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睡觉的兔:那些年我写的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31#

2011年:规范操作,从现在和点滴做起
——六上第一单元第6课《滑轮组》教学反思
莲都区大洋路学校   陈建秋
在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中,不严谨的实验着实不少。今天,我就来说说滑轮组一课中的实验设计。先请大家看看六上教材中的实验插图。



实验一是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而成的滑轮组,实验二是用多个定滑轮和多个动滑轮组合的滑轮组,这两个图有没有问题?
没有问题?答对了!哈哈,这两个实验图确实没有问题。可是,这两个实验来到我们的课堂中,问题就来了。两个实验图的箭头处,肯定是用弹簧秤进行测量——而在上节课《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教学中,我已经感觉到弹簧秤倒过来拉是有误差的。明知存在着误差,却还默许这样的实验操作方法,那就太阴暗了吧。
科学实验要规范操作,这不应该只是口号,而必须从现在做起,从点滴的细节做起。为此,我对这两个实验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具体改进方法如下:
实验一:一定一动滑轮组
把线固定在动滑轮的上端,然后绕过定滑轮,再绕过动滑轮,最后连接在弹簧秤上。这样,拉弹簧秤时方向是往上的,就避免了操作中的误差。改进的实验设计有3段线连接在动滑轮上,和教材的实验比较多了1条,省力情况更明显。
还有一种方法,仍然是使用书本的实验图,但箭头处不使用弹簧秤,而是用钩码。后来挂上的象征拉力的钩码,虽然和前面挂上的代表物体的钩码一样重,但因为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所以肯定是不平衡的,这就很好的证明了滑轮组可以省力。
实验二:一定二动滑轮组
书本的第二个实验,要解决弹簧秤往下拉,方法更简单,只要把最后一个定滑轮去了。与第一个实验比较,这个实验使用了两个动滑轮,有4段线连接在动滑轮上,所以省力情况比第一个实验更明显。学生还会发现省力的原因是增加了一个动滑轮。
若有人一定要用书上的二定二动滑轮组做实验,我也有办法,也是不用弹簧秤来测量,而是采用挂钩码的方法来比较。如果两边钩码数一样,肯定是不平衡,则说明可以省力。如果是调节两边钩码的数量达到平衡,则物体重量和拉力大小的比例应该是接近4:1。不过用钩码作拉力有个小问题,得出的数据比较呆板,分析概括不够丰富。
最后,我还要强调的是,做这两个实验,许多老师往往容易把关注点放在省力上,而忽略了用力方向的改变,那就把滑轮组的作用给打成5折了。可是如果在实验中要让学生做出力的方向改变,那势必会出现往下拉弹簧秤的情况,就又绕回到老路了。我觉得可以采用让学生画图的方法,提供实验装置图,让学生去画滑轮之间的连接线,在此基础上概括:滑轮组能省力,还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请注意,“可以”改变,其中隐含的意思还包括可以不改变,具体是不是改变力的方向要看怎样连接。)
TOP
32#

2011年:迷糊的斜面,让我很纠结
——六上第一单元第7课《斜面的作用》教学反思
莲都区大洋路学校   陈建秋
前言:每一节课做课件和写反思,确实是很耗费精力和时间的事!这几天,我感觉到身体透支了,过些时候也许不这样做了,也许还会继续……

今天上斜面一课,让学生分组做了“同一斜面不同重物”和“同一重物不同斜面”两个实验,忽略学生操作中的某些细节问题,本课教学任务算是顺利地完成了。根据各组的实验数据,我们概括出以下结论:斜面都能省力;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省力情况越不明显。学生很乖,有实验做就很兴奋了,课堂上没有什么刁难性的提问或深层次的思考,这是否也意味着学习不够主动?
我习惯了跟自己过不去——备课时,有几个关于斜面的问题又让我纠结了。
纠结一:什么是斜面?
什么是斜面?小学科学六上课本16面描述如下,像搭在汽车车厢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小学科学常用的举例式定义。)在网上搜到这样的话:斜面是简单机械的一种,可用于克服垂直提升重物之困难。
依此类推,引桥、匝道、盘山公路是斜面,这好象没有太大的疑义。接着书本上说螺丝钉也是斜面,还特意放了张螺纹局部放大图在旁。螺纹弯曲的样子和盘山公路十分相似,但是拧螺丝钉和提升重物有什么联系的吧?至于说拧螺丝钉能省力,那我说是因为用螺丝刀时利用轮轴原理,否则直接把螺丝钉按进木板,螺纹还在,但你会觉得省力吗?
菜刀、剪刀、斧头这一类工具的刀刃都是倾斜的面,与没有开封的刀口比较是省力,但也没有涉及到什么提升重物,都是向下用力或左右用力,凭什么说它们是斜面?
还有,滑梯是不是斜面?房屋的三角顶是不是斜面?我真的有点迷糊了。
纠结二:斜面都能省力吗?
既然钻了牛角尖,只能继续研究下去。就拿滑梯来说吧,人从上面滑下来,和直接从上面掉下来,哪里说明省力了?如果没有省力,那不是和斜面都能省力的结论相违背了吗?
曾经看到一个看图分析题,我还做到课件里了。题目和答案如下:

