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月26 日,星期六,是我和胡卜元观测的时间,7 点40 分,我们准时来到了学校的气象活动室。只见上一班的顾健宁和林佳烨也已经到了,他们要把昨天观测的数据输入到电脑中。
时间还早,再说我是这个气象站的站长,老师要我全面负责和监督其他小组的观测情况,这样我就一起看着他们的操作。
只见顾健宁打开电脑,点击屏幕上的“地面天气观”图标,就进入了电脑输入界面,顾健宁又轻按鼠标,打开“实时地面数据”这一工具,输入开始了。林佳烨负责报数,顾健宁逐一输入:
“能见度:2 时17.5,8 时4.8……”;“总云量:8 时7,低云量7,云状:cu hum;14 时总云量2,低云量0,云状:Ac”;……
时间到了,我和胡卜元就朝观测场地走去。
我们的观测场里分别有一套人工和自动站的仪器,是前几年由市气象局为我们开展活动援助建设的。
人工观测的要素有:干湿球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地面温度、雨量和蒸发量等。
根据事先的分工,由我观测,胡卜元负责记录。
按要求我们先要观测能见度,总云量/ 低云量和云状;随后我们打开雨量筒,见里面没有降水,然后就要测量蒸发量了。我轻轻地取下蒸发皿,胡卜元手握量筒放在地上,我小心地把蒸发皿里的水倒入到量筒,倒完以后就开始读数:
“17.2”。
当胡卜元记下后,我又从带来的瓶子里往量筒里加水到20,检查无误后就倒进了蒸发皿。
接着就开始了温度的观测。
“干球温度13.6,湿球温度11.4,最低温度8.7。”
接着是地面温度的观测。
上午的场地观测就到此结束了。
回到活动室里,我们对照墙上的“中国云图”,填写好上午的云状。然后就坐在电脑前,打开了我们学校气象站的自动记录数据,根据要求观测的项目,把02 时和08 时的数据记录到我们的观测记录本上。
8 点15 分,上午的观测任务就这样完成了。
下午13 点45 分,我们又按时来到了气象活动室,拿上观测记录本,重复着上午的观测过程,只是有些观测项目有些变化:蒸发量不用观测了,最低温度改为了最高温度。
今天的观测已经结束了,但对我们来说,这一天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明天上午我们还要来到学校,把14 时和20 时的自动站数据记录到观测记录本,然后和上午顾健宁他们那样,把所有的数据输入到电脑,最后签上我们的名字,把记录本交给下一班的观测员,我们一天的气象员生活就结束了。
(指导老师:邱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