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定海区2020学年贺柯豪专帖 [复制链接]

1#

3.15网络研修学习心得


3月15日,在网上听了娄立新老师的《指向大概念的教材设计与解读》的讲座,娄老师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去获得一堆用事实和理论堆砌的知识,而是应该实现一个趋向于核心的概念。在我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其实已经接触过有关于大概念教学等相关的教育话题,但是,为什么要大概念学习?大概念有什么特点?怎么在日常教学中将大概念进行渗透?当时的我对此并无太多的见解。在本次研修中,娄老师就给了我很多的解答,“大概念学习,是为了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知识。”

  娄老师以科学大概念中涉及地球科学领域地大概念为例,对比了中国美国不同年龄阶段对于科学概念的要求,为我们展示了大概念与小概念之间的联结以及层层递进的概念进阶。接下去,娄老师从教材出发,为我们解读了四年级和五年级新教材围绕着大概念进行的设计。四年级增加了土壤的内容,完善知识结构,更加关注学生学习动机与实践活动,从观察描述、比较、阅读和写作等更加多元的方法进行单元学习,对于五年级娄老师为我们梳理了总→分→总的单元脉络,

基于问题的猜测→搜集证据→模拟实验→观察描述现象,与生活自然关联→

                 →图文资料→观察阅读资料,丰富认知→ 建构概念,获得解释

这让我们对于单元结构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答疑时间,娄老师也为我们对于岩石课程遇到的困难进行了相关的解答。对于我们提出的岩石的鉴别问题,目前虽然并没有合适的APP,但有一个“地质云”网站中有岩矿智能识别系统的功能(http://min.wikigeo.net/),或许有效为我们提供一些帮助。

  那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熟悉我们的教材、课标以及科学的大概念,把握好单元的整体方向,围绕着大概念进行我们的教学设计,于大处着眼,于小处着手,于细微处完善,让学生不会出现“只见其木,不见其林”的情况,利用好大概念,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指导和改进,上好以后的每一课。

最后编辑贺柯豪 最后编辑于 2021-03-23 17:04:36
分享 转发
TOP
2#

3.15网络研修学习心得


3月15日,在网上听了娄立新老师的《指向大概念的教材设计与解读》的讲座,娄老师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去获得一堆用事实和理论堆砌
贺柯豪 发表于 2021/3/23 17:02:00

继续坚持撰写,一定会有收获!
TOP
3#

定海区第十九届“教研之春”暨小学科学新教材培训


3月17日定海区第十九届“教研之春”暨小学科学新教材培训在舟嵊小学举行。作为一个新手教师,我对于原四年级的教材本身就缺乏深刻的理解,对于新的四年级教材,更是毫无头绪。从哪入手?怎么设计实验?怎样安排教学内容?预期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些都是我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次活动就给了我一个参考学习的标准。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由丁红霞老师、王燕萍老师、王文斌老师给我们对于四年级下册“电路”、“岩石与土壤”、“植物的生长变化”三个单元教材内容的解读,三位名师不仅为我们分析了新教材在单元内容安排的思路,还给我们对每一单元每一节课给出了详细的教学建议,此外,还结合单元的重点、难点给我们准备了“下水实验”,让我们不仅对于的单元的结构脉络有了新的认识,对整个单元的教材用意和教学处理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还让我们体验到学生在参与实验当中的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盲区,为我们以后上课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每个单元解读之后,还有沈梦薇老师和王卓梅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对应单元的展示课《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和《比较不同的土壤》。沈老师用透明接线盒过渡到暗盒的方法让学生产生前概念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环环相扣,凸显学生的自主性并且注重生生交流和研讨的方式正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王老师从朱家尖西瓜引入,从生活实际出发到在观察土壤中主动建构对不同土壤的认识,关注每个学生的发现,将“老师教”转化成“学生发现”,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此外,两位老师上课的台风、板书的设计、对课堂的把控……都是值得我这个新手教师学习的地方。


最后,是由专家袁优红特级教师为我们带来的“学习进阶”的讲座。学习进阶实学生在一个时间跨度内学习和探究某一主题时,依次进阶、逐级神话的过程。高效能的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袁老师特意强调了是“效能”而非“效率”。她认为高效能的课堂应该是一种发自学生内需亲历、高参与和高投入的活动,需要动手动脑有思维含量的深度学习发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学生的起始水平和前概念为进阶起点,围绕科学核心概念,根据学生的水平为学生铺设好一步步螺旋上升的“台阶”,最终达成思维层次的进阶。

