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杭州大江东区小学科学协作组成员学习《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致敬... [复制链接]

1#

为了更好的理解,学习,发扬并传承经典,大江东区教研员杨君老师自行购买了《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致敬经典》十余本提供给我区协作组老师学习,组成员趁着寒假之际,纷纷拜读了《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致敬经典》这本书,读完之后都有了自己的所思所想,下面把他们汇总在一起,大家可以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2楼杨君     学习并致敬经典努力并开拓传承——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致敬经典版》有感

3楼黄盈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读后感

4楼陈亚飞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读书心得
5楼诸雅红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读书心得
6楼王飞燕   经典之下,教学之路——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致敬经典》有感
7楼杨明艳   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有感
8楼王青青   致敬经典《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读书心得

9楼陈飞琴   发展学生个性,快乐享受课堂——《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致敬经典》读后感
10楼周婷婷  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致敬经典》有感
11楼朱依晴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读后感
12楼张浩杰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致敬经典》读书笔记

13楼陈泽锋  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致敬经典》的点滴
14楼李婷婷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感悟
15楼赵燕娜  立德树人 一箭多雕 化虚为实——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有感》
16楼杨佳佳  一举多得,一箭双雕的自然教学
17楼孙佳龙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读后感






最后编辑陈飞琴 最后编辑于 2019-02-16 13:04:01
分享 转发
TOP
2#

学习并致敬经典   努力并开拓传承


                                                                                                ——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致敬经典版》有感   杨君老师


     很高兴有机会参加了本次桂鑫基金会举办的《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致敬经典版》新书发布会,各路大咖云集崇文,让我感受到了前辈们的情怀与智慧,也让我深度感受到了科学改革之路不易。为了更好的理解,学习,发扬并传承经典,我自行购买了十余本书,并提供给我区老师学习,当然我也是学习者之一,略谈一点学习体会与感触。
     一、改革不易,且行且珍惜
     这场改革起源于80年代,起源于刘默耕老先生。他提出的“一举多得,一箭双雕”,我觉得更像现在我们定位的四维目标,一节课不仅仅有知识内容,更因包涵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工程技术,这句话从现在来看,还是具有指导意义。能在将近40年前就提出这样的想法,实属不易。反过来再看看我区的科学课,是不是还停留在40年前?是不是和我上小学自然课差不多?是不是老师还守着教室门口,背完一个才能回家?如果这的是这样,希望我们的老师能真正的反思,我们到底在做什么?
      二、理解不易,且学且思考
     看完那么多20年前的案例,我终于明白了章鼎儿老师经常质问的一句话,我们的探究走到了哪一步。看了他的案例,我才发现,原来我们的课堂还远不如他20年前的科学课,他能在20年前就鼓励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研究科学问题,自己去得出探究结果。能在20年前就“硬塞”给学生20分钟去完成一个长时间的探究学习过程。看完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我们的课还远远没有达到真正走向探究的科学课,探究之路不止,学习之路不歇。
      三、实践不易,且带且督促
     目前,大江东的小学科学教学进入了一个怎样的阶段,接下来该做些什么?这是值得深思的事情。大江东小学科学专职率约31%,这在杭州范围内算是非常糟糕的事情,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结局,怎么样才能有所改观,与下沙合并之后的差距有多大,未来还有很多需要我去实践。2019,兼职教师也是我培训对象,今天看见一句话,值得所以科学老师反思,对科学老师来说,分兼职和专职,对学生来说,老师都是专职的,因为科学老师是他们学习科学的全部。
2019,路在何方,希望能与大江东老师一起走出这条路!
最后编辑陈飞琴 最后编辑于 2019-02-16 12:03:09
TOP
3#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读后感      黄盈老师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随意翻看了几页,发现里面的案例大多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心里不禁有些怀疑,这么久远的案例对于我们现在的教学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呢?细细翻看后,发现经典不愧为之经典,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老一辈教育专家几十年前的教育精髓在如今的课堂中依旧是教育标杆!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致敬经典》该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专家讲座,第二部分为教学案例与评析。在致敬经典一篇中讲述了刘默耕老师在1980年就提出“研究自然课如何进行改革才能适应未来的‘四化’的需要”,从“为什么教”出发来考虑,他重新定位自然课的目标,提出教学要达到“知识、志趣、能力”三个方面,这也不正是我们现在教学中的三维目标么。此外刘老师对自然课的学习方式也做了新的描述:掌握事实、整理事实、发现规律、对规律做出解释,这与我们现在的科学探究目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曾在百度搜索上看过章鼎儿老师执教的《橘子的认识》一课,之前的印象只停留在章老师和蔼可亲的教授与孩子们的积极互动,整堂课轻松自如,如流畅的音乐一般。这次细细品味之下发现,章老师不仅引导孩子们从感官去感知橘子的特点,还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同时教授孩子们用科学的认识方法去认识橘子的内部结构,对孩子们进行美的熏陶,更甚至在潜移默化中让一年级的孩子们对概率、正态分布、集合等科学概念有了初步的感知。回想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方法的指导上,今后还需要细细琢磨前辈们的课堂,汲取他们的精华,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
TOP
4#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读书心得   陈亚飞老师


