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冲撞》与作为实践的科学和情境科学 [复制链接]

1#
申明:这篇文章最初是从百度文库上看到的,文章并未注明出处,中国知网也搜索不到,现在百度文库也已经打不开了。如果本文作者看到这篇文章,觉得我的行为侵犯了您的权利,我会马上撤销。        这篇文章是对皮克林《实践的冲撞》一书的介绍,从科学的本质来理解“作为实践的科学”,对我们的教学和研究可能会有一定的帮助,所以分享到论坛,以作学习交流之用,不可用于商业。

一、关于《冲撞》

皮克林的《实践的冲撞:时间、力量与科学》对科学的理解的实践转向的标志性著作,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对科学的真正的实践性理解,必须用对科学的操作性语言描述取代既往的对科学的表征性语言描述,相应的,从把科学理解为知识和表征,走向把科学理解为实践与文化。

作为一种对科学本质的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对科学的全新描述框架中的理解,针对科学,《冲撞》突出后人类主义,突现,操作主义的思想,反对对科学的人类主义,非突现,表征主义描述和理解。《冲撞》,强调“异质性情境耦合”的建构科学作用,强调“异质性情境耦合”的瞬时突现,强调“瞬时突现”的“异质性情境耦合建构”的后人类主义去中心化特征。


科学实践的核心是筑模过程,在各种可能性的不确定范围中,在实践过程中一定的筑模向量产生出来,形成物质-观念联合体的特定的内在结构。这样,实践作为筑模过程,便具有了一个重要的时间结构,这种结构拥有受制于在阻抗中瞬时突现、受制于成功或者失败地适应阻抗的文化扩展的轮廓,这种实践的时间性构成过程,就是实践的冲撞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时间和力量是核心问题,按照作者的说法,是一部关于时间和力量的著作。基于时间和力量理解科学,《冲撞》突显了这样的思想

1,《冲撞》,超越作为知识和表征的科学,走向作为文化和实践的科学。

作为实践与文化的科学,突出两个主题: 瞬时突现与后人类主义人类主义去中心化。瞬时突现:一种在时间中发生的纯正的偶然性,这种纯粹的偶然性构成性地融入冲撞的过程之中,并且这种构成性的融入完全能够解释将要发生的事情。后人类主义去中心化:强调各种力量的情境耦合建构,强调突现中的转换以及转换中的突现,没有恒久的中心,只有恒久的转换。


在这种意义上,科学文化显示自身为一种基于极端异质组分展开的超级赛博,是一种基于概念操作和物质操作中对概念力量和物质力量利用的狂野机器,其中一部分进入表征的世界、事实的世界和理论的世界,构成表征链世界、而不是表征世界。相应的,科学知识的特定内容总是迅速地同特定的、精致地形成了的机器领域和规训领域联结在一起,因而,任何特定的科学知识都仅仅是这个科学图景的一部分,任何一部分都没有分析上的特权,都与所有科学的其他文化层面物质的、人类的、社会的要素一起,在杂合的、后人类主义的动态过程中演变。这种图景与表征科学形成鲜明的对比。

2,《冲撞》,强调过程性、历史性,消解实体性、永恒性。科学的实践本体论、过程本体论。

从前现代的炼金术,到21世纪西方的生物医学,其中进化生物学、控制论与复杂性和自组织理论思想主导,这些科学在事实上并不认可或者重复那种在隐藏规律意义上的科学本体论。真实时间中的科学的文化扩展,突出科学的进行中、发生学特征,反对回溯式的对科学的描摹。在科学文化的扩展中,不存在任何既定的实体性解释,但实践中存在着我们能够暂时性把握的实践模式,我们到处都可以发现这种模式,这种模式成了我们对正在进行的过程的理解。

3《冲撞》强调对科学的完全操作性理解和描述

科学是操作性的,而不是表征性的。在其中,人类力量与物质力量的各种操作居于显著位置。科学家是他们借助于机器奋力捕获的物质力量领域的行动者,冲撞不仅整合了各种力量空间,使人类力量与非人类力量在同一时间中共现,而且以不同方式促成人类力量与非人类力量的相互交织与相互界定。这种对科学的操作性语言描述,瓦解了人类主义与反人类主义之间的截然分明的界限,转向后人类主义的空间。在这一空间中,人类不再是发号施令的主体和行动中心,世界以我们建造世界的方式建造我们。在这种理解中,《冲撞》认为传统的科学哲学以及SSK属于现代性范畴,而自身属于后现代范畴。

