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
德清县实验学校
俞晓东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流水是可以用来计时的,同一装置流出相同量的水用时基本相同。
2.发现水流速度随着水位的降低而变慢,控制水位不变可以使水流保持匀速。
3.根据从30毫升水中流出第一个10毫升所需时间推测、验证第二个10毫升和第3个10毫升所需时间。
4.经历古人发明水钟的探究过程:可以计时——存在缺陷——寻找原因——尝试改良。
5.培养分工合作探究的默契,体会成果分享和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用流水计时的原理
教学难点:发现实验过程中水流速不均匀的特点,寻找原因,尝试改良。
教学准备:
1.每组滴漏装置(铁架台、30毫升注射器、点胶针头);2.每组记录单2张;3.班级数据汇总表1张;4.ppt课件
主要教学过程:
一、古代计时工具导入
200多年以前,手表还没有被发明,当时的人们通过哪些事物知道时间?
预设:太阳、日晷、香(说明“一炷香时间”的计时含义)、沙漏(说明计时含义)、水钟
二、研究问题一:从30ml水中流出10ml用时?
1.出示“滴漏装置”(简单介绍、倒水演示)。
2.流水可以计时吗?你打算怎么用“滴漏装置”来研究?小组讨论1分钟。
3.学生汇报想研究的问题。(副板书)
4.统一任务:从30毫升水中流出10毫升用时一样吗?
5.实验分工提示。
6.尝试实验——获得数据——汇报交流。
预设:组内数据——3次用时基本相同。
组间数据——数据差异说明水的流速受孔径大小影响:孔径大——快;孔径小——慢。
7.达成共识:流水可以计时,因为同一装置流出等量的水用时基本相同。
三、研究问题二:根据活动一推测、测量从30毫升水中连续流出3段10毫升用时。
1.根据已知数据,推测继续流出第二个10毫升、第3个10毫升用时是否相同。
2.学生实验,获得数据。
3.发现数据与预测不一致,得出水流速度与水位有关:水位降低,用时变长,流速变慢。
四、怎样使水均匀往下流?
1.针对问题,尝试探讨解决方法:怎样使水匀速往下流?(控制水位不变)
2.水钟结构图讲解(受水型、泄水型)
五、课后研究
课后研究:根据泄水型水钟原理,尝试给注射器标上时间刻度。
板书:
用流水计时
相同装置流出等量的水用时基本相同
孔径大——快
小——慢
水位高——快
低——慢
不变——匀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