现在想想,费力答案中的E,还是斜面吗?我觉得和斜面区别的面有平面和直面(也可以称之为垂面)。图中的E显示已经不是我们说的斜面,它和直接提升物体已没有区别,也就是说不能省力了,因此这个题目我觉得应该选D才是。
纠结三:重要的摩擦力被忽略了!
顾此然后失彼,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老毛病。讨论斜面,把摩擦力给忽略了。讨论滑轮组,不仅把摩擦力忽略了,还闭口不谈滑轮自身的重量,这是科学研究吗?在力学知识中,摩擦力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摩擦力无处不在,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还专门有两课学习了摩擦力的知识,分别是“运动与摩擦力”和“滑动与滚动”,可到六年级这个时候却都不提了,难道前面都是白学了?
是不是可以尝试聊聊摩擦力?让学生联系之前学过的知识,分析使用斜面提升物体时,摩擦力起着阻碍运动的作用,这时候拉力不仅要克服物体的重力,还要克服摩擦力(光滑斜面的摩擦力是比较小的),这时候重力弹簧秤上显示的读数仍然比直接提升物体所需的力小,说明斜面确实是省力的。
斜面为什么能省力呢?网上大多数的回答是用公式来说明的,不过我不喜欢,我选择的是:重力沿竖直斜面的分力和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相互抵消了。

后记:纠结的原因,是因为斜面的定义不明确。我想,要把上面说的问题解决,是不是可以这样来解释:斜面,是指有倾斜的面的构造,利用这个面做事,可以省力。
TOP
33#

2011年:科学,就要真刀真枪的干
——六上第一单元第8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教学反思
莲都区大洋路学校   陈建秋
要上《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了,备课时我想,讲课时是用实验室的小自行车模型呢,还是把现实中的自行车搬到教室?没有经历什么思想斗争,我决定:把自己的那辆捷安特牌自行车搬到三楼的创新实验室。(不过后来有三个班没有做到这点,原因是下雨天我不骑自行车去学校。)
本课教材主要有两个内容,分别是“自行车上的链条和齿轮”和“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根据教材研读和个人爱好,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做了如下处理:
1.激趣导入
尽量有未满12周岁不能骑自行车上路的限制,但大多数六年级学生都会骑自行车。也正因为这样,在他们眼里,自行车算不上什么新鲜玩意,对它的构造和原理往往会熟视无睹。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从不同地区和国家对自行车的不同称呼开始,再用各种奇异的自行车图片吸引学生的眼球,然后很自然的引出自行车的基本构造和部件名称,为后面的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做好铺垫。
2.寻找简单机械
认识自行车各部件名称后,过渡到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这样更自然合理。因此我把教材安排的两个教学内容调换了个顺序,让学生先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不过,从单个机械的辨别,提升到实际应用中寻找,对学生来说是很有难度的。
这时,实物自行车闪亮登场了。我一边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车上哪些部位运用了机械原理,一边利用实物自行车进行观察。学生那个激动啊,争先恐后地说,抢着要上台来演示。我突发奇想,如果给每个组准备一辆自行车,一开始就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发现,那会是怎样的教学情景?有兴趣的老师不妨尝试一下,当然你要保证能做好课堂调控。
前面已交代,有三个班我没有让自行车进课堂。我用同样的课件组织教学,还加上天花乱坠的讲解和比画,仍然有许多学生流露出茫然的表情,教学效果明显逊色。我准备在单元复习时把自行车搬到课堂上补一补这部分知识。
3.分析工作原理
这里,我又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把“链条和齿轮的研究”改为“研究自行车的工作原理”,具体内容包括“导向系统”、“驱动系统”和“制动系统”。因为我觉得,本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知识的综合运用,单纯研究一个链条和齿轮的关系不够全面,让学生了解自行车三大系统的工作原理,有时间的话还可以选择一个进行深入研究,看看能有什么发现。这样做,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和自由的探究空间,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在总结“自行车是简单、方便、环保的交通工具”时,我插入了陈光标砸汽车改骑自行车、购买了上百辆自行车送员工并奖励骑车上下班的新闻,把课堂带入轻松的尾声阶段。
附——给后来者的几点建议:
1.如果你追求有效教学,必须让实物自行车进课堂。
2.“齿轮转动快慢和齿轮大小的关系”研究中,问题“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  ),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  )”表述不清,应改为:“变速自行车变档,用大齿轮带动小齿轮,后轮转速比大齿轮(  ),用小齿轮带动大齿轮,后轮转速比小齿轮(  )”。
3.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非常多,不同车型还有差异,备课时一定要心中有底。
TOP
34#

