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425262728293031»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20学年共同体王京专贴(三年级 五年级) [复制链接]

811#

四、拓展(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大小相同且形状相同的不锈钢碗和塑料碗、乒乓球、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大小不同的橡皮、学生活动手册]
1.比较两个碗的轻重。
2.提问:这两只碗形状相似、大小相同,它们一样重吗?
3.学生交流想法。
TOP
812#

4.初步感知材质、大小对物体轻重的影响。
(1)观察五个物体的轻重结果,交流自己的发现。

提问:观察这五个物体的轻重比较结果,你还有什么发现?
(2)初步感知:
①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大小相同的情况下,质量不同。
  ②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大的比小的重。
TOP
813#

物体的轻重
预测         掂量           称量:天平
大橡皮
小橡皮
乒乓球
木块
塑料块
TOP
814#

教学反思:小组实验结束后,可将天平等材料上交后再汇报交流,如此能更好地掌控课堂!
称量顺序是观察中的难点,交流后可再次让学生尝试,以突破难点。
TOP
815#

准备开始第三单元的教学设计
TOP
816#

1、时间在流逝
TOP
817#

科学概念:知道时间有时指某一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知道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和现象可以估计时间。
过程与方法:经历各种活动,感知、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进而合理估计10 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流逝的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意识到只凭主观感受有时是不正确的。
TOP
818#

感受时间流逝;合理估计时间。
客观合理的估计时间。
TOP
819#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带领阅读单元导语。

2、揭题:时间在流逝。(板书课题)
TOP
820#

二、现在几点了:

1、如果不看钟表,你能知道现在大约几点钟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2、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来估计现在几点了?(分组讨论估计的方法。)

3、汇报、交流估计方法。

4、要准确地知道现在的时间,该怎么办?(看钟表)

5、请看看钟表,现在几点了?你们小组谁估计的最接近?
TOP
821#

三、1分钟有多长?

1、师出示大时钟,结合叙述:教材P50黑底部分文字。

2、体验一分钟有多长?

A、集体闭上眼睛,体验一分钟,师看时间。

B、你们还可以找哪些活动,来体验一分钟?小组里面先讨论下,然后拿出时钟或手表,开始体验活动。

3、汇报交流体验方法和结果。

4、我们体验了 1 分钟有多长,那如果让我们估计 10 分钟持续的时间,或者是1小时持续的时间,你打算用那些方法?
TOP
822#

四、过去多少时间了?

1、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去多长时间了?离这节课下课还有多长时间?

2、在学生估计后,师出示正确时间进行对照,让学生发现有时自己的估计居然这么不准确。

3、引导交流:在你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什么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

4、讨论:时间是否真的如我们的感受一样,有时候快有时候慢呢?

5、小结: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的,我们之所以会对时间有快慢的感觉,原因就是有些事情我们会很投入,而有些事情我们没兴趣。
TOP
823#

五、延伸:
完全依靠自身的感觉来计量时间,准确吗?怎样能比较准确地计量时间呢?
TOP
824#

六、完成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本P22中的活动记录和课堂练习
TOP
825#

板书设计:  
时间在流逝……
体验:
一分钟有多长?
时间有快慢吗?
TOP
826#

2、太阳钟
TOP
827#

科学概念:知道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会慢慢的变化,日晷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计时器。
过程与方法: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和方向的变化;讨论太阳光影是怎么用来记录一天的时间的;学习使用简易日晷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人探索时间的过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探究意识。
TOP
828#

重 点
难 点    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
制作使用太阳钟计时。
TOP
829#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如今,我们只需要看一看钟表就能知道现在几点了。可过去的人们并没有我们今天使用的钟表,在时钟发明之前,古人是用什么来计量时间的呢?(学生充分交流)

2、揭题:太阳钟。(板书课题)
TOP
830#

二、用太阳来计时:

1、关于古人利用太阳计时的资料交流。

如:一天是怎么确定的?(古人用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如:古时候一天分为几小时?是怎样划分的?阅读课本P52资料等等。
TOP
831#

三、用光影来计时:

1、师:古代的人还常常用光影来计时。他们是怎样做的呢?

2、引导思考:在太阳下,将一根木棒竖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会有一个木棒的影子。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的方向、长短会花生变化吗?

3、组织观察活动。(课前老师画一次影子,课中和学生再去画一次,使用太阳钟时还可以画一次。)

4、如有录象片段,可适当代替上面的观察光影的活动。

5、讨论: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阳的光影来计时的?

6、出示日晷及日晷面图,解释怎样计时。

7、师结合日晷面介绍“时辰”资料。

8、师提供太阳钟套材,小组合作组装。

9、师介绍使用方法,学生尝试计时。
TOP
832#

四、延伸:

1、为什么古人选用太阳来记录一天时间的流逝呢?

2、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弊端?
TOP
833#

五、完成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本P23中的活动记录和课堂练习
TOP
834#

绿豆苗真心不错。
TOP
835#

《测量力的大小》设计方案
TOP
836#

【同步教材简析】:
基于《测量力的大小》教学活动,教材把力的测量作为教学的切入口,也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来设置。
教材安排的第一个活动就是认识弹簧测力计,从开始展示各类弹簧测力计拓宽学生视野,再到观察和认识测力计的构成,认识力的单位牛和克力。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充分认识测力计的功能和构成,为测力计的有效使用搭建阶梯。
第二个活动就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为了学生使用的规范,提出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而后设置用测力计称重物活动,从估计到实测,再到误差计算的测量和分析的过程,接着安排了水平拉动文具盒的活动。最后再安排用橡皮筋、硬纸板、曲别针制作一个测力计活动。
纵观教材设计,不难看出,教材把这一课的侧重点是弹簧测力计的认识和使用,实践操作内容较多,科学探究的内容不够侧重,一定程度上窄化了探究的味道。
TOP
837#

改进思路:
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这一理念的背景是利用科学活动为载体,利用科学探究的研究方式进行科学学习,目标是培养和完善学生的科学素养。
TOP
838#

从课标的理念来说,本课的教学设计显然有些背离,那么这一课是否可以演变成探究为浓厚的内容呢?新教材倡导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有自我调整教材内容的权利。针对教材设计的不足,我认为应该增加教材教学内容的探究味。
TOP
839#

由此想到,弹簧测力计作为一种简单的学生用实验器材,自然有它的设计原理。而原理的核心内容是弹簧的基本特点,而弹簧长,重量大;弹簧短,重量小的原理恰恰可以成为小学生作为科学探究的恰当内容。在探究弹簧或牛筋特点的基础上,尝试测量重物,再引入弹簧测力计的设计活动,最后有时间的话可以引出弹簧秤的观察和使用。通过这样处理,既可以达成科学探究的目的,还可以引入技术设计的内容。学生在活动中生成和养成更多的科学涵养。
TOP
840#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经过近一年半科学课学习,对科学教学已有所了解,对科学探究已基本入行。就学生的认知心理来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交叠阶段,他们的学习也自然需要形象内容作为学习素材,经过具体的材料和活动,再引导进行探究性思考和创意设计。这样就可以较好的调动他们的学习活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