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怎么判断“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适合那些植物生长? [复制链接]

1#


       

    三种土壤理论上的区别是因“沙粒”“黏粒”的多少,学生从理论上也能区别这三种土,但实际操作还有难度的,其一,直观上难以判断,需要对这三种土作沉积实验,才可以正确判断;其二,在实际生活中土壤是很复杂的,不会简单呈现这三种形态,即使作了沉积实验,学生有时也难以判断这属于三种土壤中的哪一种,而且,土壤上下层成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既然难以判断土壤形态,那么植物对于土壤的喜好也难以判断了。
    但大概的判断我们还是有一定方向的
    从土壤成因看,一般情况下,河流上游多为沙质土,中游多为壤土,下游多为黏质土,据此可以推断沙质土多为树木类,壤土上适合绝大多数的植物,多为庄稼类,黏质土多为水稻、甘蔗、芦苇等植物。
    从同一土壤上下层看,一般情况下,土壤表层多为黏质土,中层多为壤土,下层多为沙质土,据此可以根据植物的根系来大概判断这种植物适应哪种土壤。故同一地方,由于采样高度不同,对土壤的判断也会可能不同。
    从植物适应环境的叶片看,叶片越细对水的需求越低,仙人掌、松树等适应沙质土,叶片越宽大、生长比较快,对水的需求越大,这类植物适合黏质土,如常见蔬菜。
    从植物适应环境的根系看,根系发达的植物(超过植物地面部分两三倍以上的)适合沙质土,根系不发达(局限在根部范围的或不超过植株地面部分的)多为喜欢黏质土,但也有特例的,如仙人掌(球),根部不发达,因为它不需要通过根来大量吸收水分,它的水分大量的储藏于它的茎块(球)中,肉质根的适合沙质土,如兰花,它可以把大量的水分储藏在肉质根中,土壤中有太多的水分反而影响它的健康和生长。

    其实,土壤组成复杂,根据百科介绍,地球表层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逐渐破坏成疏松的、大小不等的矿物颗粒(称为母质)。 而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等多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和演变而成的。土壤组成很复杂,总体来说是由矿物质、动植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固、液、气三相组成的。

最后编辑王如祥 最后编辑于 2021-06-09 08:51:58
本主题由 超级管理员 不睡觉的兔 于 2021/2/28 15:04:06 执行 移动主题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图片居中,段首缩进,4号字帖,已代为改善,
TOP
3#

感谢分享!学习了!
TOP
4#

砂质含量、黏土、腐殖质含量的多少配比为判断土壤的主要方法,当然不同地方土壤的特点又会有很多不同。
TOP
5#

自然界很少有标准的沙质土、壤土和粘质土,每一种植物也不是死板的只适合某种标准的土壤,因此学生只要能判断大概的某种植物喜欢某种土壤就行了。
TOP
6#

不能把相对简单的问题进行人为的复杂化,小学生不能当作小专家。
TOP
7#

感谢分享,真的学习到了。
TOP
8#

图片居中,段首缩进,4号字帖,已代为改善,
金亚军 发表于 2021/2/26 17:06:05
感谢改善,这样好多了
TOP
9#

自然界很少有标准的沙质土、壤土和粘质土,每一种植物也不是死板的只适合某种标准的土壤,因此学生只要能判断大概的某种植物喜欢某种土壤就行了。
王烈刚 发表于 2021/2/26 19:43:43
对,只能初步的了解与判断,非典型的就不是小学生所能解决的
TOP
10#

不能把相对简单的问题进行人为的复杂化,小学生不能当作小专家。
王烈刚 发表于 2021/2/26 19:45:13
人们对事物的了解总有个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小学生对复杂的事物先有个总体轮廓上的了解也是不错的
TOP
11#

回复 10楼王如祥的帖子

同意观点,教师对知识还是要有足够的储备,给学生多少,给哪些是合适的,这是另一个话题
TOP
12#

对不同类型土壤的判断难度太大了,也没有必要作为要求
TOP
13#

小学生从简单的典型的入手,随着年级上升,还会接触到更多的内容。
TOP
14#

有时候细心观察也可以发现土壤的区别,然后用实验来证明。
TOP
15#

非常详细的介绍,学习了,谢谢分享!
TOP
16#

回复 1楼王如祥的帖子

非常详细的介绍,学习了
TOP
17#

对不同类型土壤的判断难度太大了,也没有必要作为要求
湖州熊二 发表于 2021/2/27 14:07:11
所以课文是把它作拓展题型了,拓展题是不会作过分要求的,给那些有兴趣爱思考的同学一个探索方向或机会而已,不会作大众要求的
TOP
18#

