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意外数据引发的激烈讨论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分享 转发
TOP
2#

上虞区教研组长精英群 微信群的聊天记录
蓝色梦幻 15:30



蓝色梦幻 15:31

各位老师,这是什么问题?能浮的状态,重量反而重了


沉默的大多数 15:32

是不是称错了?


夹塘小学余沁 15:36

是不是盐水的浓度不够浮起马铃薯时的数据?


蓝色梦幻 15:37

已经能让鸡蛋浮起来了


阳光正好 15:40

本身数据是不明显的,如果测量误差大,就会出这样的数据。是你自己测的吗?@蓝色梦幻 


蓝色梦幻 15:42

不是,是其他科学老师问我的


蓝色梦幻 15:42

但是老师自己做出来的数据


朱钻飚 15:45

多做几次——找到问题所在


朱钻飚 15:46

马铃薯是可以加工的,切成长条形或者规则形状


朱钻飚 15:46

更好测量体积


朱钻飚 15:47

@蓝色梦幻 请老师和学生反复多做几次,找找原因


朱钻飚 15:47

很好的科技实践小论文


篱笆00339 15:48

马铃薯,前期的体积是怎么算出来的


篱笆00339 15:48


朱钻飚 15:48

排水法


篱笆00339 15:49

会不会是浸过水后,吸水了呢?


朱钻飚 15:49

切成长条形的容易放入量筒测量,用规则形状也可以计算


大猫 15:50

有学生这样提出来过,1立方厘米的马铃薯


篱笆00339 15:50

计算的方法估计误差更加大,那还不如排水法。这边可能是量杯的误差


篱笆00339 15:50

最有可能


篱笆00339 15:51

用大量筒,估计会解决这个问题


沉默的大多数 15:53

500毫升的量筒,马铃薯挑长长的,稍微削点掉,就能测出来了。虽然有误差,但比切成规则形状方便


永和镇中心学校陈杰超 16:03

这个问题碰到过,马铃薯的体积测量数据很重要


朱钻飚 16:04

@博文王梦婧 [强]


阳光正好 16:29

看来最大可能就是测马铃薯体积的误差太大造成的[呲牙]


王东 16:59

应该是误差问题!


坚哥 17:25

我校两位科学老师也反复测量,结果也是这样


坚哥 17:26

若是误差,这种误差的比例有点高


达不柳先生 17:59

用测密度的方法测马铃薯的体积相对精确些,用电子秤先测出大半杯水的质量,然后用一根棉线绑住马铃薯,放入水中,用一只手拎住,让马铃薯全部没入水中,但不能碰到底部,测出此时杯子的质量,减去原有质量,就是排开的水的质量,再换算成体积。


阳光正好 18:12

我估计你们老师用的也是烧杯@坚哥 


四天有夕阳 18:31

@实小 章兴波 烧杯有什么问题


沈银彬 18:32

烧杯精确度不够高


四天有夕阳 18:35

我在实验时烧杯上的50毫升倒到量筒中只有47毫升,但在称清水和浓盐水时都在量筒里取了50毫升,称得土豆重量还是比盐水重不少


四天有夕阳 18:35

这又是为什么呢


四天有夕阳 18:38

这烧杯中的50毫升我是用排水法测得的土豆体积


四天有夕阳 18:40



四天有夕阳 18:40



四天有夕阳 18:40

这个排水法是不是10毫升


四天有夕阳 18:41



四天有夕阳 18:41

土豆重量


四天有夕阳 18:41



四天有夕阳 18:42

去皮下,水的重量


四天有夕阳 18:42



四天有夕阳 18:42

这是盐水质量


四天有夕阳 18:42

今天在家做的结果


四天有夕阳 18:42



四天有夕阳 18:43

盐水符合要求


四天有夕阳 18:43

结果还是土豆重


沈银彬 18:44

第一,杯子精确度不高


沈银彬 18:44

第二,马铃薯是否带水


四天有夕阳 18:45

马铃薯刚买的


沉默的大多数 18:45

取出来后把马铃薯擦干


沉默的大多数 18:46

还有我认为马铃薯取得太小,取得小,体积差个3立方厘米,结果就差好多


沉默的大多数 18:46

我用体积差不多85立方厘米的,结果就没问题


四天有夕阳 18:46

学校做没擦,甩了几下,今天特意擦干了,我也在找原因


沉默的大多数 18:47

罗老师,你马铃薯切的大点试试


沉默的大多数 18:48



四天有夕阳 18:48

今天加里道具小了,我女儿的,学校里是50的整个土豆


沉默的大多数 18:56

罗老师,那还是量筒的问题,这个量筒刻度太粗糙,准确度太低。10毫升的马铃薯估计只有8毫升


阳光正好 20:24

王老师分析的有道理[强]@博文王梦婧 


阳光正好 20:27

建议用量筒再重做实验,500毫升大量筒测出马铃薯体积,使用100毫升小量筒量取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相信数据一定是可以呈现出来的。[微笑]

mmexport1617108009897.jpg (, 下载次数:0)