最后编辑贺柯豪 最后编辑于 2021-03-24 10:43:17
TOP
4#

定海区第十九届“教研之春”暨小学科学新教材培训


3月17日定海区第十九届“教研之春”暨小学科学新教材培训在舟嵊小学举行。作为一个新手教师,我对于原四年级的教材本身就缺乏深刻的理解,对于新的四年级教材,更是毫无头绪。从哪入
贺柯豪 发表于 2021/3/23 20:44:32

也把培训的新闻发到网站首页上
TOP
5#

开帖有益,期待更多精彩!
TOP
6#

网络研修,月月精彩,每月十五研修日,与你不见不散
TOP
7#

定海区的老师加强了网络研修,赞一个!
TOP
8#

建议反思中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
TOP
9#

定海区2020学年贺柯豪专帖

优质课比赛《污水与污水处理》教学反思

《污水和污水处理》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第二部分“对生活用水的研究”中的内容之一,教材的编写意图是在学生了解了人们日常生活对淡水资源巨大需求的情况下,探索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水污染处理的方法,感受净水的来之不易。教材中的内容主要为三个部分:观察比较自来水和生活污水、污染源的讨论、污水的处理。

本节课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我采用视频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水资源,认识水资源稀缺的事实,再结合浙江省五水共治政策及舟山“创卫”等措施方面,引出污水。

第一部分对比观察清水和污水的区别,在这里我没有直接出示清水和污水,而是用脏了的抹布将一盆清水污染成污水进行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清水被污染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再将清水和污水对比,观察两者的区别,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使清水变成了污水,引出污染源的概念。

第二部分,讨论生活中的污染源,结合作业本上的内容,先个人思考,后小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大多数污染源都是由于人类的活动而产生的。如果把这些污染源直接排放入水中,可不可以?所有的孩子都会说不可以,但是生活中对于污水污染自然环境这方面的经验还是不多,所以插入一些相关图片给学生更多的认识。

第三部分,处理污水,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沉淀、过滤、高温杀菌等步骤,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桌上的污水已经完成了——沉淀这一步骤。过滤我才用了自制的过滤装置(由身边的材料纱布、木炭、沙子、棉花等材料制作),让学生产生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意识。经过过滤、沉淀后的污水依然不够干净,结合书本,对于污水处理厂对污水的处理步骤,引导学生认识对于污水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等复杂处理才能将其无害地排入自然环境。最后,将清水变污水和污水处理进攻对比,升华课堂主题,提高学生爱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本节课试教了三次,听课一次,有以下几点反思:

1.熟悉教材,对于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学建议都要加深理解,理清每一个环节的目的,以及环节之间的联系,不然课堂会变成旅游打卡式的,看似每个环节齐全,实则学生不知道在做些什么。

2.注意问题的提出。在上课过程中,我提出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无效的。把问学生“对不对”、“是不是”换成“为什么”、“你有什么发现”。对于一些关键问题的提出,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反应,进行设计,将课堂的方向引导到下一个环节。语言要精炼,教学过渡语要精心设计。

3.学生是课堂的主题,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在多次试教过程中,我总是急于讲解、总结,而留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分。不自觉地将学生的回答进行重复、对于一些现象总是过多地进行总结,并没有关注到学生。在优质课比赛时,虽然已经很有意识地在控制了,但还是有几个回答是自己在重复了之后才反应过来。以后可以将这些重复,换成对学生的表扬。从回答问题的逻辑性、对生活的经验、对观察的细致、上课时认真听讲的习惯等方面夸奖学生。更要注意让学生来说,有什么样的发现、有什么收获,特别是对于最后污水的处理,学生自己都能说出来,而我干涉过多。

4.课堂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材料是需要自己反复测试的。在一开始我的实验材料非常的简陋,污水用的是粉笔灰、过滤装置是用一层过滤棉和活性炭,所以第一次实验的效果并不理想。后面将污水换成了灰尘,装置用沙子、活性炭、纱布、棉花等身边的材料制成,实验结果有了清晰的对比。

最后编辑贺柯豪 最后编辑于 2021-04-14 14:50:11
TOP
10#

临海行 心得体会

2021年4月9日,在台州临海市临海小学进行了小学科学教学网区域网络研修共同体活动。活动进行了一天,分上午和下午两部分,上午是由来自临海、定海、上虞三个地域的四位科学老师对于四年级新教材不同内容的展示课,下午我们见证了区域网络研修联盟的成立仪式、上虞区戚老师关于论坛教研的心得,以及喻伯军老师《小学科学学科项目化学习推进策略》的专题讲座。

