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感冒发烧去医院,有两个医生,A医生就按部就班的给你讲书上的理论,结束以后,给你开常规的感冒药,B医生会问你是怎么感冒的,感冒多久了,现在的症状是什么样的,然后针对你的症状开药,你会选哪个医生?肯定选B,不管病有没有好,你的心总是暖暖的。这多像我们的科学教学啊,在我的前几年,我只关注了我的课是怎么设计的,这个环节放什么活动,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在,慢慢的,我会去考虑学生上课之前是什么水平,这节课结束后要达到什么目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而设计的活动,一定是让学生有发展的,而不是原地踏步。
以生为本,这个词是我在新教师培训时,培训专家就反复说的一个词。科学教学是一个累积的过程,需要思考和顿悟,上着上着,你会发现,你再按照老模式上下去,不行了!
我以几周前上的一节课为例——《神奇的小电动机》。
去年第一次上六年级,明显感觉这节课非常的难,我把小电动机原理弄懂以后,我开始按照教材上进行设计:环节一,出示小电动机,观察现象,环节二,讲解拆开的小电动机三个部分的结构,以及每个部分对应的结构和功能分析了一遍,特别说了换向器的作用,明白了原理。环节三:通过模型进行实验验证,最后总结。一节课上下来,觉得自己讲得挺好的,但是学生在做题时还会频频出错。因为只教一个班,就没有后续的反思和改进了。(今年重新设计完这节课以后才翻开去年的教案,感觉原来这样的设计就是一节以老师为本的讲授式的课堂,学生的探究和思考一点也没有体现,学生这节课的增量最多也是“学习了知识”。)
今年教六年级四个班,有时间有精力思考设计课堂,我改变了一下教学思路,注重学生的学。
环节一、玩
1.出示玩具车,玩一玩。
2.里面最重要的结构是什么?
3.投影演示小电动机通电动起来,请学生提问题。
4.聚焦本节课核心问题:小电动机通电为什么会动。
5.学生尝试解释小电动机通电为什么会动。
设计意图:从现象中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自然而然得提出学生想要知道的问题,也就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小电动机通电为什么会动。尝试让学生根据现象提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而后针对学生的问题,重新抛给学生,请他们回答为什么会动,学生解释不清楚,又很想知道(但是小电动机不透明,看不见里面的结构),从而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环节二、拆
1.拆掉小电动机,观察
(1)小电动机有几部分结构
(2)每个部分有什么部件以及你判断的理由。
2.思考:小电动机通电为什么会动
设计意图:以前我的课观察小电动机内部观察只是观察结构,这次加入了“判断是这个结构的理由”,比如说你为什么认为它是磁铁,为什么是铁芯,学生需要为这个观察提供“证据”,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当说出这些结构以后,学生联系之前所学的电磁铁知识,半数以上的同学都可以推测出小电动机通电以后是怎么动起来的。【这里我特地弱化了换向器的作用,没有讲,只是有这个结构,把“换向器”写在黑板上,但是具体的作用没有讲,给后面环节留下铺垫】
学生推测以后,对不对呢?急需验证一下。若把小电动机重新装回去,由于是密封的,看不见里面,还是没有办法眼见为实,所以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建立小电动机模型。
环节三、模
1.利用模型挑战任务
(1)让小电动机转起来
(2)让小电动机反方向转
(3)让小电动机转得慢一些
2.思考:小电动机通电为什么会动
3.利用板贴模型解释电动机原理。
4.惑:解释不通了!
5.悟:换向器在改变电流方向!
6.找出转子中只有两个电磁铁的弊端,回归真实小电动机。
设计意图:


1.先利用小电动机模型与小电动机进行对比,找到对应的结构,完成建模的过程。然后进行小电动机原理猜测的“验证活动”,活动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先让小电动机转起来,再反方向转,最后让小电动机转得慢一些。我在这里进行了材料控制,完成第一个层次活动——让小电动机转起来以后,举手示意我,我再发一个小风扇,这个小风扇方便观察之后挑战——转的方向,也有利于我把握哪些组成功,哪些组需要指导和关注。
2.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发现小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正如他们所猜测的那样,很开心,都感觉自己能解释原理了。
3.请学生到黑板上利用纸质模型解释小电动机的原理,把实物模型过渡到纸质模型上【这里需要老师提醒两边的磁铁只是面朝转子的那面的磁极是N或者S,整块磁铁还是有两极的,以免给学生两边磁铁只有一个磁极的误导】。


4.学生自信满满就上来说了,但是他们只是会说怎么转起来的,但是当我请他们继续说的时候,他们发现这种猜想只可以“转起来”,但没有办法“持续的转”。全班陷入了沉思。




5.这里我没有直接点破原理(老师一定要“忍住”不“告诉答案”),而是静静的等待,给课堂留白的时间。回顾我们自己的经历,一道难题,一种是别人告诉你怎么做,一种是经过你深思熟虑之后柳暗花明,哪一种更让你喜悦呢?我们也要让学生体会这种经过自己思考顿悟后的喜悦感。学生顿悟是换向器在起作用,我请学生解释换向器是如何让小电动机持续转动的,学生说到了平衡位置后换个电流方向,再继续转,明确换向器换的是电流方向。
6.纸质模型是两个电磁铁,这个模型方便解释原理,但是如果是平衡位置通电,它是不会动的,所以请学生思考改进,这时,他们回忆起真实电动机里面是有三个电磁铁,无论再哪个角度都不会有不动的位置。
环节四、疑
有没有产生新的问题
(1)换向器怎么改变电流方向的?
(2)三个线圈之间是怎么连接的?
(3)这个电路是不是短路了?
设计意图:
一节课的魅力不仅在于问题解决了,更在于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又产生了更多的问题,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这节课之后学生提出了换向器是怎么改变电流方向的。学生真的很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老师们可以下载NB物理实验室app,里面有很多直观的实验器材和现象,换向器这个原理也可以通过这个软件来直观解决】
三个线圈是怎么连接的,这个是我备课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我重新让学生看实物模型上的线圈连接,发现三个是串联的,学生都很惊喜。其实这些问题不必都去解决,留些问题以后他们课后的探究和思考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这节课上课之前就给学生打过预防针是这学期最难的课,上完以后问学生,学生感觉不是很难。我想这可能与这次课的设计有关,对比去年这节课——学生的活动是听老师讲解每个结构的功能,然后做“验证性”实验,今年的学生活动更加清晰,主体更加突出:先是看现象,提出问题,然后拆开小电动机看结构,提出自己的猜想,利用模型来验证自己的猜测,解释的过程中遇上困难,思考后发现换向器在起作用,在这过程后,又引发出各种各样新的问题。这节课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探究。
老师们如果对这节课有什么建议,也可以提给我,先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