(2021/3/31 17:52:28 上传)

mmexport1617108009897.jpg

TOP
3#

这个图片怎么插出问题来了,头尾都有?
TOP
4#

回复 3楼金近小学李煜鋆的帖子

上有数码的一张没插入发文框。
TOP
5#

亲自动手实践很重要,会发现很多操作中的问题。
TOP
6#

学习了,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好详细,点赞
TOP
7#

本课我们用过大小量筒,烧杯、各种注射器取液体,用下来效果都不甚理想,主要操作要求,误差大。今年我们用溢水杯取同体积的清水和盐水操作性很好,本学期我们六个班做出来均没有意外数据出现。详见帖子《五下〈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问题聚集新思路》
TOP
8#

像这种可能存在明显误差的实验,课前我们自己还是要多次试做才行。
TOP
9#

问题大都出现在测量体积上,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不行,烧杯和量筒就会不一样
TOP
10#

烧杯的精确度太低
TOP
11#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影响结果的因素太多太多。
TOP
12#

学习了
TOP
13#

用烧杯、塑料杯来测体积,不准
嘉兴桐乡金国江  动手动脑,快乐探究
TOP
14#

问题大都出现在测量体积上,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不行,烧杯和量筒就会不一样
周王庙师 发表于 2021/3/31 8:44:25

同意,数据的问题不外乎三种原因:人、物、方法。排除测量方法原因,理论上,人在观测数据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比如塑料量筒的折射角度、水的张力、眼的平视角度等;测量工具的精确度也会影响数据:温度对物的影响、刻度的精确等
TOP
15#

误差小,可以用大块马铃薯(或几颗马铃薯),这样就可以扩大差距,另同体积测量一定要尽可能标准,浓盐水要接近饱和,这样出来的数据更可靠。
TOP
16#

实践出真知,烧杯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TOP
17#

我也在思考,实验误差肯定存在,但做了6-7次实验结果都一样,是不是除了了误差还有其他因素的可能
TOP
18#

科学实验中,异常数据总会出现的,通常多做几次解决。
TOP
19#

在异常数据中反思思考发现,会有更多的收获!
TOP
20#

烧杯的精度太低,误差较大,量筒好点,但也有误差。可以用排水法排出浓盐水的体积,方法如下:在马铃薯上插一根铁丝,然后把马铃薯放入浓盐水中,让马铃薯完全沉没在浓盐水中,这时排出的浓盐水量就是马铃薯的体积,再称一次比较一下。
TOP
21#

个人还是觉得要准确测量体积,还是要用精确度高的量筒
TOP
22#

这也是为什么要多做几次,减少偶然性了
TOP
23#

实践出真知,我们论坛的研讨氛围越老越好的了
TOP
24#

反复思考,反复实验,将马铃薯换别的物体试一试
TOP
25#

学习了,下次上五年级有数了。
TOP
26#

本课我们用过大小量筒,烧杯、各种注射器取液体,用下来效果都不甚理想,主要操作要求,误差大。今年我们用溢水杯取同体积的清水和盐水操作性很好,本学期我们六个班做出来均没有意外数据出现。详见帖子《五下〈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问题聚集新思路》
小兔子 发表于 2021/3/3谢谢老师分享,解决长期以来的课题 难题
TOP
27#

反复思考,反复实验,将马铃薯换别的物体试一试
赵洁莹 发表于 2021/4/3 16:10:47
他就是用了个鸡蛋,书上是马铃薯,以为是鸡蛋的问题。
TOP
28#

我去年上课的时候,好像没出现这个问题,可能浓盐水不够浓。发现量筒,量杯,烧杯之间有个5毫升左右的差别。
TOP
29#

[quote]本课我们用过大小量筒,烧杯、各种注射器取液体,用下来效果都不甚理想,主要操作要求,误差大。今年我们用溢水杯取同体积的清水和盐水操作性很好,本学期我们六个班做出来均没有意外数据出现。详见帖子《五下〈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问题聚集新思路》
小兔子 发表于 2021/3/3谢谢老师分享,解决长期以来的课题 难题
乖乖兔 发表于 2021/4/4 18:36:00
看了这个帖子,以前测排水量比较麻烦,还是去买些溢水杯比较方便,也精确。
TOP
30#

这个实验是比较容易出错,只有把每一步做到准确,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其实另外一种结果出现也是有探究价值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