上午的四节展示课都值得我们学习。第一节是由临海小学黄校长亲自操刀的《植物的种子》,从语文课《植物妈妈的不同办法》引出种子的传播方式,将科学与学生的生活进行联系,同时又点明了语文和科学的不同:语文可以用夸张、比喻、想象等修辞手法,但科学现象的描述需要真实和证据,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小组汇报时,各种引导孩子观察、表达、记录、有依据的猜测,培养了良好的交流和观察的氛围。

第二节是上虞的姜老师的《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姜老师在课前的互动握手小游戏设计的太巧妙了。本节课让学生理解如何不重复不遗漏不同接线柱的连接可能性是一大难点,而这个课前小游戏恰好就为后面的环节做了铺垫,同时也打开了课堂轻松学习的氛围。从怎样握手不重复不遗漏,迁移到怎样连接不重复不遗漏,有了之前活动铺垫之后,学生思路的转换就水到渠成。课堂中、初级、中级、高级电工证的颁发更是极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提醒了学生只能用电安全的意识。

第三节是我们定海洪松老师的《比较不同的土壤》。洪老师这节课对于实验材料的要求非常高,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整节课以“寻找适合种植西瓜的土壤”一条主线贯穿,从瓜农伯伯的真实案例进行引入,让学习变得有实效。洪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特别值得我学习。“我讲明白了吗”、“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以后认为1号土壤粘性最差?”、“什么现象让你们不支持2号?”、“这位同学的回答非常的有逻辑”……洪老师的评价语不经意地都能打动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非常关注自己,通过互动让学生更能认识自己,从而建立了对课堂的自信,调动了探究氛围。洪老师非常关注学生寻找实验现象来支持自己的结论,将1、2、3号土壤整体对比渗水性和黏性来找出适合种植西瓜的土壤,培养学生观察对比能力科学的实证意识。

第四节是临海朱老师的《电路中的开关》,本节课以声控开关引入,让学生了解开关的构造和作用,顺便应用到了绝缘体和导体的知识。课堂中,让学生自己了解开关的构造,并利用不同材料自己设计、制作一个开关,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动手能力。体现了STEM教育体验性、情境性、团体协作性、设计性等特点。

下午则是由戚老师关于论坛教研的分享,让我对论坛相关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学习有了更多的认识。我们学校今年也在推进开展项目化学习,如何将科学课变成项目?可以转化某一节课的内容;可以优化单元最后一刻的内容;可以重组几课或者一单元的内容,喻老师对于项目化学习的讲座恰好给了我很多启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一直前行在探索的路上。

TOP
11#

4.15网络研修学习心得


每月一次的网络研修,这一次的主题是方亚琴老师的《基于小学科学教材的项目化学习设计和实施》。项目化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 简称PBL)是当前全球教育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是根据政策导向的需要、当前教育重教轻学、重知识轻思维、重记轻用的情况推进的。项目化学习有以下几点关键要素:1.基于标准2.素养导向3.问题驱动4.真实实践5.学以致用6.表现评价。项目化学习又根据时长的长短可以分成微项目、小(短)项目、大(长)项目等,方老师就以电路出故障了、做一个天气播放站、制作中国地形图、测量降水量等等我们教材中的内容为例,给我们展示了如何将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转化为微项目在课堂中实施,给我们对项目化学习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心得体会:
1.项目化学习强调真实情境化: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但真实并不意味着就是生活中真实发生的,而是指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迁移的,要让学生能看到知识和世界的某种联系。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不是说,我们把学生带出去到实践当中去做了多少的活动,而在于我们明白什么让这些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更有力量,这才是真正重要的。完全真实的情境是比较复杂的,因为学生要处理的冗余信息非常多,而真实的项目更多的是指思维的真实。
2.要倡导多元评价,注重过程而非结果。现在在学习方面的问题是,大多数项目仅聚焦在一些认知维度上,而没有突出对素养的重视。项目化学习一旦进入到学科教学,很容易就会把知识点的训练当作主要的目的。那么对于科学素养的培养在哪里?很难看得到。最后依靠纸笔测验中考了多少分这种终结性评价作为学习的目的,而忽视了学生到底会不会用这个知识灵活的运用依据不同的情境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很明显后者对于人的终身发展更为重要和关键。
3.跨学科不一定是要多学科。我们学校目前也在进行项目化学习的探索,比如以让小车运动起来为例,科学老师让学生用不同动力让小车运动起来;语文老师让学生来读一读有关车的课文,讲讲车的故事;美术老师让学生去画一画未来汽车的科幻画;数学老师带着学生去计算……这种类型的设计更多的体现的是“多学科”,学科和学科之间其实是没有关联的。真正的“跨学科”是要通过学科间的联系,共同解决问题,来达到对于这两个学科的深度理解。所以在设计项目的时候,没有必要说一定要和其他的学科产生“关联”,应该把重心放到如何利用驱动任务融合核心知识上面,将现有的知识内容打散、整合,以问题形式提出,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清楚学习是为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并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意义感、价值感和成就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澄清自己最终的课程目标是什么?核心概念是什么,知识之间,知识与情境之间是怎样的联系?怎样设计更好的驱动性问题,如何通过提问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
最后编辑贺柯豪 最后编辑于 2021-04-18 23:31:03
TOP
12#
TOP
13#