2011年:环环相扣  步步惊心
——六上第四单元第1课《校园生物大搜索》教学反思
莲都区大洋路学校   陈建秋
前段时间,湖南卫视热播穿越大剧《步步惊心》,火得一塌糊涂,“步步惊心”也成了当下一大热词。而我在上《校园生物大搜索》一课时,用了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从而有效地达成本课教学目标。一时兴起,便模拟电视剧《步步惊心》来反思一番。
第一集  梦幻登场
我点出课件上的第一张幻灯片,逐条显示: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种生物?到目前,这个问题还没有准确答案!联合国环境署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地球上估计有870万种生物,其中包括650万种陆地生物和220万种海洋生物。
科学书69面说“估计地球上现存的物种应有200-450万种”,但根据2011年8月23日联合国环境署的最新研究结果公布,地球上共生存着870万种(正负误差130万种),这是目前可以提供的最为精确的数据。
“870万种生物是个什么概念?假如我们能活100岁,假如我们从一出生就开始每天不间断地参观各种生物,那么每天需要参观200多种生物。”一年365天,每天参观200多种生物,还要看上100年,这个假设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物种类的多种多样。
接着我话锋一转,“地球上有许多荒无人烟的地区,那里的生物鲜为人知,还有地表之下也生活着许多生物,大海深处的生物更是难以了解。”让学生明白,生物世界还有许多不被人知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从身边的生物世界开始研究。
第二集  快乐热身
我把生物分为三类——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本节课仅涉及常见动物和常见植物的认识。我找来了许多动物的高清图片,有麻雀、燕子、蜻蜓、苍蝇、蚂蚁、蚯蚓、蜈蚣、蝗虫、西瓜虫、蚜虫、瓢虫、蟋蟀和蜗牛,设置动画为先出现图片后显示动物的名称,让学生看图说名,个别动物教师进行适当的拓展,学生学的很投入。(小困惑:蝗虫和蚱蜢,蟋蟀和蛐蛐、蝈蝈怎么区别?)
“常见的动物还有许多……”,我们不可能全部列举,“下面来认识常见的植物——”,课件上出现了一张张植物的图片,这些图片的清晰度就不怎么高了,因为大多数是我用傻瓜相机拍摄的校园植物。眼尖的学生经常从背景中辨认出该植物在校园中的具体位置,课堂上洋溢着轻松的气氛。
第三集  言归正传
过渡:身边常见的动物有许多……身边常见的植物也有许多……那么,我们今天就对校园中的动植物进行一次调查。在调查时,要注意什么呢?
这个环节设计,实际上是做调查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我利用书上的插图组织讨论,内容包括安全注意事项、调查方法指导、人员分工、区域划分等。然后,把相关的知识点整理成考核题,对学生进行“校园生物大搜索能力考核”,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不经意中获得知识。
适时评价:恭喜顺利过关,现在可以进行校园生物大搜索了!
第四集  实地搜索
校园里都有许多个种植区域,而我们大约只有10来分钟的实地搜索时间,我把校园分为“小花坛”、“中心花坛”、“操场”和“后花园”四个区域,然后把学生分为四个调查小组各负责一个区域。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始实地调查搜索,而我则在几个区域中穿梭指导着……
TOP
35#

