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行思坐想之二(修订版六下教学后记) [复制链接]

1#

行思坐想之二(修订版六下教学后记)

上学期,执教修订版六年级上册,将自己每一课执教后的点滴感悟记录下来并与各位同行分享交流,感觉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又是一件新学期开始了,伴随着儿子的出生,生活一定会更加忙碌,但教学上的探索与思考仍将继续。。。

百度蛇的行思坐想之二(修订版六下教学后记)由此开始,欢迎各位同行一起探讨、指正。谢谢!

分享 转发
TOP
2#

《微小世界》单元之《放大镜》教学后记:

    放大镜,人们观察物质世界的重要工具。学生从三年级科学课开始,就经常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活动,但却从没有对放大镜本身进行过探究。本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引导学生对放大镜进行探究,认识放大镜的特点,从而开始对微小世界的探究之旅。

通过教学活动实践,感觉“有结构的材料”及“活动中的探究”,对于学生掌握本课的科学概念,起着重要作用。

1、本课活动的重要工具——放大镜,除了课前布置学生准备之外,也为每组学生准备了三把放大镜,即有大小不同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也有大小一样放大倍数却不同的放大镜(来源于原来的光学实验盒中),通过对这两组有结构材料的研究,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了“放大镜不是越大放大倍数就越大”“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取决于它的凸度”这些科学概念。并且结合实物展台,在小结放大镜特点时,利用两把同直径相同倍数不同的放大镜的对比观察报纸上的文字,学生更是印象深刻,同时还发现“放大倍数大,视野缩小”的特点。

第二个有结构的材料,就是一些便于学生自制简单放大镜的材料。通过对放大镜放大物体特点的分析,学生认识到:透明,中间厚边缘薄的物体具有放大作用,从而想到各种方法利用各种材料去制作放大镜。教师要事先准备好这些材料,以便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思考之后马上就能开展活动进行验证,这些材料主要有各种玻璃容器、玻璃球、保鲜袋、滴管、玻璃片等。在制作活动中,要注意保鲜袋的选择,很多保鲜袋并不很透明,效果不理想;学生在玻璃片上滴水滴,应使水滴圆润,放大效果才好,所以玻璃片要干燥,不然水滴会渗开,影响效果。此外,可以结合学生的思考,让他们试试容器不装水能否有放大作用?从而了解这些容器只有装上水才能产生放大镜的效果。

第三个有结构的材料,是老花镜片和近视眼镜片。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镜片,一个是凸透镜,一个是凹透镜。教材中的一段资料,介绍能增进视力的眼镜其实是老花镜,但很多学生会认为是他们戴着的近视眼镜,这就有必要让学生观察比较一下,以纠正这个错误的认识。

2、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掌握科学概念,是科学课一直以来所追求的。本课就应在众多活动中让学生亲历讨论、观察等探究过程,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印象,以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

“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的讨论活动,发现学生的思维是不能低估的,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学生所了解的各领域放大镜的作用是极其丰富的,有钟表匠、集邮爱好者、文物考察、古董鉴定、老人看报等等,交流之后,再让学生填写完成教材中的图表,以加深印象,积累资料。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观察活动,只有观察的对象够多,学生才会通过大量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放大镜作用的理解。除了教师提供报纸、叶片等观察对象外,要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更多的东西,如指纹、衣服上的纤维、笔迹、纸纤维等,再通过交流,通过信息分享,使学生进一步扩大感性认识的活动面。在这个活动中,一定要强调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并比较两次观察所获得信息的不同,只有这样对比过,学生才会对放大镜的的作用有更深的理解。但在教学中,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做到这一点的,往往会有不少学生耐不住性子,急于用放大镜观察,这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这方面是需要教师重视并加以引导关注的。

“放大镜的特点”探究活动,利用有结构的材料(如前所述),让学生在对比中,在观察中进行比较,从而了解放大镜放大的原理特点,了解怎么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并能在此基础上,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通过简单加工,制作出能放大物体的工具,以巩固对放大镜特点的认识。

TOP
3#

《微小世界》单元之《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后记:

昆虫世界,是非常奇妙的。虽然学生在三年级科学课上就曾用放大镜观察过蝗虫、蚂蚁等昆虫,但那时的要求与本课的要求不可同日而语。本课将引导学生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昆虫的细微之处,来发现一些昆虫的奇特结构。