5.16网络研修心得


五行七曜是指什么?尿不湿是怎样被发明的?荧惑守心是否真的不祥?天上的星座那么多,为什么只有十二个被称为黄道十二星座?火星逆行到底是怎么回事?温室效应最早是从哪里发现的?我们探索火星的目的在哪?探测器登陆火星为什么这么难?人类未来是否有在火星上生存的可能?中国科学院郑永春教授在《从荧惑到天问——关于火星的历史、文化与科学》的讲座中,就为我们解答了这些问题。郑教授在讲座中旁征博引,幽默生动地为我们解答了一个又一个的关于火星、关于宇宙知识的问题,但给我更多思考的是要怎么去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科学上的事情不是以价值对错来判断的,一个科学理论都是在不断地被证伪,被修正的过程中逐渐为现在我们都认同的理论,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轻易地否定孩子们的观点,而是要鼓励他们多去发现,多质疑,寻找实证和反例,在平时上课的时候,也要注重培养让孩子从小对科学产生感情,对科学有感觉,对科学有兴趣,知道科学是什么?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会提出假说,寻找证据,注重知识产权,引用文献等。科学精神的培养远比科学知识的积累更重要。

TOP
14#

6.15网络研修心得


本期是由朱老师、陈老师、罗老师三位专家给我们带来的关于如何上复习课的分享。复习课要注重梳理性,系统性,互动性,趣味性,综合应用性。在三位老师的分享中,他们采用的方法都不一样,但核心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都是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复习知识,转化为主动的去发现自己的问题,进而提高复习的效率。


我上学期在自己给学生上复习课的过程中,也遇到同样的问题:用一节课两节课的时间,梳理整个学期的知识,但结果却是我讲的口干舌燥,下面的同学听进去的却很少。所以这学期复习我就采用了让学生给学生“挑刺”的方式,习题讲解,让学生来说一说相关的科学概念;实验步骤,就让学生上台来操作一遍。由下面的同学来找出他们实验过程中的错误。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大大提升了,复习的效率也很高。

TOP
15#

学习中反思,加油!
TOP
16#

4.15网络研修学习心得


每月一次的网络研修,这一次的主题是方亚琴老师的《基于小学科学教材的项目化学习设计和实施》。项目化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 简称PBL)是当前全球教育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是根据政策导向的需要、当前教育重教轻学、
贺柯豪 发表于 2021/4/18 23:30:01
跨学科,多学科,有什么区别吗
TOP
17#

[p=30, 2, left]10月8日下午,我们定海区小学科学教师在舟嵊小学开展了“关注学业评价”研讨活动。[/p][p=30, 2, left]林老师为我们分析了学业评价过程中对于试卷命题的方法和技巧。最近也参加了试卷命题比赛,觉得自己出的试卷存在问题,但又始终说不出问题在哪。原因还是自己对于教材的理解不够到位,没能好好把握住学生的关键点。听完讲座后,林老师给我们一张例卷进行分析和讨论,在大家的共同探讨下,对这张试卷的修改就越完善,个人对于这一单元教材内容的理解也更深入了。而且每一位科学老师对于一张试卷的理解思路和关注重点都不一样,相互之间的探讨和交流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发现问题。[/p]
[p=30, 2, left]除此之外,科学试卷的命题应该更注重考察孩子们对于实验的理解而不是对于原理或者步骤的死记硬背。科学的学业评价不是为了考查一个学生的记忆力,而是我们希望用这个来发现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所以,在命题时,我们要多一些具体的、需要实际动手操作的、有关于实验的内容,而不是抽象的、不需要思考的、记录在书本上的内容。[/p]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