对科学的操作性理解,是理解科学的一种策略,它表明我们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以许多不同的方式探索贯穿科学活动之中的知识的产生和作用。对科学的操作性语言描述,包含着对科学的表征性语言描述的关注,使我们脱离以纯粹持有知识来理解科学,走向对作用于科学的多种异质力量的承认。在冲撞意义上理解科学实践和科学文化,反对传统意义上科学通常在单一文化意义上扩展,通常在抽象的一般意义上,用一个或者几个理论、范式、研究纲领、概念网络来刻画科学。事实上,传统意义上的上述一般性,已经被实际发生的具体的科学实践所瓦解。实践的科学,遭遇的是科学文化的非单一性,科学文化的多样性,科学文化的支离破碎。


基于操作性语言描述的科学文化,展现为这样一种图景: 不存在任何先于科学实践本身的东西决定实践的进程。这种进程,把世界理解为一种持续地创生的过程。科学文化是一种基于极端的异质组分、基于在概念操作和物质操作中捕获和利用概念力量和物质力量的超级赛博,其结果,进入表征世界、事实世界和理论世界。科学知识的特定内容,总是迅速地同特定的、精致地形成了的机器力量和规训力量结为一体。相应的,任何特定的科学知识,都是这个科学图景的一部分,任何一部分,都没有分析上的特权,都与科学的其他文化层面,

物质的、人类的、社会的要素在一起,在杂糅的、后人类主义的动态过程中演变。

在科学文化的扩展中,不存在任何既定的实体性解释,但实践中存在着我们能够暂时性把握的实践模式,我们到处都可以发现这种模式,这种模式成了我们对正在进行的过程的理解。

二、作为实践的科学


对科学理解与描述的实践转向,实际上已经成为对科学理解的一种新的学术潮流,体现出对科学多视角理解的一种理论和学术的共识。


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关注科学活动的过程、而不仅仅关注科学活动的结果,关注科学活动要素的相互作用、而不是限于对科学活动要素进行孤立考察,关注科学活动的动态变化,而不是寻找活动背后的某种静态的永恒,就是视科学为一种实践的考察。但是,实践考察的所有上述特性必须在实践的具体情境中才得以显现,如果不去具体地探究科学实践过程中各种要素作用、不去探究作为实践的科学在不同的科学描述框架中的不同说明之间深刻的矛盾和冲突,我们就无法真正发现作为实践的科学本身的丰富性,就依旧无法摆脱对实践考察

的抽象性。

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默顿主导的科学社会学以及科学史研究,从来都没有否认科学是一种实践,是一种活动过程,但所有的考察都要么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要么旁观于科学活动之侧,要么后置于科学成果之端。

都没有在真实的科学实践中理解和说明科学实践,没有在科学的丰富历史演变中理解和说明科学的历史性,其结果,科学最终、并且永远作为一种抽象的知识体存在着,科学的生长似乎无根、无境、无过程。“对一个主体非历史化,就把它变成了木乃伊……长期以来,哲学家把科学变成了木乃伊”。上述研究的非历史性与外在性的结合,无法使对实践的考查脱离抽象性。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在历史上是卡尔?马克思最先比较完整而明确地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这种实践观,强调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这种相互作用的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通过强调人类意识各种形式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现实的密切关联,展开了对意识形态的社会批判。


卡尔?曼海姆则被视为一位把马克思基于实践的社会批判理论与人类的知识产生联系起来的枢纽人物,正是他将意识形态批判发展为知识社会学,开启了对知识的社会学的严肃思考,开始“关心理智和思想产生的实际社会条件”,并且把知识的非评价特征即知识的相对性作为知识社会学的目标。但是,暂且把马克思和曼海姆关于实践考察的宏观性特征搁置一旁,二者在另一方面同样保持着一致性,即都把科学知识放置在知识的社会性的实践考察之外,都把科学视作一种区别于其它的意识形式的价值无涉的东西,对科学和其它的知识形态进行了二元处理。因此,二者对知识分析的历史性,没有真正进入科学实践领域。

