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唐芳芳《小学科学教学关键问题指导》阅读摘录及心得 [复制链接]

1#
关于举行喻伯军名师工室上虞小组
寒假专业阅读活动的通知

专业阅读,提升素养——为提高喻伯军名师工作室上虞小组成员的教育素养,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做一名学习型教师,特倡议开展“阅读提升,感悟践行”活动,相关要求如下:
一、活动主题:“阅读提升,感悟践行”
二、活动内容:集体阅读交流《小学科学教学关键问题指导》
三、活动时间:1月25日——2月22日
二、活动流程:
个人研读——工作室分享——心得撰写——宣传推介
三、活动组织:
1.个人研读:
每人重点阅读已人手一本的《小学科学教学关键问题指导》书籍中的1个“教学关键问题”章目,包括学习相关教学案例、扫码观摩示范案例微课。为保证“个人阅读有重点,集体阅读涵盖全”,附表分配了每个人的研读内容,如对分配内容不感兴趣可自行另选。
2. 工作室分享:
(1)2月5日前在工作室话题建立寒假阅读专贴,专贴主题为“姓名+《小学科学教学关键问题指导》阅读摘录及心得”。
(2)寒假期间用读书的“摘录”及“心得”不断丰富专帖。
3. 心得撰写:
在读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育生活实际,撰写格式规范的感悟文章,2月20日前上交。  
(1)文件命名:姓名+《小学科学教学关键问题指导》阅读心得;
(2)word格式:题目自拟,正文宋体小四号、标准边距、1.5倍行距。
(3)请上传至网络文件夹,地址为:http://www.xzc.cn/EJ5n550egY
4. 分享推介:
2月21-22日组织小组交流,2月22日集体组织优秀心得分享和典型心得宣传推广。
附件:喻伯军名师工作室上虞小组寒假阅读章目表

                                   喻伯军名师工作室上虞小组
                                          2021年1月23日
分享 转发
TOP
2#

教学关键问题3-5 《如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教学关键问题分析
1.《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科学探究总目标中提出:“知道科学探究需要围绕已提出和聚焦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收集数据和分析信息获取证据,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并通过有效表达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和观点;能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比较简单的日常生活问题。”
2.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当儿童或科学家探究自然界时,他们要做以下工作:
        提出关于物质、生命、周围世界的事件等的问题
        做出探究计划并做简单的研究
        用适当的工具收集和解释数据
        运用证据和科学知识建构解释
        与他人交流研究方法、数据和解释
3.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简单的工具,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取数据中蕴含的有用信息,形成结论,这是一种重要的探究技能,可以说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是儿童重要的科学素养。

体会:确实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数据收集及分析能力对学生学习科学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在科学教学中,我们离不开实验,而小学阶段的实验结论依据一般离不开数据的收集以及对数据的分析,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能力,那么从重的说,实验是无效的。纵观目前小学生的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仍需教师有心培养。
最后编辑乖乖兔 最后编辑于 2021-02-07 21:01:11
TOP
3#

教学关键问题3-5 《如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教学关键问题解决(分为五个方面)
一、获取数据
二、整理数据
三、分析数据
四、综合数据形成规律
五、运用规律解释和预测
TOP
4#

唐老师阅读摘录好详细,相信很有收获。
TOP
5#

教学关键问题解决
一、获取数据
1.明确收集信息的目的
在分析和解释数据之前必须要考虑研究的需求是什么,需要收集什么样的数据,通过什么方式收集。
收集数据的目的通常有两类:一是通过收集数据对已有的假设证实或证伪。二是研究的问题而无假设,为了想知道一个未知事件中是否存在某种规律。

心得:首先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明确,收集数据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论证自己的假设呢(如摆锤的重量对摆的快慢的影响)?还是为了寻找事物的规律(如蚕宝宝生长过程中身体颜色的变化、脱皮几次、经历的生命历程等)?在实验前,教师要再三明确收集数据的目的,从而为学生在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提供清晰的方向和目标。
TOP
6#