要想顺利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关键是要有一定数量的昆虫标本,而且种类要多,蜻蜓、苍蝇、蜜蜂、蚂蚁、蝴蝶、蝗虫等,而我在教学中遇大的最大障碍就是这个标本材料的缺乏。由于以往没有太多的积累,只能提供学生蚂蚁、蝴蝶的干制标本,苍蝇、蚊子、蜜蜂成长史标本,种类不够丰富,而且观察也不方便,使观察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又因为季节因素,现在也没有什么活体昆虫可供制作标本观察。教学后,知道了某些老师调整单元课时,将后面单元先提上来上,是很有道理的。

在观察前,结合媒体图片、文字等资料,先向学生介绍某些昆虫的复眼、足、触角、翅等值得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的部位,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观察活动中能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观察,而不是随意的,漫无目标的,避免观察水平仍停留于三年级时对昆虫的观察。观察活动中,一定要强调,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通过比较,才能对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要让学生将放大镜下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以文字表述,可以画图记录,这样才能体现放大镜观察的效果,使学生印象深刻。

介绍“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的资料,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希望学生能够仿照这些观察记录,在课外对某一昆虫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进行一段时间的细致观察,并完成一份观察报告。我们除了介绍教材中的资料外,还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料,通过播放某些昆虫的生活录像片断(这方面的资料还是蛮多,挺好搜集的),使学生对这个内容有更感性的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在课外完成对一种昆虫生活习性的观察报告,当然,由于季节因素,这项课外活动作业持续时间还是应该长一些的。

总体感觉,此课因为标本材料因素、季节因素,在教学时有些束手束脚。作为科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提前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各种教学因素,努力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从而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TOP
4#

百度蛇,我也和你一样,上<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课时,为找不到昆虫着急呀,也后悔没把本单元弄到后面去上,看样子我们都还要多学习呀
TOP
5#

  与楼上同感。

  要想上好科学课,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我们自己要学习,要考虑的,还有很多很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6 13:08:54编辑过]

TOP
6#

<<微小世界>>单元之<<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后记:

本课以食盐、味精、白糖为例,通过放大镜观察物质世界的某些晶体结构特征。课前除了为每一个小组准备现成的晶体观察材料之外(食盐\味精\白糖),还应制作准备些通过水分蒸发而结晶出来的晶体,这样的晶体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而这些晶体的制作,教师应早做准备,如果靠自然蒸发,盐结晶过程较短,而白糖和味精的结晶过程较长,所以要提早一两天准备,以免影响教学。

在观察食盐、味精、白糖晶体时,应强调先用肉眼观察,并记录下观察到的样子,通过控制放大镜的发放来保证这一教学活动的实施,然后再安排利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活动,并再次记录,进行对比。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放大镜下的晶体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对晶体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小结晶体的科学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味精、白糖是“有规则外形”比较肯定,但对食盐的规则外形比较怀疑,因为在放大镜下,食盐晶体颗粒并没有如此规则的形状结构,这是因为我们提供的食盐小而潮,学生观察到的往往不是一颗食盐晶体,再因为这些食盐加工的原因,所以形状看上去是不够规则。这里应该肯定学生的发现,并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将后面“制作晶体”的教学内容提上来,制作一杯饱和浓盐水,然后滴在玻璃片上进行加热,制作出食盐晶体。这样的食盐晶体,就比较有规则,并且细节特征更加明显。考虑到课堂上教学时间有限,课堂上就只制作一个食盐晶体,课外要求学生依此方法制作白糖、味精等晶体进行观察。

通过观察分析,认识了晶体特征后,应结合媒体图片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晶体图片,以丰富他们的感性认知。像雪花晶体这种越是奇妙而漂亮的,越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对晶体的观察兴趣。对于矿石晶体,可以结合学校的岩石标本,让学生进行观察以加深认识。

制作一个大晶体,有一定难度。作为拓展活动,也就有弹性了,学生能在课外制作出一个大晶体,就给加分。其实,我们买来的海蜇皮中,经常就有大块的食盐晶体,我们可以搜集一些给学生看一下,激发他们制作大晶体的兴趣。
TOP
7#

好啊,精彩的教学后记又开始了,支持一下!
TOP
8#

《微小世界》单元之《怎样放得更大》教学后记:

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上课初,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交流汇报时,应强调焦距的调整对于看清物体至关重要,可每次调整又很麻烦。出示课前制作的简单显微镜,并讲解示范制作方法:利用一个与放大镜差不多直径的塑料瓶,剪去瓶口瓶底,确定两把放大镜的焦距后,在合适位置固定好放大镜。然后利用实物展台让学生对比观察效果,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再提供卡纸、卫生纸筒等材料,让学生马上加工制作简单显微镜进行观察。然后告诉他们所经历的过程就是人类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并阅读教材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不少学生很自豪,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很有成就感。