2011年:在理想和现实中东奔西走
——六上第四单元第2课《校园生物分布图》教学反思
莲都区大洋路学校   陈建秋
在第1课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分组、分区域对校园生物进行了初步的调查。这节课,我安排每个组的组长代表发言,按“我们组调查的是什么区域,我们共发现了几种植物,分别是……,我们组共发现了几种动物,分别是……”的格式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边听边记录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制作一张校园生物分布图。
教师用书这样提示,“交流汇集我们的调查结果”这样一个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校园生物的种类,认识校园生物的多样性,还能让学生经历和体验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提供给学生校园平面图,填充形成校园生物分布图,再利用分布图交流和展示研究成果,这些活动对我们的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提高了学生的处理信息与表达交流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凭借精心收集的大量珍稀动植物图片,学生是看的津津有味,但我自己的感觉不怎么好。在汇报发现的校园生物时,学生往往来不及记录,我只好让每个组长都复述一次,才使大家完成校园生物分布图的制作,再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了校园动植物的汇总统计。这个活动用了不少时间,但感觉学生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触,纯粹是为了完成作业,统计出来的结果也比较杂乱。至于后面看到的珍稀动植物图片和分布,对学生来说是很遥远和陌生的事,根本就没有什么触动,也自然无法体验什么科学研究的方法。
有朋友在我的空间上留言,说他在本课教学中重新编排了教学内容,拿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在校园各地进行充分的观察,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举措。
TOP
36#

2011年:《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及反思
莲都区大洋路学校   陈建秋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化》的第7课。这一课以同一种动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结构这样一些有趣的现象为研究对象,让学生体会到环境发生改变动物的形态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进一步认识多样的生物是由多样的环境造成的。教材主要安排了三个内容:“青蛙的去与留”、“大自然选择了它们”和“选择改变着生物”。
“青蛙的去与留”描述的是青蛙的生活环境由田野变成沙漠的过程中青蛙身体特征的改变。这样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生物进化的过程,我们无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去认识。运用资料研究问题、形成认识也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这里采用的就是这样一种方法。
观察同一物种不同地方生活的狐狸,将它们的身体特征与生活的环境联系起来,会发现它们的身体特征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的变化:愈冷的地方,个体就愈大,而且愈接近圆形,并且鼻子、耳朵、腿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就越小。“大自然选择了它们”从观察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入手,引领学生观察、思考、推测,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进一步构建不同的环境造就了多样的生物的认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生物因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同时,人类也在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着生物,造就着生物的多种多样。“选择改变着它们”意在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不同,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
2、知道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丰富着生物的多样性。
3、感受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意识到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分析资料,对问题寻求适当的解释,了解自然选择。
2、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自然选择的基础:生物个体都不相同,存在着差异。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恐龙”和“鳄鱼”图片,问:谁更厉害。让学生自由表达后,引向从生物存亡的角度上分析,谁更厉害。
2、再出示“百山祖冷杉”和“水杉”,简单介绍两种植物后,同样让学生从生物存亡的角度来辨别谁更厉害。
3、过渡:白鳍豚、朱鹮、华南虎、藏羚羊……这些动物都濒临灭绝——而和恐龙同时代的蟑螂(小强),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到处爬行!!!到底是什么决定着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命运?(随机出示相关动物的图片)
(二)活动一:青蛙的去与留
1、出示两只青蛙的图片,分别是绿青蛙和黄青蛙。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两只青蛙,推测它们生活的环境。
2、设问:为什么不同环境中的青蛙体色不同呢?由此引出青蛙的故事:
故事概要(配图):草地上,两只青蛙相爱了。生下不同体色的小青蛙。天敌来了,发现了……生活还要继续,幸存的青蛙继续吃饭睡觉,结婚生子。一部分青蛙留在草地,也有些青蛙来到沙地、树林……草地上,绿青蛙更容易生存下来,沙地上,棕黄色青蛙更容易生存下来。
3、图片小游戏:神秘失踪的圆圈
4、思考:请结合“青蛙的故事”和“神秘失踪的圆圈”,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三)活动二:大自然选择了它们
1、出示三只狐狸的图片:北极狐、红狐、灰狐
2、出示世界地图,标出三种狐狸的分布区域。
灰狐:分布范围从北美南部到中美和南美北部。
红狐: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大陆。
北极狐:分布俄罗斯北部、美国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等地。
3、出示北极狐、红狐、灰狐的其他资料,让学生对比了解。
4、比较:红狐和北极狐的体形特征。在表格中选择填写“毛色是白色还是红色、体形是近圆形还是细长形、体形是肥胖还是健壮、耳朵是较大还是短小、嘴巴是较长还是较短、脚底的毛是长毛还是短毛”等内容。
5、概括差异原因:适应各自己生活的环境,以便更好地生存。
6、再出示“华南兔和北极兔”、“棕熊和北极熊”和“土狼和北极狼”的对比照片,让学生观看。
7、阅读:生物学家的发现
伯格曼法则:同一物种在越冷的地方个体体积越大,外形越接近球形。在同等温度下,体积越大,散热就越慢,而相同体积中的球形的表面积最小,也最利于保暖。
艾伦法则: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与温暖地区的同种个体或近缘异种相比,其鼻子、耳朵、腿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就越小,以减少体表面积,有利于保持体温。
(四)活动三:选择改变着生物
1、过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说明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另外,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也改变着生物……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化。让我们来看看相关的图片和资料。
2、出示家猪和野猪的对比图片。
说明:家猪和野猪是一个祖先的。以前人类把野猪活捉后,慢慢驯化野猪,使其逐渐变成家猪,经过千百年来的驯化和改良,就变成现在品种多样、肉质优良的家猪了。
3、先后出示稗bài子、水稻和杂交水稻的图片,再简单介绍“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4、出示鲫鱼和金鱼的对比图片。
说明:金鱼是由野生鲫鱼在改变自然生活的条件下,经过人类长期的饲养、驯化、杂交和选育逐渐变异而成的。中国是金鱼的故乡。
5、出示原鸡、长尾鸡、北京白鸡、芦花鸡、三黄鸡、乌骨鸡图片。
(五)拓展延伸
1、资料阅读: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小时1种的速度消失。地球约36.3%的物种濒临灭绝。全世界约有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我国濒临灭绝生物达15589种,近2000种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生存环境破坏、资源过度开发、环境质量恶化和物种的入侵,是造成物种灭绝的“灾害四重奏”。人类活动是当前生物多样性大规模丧失的主要原因。
2、出示人的进化图片,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课堂小结和练习检测。

