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单元中沉浮中,实际上出现了两个主要概念,一个是沉浮与物体密度(大小和轻重)的关系,另一个出现了浮力的概念,并进一步要知道,浮力与排开水量的关系。这两个概念指向的大概念(big idea)是不一样的,前者指向“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很小的微粒构成的。”(温.哈伦《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后者指向“改变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有净力作用于其上。”(温.哈伦《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各走各的。他们也许有相同的第一课(认识一些物体的沉浮)但当教师想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时,他们就开始分道扬镳了。
教材中的课时设置需要我们好好梳理,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第二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两个是指向“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密度有关”,而第三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第四课《造一艘小船》第五课《浮力》第六课《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开始研究“浮力与排水量的问题”。接着第七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第八课《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重新回到物体密度上来,这样颠来倒去导致了学生对两个概念都无法牢固地掌握,并相互干扰,最终被搞晕了。
两个隶属于不同大概念的知识点要在同一沉浮单元中去落实,这是该单元难的根源所在。说到改进的方法,如果要考虑到教材设置,至少要把第七课和第八课提上来放在第二课后面,因为它们是同一大概念下的,但最好在第二课后面再加一课内容(至于是什么内容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发展,在这一大概念下有目的地安排),把物体密度问题弄清了后面再上浮力的问题。也就是这个单元实际上可以上成两个单元。
一家之言,敬请老师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