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从何而来
——听王木头《用知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兴趣》有感
上虞区博文小学 王丽洁
本月的每日研修围绕着科学教师离不开的话题“兴趣”展开,我们不断提起这个话题,也不断地讨论,但摸索中的收获却依然无止境。对教授三年级的教师来说,本阶段孩子们的科学教育就面临着这一困境,如何不让他们的兴趣在常规教育中被抹杀?孩子们的兴趣从何而来,又落实到何处去?
王木头老师提到了一个词语“超纲”。什么是“超纲”?在我们平常的谈论中,它意味着从未接触过的领域和知识难度,是成年人一听闻就连连摇头的部分。我们为什么如此害怕超纲,是因为刚触及边缘时,“前辈们”便给予了否定——你不行,它太难了。但是辩证思考,“超纲”可能会变成“种子”,成为兴趣激发的源头,就像哆啦A梦的口袋一样,因为未知而充满无限可能。
教育兴趣的培养中,师生是两大主要团体,在用知识这一纽带连接过程中,运用好纽带后的回报率会大大提升。往常我们认定的做法是“授人以鱼”,秉持着严谨负责的态度,老师们会对知识点反复检阅,将其作为目的,不容出错,这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而且为了照顾低水平孩子,知识点难度水平始终不高,这是我们心中的“大众教育”。但是教育方向在转变,“核心教育”“素质教育”的研究意味着学生需要主动出击,大胆探索,他们的兴趣在教学中可以从多方面而来——
从“错误”中找到转机。当我们把学生当做主体时,就应该对孩子负责以他们为目的。孩子的思维是天马行空的,他们的想法中自然会出现错误,教师不应该否定学生所有的“错误”,它可能成为学生主动寻找答案的开始。
从讲故事而来,让故事成为引路人。我们小时候睡前有睡前故事,那么在科学课堂上自然也可以有科学故事,这些“故事”就是“科学史”。“科学史”大多枯燥乏味,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选取并对它进行润色。
从周围环境中来,通过“熟悉+意外”。各类科幻电影也和教学一样,它故事老套但场景创新,教学中的知识也需要这样一个有特色的环境来进行包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知识画出延长线。
从游戏中来,做到玩中学。游戏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导入新课中就可以适当采用游戏形式教学,它使学生由被动的观看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在动起来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吸收知识。
兴趣激发方式有千万,扼杀它的手段也不在少数,如何调节把控还需要教师把关。教师要善于挖掘各种兴趣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像王木头老师说的——课标,只标记了底线,超越它才能触及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