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放大镜下的晶体》一课一思
一、教学重难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制作晶体。
二、教学思路:
(一)认识晶体
1.观察晶体:用肉眼观察食盐、白糖、碱面和味精;
2.用放大镜观察这四种物质,并画一画,让学生在放大镜的作用下,有新的发现。
3.认识晶体:说一说这四种物质有什么特点。并引出晶体:一般是固体、几何形状、有规则的物体。
(二)制作晶体
1.了解自然界中晶体的来源:水分蒸发法和温度冷却。
2.课堂上采用加热让浓盐水里的水蒸发的形式来得到盐的晶体。
3.观察留下的痕迹。
4.图片展示自然界中更多的晶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让学生对晶体有更深的认识。
(三)拓展活动
出示老师自己制作的晶体,引导学生根据课本中的内容,在课后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三、典型亮点:
1.在了解了自然界中晶体的来源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在课堂上做出晶体。学生很聪明,马上就想到了蒸发法。如果是自然界的蒸发法需要很长时间,于是提高难度,需要用较快的速度制出晶体,有什么办法?学生马上就想到了加热水,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四、不足问题与解决
1.一杯水和一桶水。对于晶体学生有了认识,但在判断中有些学生还是会搞错,如珍珠。有学生认为珍珠也是晶体,而碱面是粉末状的则不是晶体,在教学中需要指导清楚:从明白物质的构成,再看是不是自然界形成的。向珍珠是由动物加工而成,且每颗珍珠都是不同形状的,便不是晶体。
2.下水实验的重要性。非常遗憾,最近事情很多,没有做下水实验,于是在课堂上并拿着工具箱里的材料开展了实验,在实验中,发现学生观察到的食盐晶体都是球形的,错的如此统一,找到原因,是因为工具箱里的食盐是精细盐,是经过人工加工的,导致学生认知的错误。于是就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是否见过粗盐,
粗盐是怎样的。并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现,扭转了学生认知的错误。下水实验真的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