     错过了市级的培训,错过了和“三剑客”见面的机会,幸运的是在杨老师的指引下,得到了这本经典《走向探究的科学课》,利用闲暇时间,我匆匆把此书看了一遍,更多的体会还需以后再慢慢品读此书,更多的体会还需把书中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在此只摘录了一些我认为较好的句子,和大家共享。
     整本书分2个篇章,第一个篇章是“专家讲座”,里面收录了刘沛生、刘默耕、姜允珍的专家讲座,第二个篇章是“教学案例与评析”,里面收录了李子平的《纸桥---形状与承受力》、《弹簧》,路培琦的《植物的果实》、《小天平》、《树叶与人》,章鼎儿的《昆虫》、《橘子的认识》、《昼夜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碘酒与淀粉》、《蜡烛会熄灭吗》这些大师的教学实录,虽然从时间上和我们已经相聚甚远,但是他们的理念,他们的教学设计还是堪称为为经典,是我们学习模板。
     摘抄的句子:
出自刘沛生的讲座《致敬经典》
1、教学目标的改变,不是简单地改变学习方式,而是进一步认识这门课在整个基础教育中应该起到什么作用,要把自然课由“知识性”课程变为“教育性”课程
2、对“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这两个环节,教师更要重视“整理材料”
出自刘默耕的讲座《小学自然学科的目的和要求》
1、自然学科的认识主体是儿童
2、自然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儿童主动地去认识,去实践。
3、教师的基本职能是“指导”儿童认识和实践,是“发展”儿童的兴趣爱好和能力
出自姜允珍的讲座《在自然教学中怎样体现“一举多得”的目的要求》
1、行虽微而旨趣远,出虽浅而寓意深
2、开设“一举多得”的好课
在后面的教学案例及评析中,专家的点评也让人印象深刻
1、我们有好多老师,有的时候上课,不舍得把时间给孩子,不舍得让孩子去做、去研究,这个时间老师总是自己在那里占用着,这个不对,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孩子,特别是主要活动内容。
2、特别是课堂上出现了你事先没有估计到的生成性问题的时候,学生猛然发现或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老师不用急于跟他们进行交流,可以把这个问题抛给孩子:你们认为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
最后编辑陈飞琴 最后编辑于 2019-02-16 12:06:33
TOP
5#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读书心得   诸雅红老师


      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不得不说这是一本不得不读的经典之作,该书讲述了小学科学从80年代开始的改革之路,看到了探究教学从无到有,逐渐形成雏形,到现在科学教育真正走上成熟的探究之路。不得不感叹伟大的前辈刘墨耕,刘沛生,姜允珍,章鼎儿,路培琦等大家的辛勤付出,开拓了崭新的科学探究之路。
      整本书展示了10堂经典课堂,每堂课的课堂实录都很清楚,并且课堂灵感出处,课堂点评都记录的非常详细,让我最佩服的还是《纸桥—形状和承受力》和《弹簧》。《纸桥—形状和承受力》一课应该就是现在小学六年级形状与结构单元的鼻祖了,让我看到了整个知识框架的来源,过程与衍生,也让我看到了刚开始的探究教学原来是这样的活泼生动,别开生面。而《弹簧》一课,从单个弹簧展开发现生活中使用的弹簧,再回归弹簧和力之间的关系,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力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小组讨论到动手操作,最后用坐标图来显示拉力大小与伸长量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其实就是有名的胡克定律。让我佩服的是课堂深入浅出,孩子们在快乐的探究氛围中已经不知不觉掌握了重要的知识和科学方法。
      我想在前人们的大树下,科学探究之路肯定会越走越宽广的。
TOP
6#

