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杭州余杭:依托课题 将小学科学研训引向深入 [复制链接]

1#
今年2月,教育部发布通知指出,9月起全国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也就是说,从今年9月份开始,全国的小学一年级都要开设科学课了。新课标、新教材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挑战。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注意力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再加上由于幼小衔接有些断层,教师在课堂提问上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吸引力不够,学生时常游离在课堂之外;问题设计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语速过快,学生难以接受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有效提问和课堂回应尤为关键,是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条件。那面对这些“稚嫩”的学生,我们该如何去提问呢?新教材视野下的教学走向又该是怎样的呢?
针对这一棘手的问题,杭州市余杭教育学院李福生老师决定成立一个余杭区区域层面的小学科学课题组,共38人,既有专职研训师,又有一线的科学教师,并聘请专家做课题引领,确保小学科学低年级“有效提问的观察与诊断”课题研究顺利推进。
李老师说:“每次培训时,老师们总会有很多想法,但一结束,老师们就‘散’了,组织这样一次培训,是想把大家的心和力量凝聚在一起,做一个跟进式的研究,把培训引向深入,有效的解决当下的问题并且通过这种跟进式的培训带领一批科学老师迅速的成长起来。”
瞧!他们的第一次活动在杭州育海外国语实验学校揭开了序幕。

一、有效提问促教学
第一堂课是由良渚二小许晓丽老师执教《做一个测量纸带》,教师巧妙的设置了四个呈递进式的挑战任务:1.用小方块测量科学书的长度;2.用小方块测量水杯一圈的长度;3.用小方块和白纸带一起测量水杯一圈的长度;4.用做好的纸带再次测量水杯一圈的长度。一步一步激发孩子探索的欲望,在活动中产生认知冲突,提升思维的发展,帮助孩子认识到纸带的优点。教师缓慢而富有亲和力的语言,大大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符合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弱的特点。一年级的学生“走不快”,那就只有教师“慢慢来”。
第二堂课是由英特西溪外国语学校的盛悦老师执教《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盛老师从真实情境(买鞋子)导入课堂教学,充分吸引到了一年级的学生,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延用上节课的纸带给脚测量,学生发现测量的结果差异较大,从而引出用直尺和三角尺来测量,学生们发现用这两种测量工具来测量更准确,通过比较还发现了测量工具之所以会比较精确是因为它们有统一的标准。每次测量前盛老师都会很耐心的让学生找错误,以防测量不规范所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盛老师每次的提问简约而直白,偶尔还用重音来强调问题的核心,提醒孩子要回答的是什么,不让孩子“扯开去”。
二、“显微镜”下观课堂
每位老师都用心的聆听,并写下了自己的见解。下午,两位老师说完课后,课题组成员们针对两节课和不同的量表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分别从四个方面对两堂课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看,李老师记得这满满一黑板的关键词,你能想象当时的激烈讨论的场景吗?










为什么余杭这些科学老师能听的如此细致呢?这是因为他们的李老师培训总会带一套法宝“显微镜”,当然不是真正的显微镜啦,而是一套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课堂观察量表,不过据李老师说量表尚在试用改进中,现在还要保密哦!课堂总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在这样精密的“显微镜”下作课堂观察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优点,但是更可以看到很多的不足,以学论教,由果及因,建立联系,这样的课堂观察是实现教学反思和专业提升的一个途径。
三、抱团学习“走跟快”
余杭的科学老师很幸福!抱团学习肯定比一个人走的更快更远,通过探索有效提问的研究,使教师既改变教学观念,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理论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努力打造一批区域内的小学科学科研型教师队伍。通过对优化课堂提问的研究,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和学生学情的理想课堂,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培养好奇善问的能力,精雕细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不断地实践、研究和探索,提出更多有效提问的策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小学科学低年级“问题的设计与策略”的实践研究这条路上他们已经成功的迈开了第一步,期待他们以后更多的精彩。。。。。。
分享 转发
TOP
2#

写得不错!配以图片就更好了
TOP
3#

中间空着的估计是放图的位置
TOP
4#

每次培训时,老师们总会有很多想法,但一结束,老师们就‘散’了
这个是每次培训的弊端
TOP
5#

每次培训时,老师们总会有很多想法,但一结束,老师们就‘散’了
这个是每次培训的弊端
周王庙师 发表于 2017/12/21 12:34:39 同感!
TOP
6#

深入学习,不流于表面是我们今后要走的路
TOP
7#

余杭的科学老师很幸福!抱团学习肯定比一个人走的更快更远,这句话讲的太好了
TOP
8#

一路研行,我们在路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