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STEM理念与沉浮的概念解读的一次尝试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在上这一单元中,我发现在教授完前1-2课后,学生被我绕晕在水中的沉沉浮浮里,在上到最后一班级,索性抛出了密度=重量/体积(就有了图一)感觉学生纷纷点头似乎明白了【个人认为STEM教育理念就是各学科各种知识互通互融】!接下来的5-6课,又被各种状况的力绕晕,我在一个班级中尝试了图二,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松手后压力(拉力)消失,泡沫会上浮!感觉似乎能让学生明白!
但是这样解读可行不可行,心中不安,希望各位拍砖指正
分享 转发
TOP
2#

两图稍后上,

(图1)

(图2)
最后编辑杰奇 最后编辑于 2019-03-08 16:14:45
TOP
3#

绕晕了
TOP
4#

老师的感觉只是站在老师的角度,不能真正替代学生的实际。关键看学生是不是真的理解了浮力。如果只是能够用公式反而害了学生。
TOP
5#

      这个单元中沉浮中,实际上出现了两个主要概念,一个是沉浮与物体密度(大小和轻重)的关系,另一个出现了浮力的概念,并进一步要知道,浮力与排开水量的关系。这两个概念指向的大概念(big idea)是不一样的,前者指向“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很小的微粒构成的。”(温.哈伦《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后者指向“改变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有净力作用于其上。”(温.哈伦《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各走各的。他们也许有相同的第一课(认识一些物体的沉浮)但当教师想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时,他们就开始分道扬镳了。
      教材中的课时设置需要我们好好梳理,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第二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两个是指向“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密度有关”,而第三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第四课《造一艘小船》第五课《浮力》第六课《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开始研究“浮力与排水量的问题”。接着第七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第八课《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重新回到物体密度上来,这样颠来倒去导致了学生对两个概念都无法牢固地掌握,并相互干扰,最终被搞晕了。
      两个隶属于不同大概念的知识点要在同一沉浮单元中去落实,这是该单元难的根源所在。说到改进的方法,如果要考虑到教材设置,至少要把第七课和第八课提上来放在第二课后面,因为它们是同一大概念下的,但最好在第二课后面再加一课内容(至于是什么内容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发展,在这一大概念下有目的地安排),把物体密度问题弄清了后面再上浮力的问题。也就是这个单元实际上可以上成两个单元。
     一家之言,敬请老师斧正!
TOP
6#

杰奇老师,物体的沉浮就是和物体的密度有关,但密度=重量/体积。并不是浸入水中的体积。
但你说的与stem有什么关系,能详细说说吗?
TOP
7#

小学不涉及公式,只提和材料本身有关。同时,体积并不等于浸入水中的体积。
TOP
8#

浮力那课的实验对学生来说有难度啊
TOP
9#

回复 5楼wubin98146的帖子

学习了
TOP
10#

学习……
TOP
11#

学习了
TOP
12#

      这个单元中沉浮中,实际上出现了两个主要概念,一个是沉浮与物体密度(大小和轻重)的关系,另一个出现了浮力的概念,并进一步要知道,浮力与排开水量的关系。这两个概念指向的大概念(big idea)是不一样的,前者指向“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很小的微粒构成的。”(温.哈伦《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
wubin98146 发表于 2019/3/7 15:13:21
      学习了!!
TOP
13#

老师的感觉只是站在老师的角度,不能真正替代学生的实际。关键看学生是不是真的理解了浮力。如果只是能够用公式反而害了学生。
周王庙师 发表于 2019/3/7 13:41:57
              也不是用公示,而是在4年级学习 分数的认识后,对分数大小有一个前概念。这样,距离对与孩子来说,在构建思维方式,形成STEM的理念!
TOP
14#

杰奇老师,物体的沉浮就是和物体的密度有关,但密度=重量/体积。并不是浸入水中的体积。
但你说的与stem有什么关系,能详细说说吗?
wubin98146 发表于 2019/3/7 15:20:45
             是在思路上,运用其他的学科思路,是一种思维上的STEM理念的运用!
TOP
15#

小学不涉及公式,只提和材料本身有关。同时,体积并不等于浸入水中的体积。
曹文佳 发表于 2019/3/7 16:55:48
          不涉及公式,只是利用比较分数大小的数学思维模式。所以最后一节课中,只是比重计的出现。我后来又进行了一次反思:

【反思:其实不一定要提密度这一概念。第一、二节课中,不同(或相同材料)的物体,它的轻重和体积变大或变小,它的沉浮情况不变。似乎说明一个物体的沉浮与它的重量和体积无关,其实是通过现象,升级思维的提升,发现物体沉浮中,有2个变量,所以需要我们控制其中的1个变量,这样才能显得公平,这就有了第三节课晕晕绕绕的沉入水底“失联”的现象(其实是我们告诉孩子们,物体的沉浮,与物体体积单方面没有关系,与物体的重量单方面也没有关系,而是与物体重量与物体的体积(分数值或者比值)都有共同关系。(单元的最后一课中也只是提到了物体的比重(比重计)不一样。同时也为六年级铁生锈与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思维打下基础)】

TOP
16#

多活动感受胜于公式分析
TOP
17#

多活动感受胜于公式分析
章兴波 发表于 2019/3/8 17:12:21
活动肯定要多,用数学思维只是梯子辅助的理解
宁波市北仑区灵山书院  王奇尔 QQ:23426132
TOP
18#

如果光是停留在“浮力”概念的表层,生活中华的实际问题还是不容易解决的。
TOP
19#

    思路的一个整理吧
宁波市北仑区灵山书院  王奇尔 QQ:23426132
TOP
20#

[quote]小学不涉及公式,只提和材料本身有关。同时,体积并不等于浸入水中的体积。
曹文佳 发表于 2019/3/7 16:55:48 [img]http://lt.zjxxkx.com/images/common/back.gif[/im
杰奇 发表于 2019/3/8 16:10:41 [url=http://lt.zjxxkx.com/showtopic-23850-2.aspx#310960]
这一单元确实老师在教学时也不断在反思的。
TOP
21#

感觉有点晕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