教学关键问题解决
一、获取数据
1.明确收集信息的目的
在分析和解释数据之前必须要考虑研究的需求是什么,需要收集什么样的数据,通过什么方式收集。
收集数据的目的通常有两类:一是通过收集数据对已有的假设证实或证伪。二是研究的问题而无假设,为了想知道一个未知事件中是否存在某种规律。

心得:首先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明确,收集数据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论证自己的假设呢(如摆锤的重量对摆的快慢的影响)?还是为了
乖乖兔 发表于 2021/2/14 23:13:18
要明确收集数据的目的和意义,不要为数据而数据。
TOP
7#

2.明确采集数据的方法
采集多少数据?需要重复测量吗?重复测量几次合理?重复测量的目的是获得可靠的数据,如果测量一次数据就是可靠的,那么测量一次就可以了。如果测量误差比较大的,就要多次测量,使证据更加充分。

心得:采集的数据不是越多越好(会浪费宝贝的课堂教学实验,常常出现课堂时间不够的现象),也不是越少越好(导致数据不可靠,实验失效),而是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和实验方法来确定实验的次数:测量一次数据就可靠的,则测量一次便可:如测量大小不同的石头全部浸没水中排开的水量和受到的浮力,则每一块石头做一次便可,从而节约时间开展更有意义的活动。而测量误差会比较大的,则需要多次测量:如摆绳长短对摆的快慢的影响实验,为了让证据更加充分,则尽量设置多个摆长(10cm、20cm、30cm、40cm等),每个摆长做2次即可;虽然费时,但学生获得的数据越多,证据便越充分,更容易得出规律。
TOP
8#

3.权衡数据取值方法
科学实验中的数据取值方法有哪些呢?主要有取平均数(包括去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取中位数、取众数、取最大值、取最小值等。取什么值考考虑数据收集目的,要考虑哪个值最合理。


心得:对多次测量的数据要做到合适选值。不是所有的实验数值选平均数最为科学,而是应该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实际来选择。书中举例:根据工程意识,在研究拱形最大承受力时,应该取最小值更为合理(确实在平时实验时,没有考虑到这点)。
TOP
9#

教学关键问题3-5 《如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教学关键问题解决(分为五个方面)
一、获取数据
二、整理数据
三、分析数据
四、综合数据形成规律
五、运用规律解释和预测
乖乖兔 发表于 2021/2/7 20:56:00

芳芳做事情总是这么认真,摘记也是
TOP
10#

3.权衡数据取值方法
科学实验中的数据取值方法有哪些呢?主要有取平均数(包括去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取中位数、取众数、取最大值、取最小值等。取什么值考考虑数据收集目的,要考虑哪个值最合理。


心得:对多次测量的数据要做到合适选值。不是所有的实验数值选平均数最为科学,而是应该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实际来选择。书中举例:根据工程意识,在研究拱形最大承受力时,应该取最小值更为合理(确实在平时实验时,没有考
乖乖兔 发表于 2021/2/14 23:19:56
比如测量肺活量时就用最大值
TOP
11#

[quote]教学关键问题解决
一、获取数据
1.明确收集信息的目的
在分析和解释数据之前必须要考虑研究的需求是什么,需要收集什么样的数据,通过什么方式收集。
收集数据的目的通常有两类:一是通过收集数据对已有的假设证实或证伪。二是研究的问题而无假设,为了想知道一个未知事件中是否存在某种规律。

心得:首先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明确,收集数据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论证自己的假设呢(如摆锤的重量对
不愿长大 发表于 2021/2/14 23:14:59 是的,明确目的才是收集数据最重要的意义。
TOP
12#

[quote]教学关键问题3-5 《如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教学关键问题解决(分为五个方面)
一、获取数据
二、整理数据
三、分析数据
四、综合数据形成规律
五、运用规律解释和预测
乖乖兔 发表于 2021/2/7 20:56:00 [url=http://lt.zjxxkx.com/showtopic-27098.aspx
戚调菊 发表于 2021/2/15 14:40:22
戚老师更认真,向你学习。
TOP
13#

