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学分暑期集中培训心得
太湖小学 徐莉莎
通过8月18日-23日为期六天的小学科学拓展课程建设实施与新教材90学分培训,感触颇深。接下来我将从中选取一部分内容,围绕“新教材解读”、“一年级下水教学”和“教学具的开发”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新教材解读
1.嘉兴南湖区教研员阮翔老师为我们解读了一年级《比较与测量》单元教材,阮老师着重从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单元目标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为我们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教材,还让大家亲身亲手体验了各种测量的方法,如测量纸蛙跳了多远,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桌面的长度和高度等,课堂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我们受益良多,为我们今后一年级的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建议。


2.杭州市萧山区教学研究院的杨春晖老师为我们解读了一年级《与植物为伴》单元教材。杨老师指导大家要时刻做好心理和专业准备,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教学目标,杨老师重点从《与植物为伴》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思路和课时教学剖析等方面解读一年级第二单元的科学课程。随后,杨老师和大家积极互动,让我们要关注课堂中学生的状态、课堂桌椅的摆放、教师展示区域的设置等方面为未来一年级科学教学献计献策,大家纷纷表示收获满满,让我们呵护童心爱科学,秉持观点做观察,让我们一起启程科学教学,一起憧憬未来。


二、一年级下水教学
1.凤凰小学邱伟芸老师:《我们知道的植物》


课堂上邱老师亲和温柔、教态自然、语言丰富,她运用教学材料将孩子们带领到了植物的世界,整节课环节流畅、奖励及时,但有些细节需要改进,纯属个人薄见。
①“学生看图,寻找植物”的交流环节,由于学生“圈”植物的笔是细的黑色水笔,所以在展台上展示时看不清,从而导致交流时大部分学生注意力分散,其实可以选择粗的红色签字笔替代,效果会更好。
②“蝴蝶、栅栏不是植物”的交流环节,由于学生不会将蝴蝶和栅栏圈出,所以邱老师自己圈出后问学生,这样处理有些不妥。何不问:“你们圈出的这些都是植物,那你们没有圈出的呢?比如蝴蝶、栅栏等,为什么不是植物?”再问:“那你们认为植物是怎么样的呢?有什么特征?”这样处理会相对自然些。
③“植物长在土中和水中”的环节,当学生回答出植物有“根茎叶”之后,邱老师很突兀的转到:“生活中很多植物长在土中,还有生长在水中”。我觉得可以在前面学生看图找植物的环节里,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生活环境的区别(当然图片中没有水生植物,那可以问学生这张图中水中没有植物,那生活中你们见过水中生长植物吗?),从而引出了“植物有些生活在陆地上,有些在水中”这句话。
④“教学生培育种子方法”的环节,邱老师通过图片教学生种植植物,效果不是很好,很难带动学生回家亲自种植的积极性。不如先展示自己前段时间培育的植物,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再通过微视频,更直观和清晰的教授培育方法。
⑤“塑料花是植物吗?”的环节,学生都知道塑料花不是植物,当邱老师问为什么之后,他们对绿色植物和塑料花进行了比较,之后学生在交流时,用到“真植物”和“假植物”这两个词语描述,我有些困惑,“不是植物”和“假植物”在描述时意思一样吗?
2.新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蒋碧云老师:《在观察中比较》


蒋老师带领孩子们走进恐龙王国,通过设置富有童趣的闯关任务将这堂课“完美”展现。但有些环节处理下或许更好。
①记录单设计
需要标注拼音,设计时需要呈现出观察的目的是“排序”而不是“分类”,更要有一个带领学生思维发展体现的过程。

- 改后记录单.docx (, 下载次数:121)
②课堂延时
本节课近50分钟,超时过多。主要是因为蒋老师抓的太多,我觉得学生小组比身高的环节可以舍弃或者改为两个身高一样的人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鞋子的厚薄会影响比较结果,从而引导出“起点”的概念,为下一节课做铺垫就够了。
三、教学具开发
温州鹿城教学研究中心的饶正辉和萧山宁围小学的陈荣林老师,都从“科学教学具”出发,讲述了自己和同伴们教具制作和研发的过程,点明了教学具的价值所在。饶老师通过“磁铁站立”、“吸管风车”和“木块陀螺”等一系列活动,让大家体验课堂上研发出新实验的乐趣,而陈老师通过一次次自制教具评比的获奖来激励大家。


让我深刻明白,教学具的研发不只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还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辅助学生建构概念,意义之大足以让我对它万分热爱!其实自2013年以来,我也曾制作过很多教学具,虽然都是小家子气的教具,真的难登大雅之堂,但我都在课堂上使用,效果还不错,我用心地将一个个自制教具的过程写成一个个案例,曾有5篇关于教具改进的案例刊登科学杂志上。我相信这正是我对教具改进和研发的热爱与坚持,这次培训更坚定了我将会继续教学具研发的决心!
总之,为期六天的培训让我丝毫没有感到疲倦和枯燥,老师们精彩激情的讲座,让我天天聚精会神,日日意犹未尽。我相信,每一位吴兴小科都有同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