SSK肇始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分析看来,不关心知识内容的科学社会学虽然在社会学体制中获得了自主性,但退出科学知识生产的核心地位考察科学,实际上是社会学家“对自己学科立场的背叛”,因为其没有对作为科学的核心的知识内容进行社会学的或者社会性的分析,科学知识社会学必须与哲学与历史学联手,需要借助于认识论的批判,把被默顿学派“黑箱化”的、受到非历史性处理和非社会性分析的科学知识的“认识内容”重新解救出来,去科学的神圣化和神秘化,展现科学的真实的生命和承受的“磨难”与荣耀。

科学知识社会学这种“去黑箱化”努力,在库恩开始关注真实的科学的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并基于揭示“常规科学”中充满着“反常”、“范式”的巩固过程集聚着打破“范式”的力量的分析中,已经得到了初步的显现;另外,尽管被主流分析所忽视,波普尔科学哲学的内在理性批判主义,也通过说明作为客观知识的科学知识的自我理性进化过程,以纯化理性的方式,展示了科学知识的内外作用、自我生成的机制。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开篇中就提出:《结构》一书的目的“是要勾画出一种大异其趣的科学观,它能从研究活动本身的历史记载中浮现出来”;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主张也声称要通过对真实的科学活动的自然主义的和经验的考察,继承库恩对真实科学的“消极”“被动”批判(库恩只是指出了标准科学观中的存在的问题,但没有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积极地”、“从正面”彻底颠覆既成的标准的科学观;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后期发展,却又认为既往的所有的对科学的实践考察都是对科学实践的抽象考察,都和传统的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科学历史学秉承同样的对科学的表征性语言描述,都对科学实践进行了一种静态的、外在性的处理,而只有对科学的操作性语言描述,才能够真正地体现科学实践在具体的情境中的正在进行、正在发生的本质。

在科学知识社会学以及科学哲学的新近研究中,如:塞蒂纳对科学知识生产的情境进化说明,拉拖尔等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对科学实践的网络建立与扩展中的异质性要素相互作用的强调,林奇对科学的常人方法论研究揭示的活动情境导致的行动与规则的内在契合,科学哲学家哈金对实验科学中“表征”representing)与“干预”intevening)的相互缠绕的说明,库恩后期基于不可通约性探讨对“范式”理论的深入和拓展,甚至包括“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后期研究对自身的反思,都展现出对这种意义上的实践本质的挖掘和揭示。皮克林则明确地提出用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代替作为知识和表征的科学来说明科学的本质,并用对科学的操作性语言描述说明这种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种明晰的对作为实践的科学的表达,体现出新近的对科学实践本质探求的一种综合或汇聚。


显然,与作为知识的科学、作为社会体制的科学相比,作为实践的科学展示的是又一番景象的科学观,作为知识的科学对应的是“理论优位”语境以及对科学的表征性语言描述,作为实践的科学强调的是“实践优位”的主导及对科学的操作性语言描述。对实践本质的最深刻理解,应该是对科学实践的完全的操作性理解。

第一,
否认任何单一要素在实践过程中的持久的决定作用。

自然、物质、人类意识、社会利益等都是实践过程中的作用要素,各自的功能和作用都是一种情境性决定;情境性决定本身产生的新的情境,又为继续发生的异质性要素耦合提供前提。这种异质性要素的情境耦合突现,在库恩那里就是“世界给我们的环境和舞台”,在与“环境和舞台”的作用中,“科学活动变成了主要的适应工具”(Kuhn2000102);在塞蒂纳的科学知识的情境进化那里就是“科学活动的当地的、与境的偶然性……作为实现和传播科学目标的一部分持续地转化和重新与境化”。如果回到曼海姆始发的情境分析,那就是:“我们不仅受发生在我们世界上的事件的制约,而且同时是形成这些事件的工具”。