[quote]3.权衡数据取值方法
科学实验中的数据取值方法有哪些呢?主要有取平均数(包括去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取中位数、取众数、取最大值、取最小值等。取什么值考考虑数据收集目的,要考虑哪个值最合理。


心得:对多次测量的数据要做到合适选值。不是所有的实验数值选平均数最为科学,而是应该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实际来选择。书中举例:根据工程意识,在研究拱形最大承受力时,应该取最小值更为合理(确
王家东 发表于 2021/2/15 15:04:02 王老师,肺活量取最大的依据是什么呢?
TOP
14#

二、整理数据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我们常用的方法是建立数据表格,把数据汇总呈现;制成条形图或折线图等,用图表展示数据,使其可视化。设法通过各种图表形式表现出数据中的规律,包括线性的(如折线图)、比例的(如饼图)或其他关系(如柱状图)。
TOP
15#

1.分类整理

    比如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力与运动”单元的第1课“我们的小缆车”一课,当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设“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收集到大量数据之后,要进行集体论证如表3-5-2中,8个组的学生把自己组的垫圈数(个)和小车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秒)汇总到黑板上。在常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问学生:你们从这些数据中发现了什么?每个组的数指向增加垫圈数,小车运动加快。得出结论: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课就此结束。这个结论的价值有限,因为五年级学生不学也知道“拉力越大,小车越快”。实验只是验证了学生的前概念是对的。如果以这一研究内容为载体,侧重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收集准确的数据、对数据进行有序整理和有效分析等,那么它的价值就变大了。

      分类整理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其他小组的实验方法,观察比较实验结果。相同实验方法测量结果的比较,如都是4、5、6个垫圈,测量结果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测量结果有什么相同?不同实验方法中,哪一种实验方法更好?起始拉力,垫圈数有4~ 7个不等,用多少个更好?这样的整理,把数据同他们的研究过程联系起来,便于进行数据之间的比较,提高设计变量能力。实验数据整理之后,学生会有更多的思考与发现,探究能力会有更大提高。
最后编辑乖乖兔 最后编辑于 2021-02-21 20:48:00
TOP
16#

2.运用图表
美国FOSS教材①根据图表运用的抽象水平规定了以下三个水平。
(1)具体的:用实物进行比较和提示规律。
(2)表象的:用图代表实物,并提示相关性。
(3)符号的:使用数字或数据提示相关性和进行解释。
用实物直接做成图表以前很少用,适合低年级数据统计。
在小学中高年级,我们采用更多的是直接将数据转换成图表的形式呈现,使数据可视化。常用的有折线图和条形图。例如,在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中,根据收集到的风仙花植株生长高度变化的数据,在坐标图中画出不同时期风仙花植株的高度,制成折线图。观察风仙花高度变化图可以发现规律:风仙花在营养生长期高度增长很快,出现花蕾后生长速度变慢,开花后高度几乎不再增加。由此推测凤仙花在未来几周内植株高度将如何变化。
TOP
17#

2.运用图表
美国FOSS教材①根据图表运用的抽象水平规定了以下三个水平。
(1)具体的:用实物进行比较和提示规律。
(2)表象的:用图代表实物,并提示相关性。
(3)符号的:使用数字或数据提示相关性和进行解释。
用实物直接做成图表以前很少用,适合低年级数据统计。
在小学中高年级,我们采用更多的是直接将数据转换成图表的形式呈现,使数据可视化。常用的有折线图和条形图。例如,在三年级下册“
乖乖兔 发表于 2021/2/21 20:51:34
图表更直观形象
TOP
18#

向优秀教师学习,现在的学生自主时间可能有点少,我们应该多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
TOP
19#

问题解决不是最终目的,完成任务后,还要反思、评价。
TOP
20#

《小学科学教学关键问题指导》14页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通过文字、草图来帮助学生将内隐的思维过程外显化。“
TOP
21#

像认真的唐老师学习。
TOP
22#

辛苦了,唐老师,加油。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