感谢分享,学习了
TOP
19#

小学生从简单的典型的入手,随着年级上升,还会接触到更多的内容。
喻伯军 发表于 2021/2/27 21:46:40

我想也是的。人的认知如此,科学教育者的编排也是如此,不会安排让人有遇难而止的题型,更多安排让人有遇难而上的冲动,这种冲动的人哪怕不多,编者也会觉得成功
TOP
20#

有时候细心观察也可以发现土壤的区别,然后用实验来证明。
挪威森林 发表于 2021/2/27 22:39:19

通过实验获得成功体验,像这样既有兴趣又有难度,且只要你想就能做的实验,还是会有学生尝试的
TOP
21#

以下是网上资料:
土壤形成过程
  
  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因此,土壤的形成过程主要是土壤肥力发生与发展的过程。结合上节对成上因素的分析,本节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土壤形成的一般规律和具体成土过程。
  
  (1)土壤形成的一般规律
  
  从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的观点来看,土壤肥力的发生与发展是自然界物质的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相互作用的结果。地质大循环是指矿物质养分在陆地和海洋之间循环变化的过程。陆地上的岩石经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产物,通过各种外力作用的淋溶、剥蚀、搬运,最终沉积在低洼的湖泊和海洋中,并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各种沉积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湖泊、海洋底层的沉积岩随着地壳运动重新隆起成为陆地岩石,再次经受风化作用。这种物质循环的周期大约在106~108年。其中以岩石的风化过程和风化产物的淋溶过程与土壤形成的关系最为密切。风化过程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原生矿物的分解和次生粘土矿物的合成。前者使矿物分解为较简单的组分,并产生可溶性物质,释放出养分元素,为绿色植物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后者使风化壳中增加了活跃的新组分,从而具有一定的养分和水分的吸收保蓄能力,为土壤的形成奠定了无机物质的基础。可见,风化过程对土壤来说,是一种物质输入过程。淋溶过程使有效养分向土壤下层和土体以外移动,而不是集中在表层,具有促进土壤物质更新和土壤剖面发育的作用。对于土壤来说,它是一种物质转移和输出过程。
  
  生物小循环又称为养分循环,指营养元素在生物体和土壤之间循环变化的过程。植物从母质和土壤中选择吸收所需的可溶性养分,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体;植物被动物食用后变成动物有机体;植物、动物有机体死亡后归还土壤,经微生物分解与合成转化为植物可以吸收的可溶性养分和腐殖质,腐殖质经过缓慢的矿质化,也为植物提供养分。这种物质循环的周期较短,一般为1~102年。其中有机质的累积、分解和腐殖质的合成促进了植物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的集中和积累,成为土壤肥力形成与发展的关键。
  
  从地球发展史来看,生物的出现较晚,因此,生物小循环是在地质大循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叠加在地质大循环上的较小时间尺度的次级物质循环。从对于土壤形成的作用上看,地质大循环的总趋势是陆地物质的流失,造成土壤系统养分的淋溶分散,而生物小循环的总趋势是使流失中的物质保存和集中在地表,并不断在土壤与生物之间循环利用。一般来说,如果风化作用和有机质的累积、分解与腐殖质合成作用较强,而淋溶作用较弱,土壤中养分保存多,肥力水平将逐渐提高;如果风化作用和有机质的累积、分解与腐殖质合成作用较弱,而淋溶作用较强,土壤中养分保存少,肥力水平将逐渐降低;当两种作用势均力敌时,土壤肥力的发展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此外,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如砍伐森林、耕垦草原、围湖围海造田、开采矿产、城市建设等都会对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产生干扰,从而影响一个地方土壤肥力的发展方向与平衡。
  
  (2)土壤形成的主要过程
  
  土壤形成的一般规律适用于各种土壤,然而,由于地球表面成土条件的多种多样,不同土壤类型的形成又有其特殊的成土过程,现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选择几种主要的成土过程予以介绍。
  
  原始土壤形成过程:
是从裸露岩石表面及其风化物上低等植物着生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土壤的过程。包括着生蓝藻、绿藻、甲藻、硅藻等岩生微生物的“岩漆”阶段,地衣阶段和苔藓阶段。在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中,细土和有机质不断增多,为高等植物的生长准备了肥沃的基质。这一成土过程主要发生在高山区。
  
  盐渍化形成过程:
由地表季节性的积盐和脱盐两个方向相反的过程构成,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滨海地区,可分为盐化和碱化两种过程。盐化过程指地表水、地下水和母质中的易溶性盐分,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通过土体中毛管水的垂直和水平移动,逐渐向地表积聚的过程;碱化过程是交换性钠不断进入土壤胶体的过程,其前提是土壤溶液中钠离子的浓度较高,它使土壤呈强碱性反应,并形成碱化层。
  
