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戚调菊2020暑期读《微亦足道》摘录及心得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微亦足道》——小学科学课堂细节研究
作者:曾宝俊
  在课堂中有许多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就如同美丽的夜明珠被灰尘蒙蔽,只要轻拂去尘,它便熠熠放彩。
最后编辑戚调菊 最后编辑于 2020-08-08 14:31:12
本主题由 管理员 酸牛奶 于 2020/8/21 20:13:39 执行 移动主题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哇哇哇,看起来了,书中有宝的哦
TOP
3#

第二章 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探究的力量




感悟:鸟的名字,只是一个表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最容易被淡忘的,
我们要教给孩子的,是学会观察,探究,设想,验证,不断地用实际观察的结果来检验自己原来的设想,进行推论,并不断深究。
知识容易淡忘,思想却可以深入血脉!
最后编辑戚调菊 最后编辑于 2020-08-08 12:36:20
TOP
4#

细节决定成败,多关注细节会使课堂更细腻!
TOP
5#

一个小细节,上面有给字打错了哦!“被”
TOP
6#

一个小细节,上面有给字打错了哦!“被”
欣然 发表于 2020/8/8 13:46:46

看来,我的确该好好读读这本书
TOP
7#

教学注重细节,曾老师是科学界大咖,看完他的著作定会受益匪浅。
TOP
8#

第一节  基于概念构建,选择有结构的材料

摘录:科学探究如一叶小舟,实验材料是托起小舟的水流。因为有了材料,探究的小舟才能启航,才有了着落。在实验材料这道长河的贯穿下,每一叶小舟才得以徜徉,休憩,有所遵循地航行下去。
体会:一节成功的课,必定有结构紧密地材料在支撑,材料与材料之间地联系、层次关系,材料与教学目标之间的依托关系等等都是需要精心设计准备的。
最后编辑戚调菊 最后编辑于 2020-08-11 22:22:12
TOP
9#

材料与概念构建

摘录:
材料的组成要有一定的构建,要指向概念的构建。
什么是构建?
例如;“磁铁的性质”一课,为学生提供一组材料:磁铁、铁块、镍块、铜块、铝块。因为磁铁和铁、镍能发生相互作用,而与铜、铝却不能,学生可以通过操作这组材料而发现这一现象,进而提出科学概念——磁性。
这就叫材料的构建。
体会:
材料的选择很重要,并不是多多益善,选择材料要以相关的科学概念作为引导,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TOP
10#

材料与概念构建

摘录:
材料的组成要有一定的构建,要指向概念的构建。
什么是构建?
例如;“磁铁的性质”一课,为学生提供一组材料:磁铁、铁块、镍块、铜块、铝块。因为磁铁和铁、镍能发生相互作用,而与铜、铝却不能,学生可以通过操作这组材料而发现这一现象,进而提出科学概念——磁性。
这就叫材料的构建。
体会:
材料的选择很重要,并不是多多益善,选择材料要以相关的科
戚调菊 发表于 2020/8/11 22:21:21
是的,材料在于有建构性,不在于多。
TOP
11#

细微之处彰显课堂艺术,成败亦在于细节。
TOP
12#

第一节  基于概念构建,选择有结构的材料

摘录:科学探究如一叶小舟,实验材料是托起小舟的水流。因为有了材料,探究的小舟才能启航,才有了着落。在实验材料这道长河的贯穿下,每一叶小舟才得以徜徉,休憩,有所遵循地航行下去。
体会:一节成功的课,必定有结构紧密地材料在支撑,材料与材料之
戚调菊 发表于 2020/8/11 22:09:40
材料的选择、出示的时机都是有讲究的。
TOP
13#

摘录:
A教学
1.把卷好的纸筒对准要测量的心脏部位;
2.测量1分钟的心跳次数并记录;
3.找打脉搏的位置,用食指轻轻按压;
4.测量一分钟的脉搏次数并记录;
5.分析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的关系。
B教学
小组讨论下面的几个问题:
1.你觉得怎样才能清楚地听到心跳;
2.你觉得用手指摸不到脉搏,会是什么原因?
3.你觉得纸筒能帮助你吗?
4.你觉得同样1分钟,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会有联系吗?

你如何来分析看待这两种教学设计呢?
TOP
14#

回复 13楼戚调菊的帖子

在B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什么呢?
迷茫:听不到心跳,摸不到脉搏
焦虑:怎么办
困惑:纸筒有什么用
兴奋: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有联系!
TOP
15#

回复 13楼戚调菊的帖子

在B教学中,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不是去复制别人(A教学)的科学,而是用“心”来构建自己的科学。由于他们经历了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了迷茫——焦虑——困惑——兴奋的真切感受,使情感得到宣泄,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发展,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TOP
16#

摘要: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同时也有很强的破坏性。他们的破坏性之所以强大,不是因为他们的力量是如何强大,而是孩子的是非观念还不健全,他们会为了观察蚂蚁而把蚂蚁的巢穴翻个底朝天,会把蚂蚁投入到水中观察他们是否会游泳,会给金鱼捞出来晒太阳取暖,会敲碎蜗牛的壳来看看里面的结构……小学生的热情无可厚非,但其行为方式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反映了我们科学课缺失观察方法和取材途径的教学,缺乏热爱生命,保护弱小的观念。
TOP
17#

摘录:
A教学
1.把卷好的纸筒对准要测量的心脏部位;
2.测量1分钟的心跳次数并记录;
3.找打脉搏的位置,用食指轻轻按压;
4.测量一分钟的脉搏次数并记录;
5.分析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的关系。
B教学
小组讨论下面的几个问题:
1.你觉得怎样才能清楚地听到心跳;
2.你觉得用手指摸不到脉搏,会是什么原因?
3.你觉得纸筒能帮助你吗?
4.你觉得同样1分钟,心跳次数和脉搏
戚调菊 发表于 2020/8/20 21:51:08
个人觉得B教学好,发展思维,但需要给学生充足时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