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一种思想
——听《播下科学的种子》讲座感想
12月15日晚上,听了省教研室任雪明老师题为《播下科学的种子》的讲座。任老师是高中化学教研员,讲座的内容既有专业的引领,又有鲜活的案例,听了之后还是挺有感触的。
感触一:各学段的侧重点紧密联系。
听了任老师的讲座,知道了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们探究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也就是他今天讲座的主题---播下科学的种子。这就是我们小学科学老师们应该扎扎实实做好的工作。初中阶段开始细分科学课,开始向专业化过度。高中的学科专业性就更加明显了,已经在进行比较专业的研究了。任老师讲座中介绍的一些专业名词和概念,基本上只认识这几个字,不知道具体内容,真是专业。从小学到高中,科学教育一脉相承,逐步专业化。
感触二:科学知识要与生活紧密联系。
任老师多次强调,我们的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我们学习的知识是非常有用的。要引导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在生活中用科学的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几个案例非常鲜活,紧密联系生活。
案例一:瓶盖倒放
日常生活中,我们拧开一些调料或饮料的瓶盖后要倒放,为什么要倒放,这里蕴含着科学知识。生活的中瓶盖拧下后倒放,体现的是卫生;实验室里一些液体,尤其是腐蚀性强的液体,这些瓶盖拧下后倒放,体现的是安全。这一小小的细节,体现的是一种科学素养。
案例二:心电图室
生活中很多人做过心电图,但似乎没有几个人会去思考,为什么医生在检测之前要给人体涂一些液体,也不会去问涂的是什么液体,更不会问涂这个液体的作用是什么。就像很多听讲座的老师所说的那样,有人认为是生理盐水,有人认为是酒精,有各种猜测却没人去问问医生。还是任老师把自己和医生的交流情况告诉了我们,为我们解开了谜底。医生说给人体涂的是水,但我感觉比较水要粘稠,下次做心电图时问问医生,到底是什么。
案例三:空气中含氧量的测量。
一根蜡烛一个玻璃杯就可在家做的实验。对于小学来说不需要太精确,能看到蜡烛燃烧后杯子底部水位会上升,这和含氧量的下降有关,这对小学生来说已经够了,已经能引起孩子很大的兴趣了。若是高中阶段则需要借助检测仪来测量具体的含氧量。
案例四:切洋葱不刺眼不流泪。
切洋葱的经历许多孩子其实是没有的,毕竟在厨房里主动帮忙的不多,更多的是大人有这个经历。但这个活动拿到课堂里研究是完全可以的,只要准备几个洋葱和小刀即可。通让孩子们现场切一切,感受下被洋葱气味刺激后流泪感觉,也可以体会到家长日常的辛苦。两个很好的方法,一是放水里切,可以肯定不会有气味刺激到眼睛;二是旁边点一根蜡烛,可以把洋葱的气味给吸走。对于这个方法我很有兴趣去试试,验证下实际效果。
我们的知识来源于生活,经过学习、发现、思考等又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才是学习的意义。
感触三:科学体现的是一种思想。
通常我们所说的科学,指的往往是科学知识,这是普遍现象。听了任老师的讲座,说科学是一种思想,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其实是更高的追求。以扎实的科学知识作为基础,以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作为动力,用科学的思维解决生活遇到的种种问题,这应该就是科学的真正价值了吧。
播下科学的种子,我们任重道远。
每月研修:播下科学的种子(2020. 12任雪明第92期)视频回放
http://lt.zjxxkx.com/showtopic-2676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