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整合、拓展、发展 ——记浙江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比赛观课反思
江山市一都江小学 徐园园
本次浙江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比赛为了进一步体现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浙江省课改精神,特地以拓展内容为自选课题。本月12号晚出课题,17号上报课题,时间紧迫,刻不容缓。每位选手从确定选题,到备课,准备材料,循环磨课,改进,时间也就一周,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在如此压力重重,困难多多的前提下,来自浙江省各个县市的选手依然选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选题,上出了自己的风格。
拓展性课程的类型包括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它具备三大课程属性:实践性、实验性、选择性。每个人对拓展课的理解不同,导致了课题设计的呈现不同。但是,拓展课再难,万变仍是不离其宗,我觉得以生为本,思维能力的提升才是关键,在此基础上拓展性课程应更注重突出拓展性,科学味。
舟山市孟婕老师的《我给虾做个名片》这节拓展课的设计非常具有舟山的地域特色,也是参赛课中唯一一节深入科学领域的种类,结合健康生活的课。生物多样性的延续,点选得很好。运用的手段也很多:二维码的呈现,二维码的制作,还有手机ipad与PPT的无线连接呈现。这堂课设计很好,但是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内容多了点,学生操作得有些疲于应付。最后二维码打印得连接装置也无法响应,最终打印二维码的环节搁浅。运用先进多媒体技术必须建立在强大的网络和技术支撑下,才能很好地把设计呈现在课堂中。还有就是在设计环节中能设计个大的任务:给各种各样的虾的标本,多样性就出来了。在此基础上再制作二维码,课堂也会更流畅。
衢州市周梅芳老师执教的《里面有什么》这节课在课堂设计以生为本,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课堂设计融合了STEM理念,整节课堂她始终以“引导者”的身份适时引导学生从现象观察,引发思维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她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给了学生足够多的交流时间和机会,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静待学生思维的碰撞,在课堂中绽放出自己的精彩。思维碰撞后的交流就是一种头脑风暴。学生在整节课堂中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科学知识储备,去经历猜测,分析,设计,改进。学生不仅有成就感,也初步体会到知识与技术的联系,充分体现了这节课的价值。40分钟的课堂限制,周梅芳老师并没有带着脚镣在跳舞,而是尽量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发散空间。从学生的汇报交流也看出他们求知欲很高。这节拓展课成功帮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了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整合了整个《能量》单元的知识。课后在交流群中得到各个县市区老师的肯定,反响很不错。当然也有老师认为次节课的设计中“拆早了”是个设计失败点,不拆会相当精彩。在学生的精彩猜测中选一种来验证一下。其它的猜测在后续课程开发的内容中呈现,这样的设计更为合理自然。关键是让课堂更为开放些,根据每组学生需要提供材料,先让学生自己试,自己验证自己的猜测,在时间允许下这样的环节设置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拓展。
绍兴市徐磊老师《玩尿娃》这节课把旅游景点常见的小玩具“尿娃”引入课堂,丝丝相扣,环环相接,精彩呈现出从问题的提出到假设,到实验模拟验证的完整追寻真相的过程。徐老师让学生意识到生活处处蕴藏着科学道理,我们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还有他的点拨艺术也非常到位。他通过学生们霸气的自我介绍开场,诱导和启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促使学生产生顿悟,越过障碍,思维流畅。当然这节课有一点小缺陷:当学生把尿娃放入热水中后冒泡了,教师应该抓住这个点让学生解释下,而不是走过场似的从此带过。在上拓展性课程的许多时候是知识运用。知识运用得如何?概念掌握得怎么样?对拓展课而言都是很重要的。所以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应该充分抓住让学生运用知识的机会。
宁波市何波老师《沉浮子》这节课,何老师帮助学生理清了沉浮单元得知识,配合着清晰得板书,为拓展做好了铺垫。但是何老师为了引出沉浮子,足足花了近一半得时间复习旧知,而且是一问一答得模式,师生交流过多,缺乏生生互动,总之复习的时间太长了。而且沉浮子实验只是老师展示了下,远距离得学生并不能很好得看清,如果每组都实验下,学生近距离观察,更能让他们观察到实验现象。拓展性课程是学生选修的。复习的内容是一种提醒,而不应该成为主角。所以老师的定位很重要。当然何老师得课也为我们呈现出了复习巧遇拓展得课程模式,让我们可以换个模式开展复习工作。
嘉兴市姚利明老师的《一触即发》这节课充分展示了嘉兴科学课得上课模式:10分钟讲内容,20分钟玩,10分钟交流,放任学生去说去想。这是一节典型的基于项目驱动的stem课:这是科学、技术、工程的融合。这类课程在活动中,学生的创意,学生的实践很重要,何老师的自身素质很好,这样反而不能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影响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在工程设计中进行拓展性课程开发,时间比较难把控。当然时间是比赛的要求,这也是对参赛教师综合能力的考究,最后姚老师超时的比较多,确也在时间掌控方面有待改进。
