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单元之《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后记:
此课,我前前后后共上了七课,因为要上两次公开课,所以准备也较充分而用心了。第一次试教后感觉不好,再思考并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程序上的修改,第二次试教后渐渐有了感觉,之后在“浙派名师教学展示活动”和“区中小学教学衔接研讨活动”中均执教了此课,受到予会者好评。
此课,是在上一课认识物质变化的两种特点基础上,通过实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科学概念。科学概念必须建立在探究活动基础上,因此,安排有结构的探究活动成了本课的关键,而教材中所设计的每一个探究活动又有其意义所在,需要执教者认真领会与把握。
混合沙和豆子的活动并不难,一则操作简单,二则六年级的学生曾接触过(旧教材四年级混合单元)。此项活动的意义应该追求思维层面上的两个深入,一是让学生意识到“为什么要取样?”,这是作对比观察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时也为第二个活动作好铺垫。(在本课教学中,我省略了对黄豆、沙子、白糖的单独观察、汇报活动,即节省了很多宝贵的教学时间,也使教学结构更整体化,教学活动更有序。我认为,对比观察,不应割裂观察比较的两个对象,取样是为了对比,先取样,然后实验,将实验后的物质与取样的物质进行对比观察这就达到目的了。)二是让学生明白“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对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本课的重点活动还在于“观察白糖的变化”,这是一个令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实验活动,而活动中的很多现象又是出乎学生意料之外的,更是增加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考虑到白糖实验中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学生加热观察时凑太近,白糖颗粒溅入眼睛就出事故了!),也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科学探究的过程,特地买了防护眼罩,实验时,学生人手一副戴着,感觉很好。对教材一个较大的改动是将白糖加热实验分两步,第一次让学生观察到白糖有了一点点明显变化就停止,第二次让学生观察到白糖不再有新的变化了就停止。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区分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第一阶段中颗粒状白糖融化成液体,但本质没变,这是一个物理变化过程;第二阶段中白糖受热成糊状并变色直至燃烧成炭,产生了新物质,这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这样分阶段操作,更易于学生观察认识到物质变化的特点。
科学概念初步形成之后,还需不断地验证和实践。分析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变化就是再一次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由于上一课仔细观察过蜡烛燃烧时的变化,再结合今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这个现象过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通过资料阅读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这一现象的理解,知道蜡烛受热融化成蜡烛油是一个物理变化,燃烧时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还有碳,这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然后回顾今天实验中的每一个变化,回顾上一节课讲过的物质的变化,对其变化种类进行判断,学生就非常容易了。
在教学此课时,还应考虑到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要求。本课要求在实验活动中进行细致观察,进行详细汇报。因此,对于六年级学生观察的要求和汇报的要求应有所强调,观察应更仔细而深入,汇报应更完整而有序,而非停留于三四年级的水平。同时,这是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中学科学中也讲到物质变化,也分析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但起点不同,要求不同。作为小学科学课,不需要学生对这些知识有太深入的理解,而应该建立在活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小学教学衔接问题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2 9:20:1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