在利用自制简易显微镜观察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如光线太暗,物体看不清楚,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利用手电筒、镜子,结合五年级学过的光的反射知识,将足够的光反射到物体上,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这一教学环节,其实也是为下节课介绍显微镜的结构、使用原理等做下铺垫,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有充足的光线照射和正确的调焦,对于用显微镜看清物体是非常重要的。

课外要求学生两两合作,将两个放大镜制作成简易显微镜,并利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去观察校园中更多的事物,扩大对事物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曾设想,将三个放大镜组合,放大效果是否会更好?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可以安排在课外让学生探究尝试一下,这也是一项不错的拓展活动。
TOP
9#

《微小世界》单元之《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学后记: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了解,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已充满期待。本节课将让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开始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之旅。只有让学生通过显微镜看清了奇妙的细胞等微小物体,才能持续学生对生命世界的兴趣和探知欲,因此,正确使用显微镜就更加重要了。本课观察前的两项活动:制作载玻片的方法和使用显微镜的方法都是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又要讲解这两项技能操作又要让学生观察记录洋葱表皮细胞,感觉时间上非常紧张,不管是技能的掌握还是观察活动都停留于表面,而无法深入。(经过施教,深切感受到这一点。)因此,我调整了课时安排,在上此课前,特意安排了一节课,通过学生阅读了解,通过教师介绍演示,向学生讲解显微镜的各个结构及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四人小组一台显微镜进行操作练习,并观察制作好的玻片标本(科学工具箱中有),并对各组巡视指导,帮助他们看清标本。其实,显微镜操作中最重要的是对光和调焦,掌握这两点,就比较容易看清标本了。通过较长时间的反复操作,各组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惊叹中,较熟练地掌握了显微镜的操作,也看到了奇妙的物质世界,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后续几课的教学扫清了障碍。

制作玻片标本,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不应教师包办代替。在制作前,应该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工具或材料有什么用,“知其所以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学生制作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洋葱表皮重叠而影响了观察效果,产生了较多的气泡而影响了观察效果。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情况,必尽学生才第一次亲手制作玻片标本,有不足之处很正常。教师结合他们的观察效果,指出其不足之处,以便他们在今后制作中不断改进。

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上,我们仍应遵循先肉眼,再放大镜,最后显微镜观察的顺序,并且每一次的观察都要让小组内的每一人仔细记录下来。这样才能通过对比,了解到显微镜对看清微小物质世界的重要作用。为了使学生能真正认真地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需要控制材料,我要求四人小组每一人均认真观察并记录后,经检查合格后再提供显微镜让他们使用,从而避免一开始就使用显微镜观察而失去整个活动的意义。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亲自操作显微镜,观察自己亲手制作的洋葱表皮玻片标本,亲眼看到了洋葱表皮细胞,他们很新奇,很惊异,很高兴,很自豪。看着学生们那兴奋的表情和溢于言表的喜悦,我想这应该就是我所要达到的效果了。

TOP
10#

《微小世界》单元之《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教学后记:

通过显微镜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后,学生对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充满好奇,这节课将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更多的生物细胞。本节课以观察植物叶片表皮的气孔和叶绿体为主。为了让学生知道气孔、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片表皮上共有的特点,准备的材料应该多种,我准备了菜叶、树叶、葱等植物让学生制取叶片表皮的玻片标本。(菜叶和葱的表皮比较容易剥离,树叶要选嫩点的,不然很难制作。)考虑到教学时间,每组安排了12种材料供选择使用。在观察活动初期,学生对于观察到的是什么并不了解,让学生先依样画葫芦般的进行记录,通过汇报交流,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对观察对象有所了解后,再让学生仔细观察一番,此次有目的的观察活动,能加深学生对叶片表皮细胞、气孔等的印象。在这个活动中,气孔的观察比较容易开展,只要制作的好,都能看清气孔的形状特征,因此在制作标本老师应加强指导,叶片表皮要薄而透明才有利于观察。为了避免气孔关闭影响观察效果,这节课还得依靠天时,阳光充足时所采摘的叶片比较适合观察。

  本节课还应该让学生观察一些动物体的细胞,以此来丰富对整个生物细胞的认识,而不是仅局限于植物。但在实际操作中,观察这类细胞标本有一定难度,不便于采集制作,因此除了提供现成的一些玻片标本,就是让学生通过媒体图片加深一下印象,当然,这样做远没有学生观察自己制作出来的玻片标本的效果好。这方面还需思考如何改进,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