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教科版五下《时间的测量》中第三节与第四节的疑惑 [复制链接]

1#
第一次发帖,如果有不到位的,希望谅解,并予以指出!五下第三章的第三节《用水测量时间》,这节课先是认识古代用水钟记录时间(受水型,泄水型)为接下来的滴漏实验做了铺垫,然后主要就是学生在滴漏实验中体验受水型和泄水型滴漏!一个是漏出100ml的水需要多长时间,另一个是以流出10ml的水为基础,推测流出300ml的水需要的时间。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就会认识到水流的速度是不断变化的,然后再次关注到古代人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这节课对于古代水钟的设计进行了解分析,学生可以清楚两件事1:用巧妙的方法保持水位不变;2:让水一滴滴往下漏。
    如此一来,我的疑惑就来了。😅既然学生在第三节学生就弄明白了这些,在第四节《我的水钟》教材中让学生设计水钟,是不是就不应该存在试误的过程啦?我看到教参里说到是分成两个部分,先设计,再计时。当在实践过程中,水钟出现误差时,学生思考误差出在哪儿(⊙o⊙)???  可是这个问题不是在前面一节课就解决了吗?😩  
教参说是让学生经历(思考方案—制定计划—实施方案—检验成果—寻找原因—改进成果)的科学探究。我就觉得有点矛盾。因为笔者还未正式参与教学,所以可能提出的问题很不专业,希望能够得到解答喔!😄
分享 转发
TOP
2#

试误才能—寻找原因—改进成果
TOP
3#

考虑得很细,但有一个问题是,对于大多小学生来讲,很简单的一个推理他不见得会理解到位,但是通过实验亲手验证就会掌握的很到位。
TOP
4#

回复 2楼小铁钉的帖子

嗯嗯,这是让学生亲自体验的过程。  我就是顺序上一下子转不过来,对于学生来说确实得做过才知道!
TOP
5#

回复 3楼又见香烟的帖子

嗯嗯嗯。  那如果有一些学生他已经理解的很到位了,他还会或者说还需要经过试误那一步吗    我有时候在想,有些东西会不会是强加给学生的呀?  (还是说,我现在还没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上面的那个问题给我的感觉就是,我们先从理论上把试误讲了个明明白白,然后又转战到实践上,再把试误经历了个遍。😅 或者这个过程本就该连贯起来。就像滴漏这个问题的解决应该是和古代水钟相呼应的。

用水测量时间,你们觉得水和时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像什么水滴石穿啊之类能说明水与时间的关系的)  那怎么用水来测量时间呢(⊙o⊙)  这里可能可以回忆起时间的测量与自然界中有规律的运动的事物有关,,然后就会想怎么让水变得有规律了,想啊想啊,这里就可以做滴漏试误啦😄😄😄    然后抛下大问题,怎么让滴漏更加准确呢?古人怎么解决的呢??? 哈哈哈,我又在异想天开了。

#问题可能出在我对教材理解不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