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学生饲养的小蚕开始慢慢长大,学生每天认真观察小蚕如何吃叶子,坚持给小蚕清理粪便,坚持观察记录小蚕的运动情况和外形变化(小蚕身体逐渐由黑变灰,再变白,脚丫数量越来越多,脚丫的力量越来越强),还发现了小蚕会睡觉、会蜕皮,但是还不是很清楚这叫什么现象,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重点: 通过用文字、画图、测量的方法来记录和描述蚕在生长过程中的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难点: 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幼蚕身体变化及生命活动现象。
1. 新课聚焦 谈话:同学们,经过精心喂养,幼虫与长大了,刚出生的蚕的幼虫与长大一些的蚕的幼虫有什么区别?揭示课题《蚕长大了》。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观察蚕房中的蚕的生活。
1.观察蚕房中蚕的生活和它们的“家”的变化。
播放视频《观察蚕的生活》
观察方法:从蚁蚕孵出开始,观察蚕宝宝的吃食、排便和活动等情况,了解蚕的生活和它们的家”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观察结果:蚕的生长需要食物,会排便,需要定期清理蚕沙,保持蚕盒的卫生。蚕在生长过程中会经历蜕皮的过程,蜕去旧皮后,蚕进入新的龄期。
2.怎么知道蚕还活着呢?
蚕会运动、进食、排便,这说明蚕还活着。
3.这一次看到和上一次有什么不一样?
这一次看到的蚕比上一次看到的大了一些,颜色也变白了,蚕房里的丝更多了。
探索二:用放大镜观察蚕的幼虫和它的食物。
观察蚕的幼虫。
播放视频《用放大镜观察蚕的幼虫》
谈话:下面我们来认识蚕的外部形态。大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1、头部
2、胸部
3、腹部
4、呼吸器官--气门
5、蚕的尾角
3. 交流研讨 研讨一: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研讨二:蚕用身体的哪些部分感知周围的环境?
4.科学拓展 拓展一:观察蚕的蜕皮
播放视频《观察蚕宝宝蜕皮》
教学反思 蚕其貌不扬的外表,可它却有一种默默无闻、一心吐丝造福人类的可贵品质。今天,在进行蚕的身体结构认识的教学环节中,当我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蚕宝宝时,部分学生都把脸转到一边,并不停地说:“真恶心。”个别几个学生虽没有做出那么强烈的反应,但也只是为了免遭老师的批评。我想:要想深刻地了解剖析一种事物,需要建立在对它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基础上。我向学生们生动地讲解了蚕这么小的生命,却能吐出那么多的蚕丝,人们用这些蚕丝织成了许多精美的丝织品。学生的心理在一点点变化,由厌恶到惊叹再到喜爱,我抓住这个契机,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蚕吗?”学生们都毫不犹豫地回答喜欢。于是我就让学生们带着这种喜欢之情再去观察这个小生命,研究一下它身体结构的特点。学生都愉快地投入其中,其乐融融,最初的厌恶之感已消失得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