经典之下,教学之路


                                                                                         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致敬经典》有感  王飞燕老师


      阅读了《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致敬经典》,这本书收集的是1981年到2000年间我国小学自然课改革的经典讲座和经典课教学案例。何谓“经典”,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称之为经典;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经典。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是经典。
      本学期我承担一、五、六年级科学教学工作,当我看到李子平老师的教学实录《纸桥—形状与承受力》时,触动很深。李老师由平板桥承重力小抛出需解决的问题“不增加材料,使桥的承重力变强”,其实也就是改变形状从而提高承重力。在任务驱动下,学生纷纷动手动脑折出不同形状,再将它们放到特意设计的学具上测量纸桥承重能力。想象一下,当时课堂中的学生是多么兴致昂扬。再回想自己的教学,不禁感动惭愧。我特意翻看了教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二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在我的课上我先出示各种形状的钢材,追问学生:为什么要把钢材加工成这样。这里其实已经暗示学生改变形状或许可以改变抗弯曲能力,学生思考的重点就是通过怎么改变形状来证明抗弯曲能力。而经典案例中李老师并没有提出形状这个关键词,这便让孩子多了思维的含量。同样的引出要探究的问题,李老师抛出的砖要好得多。这节课是1981年的,但其中体现的理念与我们现课标中提出的体念是一致的。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课标第2页)。
      章鼎儿老师的《淀粉与碘酒》,让我最有启发。让学生提出问题时,学生讲到了手指上的碘变紫色了,米饭变紫色了,老师提出这实际上不能算问题,这是我们看到的现象。继续教学再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讲到碘酒碰到米饭是紫色的,老师提出就是这是结论。关键词显现:问题、现象、结论。在平时探究实验中,学生对于这三个关键词是分不清的,怎样的称为现象,结论是什么,应该让章老师学生,虽然看是随意一提,但如果每一次实验中都说到,学生耳濡目染便会明白。至于提出问题,课标中提到,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目标。然而让学生提出问题这件事情在课堂上做到很少,有问题才证明是个思考者,将来要多问问学生。
      30多年前的教学实录,流传至今,意义深远。拜读经典从中学习到许许多多,教师精彩的设计,巧妙的问题,适时的点拨,让我深深折服。小学科学之路在于探究,愿我们在前辈们的指引下,深化课程改革,走出一条拥有自己特色的科学道路。
TOP
7#

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有感    杨明艳老师


       平生第一次找人签书,还记得当我如此近距离的见到章鼎儿老师、路培琦老师和李子平老师的时候,有点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的样子,像个十足的小迷妹。在拜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各位前辈的敬佩之情更甚。其中刘默耕老师,站在时代的前沿带领着科学教学从“教什么”和“怎么教”,跨进来“为什么教”的新纪元,带领了科学教学的改革,是我们科学教育界的灵魂人物。李子平老师为了上好《纸桥----形状和承受力》一课,不仅自己设计教堂的屋顶,还自学建筑设计类书籍自己设计教具,这种不断学习精神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路培琦老师更是从李老师的《纸桥----形状和承受力》一课得到启发,进一步完善了《植物的果实》一课,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地学习享受着探究的快乐,路老师的这种懂得学习借鉴和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的能力也是值得我们新教师学习的地方。章鼎儿老师的《橘子的认识》一课,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至今还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理念,而章老师等老一辈教师们早就是如此在做了,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引领了我们的教学改革,也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此外书中收录的课程,更是我们很好的学习范例。
TOP
8#

致敬经典《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读书心得    王青青老师


      一、认识改革
      改革两字貌似一直都在耳边,但也从未真正认识改革,原来,在30多年前,刘默耕老师已开启了改革之路,探究的科学之路。对于科学课的“路数”,刘老师说“第一要掌握事实,而且要掌握大量的事实,这是要靠观察、靠调查、靠收集;第二要整理这些事实;第三要进一步整理研究这些资料,发现其中的规律性;第四要发动小孩子来创造性地对这些规律做个解释。”
      二、致敬经典
      “三剑客”的经典,在如今依旧是经典,探究的科学已经走了三十多年,如今依旧在前行,阅读经典案例,让我们想经典致敬。
      例章鼎儿老师的《昆虫》一课
      1、分类
      学生在课外找到了很多虫子,开始学生只数学生的个数,章老师一句“我看不一定是十三种,可能是十二种。”将学生由数个数变成数种类,同时给不认识的虫子进行编号。无形中,章老师在教学生一些科学探究方法,不仅限于此课。
      2、找昆虫
     虽说这课是《昆虫》,但章老师并未早早出示课题,在学生通过数脚分出一类虫子后,再引导学生观察这类虫子的共同点,原来它们都有头、胸、腹,头部长触角,胸部长三对脚,这就是昆虫。昆虫不再是老师给定义,学生辨别,而是学生自己探究,了解昆虫的特点,这样的科学课后,我想学生再也不会把蜘蛛当作昆虫了。
      3、拼昆虫
      这个环节真是让我惊叹不已,通过瓶盖摆出昆虫的身体,不仅趣味,更强化三年级学生脑中的昆虫形象,简直一绝。
      4、昆虫的孩子是不是昆虫
     “蚕宝宝是昆虫吗?”章老师根据学生刚在养殖的蚕宝宝为例,引领学生思考,昆虫的孩子是不是昆虫,帮助学生整理出完整的“昆虫”概念。
反思自己引导学生对昆虫的认识上,总是肤浅地让学生记忆身体分头、胸、腹的,头部长触角,胸部长三对脚,这就是昆虫,而并没有展开有效地探究,导致学生对昆虫的定义并不清晰,容易认错,章老师的一课给了很多感触,何谓探究的科学课。
      三、激励自我
      阅读前辈的改革之路,反思自己的科学教学,不仅汗颜,在今后的教学中,务必时刻提醒自己,避免越俎代庖,培养孩子科学探究的能力,督促其从从挫折中进行反思等才是探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最后编辑陈飞琴 最后编辑于 2019-02-16 12:12:04
TOP
9#

