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教材释疑(喻伯军)
《植物》的一些困惑及专家的答复
1、
第二课《校园的树木》第5页,教材上有个小男孩说:“应该还有树的根”。树根埋在地下,学生观察不了,那怎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树还有根呢?
答:树是有根的,这一点不需要观察,学生已经知道。“应该还有树的根”提醒学生:在观察树木的时候,不要忘了观察树木的根部。这句话既是学生观察之前的计划,也可以看作学生在观察中产生的想法。在实际观察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树的根裸露在地面上,学生能够看到其中的一部分;如果观察过程中看不到树的根,也不能说明学生观察不了,应提醒学生还可以观察树木的根,这样观察的内容会显得更全面。
2、
第二课《校园的树木》第7页,教材上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是不是就根据他们观察到的来回答?但教材上相同之处的表中有“一般是多年生的”,这并不是学生能观察到的阿。
答:“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基本上应该根据他们观察到的来回答的。也不排除运用原有经验。从教科书的编排结构来看,第7页上部的“树的观察记录”指的是本次的观察记录,不带有以前的经验。而接下来的讨论,应该基于本次观察的成果为主,但不排斥学生原有的经验,所以教科书上说:“根据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请注意“思考”一词,这是调动原有经验的地方,把观察结果与原有经验结合起来。
教材中的记录表,是模仿学生的观察记录,不一定是标准答案。因此“一般是多年生的”不是本次观察的结果,是学生的经验。这里也提醒我们,教师要明白哪些是本次观察现象,哪些是学生原有经验,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基础。
4、
在教学时能否把第五课《植物的叶》移到第三课的后面?因为叶也是树的一部分,在比较树的不同点时学生自然会关注到叶的不同,如果这时进行第五课的教学不是更适合吗?
答:叶是树的一部分,也是草的一部分。在这课里专门是观察植物器官的内容因为植物的叶也具有生命体的一些特征,这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教科书课文前后顺序的编排是有逻辑关系的。
本课对叶的生命现象的认识是重点。从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比较中,显出叶子的生命特征,从一条枝条上的叶子变化过程中看出,叶子的生长、发育、衰老过程,从而显出叶子的生命过程,所以不仅植物的整体具有生命特征,其局部的器官也具有生命特征。
5、
第五课《植物的叶》有这样三个内容:(1)怎样才是同一种叶(2)认识叶的结构(3)通过对比新鲜叶和落叶,认识叶的生长变化过程。这三个内容有关联吗?还是独立分开的?
答:这三个内容肯定是关联的,不是独立分开的。本课设计了3个教学活动:(1)捡落叶;(2)比较叶的相同和不同;(3)观察叶的生命现象。其中“比较新鲜的叶和落叶”环节既是比较叶的相同和不同,又是观察叶的生命现象的开始,从这个环节开始,学生转入对“叶的生命现象”的观察。
6、
新修订教材把认识叶的各部分名称这部分删去了,但在第五课《植物的叶》第12页,要回答“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这个问题,学生就很难表达出叶的各部分的准确名称。
答:原版教材也没有先认识叶的各部分名称,然后回答“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这个问题。
实际上,对学生来说比较叶的相同和不同,不需要首先教给学生叶的各部分名称,恰恰相反,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叶由叶片和叶柄组成的结构,发现叶片上都有叶脉这样的结构更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所以教材接下来安排了“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这个环节。
7、
第六课《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第15页,旧版教材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新修订教材是用量叶片的长度和宽度的方法来比较叶片的大小,不知道编者为何要改变比较的方法?“用量叶片的长度和宽度的方法来比较叶片的大小”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比较同一种叶的大小。
答:教材的意图就是“用量叶片的长度和宽度的方法来比较叶片的大小”这种方法比较同一种叶的大小。
原版教材“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是一个好方法,课堂上操作起来,所花的时间需要很多,难度相对来说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