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不起波澜的日复一日,会在突然的某一天,让你看到坚持的意义。——记一次难忘的桂馨分享经历
上虞夹塘小学余沁
在网络研修学习共同体促进下的个人成长--讲稿
绍兴市上虞区夹塘小学余沁
各位老师好,我是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夹塘小学的余沁,一名任教3年的兼职科学教师。非常感谢桂馨,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给予我机会,让我分享自己《在网络研修学习共同体促进下的个人成长》。
与桂馨网研的相遇有些晚。17年进入教师这个团队,18年遇到上虞小学科学教研员朱钻飚老师,加入了朱老师组织的“上虞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在朱老师的倾力推荐下,才有缘与我们这个馨火学堂相遇,与桂馨科学网研相遇。
这个让我跟桂馨结缘的“共同体”有着一个极其“硬核”措施:
那就是,倡议共同体的成员每月按时参加桂馨科学课网络研修,研修结束由专人统计参与名单并公布;每次研修结束写一点心得体会上传至小学科学教学论坛,是为“一学一得”。
如图所示,这是每次研修结束,上虞的李煜鋆老师和倪华东老师根据cctalk发言公屏发过的言来统计的与会名单集。拿出一张典型的记录表来看看,两位老师甚至还会记录每位上虞老师的发言次数,以期评出该次网研的“发言达人”。可谓是,组织者良苦用心,统计者吃苦耐劳,参与者认真响应。
在共同体的督促下,网研成了上虞科学教师每月的“必修作业”,也渐渐的,与老师们相约桂馨成了我每月雷打不动的习惯。
桂馨是我学习的容器,共同体是我学习的催化剂,我呢,在这容器里、催化下,与网研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那便是成长了,成长了许多,这成长在我“写论文”的水平上有着显著的体现。
1.网研给我知识扫盲,让我大体了解教研文章怎么写。
第一次参加桂馨网研是18年6月25日,那一期的讲座主题是陈文斌老师分享的《小学科学教研文章的撰写——从科学课杂志用稿谈起》,这亦是我第一次参加“如何写教研文章”的讲座,对我来说,算是一次“写论文扫盲课程”,真是雪中送炭。入职第一年,面对层出的征文、论文比赛,我始终有心参加,而力不足,苦于不知如何下笔、从哪写起。你可以从我这张入职第一年的教学实绩中看到,第一年我没有参加任何区里组织的教学征文或论文比赛,因为学科教学方面的论文不同于大学时期我所接触的毕业论文、校园征文,我对其基本模式完全不知。便一直骐骥有谁能教教我。所以你可以想象当我遇上陈老师的这次讲座,我会那般激动,因久旱遇甘霖。
陈老师的讲座干货满满,让我不再一头雾水,开始了解小学科学教研文章的内容构成。可以说,陈老师的讲座为我揭开了“教研文章”的神秘面纱,让我这个初学者有章可循,不再害怕写论文。于是,在被陈老师“系统扫盲”、获得他的“锦囊妙计”以后的第二个学年,我尝试参加区里组织的征文比赛,一篇征文获区一等奖,一篇案例获区二等奖。洗刷了自己在写作上的0荣誉。
分享下这篇一等奖征文的撰写小故事吧:
有次校园晨跑,一个学生激动地对我说他发现了彩虹!我想当然地以为是雨后天上的彩虹。抬头望天自然没瞧见。学生补充,彩虹是在操场的地面上。我又以为是雨后,残存的雨水融合汽油引起的。等到晨跑结束,被学生带到他们发现“彩虹”的地方,被指出“彩虹是蜘蛛丝,好多好多蜘蛛丝!”我当时看着,感觉特别神奇,就把这件事发在论坛上,有位老师建议我围绕“彩虹”,做一系列的课程。当然,因我目前能力有限,还不知怎么开发一个科学系列课程,但这位老师的话让我备受启发、深受鼓舞,我想,至少可以把案例——“蜘蛛丝彩虹”写成一篇论文吧。有了素材,再结合从陈文斌老师讲座那学来的写论文的经验,从“蜘蛛丝彩虹”开始,结合日常的雨后彩虹和“汽油彩虹”的探究,创作好了一篇征文,用以参加上虞区组织的一次“活教育·活课堂”征文评比,写完我自我感觉写得蛮好——蛮“活”的。最使我开心的是,这是我少有的不是“挤”出来的作文,整个的写作过程很流畅。
