验探究题这三类为主)。这就好比烧一桌请客的菜,得有好的食材。而且得确保不同的题型中,同一考查内容不能重复。来源于课内探究活动的考查,很快也用的差不多了,这时候我只能苦思冥想,怎样立足儿童视角,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来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呢,而且又富有童趣,体现分层思想。只恨我平时缺少对生活的关注,书到用时方恨少!
      我很庆幸在万老师的讲座解答了我之前的一些困惑。万老师提出的项目式组合题,即在项目情境描述中多维整合知识结构和情感态度。它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独立的命题方式,试题之间以连续的情境促进学生思维的纵深发展、由低阶向高阶的发展。但是这样的命题方式对老师们也是很有挑战的。不光需要教师对项目情境来源有充分的搜集,还需要教师把控好不同维度的分层考查的难度。在讲座中,我们学习到项目式组合的内容有两种方式可以借鉴:1.按知识逻辑结构,由浅入深。2.按探究活动的要素进行开展。
      总之,作为科学教师,一定要做个有心人,
多听、多看、多思,注重平的素材积累,并与学科知识相联系。
最后编辑爬行的蜗牛 最后编辑于 2022-02-10 22:20:32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