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桂馨雅安之行有感 ----从科学教科书... [复制链接]

1#

      本次桂馨教师培训活动雅安之行,我非常荣幸能够参加。在这短短的几天里,我受益匪浅。特别是,科学教育专家章鼎儿老师在反思我国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中,提出的我国科学教育必须从三个“中心”走出来,即“从知识中心走出来”、“从教师中心走出来”、“从教科书中心走出来”引发了我的思考。目前我国的科学教育,正走在探究的道路上,老师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深,部分老师仍然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因此我们继续摆脱这种现状,从教科书中心走出来。但从是教科书中心走出来,不是完全抛弃教科书,而是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结合学情合理利用教科书。

  一、根据实情,安排教学课程。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遇到教材中某些部分的安排和自己教学实际情况不符,这时就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安排。

我在上三年级《科学》上册,“蜗牛”这课时,严格按照教材安排进行教学,所以当我上到“蜗牛”这课时发现当地蜗牛已经冬眠了,没有办法让孩子们自己去饲养观察蜗牛了。因此这节课,只能让孩子们看视屏资料进行学习。明显感觉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这时我才焕然大悟,我应该调整课程顺序,提前让孩子们养蜗牛,观察蜗牛。

     又如,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课,有一个环节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教科书上写的是切橡皮和萝卜进行研究。所以绝大部分教师在上这课时,都是切萝卜。但是在很多试验中发现,萝卜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会变化的。有研究发现:刚从地里挖出来的萝卜水份多,会沉入水底,只有放得很久的,失去水分的“空心”萝卜才会浮在水面。若失去的水分不够,整个萝卜能浮在水面,但切成小块后,有可能悬在水中或沉入水底。虽然很多教师发现了这个问题,但大家都被教科书束缚了,很少有教师会选择用其他材料代替萝卜。

  二、根据学情,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教科书在编写时,是按照普遍学情进行编排的,因此不能顾及到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灵活的调整教学内容。

     我在上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温度和温度计”时,上第一个班时,我严格按照教材的环节进行教学,发现孩子们在课堂上没事干,感觉很无聊。课后我找了部分同学了解情况,发现他们对于温度计的观察和认识都已经知道了,所以他们感觉这节课的内容太简单了,很无聊。于是我在第二个班上课时,调整教学内容,将第一课和第二课“测量水的温度”结合在一起,让他们在测量水时,去运用他们感觉已经知道的温度计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去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明显感觉第二节课的效果比第一节好。

  三、因地制宜,选择教学材料。

      目前我国小学科学课,实验器材配备还不完整,很多地方的实验室,器材匮乏。特别是乡村学校,教科书中的大部分实验材料,他们都不具备。所以教师这时,一定不能受教科书的限制,要学会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已有的资源选择教学材料。

     例如,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油菜花开了”,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油菜花,了解花的组成部分。对于乡村学校,这是一节非常容易的课,油菜花很容易找到,有的学校外就有大片油菜花,可以直接让孩子们实地观察。但是对于大部分的城镇学校,孩子们很少见到油菜花,教师也不容易找到大量的油菜花让孩子们观察。此时,你会怎么做呢?你会不会由于找不到油菜花,而放弃让孩子们观察,直接凭借图片或视频给他们讲解呢?此时需要我们摆脱教科书的束缚,用当地容易找到的花替代油菜花。

      这是我这几天学习的一点感悟,希望和大家共勉。

最后编辑川师陈美 最后编辑于 2016-05-07 13:38:36
分享 转发
TOP
2#

学生为本,学为中心,灵活应用,体现活而创造的意味!楼主的反思很深入!赞!
TOP
3#

以生为本,灵活调整,化零为整!
TOP
4#

谢谢你的分享!
每个版本的教材都有其优点和不足,过去我也有很多困惑,听了专家对教材使用的指导,觉得走出来建立在走进去的基础上的,深研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
TOP
5#

回复 2楼金亚军的帖子

谢谢
TOP
6#

回复 4楼zdy888的帖子

是的,以前我对教材出现的一些问题很困惑,章鼎儿老师帮我解开了这个疑惑。
TOP
7#

特别是,科学教育专家章鼎儿老师在反思我国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中,提出的我国科学教育必须从三个“中心”走出来,即“从知识中心走出来”、“从教师中心走出来”、“从教科书中心走出来”引发了我的思考。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