2.网研给予我写论文的灵感与启发,让我知道写什么。
如果说陈文斌老师的讲座对我而言是一堂写论文扫盲课,那么18年7月25日季荣臻(zhēn)老师的讲座对我而言就是一堂写论文启发课。让我启发到:反思可以成为写论文的素材。季老师的《基于教学反思的行动研究——科学教师专业成长应有的行走方式》是我在桂鑫收听的第二个讲座,季老师在讲座中展示了他自己的反思文字,让我知道了教师反思对于教师专业成长是很重要的,反思的内容可以是教学理念,可以是教学细节,也可以是教学过程。既然了解了反思的重要性,得知了反思的内容。我便开始了自己的反思之路,坚持做了一学期“一课一思”的教学反思工作:
那就是,从19年2月开始的一学期,我任教二年级的科学课。每堂课学生实验时,我会给学生拍照记录。课后抽时间,梳理本堂课的上课流程以及对应的一些反思,一课不落地坚持了一学期,写了13篇课堂记录。13篇记录相当于拥有了13个案例,诉诸笔尖,每个案例在平时就已经形成文字文档。于是该学期的科学学科论文的雏形便有了,结合二年级的教学,挑选合适的案例进行剪切、拼凑,很快便组装成《快乐实验,助构认知——以统编版二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第1、2课为例》的论文文稿。加上一些平时课上随手拍下的学生实验照片,一篇有图有真相的论文便诞生了。
还有一个将教学反思改装成征文的例子:去年11月,我在上虞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主题送教活动中展示了二上年级《不同材料的餐具》的课例。公开课结束,教研员朱钻飚老师给我布置了一个写“教后感”的“作业”,那次反思,我憋了很久,挤出了一篇1700多字的教学反思。等到后来有一个“活教育”主题的征文评选活动,因着之前已写过近2000字的反思,在那基础上我进行修改,只花了一天不到的时间就写完了那篇活教育征文。这是我史上最快速完成一篇3000字征文的过程。
可以说,是桂馨为“啥也不知道”的新教师我,从无到有再到细地建构“论文观”。在我入职的第三年,我的第一篇科学教学论文,就是课件上现在呈现的这篇《快乐实验,助构认知》的论文,获上虞区2019年(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除了论文,我其他的征文、案例,获奖的篇数也较前一年增加。
看我入职这三年的获奖统计,获奖的量和质在逐年增加和提升,这是桂馨作用在我身上的变化。虽然很多奖项还只停留在区级层面,但我想,每年都能进步一点点对我来说亦足够欢欣鼓舞。
一次讲座,两次讲座,三次讲座……我惊异地发现每一次桂鑫网研的讲座都似一座巨大的宝藏,让我每听一次就能收藏一颗闪耀的珍珠。因着这奇妙的发现,也是响应共同体“一学一得”的号召,18年6月起,每逢晚上网研,我手机放着网研视频,电脑开着word文档,边听边记老师分享的教育金句,有时候听到引发共鸣的经历,稍作标记,等网研结束写些感悟,有时多,有时少。哎,“感悟之意不在字数,在乎内容之间也。”三两句的感悟,存在自己的U盘的文档里,篇幅长点的及时发在小学科学教学论坛上。就这样自己坚持了三次在网研结束后写些心得并发布,到了18年9月26日,照例参加桂馨网研,听到主持人介绍“2019桂馨科学课网络研修‘6+4+2’挑战活动”,活动要求是:参加12期网研,每次写几百字的心得。这不正是我在做的吗?我要做的只不过是把坚持三次坚持到十二次。不假思索,听完活动介绍,我当晚就下载好报名表,磨刀霍霍。于是,历时一年的网研、打卡、写心得之后,在这次“2019桂馨科学课网络研修‘6+4+2’挑战活动”中获奖。也受益于此,能有机会在今晚以分享人的身份与大家交流。用一个小学生命题作文的题目来形容今晚,对我来说是——《难忘的一晚》。