发展学生个性,快乐享受课堂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致敬经典》读后感   陈飞琴老师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已经临近期末,基本上没有时间好好看这本书,每次想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总会被其他事情所打断,导致自己想看却看不着,内心无比惆怅。终于学生放假啦,我可以慢慢啃啃这本书了,这本书内容包括专家讲座、教学案例与评析,凝聚了对自然教学改革起先锋作用的“三剑客”(章鼎儿、路陪琦、李子平)毕生教学经验的结晶。由“三剑客”亲情打造的示范课,课例精彩、理念先进,点评引人入胜。现如今只看了前面一部分,但已感触颇深。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过去的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答;起了传递灌输知识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对于灌输传递知识是很好的,但对于发展能力是消极的。因此传统教学应该来一个大改变,不要先把什么东西都告诉学生,也就是一定不要先深入细致地解释,然后搞个实验来证明,而应该给出一定的情境,提出要求,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思考,培养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细细品读了李子平老师的《纸桥——形状和承受力》、路陪琦老师的《植物的果实》和章鼎儿老师的《昆虫》感觉自己身临其境,虽然他们的课已过去许久,可他们的理念却是在现在乃至到未来都是值得推崇和提倡的。这三节课都体现了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愉快地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自己获得知识,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给予者。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个个都像小科学家那样按照自己的设想去活动,都能快乐的享受课堂。特别是当学生原有的认知与现有的知识发生冲突的时候,老师不是一味的否定他们原有的认知,或者是视而不见,而能把这些冲突作为课堂的生成点,利用他们,这样学生才会心服口服的接受新知识,而且印象深刻。活动中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每个孩子既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每项操作,又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自由想象,无拘无束的展示自己的个性,这对教师了解学生,进一步有的放矢的教学也是大有好处的。
      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趁着寒假,继续品读后面的精华,相信还会给我更多的震撼,更多的感受。
TOP
10#

   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致敬经典》有感   周婷婷老师


      拿到《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这本书已经有一个月了,之前忙于期末复习,也没时间好好读这本书,现在放寒假了,终于可以坐下来细细品读一下这本经典书籍。
      作为新老师,这本书对我很有启发,首先,这本书中讲到,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首先,作为老师,最重要的先不说传授知识,先要把为学生树立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好老师的榜样,学生只有先学会了如何做人,才能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
      其次,回归到科学这门学科,刘默耕老师不同意小学科学课要为将来的物理化学学习打基础,他追求的是让学生“一辈子受用”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正确的思想。对于这一点,我非常认同,小学的科学都是比较简单的,小学生年龄小,还未形成稳固的世界观,它在孩子的人生中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因此从小就应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带领学生更好的认识自然界,这就要求我们小学科学老师在上课中不能偷懒,忽略实验,只讲枯燥的理论知识,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尽量多做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让学生们打心眼里爱上迷上科学课,也许下课以后没有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也会自己去做小实验探究,这样才能为学生们以后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学生自己没有亲身体验过,他就算考试前把知识点背出来了,也是不懂原理和过程,这样子是不能为国家输送有用的人才的。
      除了教学方法,对于教学知识来说,孔子曾经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它说的就是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学不完的。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包罗万象,它包括地球的内三圈和外三圈,还有简单的理化、天文知识等。有人说,科学老师要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这句话虽然是开玩笑,但也不无道理。所以作为科学老师,要不停的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不能停滞不前,不然就跟不上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不得不承认,知识渊博是学生心甘情愿佩服一个老师的条件之一。
      除了以上三点,这本书还有很多课堂实例,都有值得我们效仿的好地方,总而言之,现在的小学生正是祖国的花朵,祖国未来的希望,把他们培养成祖国需要的人才,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努力尽到应尽的责任义务。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