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论证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海宁市周王庙小学
【引述】科学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科学素养。经济合作组织实施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对科学素养的定义是:科学素养是一种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知识来发现问题、得出有证据支持的结论,以便有助于对自然界和人类活动对其造成的影响的理解和决策(OECD,2007)。也就是说,论证能力是科学素养的关键能力之一。美国2011年颁布的《科学教育框架》将科学定位于既是一套知识体系,又是一种基于证据的模型,同时又是一种不断精致、修正的理论建构过程;明确提出了“论证”这一科学教育目标,还具体化了科学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八项实践活动能力,如参与基于事实的论证,根据证据批判、评价与交流信息等。我国的《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论证教学的目标,但在“实施建议”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事实证据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逐步养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尊重事实,注重证据,能依据客观事实和来源可靠的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修正自己的观点,质疑没有充
分证据的结论或解释”。实际上这就是论证的具体表现。在科学教育中设计并实施基于论证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科学论证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论证式教学指的是通过将论证活动引入科学课堂,让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的评价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为观点进行辩驳同时寻找有力的证据证明自己观点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探究是一个收集证据和利用证据对科学现象做出解释的活动过程,它从提出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开始,到问题的解释与结论为结束,而收集证据是科学探究得出解释与结论的唯一依据。小学科学探究中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测量、调查、查阅公共资源等途径让学生能顺利地收集到事实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