平时扎扎实实做事,用时就会发现一切是那么水到渠成。比如,平时认真做好“一学一得”,遇到桂馨的“6+4+2”活动就能迅速代入。平时认真做好“一课一思”,写论文就有了素材、有了初稿。
还记得刚入职的我,不像一个新教师,倒像一个什么都不会的一年级新生,很多时候都很迷惘,“怎么教?怎么写?我能做好吗?”仿佛知道我不会,当地会组织“新教师培训”,虽然每多参加一个培训,心里便会多一份安定。但新教师要学习的实在太多太多,而教体局、进修学校的培训并不会那般频繁,而且也并不是每次都轮得到自己,培训机会供不应求。(我统计了这三年我参加的科学培训是18次,平均每年6次。)这样的现状因桂馨的出现有了改变,每月一次、全国各地的老师借助cctalk软件不吝己见,将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分享给我们,使我足不出户便拥有了众多听讲座学习的机会,实属幸运。(我也统计了这三年我参加的cctalk网络培训,除了桂馨加上另一个频道的“小学科学教学网每月研修”总共是48次,是现场培训的3倍。)在桂馨这个平台里,我接触到许多新新词汇,如:章元魁(kuí)老师带来的“脑科学”、张军霞老师带来的“思维力”;打开了众多新新世界,如:梁琰(yǎn)老师分享的“微观世界”、“红外线世界”。在这个平台里,我“云认识”了一位不少经历和我很相似的陈荣林老师,引发了我的强烈共鸣。
陈老师是:从1996年开始从教,那时他是个一名完小的语文老师+班主任。在之后的岁月中,由于学校缺科学老师,他成为了科学老师。我呢,是:2017年新入职的教师,也是一名完小的语文老师+班主任。由于学校没有专职的科学老师,我便兼任科学教学。陈老师说自己是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他30几岁去培训科学,遇到了喻伯军老师,意外获得喻老师对他评课观点的认可,收获了信心,得到了珍贵的礼物——喻老师的一本签名书。并在之后的成长之路上,不断得到喻老师的鼓励。由此,有了他现在的模样。我呢,说自己是在蒙圈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18年1月3日我第一次参加科学培训(因学校没有专职的科学老师,便派我去),看到了朱钻飚老师,意外获得朱老师对我培训时认真做听课笔记的表扬,得到了珍贵的礼物——朱老师赠与的、喻老师签名的《以大理念进行科学教育》一书。谁曾想,我与科学的缘分从此结下,参加科学的培训越来越多,参加科学的比赛越来越多,获得的科学上的奖项也越来越多。
我的分享快结束了,不知我有没有隐藏好自己的紧张,有没有被老师们发现。这样一次分享的活动对于我这个教龄仅有3年,写写尚可以,说说很不佳的新人菜鸟来说很有压力,其实对于上公开课啊、微讲座啊、演讲这类“抛头露面”的活动我都很有压力。但我很珍惜这样“抛头露面”的“出丑”机会,因为此时此刻“不怕出丑”,才能有朝一日“拿得出手”。我想,拥有机会演习、磨砺,对新教师的成长来说是很重要的,自己有幸加入上虞的网络研修学习共同体,有名师陪着,有伙伴帮着,有幸得到桂馨给予分享交流的机会,获得一些成长。或许我今晚的分享还不算“拿得出手”,但希望正在收听的老师们能包容我、指点我,让我获得“继续教育”,继续成长,争取下一次能“拿得出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