  钙积过程:
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碳酸盐发生移动和积累的过程。在季节性淋溶条件下,降水将易溶性盐类从土体中淋失,而钙、镁只部分淋失,部分仍残留在土壤中。因此,土壤胶体表面和土壤溶液中被钙或镁所饱和,在雨季向下移动的钙淀积在剖面的中部或下部,形成钙积层。
  
  粘化过程:
是土壤剖面中粘粒形成和积累的过程,主要发生在温暖、湿润的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由于那里化学风化作用盛行,使原生矿物强烈分解,次生粘土矿物大量形成,表层的粘土矿物向下淋溶和淀积,形成淀积粘化土层。
  
  白浆化过程:
是在季节性还原淋溶条件下,粘粒与铁、锰淋溶淀积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冷湿的气候条件下。在地下水季节性浸润的土壤表层,铁、锰与粘粒随水流失或向下移动,在腐殖质层(或耕层)下形成粉砂量高,而铁、锰贫乏的白色淋溶层;在剖面中、下部则形成铁、锰和粘粒富集的淀积层。
  
  富铝化过程:是土体中脱硅、富铝铁的过程。在热带、亚热带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风化产物和土体中的硅酸盐类矿物被强烈水解,释放出盐基物质,产生弱碱性条件,可溶性盐类、碱金属(周期表第Ⅰ族的主族元素,如钠、钾,它们的氢氧化物易溶于水,呈强碱性)和碱土金属(周期表第Ⅱ族的主族元素,如镁、钙,它们的氧化物都呈碱性)盐基及硅酸大量流失,而铁、铝等元素却在碱性溶液中沉淀,形成土体中铁、铝氧化物的富集,使土体呈红色。
  
  有机质积累过程 :
是在木本或草本植被覆盖下,土体上部进行的有机质积累过程。它是自然土壤形成中最为普遍的一个成土过程。根据地表植被类型的不同,包括漠土有机质积累过程、草原土有机质积累过程、草甸土有机质积累过程、林下有机质积累过程、高寒草甸有机质积累过程和湿生植被的泥炭积累过程等。
  
  潜育化过程:是土体中发生的还原过程。在长期渍水的条件下,空气缺乏。有机质在嫌气分解过程中产生还原物质,高价铁、锰转化为亚铁和亚锰,形成一个蓝灰色或青灰色的还原层次,称为潜育层。
  
  灰化过程:是土体表层SiO2残留,Al2O3和Fe2O3淋溶、淀积的过程。在寒带或寒温带针叶林植被下,由于凋落物富含单宁和树脂类物质,在真菌作用下生成有机酸,它使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强烈分解。伴随着有机酸溶液的下渗,土体上部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淋失,难溶的Al2O3和Fe2O3也从表层下移,淀积于下部,只有极耐酸的SiO2残留在土体上部,形成一个强酸性的灰白色淋溶层,称为灰化层。
  
  土壤熟化过程:是在耕作条件下,通过耕耘、培肥和改良,促进水、肥、气、热诸因素不断谐调,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转化的过程。通常把种植旱作条件下的定向培肥土壤过程称为旱耕熟化过程;把淹水耕作,在氧化还原交替条件下的定向培肥土壤过程称为水耕熟化过程。
最后编辑王如祥 最后编辑于 2021-03-05 08:19:07
TOP
22#

以下是360百科知识:
形成因素

气候因素
气候对于土壤形成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指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经常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对土壤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的影响。通常温度每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温度从0℃增加到50℃,化合物的解离度增加7倍。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一年中土壤冻结达几个月之久,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而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气候还可以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一个显著的例子是,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低温的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风化壳逐渐加厚。

生物因素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的本质特征--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 岩石表面在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下滋生出苔薛类生物,它们依靠雨水中溶解的微量岩石矿物质得以生长,同时产生大量分泌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随着苔藓类的大量繁殖,生物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岩石表面慢慢地形成了土壤;此后,一些高等植物在年幼的土壤上逐渐发展起来,形成土体的明显分化。 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不同植被类型的养分归还量与归还形式的差异是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根本原因。例如,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而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和搬运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外,有些动物如蚯蚓、白蚁还可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孔隙度和土层排列等。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地形因素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气候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地带分化。对美国西南部山区土壤特性的考察发现,土壤有机质含量、总孔隙度和持水量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而pH值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此外,坡度和坡向也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在陡峭的山坡上,由于重力作用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力往往加速疏松地表物质的迁移,所以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而在平坦的地形部位,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使成土母质得以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阳坡由于接受太阳辐射能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水分状况比阴坡差,植被的覆盖度一般是阳坡低于阴坡,从而导致土壤中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差异。

