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定海区2020小沙钟专帖 [复制链接]

1#
记录教学中的感悟和学习的体会~~
分享 转发
TOP
2#

2020.11.15网络研修《我对科学课中科学思维的理解》学习感悟

《我对科学课中科学思维的理解》学习感悟

    什么是“科学思维”?顾名思义,科学思维就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维,它是科学方法在个体思维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科学探究过程就是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获取知识的过程,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不仅是整个科学探究过程的起点,更是贯穿整个探究活动。科学思维的建立要求我们要从引起学生产生疑问开始,打开学生的思路。那么学生的疑问怎么来?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1.可以通过与以往经验或者前概念的不同来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思考。2.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3.通过一个真实的情境或者现象发现不同,引起学生的争议。教师不管运用何种方法,目的都要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思想去动手,去观察

    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就要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与思考。教师要通过提问来引发和促进学生思考。如你在想什么?”“你认为应该怎么做?”“为什么会这样?”“如果…………”等等。在观察、记录、讨论的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效的指导和问题的引领,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一些科学现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使用推论或推理来发展他们的思维。

    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科学的思维习惯。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有:1. 尊重事实,重视证据,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科学课应培养的科学精神之一。2.学习时学会质疑很重要,质疑是学习、思考和探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思维空间才得以自由驰骋。开放的课堂、才换来了个性的张扬;开放的思维,才可能引发创新火花的迸放


最后编辑钟卓巧 最后编辑于 2020-11-17 11:15:51
TOP
3#

科学思维是探究活动的精髓,没有科学思维的活动不能称之为“”探究活动“”,这一点理解得很好!
TOP
4#

开放的思维,需要前期的训练与指导。期待类似的课例。
TOP
5#

12.3上课和听课体会
为了促进stem教学研究,提高教师执教能力,定海区举办了“渗透stem教学理念,激活学生研讨交流”为主题的学术研讨活动,此次活动我执教了《弹簧测力计》一课。这节课我设计了两个研讨活动,一个是弹簧测力计结构的认识,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作用,然后全班研讨交流形成弹簧测力计结构作用的一个共识。第二个活动是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通过小组使用,教师拍照,全班研讨,再次使用的方式,将弹簧测力计使用中的易错点进行强调。本节课这两个环节落实上各有欠缺,第一个环节,全班性的研讨没有很好的展开,更多的还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没有很好的展开生生的交流环节,可能在设计上给学生一个任务单进行填写,交流的时候会更有效。这个环节的内容相对来说也比较简单,可以适当压缩时间,为第二个环节留时间。第二个环节,主要问题是给予学生的反复练习的时间还是不够,在适当缩小第一个环节的情况下,第二个环节可以有所侧重。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在研讨中掌握使用方法,可以在设计上稍作修改。先告诉学生使用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全部都测一个钩码的重力,学生会暴露出测量时候的问题,体现在测出来的钩码的重力是不一样的,然后全班研讨会是什么问题影响了我们的测量结构,老师适时的出示测量中错误的照片,找到问题所在。然后再次测量多个物体的重力,老师依旧拍照记录,测量结束后再次看照片挑问题,如果还有问题且还有时间的情况下,这个测量活动甚至可以反复做三次四次,但是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一节课就要所有人掌握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方法也是不太现实,一个工具的学习是需要长时间多次的训练的,这节课的目的还是让学生在研讨中形成正确的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TOP
6#

1.5活动感悟
这次活动听了三堂四年级的复习课,三堂课都是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但是风格各有不同。其中王卓梅老师执教的《呼吸和消化》单元的复习课对我而言收获最多,这个单元的内容比较多,学生在王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有效的生生交流,在交流中完善了这个单元的思维导图。王老师利用一碗牛肉面作为这节课的支线,从闻气味引到呼吸,从吃面条引到消化,条理清楚有序。王老师首先是组织学生一起对呼吸这块内容进行了思维导图的整理,主要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利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有了一开始的整理,王老师再将消化这一块内容的复习交给学生合作完成,每个小组选取其中一块内容进行思维导图的整理,然后进行全班的汇总交流,在汇总的过程中主要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王老师通过“你们觉得呢”“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们”“你们能替她们解释吗?”“小组里有没有补充”“台上同学请下面同学来说”等语言来激发学生之间的交流。整堂课内容充实,学生活动时间充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有效有序,非常值得我学习。
TOP
7#

“乐考”作为一种区别于纸笔测试的考试形式,以游园闯关等形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业成果,但是“乐考”又不是单纯考知识点,而是要将考察的范围扩大化,除了理论知识之外,还可以考察学生的临场反应,与考官之间的交流,考察他们的对身边实事的观察力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平时的教学要从知识掌握转化为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学习品质的形成。小学科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在低段开展学习的时间也不长,如何能在乐考中站稳一席之地且做到科学的评价是我们需要思考并设计的。以一年级上册为例,本册学习内容是围绕观察和测量展开,我认为可以以任务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科学乐考。比如去观察校园里的一种植物,提出观察要求1.画出它的基本结构,2.画出叶子的形状,3.用尺子测量叶子最长部分的长度,4.说一说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这个植物,它的周围有些什么。通过这样的任务驱动,一节课让学生活动,在活动中考查学生的观察和测量能力;一节课让学生说一说,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再由学生通过投票或者献花的方式进行互相评价。低段科学课时往往会有点富裕,独立于学校乐考,科学单独在课堂上进行考评,既可以消化掉多出来的课程,又可以更加全面的对学生进行考查。
TOP
8#

每月研修感悟:
3月15日晚上,娄老师为我们做了《指向大概念的教材设计与解读》,为我们梳理了《岩石和土壤》单元的大概念,让我们从地球构造和演变的角度去理解《岩石和土壤》单元的大概念。结合平时的教学,我认为大概念的建构需要横向深入教学,完善学生知识体系,学生不仅要学习掌握相关教学内容,还要学习利用科学方法和合理的逻辑思维探究生活现象,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认知,促进学生科学成长。
TOP
9#

3月17日参加了我们区里的教研之春,听了三位老师对四年级三个单元的教材分析和两位老师执教四年级的两堂课。这次培训,让我对教材的设计意图和教学处理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通过教师下水试验,感受了一把学生在课堂上做实验的急迫感,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训方式有趣又有效。两堂观摩课《里面是怎样连接的》、《比较不同的土壤》,上课老师各有特点,沈老师思路清晰,层层递进,王老师关注每个学生,给予学生很大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TOP
10#

建议能结合自己教学实例进行反思!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