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课堂再演绎
——喻老师松阳活动总结
编者按
人间四月天,省特、名师齐聚丽水松阳进行经典课堂再演绎。一天半时间,活动紧凑有效,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松阳山水优雅、清新的慢生活,更让我们亲历了小学科学经典课堂精彩纷呈后的柳暗花明。活动的价值在于观课中的所感、所思和所悟,更在于聆听前沿专家讲解在课呈现背后的思考和提炼。借“林中兔”的诗句让我们再次走进喻老师的活动总结,希望给一线教师的科学课堂的探索之路指点迷津,让我们学有所获:
田园松阳春雨润,
古县实小充电盛。
经典课堂再演绎,
名师特教盛宴呈。
群里群外观点碰,
醉满情怀科学人。
喻老师的总结
本次经典课堂再演绎活动由省小学科学教学学会牵头,6个省名师工作室联合举办,参加人员约350人左右。由6节研究课,1个专题报告,3次互动研讨组成。活动延续了前几届特级教师网络工作室经典课例再演绎的主题,之所以选择经典课例再演绎,是因为它对教师的成长非常有帮助,它不但让一线教师通过课堂检验自己的教学水平,也体现各地、各校每位老师对当前课堂的追求,对课堂教学价值的把握,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因此经典课例再演绎的过程是无止境的。
本次活动的所有资料,请关注小学科学省网公众微信号和小学科学网,活动报到、点评和教学视频一应俱全。
本次活动的三个好现象
第一,研究课的演绎有思考、有价值。如基于学生真实的基础进行教学,而不是想象的基础。真实的基础来自哪里?来自课前的调查和平时的观察积累;再如探究活动的设计独具匠心。再演绎的过程,既体现老师的思考,也体现教师背后的教研团队的思考。
第二,本次微信的数量和质量较上一届南浔省网活动有所增加。其中有效互动微信达到1200多条,具体表现在老师们围绕课堂教学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不仅有想法,还很坦率和真诚,这样的微信互动是老师们所期望的真正的交流研讨。
第三,会风好,会场无垃圾。大家都能做到矿泉水瓶、垃圾主动带出,给主办方减轻工作量,体现科学教师的素养。网络团队的报道全方位,速度快,很给力。
关于观课和微信评课
观课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所以老师们都喜欢听课。微信评课是参加教研活动的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老师们看微信评课,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新型学习方式。它是一种基于课堂即时生成的探讨互动模式,它促进了教师的参与性,让每个教师有机会参与和提出自己的思考。老师的思考可以引起争论和共鸣,体现了现代社会的特点。在微信评课的平台,可以发现很多教师的优点,是教师思想成长的好平台。
关于六节课的评论
总体优点很多,都已经体现在微信评论上。由于时间关系,接下来对每一节课提几点建议:
王小梅:化繁为简
课堂展示中,思路非常好,学生用证据来论证的方法获得概念,再纠正错误概念。有几个环节略微繁琐。如中间部分,我要观察什么这一个环节,给学生造成困难。学生观察什么就是原来的猜想,又因为他们观察不到,所以这个过程学生在绕圈子。这节课可以这样调整:你猜想是什么?我看到什么现象来支持或者否定我的猜想,直接用找证据的方式来操作。
课堂中提供装干黄豆、棉花,空的杯子的观察活动,与前面学生的观点,产生矛盾来促进概念建构,这个环节特别好。我建议,可以再简洁些,直接出示一个空杯子进行观察。因为对三年级孩子,提供典型的比较,比提供干扰的比较更加有效。如果在环节中,简化一些,会更加精彩。它更加突出学生用证据去论证,去支持或者否定原来的猜想。
竺红波:保证重点
本节课,非常好的想法是用十种物体,去研究放大物体的特点。教材中是直接用放大镜,而她绕了“弯”。这个弯的意义在哪里。这个意义相当于以前我们直接用量筒量体积,而现行教材就是量筒发展的过程有展示,这节课的意义也类似。
放大镜是怎么发明制造出来的,是人们通过发现有些物体能放大物体的像,有些不能放大,然后归纳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根据特点制造出了放大镜这种工具。昨天的竺红波的课就是让学生经历了放大镜的发明过程,这个点选择得很好。三至六年级的孩子已经会用放大镜,如果六年级再重复教放大镜的使用,就会出现原有知识经验上的重复,课堂效率就低了。六年级加入了放大镜的发明过程,学生对工具的来历和使用会更加有更新的体会。
建议观察放大物体的特点,可以加强。放大镜的使用和规范再简单些。个人觉得可以提供八种材料,把试管和塑料袋作为第二层次出现。前面八种是实心的,让学生发现放大物体的特点,需要透明和凸度。凸度还可以呈现其他的物体,如半面凸,两边凸等,让学生发现中间厚,边缘薄,有凸度的才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加深学生的认识。然后再进入第二层次的研究,让学生去判断,透明的一定能放大么?玻璃不能。透明又凸出的可以么?试管不能。试管内加水可以放大,整体实心才能放大,塑料袋也一样处理。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做凸出程度的研究,也可以作为机动研究。本节课在前面部分,重点还不够突出,教师为了兼顾太多,因此显得内容多了点。
叶雅琴:大胆,慢走