第二,
否认科学知识是对任何持久不变的实体性要素的表征。

科学知识与真理是一种社会成就,不是自然实在的表征,是人与自然、意识与社会、人类力量与非人类力量相互作用的关系的一种认识论解决。这种认识论解决不是对隐藏的永恒规律的揭示和表征,而是人类力量作用于非人类力量的一种在实践中扩展的表征链(representational chains,这种表征链体现的是实践作用中人类概念要素的不同层面的组合,这种概念组合或者表征链本身是科学实践过程的产物,同时也作为科学实践活动中的要素构成性地融入科学实践活动本身,表征链是人类概念活动的”阿基米得平台”(Archimedean platform),这个平台绝不是超越时空,但却是理解时空的一个支点。

第三,
否认任何超越于科学实践过程之外的力量或法则对科学实践的说明和控制。

对科学实践的说明和控制在实践过程中内生性地产生和消失。用林奇的话能够非常恰切地刻画这个过程:“理性由于行动被赋予,规则由于行动被唤起,意义由于行动被明晰,真理由于行动被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认为“当一个规则真正形成时,规则已经具体化到行动之中了。……对一个规则或秩序的陈述本身就是这个活动的一部分。”。这样的一种实践的科学观,在消解自然力量与人类力量的对抗方面,与“行动者网络理论”所主张的人类力量与物质力量的扩展的对称性相一致;在强调说明和控制实践的要素意义上,与林奇对科学的常人方法论研究所强调的科学实践的形式与内容、行动的法则与行动本身的内生一致性吻合;在科学实践是一个演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产生自身的演化环境的意义上,与塞蒂纳与库恩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活动的进化论说明同路;用表征链的生成和作用说明人类知识的概念体系的生成和作用,则又体现出了波普尔三个世界划分中作为第三世界的客观知识的生成和功能。


因此,作为实践的科学的这种过程,并不是“怎么都行” !在对科学的操作性语言描述中,它是客观的——过程的客观性;它是相对的——情境生成特性;它是历史的——客观过程中强势积累导致的不可逆的方向性。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对作为实践的科学这样理解:科学是操作性的,在其中,行动,也就是人类力量与物质力量的各种操作居于显著位置。科学的过程是力量的舞蹈,其方式是阻抗与适应的辩证运动。阻抗体现在实践中有目的地捕获物质力量的失败,适应则是应对阻抗的积极的人类策略。在异质性要素彼此作用和耦合中,

生成着客观的、相对的、历史性的科学。同样可以认为,对科学实践的这种意义的理解,本身就是关注科学实践的各种学术努力的一种理论汇聚和超越。


对实践的关注,就是对活动过程的关注,在这个意义上,上述从“范式”到“冲撞”的讨论都属于作为实践的科学的指向。但是,强调对科学的操作性语言描述的作为实践的科学,突出的是科学的异质性要素过程参与的内在性、历史性和客观性。这里的内在性是指:活动过程的所有的要素:物质的、概念的、仪器的、社会的,都在过程本身中生成、转换、交织,不存在任何超越活动过程之外、又作用活动过程之中的因素存在。这样,主体与客体的分离、自然与社会的对立、真理与价值的取舍、物质与精神的分割便失去的存在的基础。这

里的历史性是指:科学实践过程中的所有事件,在横向上是情境与路径依赖的,拥有开放的作用生境提供的变化着的丰富性;在纵向上具有先前历史的继承性以及未来发展的导引性,这种继承性与导引性在时间的不可逆过程的统一,使科学实践过程体现为一种“开放式终结”的永无休止的过程,或者在具体的科学发展路径上表现为不断地失稳与稳定性重建。这里的客观性是内在性与历史性作用的结果,科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理解自然的活动,内在性地发生于活动中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处在“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过程中,沉淀为历史,

成为不依任何主观意识为转移的东西,成为客观存在。


在对科学实践的上述内在性、历史性、客观性理解的意义上,用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取代作为知识和表征的科学,更接近科学的本真状态,对科学的操作性语言描述比对科学的表征性语言描述更具实践性,科学的实践建构(林奇、皮克林等)比科学的泛建构(拉拖尔等的行动者网络理论等)以及科学的社会建构(以“强纲领”为核心的科学知识社会学)更具实践性。