教学反思:
和常见的科学探究课不同,本节课教学内容偏重于学生思维训练。因此,我在课前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精心制作课件,不论是“青蛙的去与留”、“狐狸的体形”还是“人工对动物的选择”,都安排了学生进行文献阅读和图片对比分析,使学生明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应用已有知识对未知事物进行逻辑分析的能力打下基础。
自我感觉,以下几点设计比较出彩:
1、“青蛙的故事”设计独特。学习“青蛙的去与留”这一知识时,我编了一个小故事,再辅之恰当的图片,以及“神秘失踪的圆圈”的小游戏,让学生明白青蛙身体的颜色是与它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学生学得非常开心。
2、用心钻研,还事实真相。书上狐狸的图片不是特别合理,不仅特征就不明显,教材编写者还有意把北极狐图片拉大,以便和伯格曼法则相匹配。我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和朋友讨论后,认为北极狐的体型并不是最大的,它适用的是艾伦法则,也就是说鼻子、耳朵、腿等外露器官小。
3、标出区域分布,形象。虽然学生知道北极狐一般生活中北极原野上,但对其他的两种狐狸学生并不了解,我采用了在地图上标注,学生一目了然,并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阅读,效果很好。
4、对比图片,学生有话可说。从导入的“鳄鱼和恐龙”、“百山祖冷杉和水杉”,到后面“北极狐、红狐和灰狐”、“家猪和野猪”、“鲫鱼和金鱼”的对比,都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从而发现其中的区别。
不足之处:
1、由于各个环节要掌握的内容较多,时间分配侧重了教师的指导和解说,学生的发言时间略显短促。
2、学生对资料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待加强。
TOP
37#

2013年:致小学科学课的“课时数”


值此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之际,作为一名在一线课堂摸爬滚打多年的科学教师,我有许多感触,其中最想说的是小学科学课的“课时数”。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实验稿)》中的“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五、 教师队伍建设建议/(二)理解和支持科学教师的工作”有这样的一段话:“科学课程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需要为学生准备大量的活动器材和实物材料,自制教具、学具;特别是现场考察、参观访问等活动,更要事先踏勘路线及场地;科学教师一般还要负责管理科学教室、科学实验室及教学仪器,这需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建议以一定的课时数计入工作总量。要保证科学课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好教学和辅导工作。”课标的出发点很好,提出要把“材料准备、教具制作、仪器管理、活动策划”等工作算一定的课时数,可惜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标准,导致这一建议沦为一句空话。