这节课这样的教学,第一次听到。很多老师都对前面的设计赞赏有加,课的前半部分设计大胆,有二十分钟的探索时间,很不容易。我一开始也担心小组是否能完成任务,结果课堂呈现的是孩子完成了。这是她建立在对自己孩子自信的基础上,才会有这样的设计。我的建议:慢走。意味着本节课走得快了些。一个快,是摆的研究融入了后一节课的一部分内容,这样增加学生的难度,走得快了。这节课是让学生经历变量,控制变量的实验去得到结果。第二个快,是验证的过程快了些。课堂中都是老师验证后,给学生说结果。应该要慢下来,利用曲线图帮助学生分析。因为将摆的轻重和长短双因素放在一张表上,让学生分析,学生会觉得难。怎么慢下来?首先要让学生看懂这张图,然后再用图上的规律去分析和解释。这是一张很好的曲线图,但没有让学生去理解这张图,所以应该慢下来,帮助学生对曲线图理解后,再进行利用,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如26次的摆线有多长?可以利用曲线图,让孩子先找到位置,然后验证,这样验证过之后,学生对摆线的长短印象会很深刻。这个图是概念,是学生建构概念的图。如果利用好,后面部分会相当精彩。
姚利明:深入浅出
地球宇宙领域的这类课,最要紧的是教师要做到深入浅出。姚老师做得很好,昨天微信群里一片赞誉声。有老师提出,摆的方向不变是怎么出来的。这个问题不是让学生掌握的,这是个需要深入的问题,关系到老师的知识储备。教师对傅科摆的认识,要全部通透,然后在教学中浅出。在这里,姚老师进行了模糊处理:摆的方向不变,有观察和有推理的内容。它是理性推理的,其参照物是恒星,而不是地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还达不到这个层次。姚老师退而求其次,利用半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了摆的方向不变的特点,也是可行的。当然,老师需要做到自己心里清楚。
袁昭衍:科学阅读
这节课总体上不错,教师的思考很深入,对学生的关注和评价非常及时,适时引入科学阅读。但整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多了些,三个目标选择两个目标就可以,分类的目标可以融入第一个科学阅读环节中去。阅读时间太短,五分钟不够,建议十分钟。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表达和交流,如我获得的新认识,我最感兴趣是什么?我想给大家推荐的是什么?让学生阅读后有表达的需求。怎么阅读,阅读后怎么办,需要向语文老师学习。科学阅读这块怎么用好,用到什么程度,还是需要进行研究。
学生对脂肪的检测,老师放了PPT学生不一定会。要检测脂肪和淀粉,首先要知道脂肪和淀粉的特点是什么?检测需要一个前提,所以要确立检测的标准是什么。标准可以选择告诉,也可以去探索。今天来不及,可以告诉孩子。如,脂肪涂在纸上是半透明的,这个就是检测的标准。孩子有标准,才会有目标,以后孩子在生活中才会利用标准。
郑建华:模型建构
用模型去认识周围的世界,是科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思想。今天老师展示学生如何建构一个模型的过程,有非常深的思考。教师在说课中表述了学生建模的路径,即用图形、图像,再上升到思维的模型,思维模型是最难的也是最高级的。说到“太阳系”三个字,脑子中能反映出太阳系的结构,这是最高级的。而我们对孩子则需要还原为实物模型,因为孩子的抽象思维不发达,需要通过形象思维帮助他认识模型。宇宙单元的内容,用模型建构的教学最合适。本节课堂,学生一步步的建构非常精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模型的建构过程。在原有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需求,再进行建构。这节课的模型建构过程,给我们呈现了新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向,原来模型建构还可以这样做。太阳系这课作为模型建构课的典型,它对孩子的发展意义很大,非常好。
课堂教学三个阶段
在座的还有很多年轻的老师。我想提出这样的观点:
课堂教学有三个阶段,你可以对照自己是哪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教师教得正确,不出错。虽然要求不低,但是作为第一阶段的最低要求,这还是有难度的。
第二个阶段:学生学懂了,学会了。学懂学会不容易,知道和懂是不一样的。
第三个阶段,追求的目标是学生学得很好,教师的教学有创新。
经典课例再演绎就是追求学生学得更好,教师有创新的第三目标。
第一和第二阶段的要求并不低。我以《点亮小灯泡》一课为例:
1.教正确。电流流动的课件中,不应该是一个点的流动。好多老师做课件会这样做。其实,在教师层面上,这样是不对的,说明老师对电流概念有差错。电流不是点的移动,相当于自来水一样,所以电子一起移动。另外小车运动的快慢,书本上没有提到速度。因为,小车从速度0到最后的过程,是加速度而不是匀速运动,所以不说速度,说快慢。我们可以模糊,但不要错误。摆的研究也是如此,这些术语在使用时需要注意。
2.学会,学懂。如点亮小灯泡,学生能达到吗?能点亮就是学会。这节课学了后,每个学生都能点亮小灯泡。
3.学生明白原因,还能迁移应用。建议大家看闻蓉美老师的文章《让概念建构与思维能力协调发展》。
结束语
把经典内容上好,是一位教师的基本功,也是一位优秀教师的要求。希望大家后续继续关注网络,关注公众号,去建设我们自己的家园。同时,希望大家对经典内容的不断钻研探索,不断发展我们的教学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最后,感谢东道主的精心安排,感谢上课老师和专家,报道团队和老师们自己,为自己点赞,祝大家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