温州市陈苑老师的《乌鸦喝水》这节课通过卡通画的导入吸引孩子得注意力,依托一个耳熟能详得童话故事,把学生们探索得积极性充分激发起来。陈老师亲和力十足,在整节课堂中用精心准备的材料,指向性明确的提问将学生们的猜想在课堂中实现,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学生们最终找到了问题的真相。求知实验室,从自己出发获得对事物新的认识。内容新颖,非常符合三年级学生。陈老师的实施和驾驭也非常不错。
金华市周敏老师《紫甘蓝的妙用》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反向的。逆向思维的特点:首先呈现一个错误的假设,整节课围绕这个错误的假设进行寻求证据,最后所有的证据指向这个假设是错误的。这节课还是顺向一点设计会更好。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课堂已经在之前的课堂上完成了,不需要再讲。甘蓝汁是用来检验什么的,它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又可以怎么用?这个才是重点。这节课设计得生动一点,学生还是会很感兴趣的。
丽水市柳良敏老师《色彩传送带》这节课现象很吸引人。问题在于目标太多,追求太多。柳老师想在一节课中把这些目标一网打尽:这点也想抓,那点也想抓,反而不能有的放矢。其实只要选取其中一个面,一个点来抓,重点会更突出,课堂执行起来更流畅,学生也更易于理解和解释发现的实验现象。
台州市李华君老师《怎样喷得更高》这节课设想很好,非常吸引人。但是也存在俩个问题,问题一:变量太多。李老师自己考虑非常周到,精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如果选择简单点的效果,实现起来就会容易得多。二:不需要进行精细的定量。这节课设计的指向不应该指向水,而应该指向空气。在课堂上老师把装置倒掉半杯水后,一个学生说:是空气的热胀冷缩造成的。这个笼统的解释只是一个聪明的学生说的,其它学生能知道热胀冷缩就不错了。这里空气的热胀效果是怎么呈现出来的?这个时候学生知识运用就尤为重要。医学上有过度治疗,教育上也有过度教学。还课堂于学生,需要勇气。学生的思维过于被教师牵引,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设计方案,学生会更投入。
湖州市黎作民老师的《愤怒的小鸟》一课,选题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又以学生所喜的闯关方式呈现,不断设置闯关任务,让学生在闯关中动手,动脑,在玩中学,玩中思,玩中做。同时这节课是典型的融合了stem理念的课,思路清晰,层层递进,学生在游戏环节中不断根据发现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方案,设计出专属于自己的产品“愤怒的小鸟”。黎老师在整节课中引导学生思考比远度,比难度,让学生们像工程设计师一样思考问题。学生在整节课中知识、工程的运用始终贯穿始末。这节课中有个缺憾就是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黎老师在不停重复问:这里,这里,是这里吗?这里是哪里?师生交流产生了障碍。这里需要设计交流工具:一个大的实体的“愤怒的小鸟”模型。有了这样一个真实存在,交流将会畅通无忧。
义乌市许春芳老师《可乐探秘》这一节课指向健康生活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很多学生非常喜欢喝可乐。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就知道了喝可乐只能喝两小杯,不然对身体坏处就很多。这节课中蒸发这个环节的设计有点问题。蒸发下来有什么?就是糖吗?里面即使有糖分,也无法证明是糖分。所以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显得很多余。
杭州市何佳明的《神奇的魔杖》这一节课流程清晰,主题明确,是一节典型的基于stem理念的项目式探究课。设计、制作、评价、改进,让学生始终经历一个完整的“设计与工程”的体验,有目的性地完成自主设计制作的作品。本课在运用电学知识的基础上,依托于二极管等新材料的引入,引导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想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个性化发展。本节课材料选取很简单,坚持stem的理念,坚持特色,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这确是一节不错的拓展课。
对于拓展性课程,不止学生,我们老师也是在不断学习,不断地摸着石头过河。Stem理念的融合,课堂设计注重学生思维的提升是本次比赛课的特色。何为stem?我认为stem不是某一学科,也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教育理念。用通俗的话来概括就是:基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各取所长,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走向融合的stem学习,与传统的科学学习是不同的,它是以工程设计为基石,引导学生用他们在科学、技术、数学各个领域的知识寻找可用的资源和制定可行性的方案来解决真实世界中有意义的问题。这种综合的教育过程可以让学生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学生不会在面对一个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时不知所措,让自己所学的知识无用武之地,而会学会思考,学会整体规划,统筹安排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融合,整合,拓展,发展,乘着这样的课改东风,拓展课程的探索路上,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希望通过此次的观摩听课,我也能像学生一样发生思维碰撞,沉淀出对拓展性课程自己的新认知,绽放于自己的拓展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