我当过语文、数学老师,也教过思品、体育、美术等课程,平心而论,在大家都认真上课的前提下,最辛苦的绝对是科学课老师。科学课的活动准备、实验组织、器材整理,教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难以估量的。举个例子吧!在上教科版四下《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时,我特意提前一天跑到菜市场,买来了一些马铃薯和猪肉,第二天早上一起床,首先把猪肉切成小片,再把马铃薯分成两份,把其中一份放在锅里煮熟,然后用保鲜袋分装好带到学校,从仪器室里拿出分组实验需要的酒精灯、火柴、镊子、蒸发皿、石棉网、三脚架等器材,另外还准备了若干牙签、一把小刀和一小桶水,才算做好了一节课的实验准备。这一切,在我的课程表是无法体现的,但确确实实花费了我的许多时间和精力。这样的情节,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时常可见,因此我希望修订课标时,能把这些工作制订一个量化的标准,以便学校安排教学任务时有所参照,比如规定每个星期安排1课时作为科学老师的实验准备时间,或者将实验室管理、仪器准备的工作量分别折算为2-3课时。

我想表达的第二点,就是课标应该对小学科学各年级周课时数给出一个最低标准!为什么要说这个问题——因为在网络交流中我发现,有些省、市的小学科学课名存实亡,一学期根本就没有真正开设科学课,或者一个星期只安排一节科学课。设想一下,没有一定的教学时间,科学教材上安排的教学目标和探究活动,怎么可能落实和保障?处于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往往只能是胡乱应付,或者是疲于赶教学进度。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浙江省的做法可以借鉴,省教研室明确规定,小学科学课3-4年级每周2节,5-6年级每周3节,从而保证了一定的科学教学时间,这也是浙江小学科学目前走在全国前列的一个重要基础。假如,课标上规定出小学科学各年级的周课时数,白纸黑字写的一清二楚,我们的科学课才能真正确立基础学科的地位。


让我们痛心的是,许多领导头脑中的旧观念根深蒂固,觉得语文、数学才是主课,安排课务时科学教师的课时数要比语数老师多几节,全然不考虑科学教师的实际工作量。以我自己为例,上个学年,我任教三、四年级7个班的科学课,课时数比同段的语数老师要多2-3节。除了日常备课、上课,我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凤仙花种植活动、养蚕活动等,凭借对科学的热爱和激情,我才得以坚持下来。在此我也呼吁,在课时数上科学教师至少和语数教师享受同等的待遇,甚至应该酌情减少。
最后,概括一下我的主要观点:(1)小学科学课中的材料准备、仪器管理、活动组织等工作,需换算成具体的课时数,以便计入工作总量;(2)课标要规定小学科学各年级的周课时数,原则上3-4年级不少于2节,5-6年级不少于3节;(3)小学科学教师周课时数不能高于语、数教师。

——注此文在《科学课》2013年第五期“教学沙龙”发表
TOP
38#

学习榜样
TOP
39#

兔子大哥可以将这些反思结集出书了!
TOP
40#

一只善于思考的兔子
嘉兴桐乡金国江  动手动脑,快乐探究
TOP
41#

兔子大哥可以将这些反思结集出书了!
火柴盒 发表于 2016/2/26 10:53:29
我也正有这样的想法呢。如果再增加一些篇幅,出一本书,对一线的科学老师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TOP
42#

太厉害了,学习!!!
TOP
43#

其实好多自己看看挺有启发   有些自己也经历过   看过才会感觉站到巨人的肩膀上
TOP
44#

致敬一直在思考的兔子
TOP
45#

楼主后面有空再发点  辛苦了  看完了感觉写得真好 很多自己有感触  但是没写下来 要向你学习
TOP
46#

兔子老师,拜服!
TOP
47#

我将一篇一篇好好研读!
TOP
48#

谢谢无私奉献,赶快吃进肚子里。🍡🍢
TOP
49#

雪地跪地膜拜,神啊!!!
TOP
50#

佩服兔子老师的敬业精神谢谢兔子老师的无私奉献,一定好好研读
TOP
51#

一点点的记录汇聚成巨大的财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