三、作为实践的科学与情境科学


内部时间与作为实践的科学与情境科学。 正是内部时间性,使得客观性\相对性\历史性的内在一体性得以立足。


作为实践的科学的操作性特质,内在蕴含着科学的情境特质。科学家是借助于各种力量奋力捕获物质力量的行动者,人类力量与物质力量以相互作用和突现的方式相互交织。他们各自的轮廓,在实践的时间中突现,在实践的时间中彼此界定、彼此支撑。在此过程中生成的是不可预期、且不可逆转的转换图景。


在科学文化中,或者任何其它的地方,不存在、也不需要任何亘古不变的固定的东西,支撑和解释文化扩展的过程。科学文化的所有一切都处在问题情境之中。在真实时间中异质性要素的瞬时耦合突现,决定了机器的作用形态是什么?科学家将相信什么?科学家将如何与设备、仪器沟通,如何组合概念与仪器操作的连接。


实践具有真实的时间结构。科学实践是一种连续的概念结构和物质操作共同作用的过程,它同样是各种社会因素——目的、利益、社会结构等共同作用的过程;科学内部与外部的划分是一个不断生成与消解的历史性问题,而不是一种先验的哲学问题。作为实践的科学,强调知识生产的情境依赖以及路径依赖。孤立的研究知识、孤立存在的知识没有意义,只

有理解了特定的知识如何适应了知识的使用者和创造者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理解人们为什么相信他们所相信的东西。

科学实践指向的科学文化的未来状态,在筑模过程中从现存的文化状态中构造出来,人类则基于现在并不存在的未来状态构造目标、并实现目标。筑模过程实现境构与构境的沟通、转换和统一。在主体维向上,构建,在对物质操作的追寻中,重组科学的物质文化的一种精致的开放式终结。构建,绝不止步于对物质力量的捕获,而是对物质力量的构建、重组。形成的不是表征,而是表征链。这里,表征对应着实体,单一,表征链对应着过程,杂多。


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应该把实证科学知识视为:经由联结多重概念文化层面的表征链,实现的一种与理论之间的构成和引导关系.这种知识终止于捕获和构建物质力量的异质性王国,在支撑另外的异质性王国的同时被所支撑的王国支撑.这就是在操作性语言意义上理解知识和表征的视角.在客体维向上,无论是实践的概念层面还是物质层面,都是一种发生、并且永远地情景性发生和建造的历史性生成,永远地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相互缠绕、渗透、塑造与转换。世界以我们建造世界的方式建造我们。在这里,使某种物质成为某种物质的东西,是历史地演化着的实践综合体,这些实践使物质的具体呈现方式成为可理解的,这种理解不能离开实践的塑造。实践的综合体,永远约束着实践者的实践创造。


主体维向与客体维向,是理解实践的两个向度,不是分离的存在。科学实践的计划和目标,不会自发地从现存文化中派生出来,不存在”静态”意义的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的科学理性,以及持久不变地作用于实践的“静态”约束或者其他的东西,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特定的活动会沿着文化扩展的特定维向出发。
分享 转发
TOP
2#

有点深奥!
TOP
3#

有点深奥!
杨君 发表于 2017/11/6 10:20:46
确实很深奥,科学本质的专业文章一般都非常难懂,但看懂了受益匪浅。作为实践的科学、作为文化的科学也是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正如作为探究的科学一样。以后我们也许还会碰到其他对科学更深刻的理解,然后影响到我们到我们的教学,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和我们这一次的课程标准,也正是科学界对科学实践性理解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映射呀!
TOP
4#

科学到深处就是哲学了,这也应该是基础科学的根基,看得见的往往是简约,内在却是极为丰富的。
初看了一下,小标题浏览了一下!
TOP
5#

科学到深处就是哲学了,这也应该是基础科学的根基,看得见的往往是简约,内在却是极为丰富的。
初看了一下,小标题浏览了一下!
金亚军 发表于 2017/11/6 15:32:03
金老师说的有道理
TOP
6#

科学到深处就是哲学了,这也应该是基础科学的根基,看得见的往往是简约,内在却是极为丰富的。
初看了一下,小标题浏览了一下!
金亚军 发表于 2017/11/6 15:32:03
民主、科学
TOP
7#

看不懂
TOP
8#

看不懂
朱斌 发表于 2017/11/9 12:01:46
确实很难,太高深,对教学谈不上直接帮助,但可能多看几遍,会有点收获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