时间因素
在上述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它们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因此,土壤是一个经历着不断变化的自然实体,并且它的形成过程是相当缓慢的。在酷热、严寒、干旱和洪涝等极端环境中,以及坚硬岩石上形成的残积母质上,可能需要数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例如在沙丘土中,特别是在林下,典型灰壤的发育需要1000~1500年。但在变化比较缓和的环境条件中,以及利于成土过程进行的疏松成土母质上,土壤剖面的发育要快得多。 土壤发育时间的长短称为土壤年龄。从土壤开始形成时起直到目前为止的年数称为绝对年龄。例如,北半球现存的土壤大多是在第四纪冰川退却后形成和发育的。高纬地区冰碛物上的土壤绝对年龄一般不超过一万年,低纬未受冰川收用地区的土壤绝对年龄可能达到数十万年至百万年,其起源可追溯到第三纪。 由土壤的发育阶段和发育程度所决定的土壤年龄称为相对年龄。在适宜的条件下,成土母质首先在生物的作用下进入幼年土壤发育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土体很薄,有机质在表土积累,化学-生物风化作用与淋溶作用很弱,剖面分化为A层和C层,土壤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母质的特征。随着B层的形成和发育,土壤进入成熟阶段,这一阶段有机质积累旺盛,易风化的矿物质强烈分解,在淀积层中粘粒大量积聚,土壤肥力和自然生产力均达到最高水平。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成熟土壤出现强烈的剖面分化,出现E层,并使A层和B层的特征发生显著差异,有机质累积过程减弱,矿物质分解进入最后阶段,只有抗风化最强的矿物残留在土体中,淀积层中粘粒积聚形成粘盘,土壤进入老年阶段,这一阶段土壤的肥力和自然生产力都明显降低。

人类因素
在五大自然成土因素之外,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亦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典型例子是农业生产活动,它以稻、麦、玉米、大豆等一年生草本农作物代替天然植被,这种人工栽培的植物群落结构单一,必须在大量额外的物质、能量输入和人类精心的护理下才能获得高产。因此,人类通过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通过农作物的收获将本应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剥夺,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再通过施用化肥和有机肥补充养分的损失,从而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等。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是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同时由于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规律,人类活动也造成了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分布规律:
(一)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在水平方向上随生物气候带而演替的规律性称为水平地带性。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受水热条件的控制。

1.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由于太阳辐射和热量在地表随纬度由南到北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导致气候、生物等成土因素以及土壤的性质、土壤类型也按纬度方向由南到北有规律的更替,称为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在我国东部,形成湿润海洋土壤地带谱,由南而北依次分布着:砖红壤一赤红壤一红壤、黄壤一黄棕壤一棕壤一暗棕壤一漂灰土。

2.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由于海陆位置的差异,以及山脉,地势的影响,造成温度和降雨量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使水热条件在同一纬度带内从东往西,从沿海到内陆随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性质和土壤类型从东往西,从沿海到内陆地也随经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称为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在我国西部形成干旱内陆性土壤地带谱,由东向西分布着:黑土一灰褐土一栗钙土一棕钙土一灰钙土一灰漠土。

(二)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随地势的增高而呈现演替分布的规律性称为乖直地带性。

(三)土壤的区域性分布

是指土壤在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在中小地形上,土壤因为受到局部地形、母质、水文地质、人生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土类型的分布在局部范围类产生了差异称土壤的区域性分布或土壤隐域性分步。
最后编辑王如祥 最后编辑于 2021-03-05 08:17:58
TOP
23#

分析的很到位,作为老师,有必要了解的充分一些的。
TOP
24#

小学生应该给是大致的判断,比较三者的区别吧。但拿出一份图还真不容易判断
动手动脑,快乐探究
TOP
25#

这三种土壤应该通过不同的配比来判断。
TOP
26#

谢谢分享,学习了
TOP
27#

这三种土壤应该通过不同的配比来判断。
翁昌舟 发表于 2021/3/20 9:55:40
大部分小学生只能通过图例来区别,毕竟他们的掌握层次是对这三种土的概念区别,实物区别那是针对课外拓展,针对学有余力或比较感兴趣的学生的发展题
TOP
28#

现实生活中的土壤很定是多种成分组成的,学生要想准确认知,教师需要多次筛选土壤,提供给孩子实物观察。
TOP
29#

老师,那沙粒和黏粒分别包含了土壤中的哪些成分呢?
TOP
30#

应该是土壤中包含了沙粒和黏粒成分而不是沙粒和黏粒包含了土壤。根据分类标准不同,土壤的分类也不同,教材根据沙粒和黏粒的多少把土壤初步分成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三类。至于沙粒和黏粒分别包含什么,那要根据它们的成因看,根据教材提供思路,沙粒和黏粒的成因与岩石有关——有各种各样的岩石就有跟种各样的沙粒和黏粒
最后编辑王如祥 最后编辑于 2021-06-10 08:45:12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