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小学科学第二期“教师联合成长协同体”研训专贴 [复制链接]

31#

8:40—9:20瓜沥二小 陈佳丹  执教《昼夜交替现象》


  自己刚参加工作时也上过这节课,今年再次教五年级,再次听这节课,收益颇丰:


1.  别致的教具  模型的建构


曾经一直在找寻适合模拟太阳的教具,陈老师的这个手电筒,玻璃罩较大,而且外露,没有遮挡,非常适合模拟太阳。




2.  暴露充分学生前概念


短短五分钟,学生的想法都已经在学习单上了,陈老师不动声色,悄悄找同学去白纸上画上了自己的想法。在前概念充分暴露的情况下,有目的地进行展示,可谓简约高效。


 



 


3.  问题聚焦,凸显议点


通过两个简单的问题,这些想法有哪些共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将学生天马行空的想法进行梳理,①都涉及地球与太阳的运动,②谁绕谁转有差异,③转的方向不同,④轨道不同,⑤周期不同。


 







9:30—10:10    城东小学  陆祝林  执教《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1. 典型的HPS 教学


陆老师以人类认识地球的科学史为线索,重现了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历史背景,科学家探索发现的过程,充分展示了科学的文化课精神价值,使孩子们按照科学真正的发生方式来理解科学,科学的形象变得立体而巨像。


 



 


2.   HPS 教学容易出现的问题


①  科学史与科学知识结合生硬,只是形式上的附加


陆老师开始是请学生进行科学阅读,了解地心说与日心说,当有个孩子说我两个学说都不认同时,陆老师另起炉灶,出现了天圆地方说等,较生硬。


 


② 强调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把握,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而非科学史的死记硬背


一开始用“是真的吗”的图片引导孩子,科学要用证据来证明,到伽利略因捍卫哥白尼日心说而受到罗马天主教教庭审判,为捍卫科学真理的执着与牺牲的科学精神,到后面发现越来越多的“行星逆行现象”来证伪地心说,整个科学史的内容渗透了科学本质观、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③    通过积极的思考或探究达到对于相关知识的较好理解,实现必要的观念转变,而非学生处于纯粹的接受者地位


本课中比较遗憾的事,整个科学史都有老师叙述,孩子很少有思考或探究的机会,学习者处于听故事的节奏,接受者的地位。HPS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角色扮演,角色扮演的话学生需要做更多的课前准备。


 


10:25—11:05  所前二小 钟琦钢  执教《证明地球在自转》


1. 难点一:教具——摆的方向不变


 钟老师的教具吸引了很多老师的目光确实很好用,记录单也是简单明快,学生实验完后,与视频作对比,引发认知冲突:摆的方向怎么会发生偏转?钟老师用很短的时间解决了第一个难题。




 


2.  难点二:相对运动的理解


  钟老师有用一个行车中景物倒退的视频,加板书来分析相对运动,时间颇长,逻辑过程繁琐,孩子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以至于有点晕,喻老师一语道破天机,可以在前面的摆的研究中添加相对运动的活动,增加相对运动的体验,基于学生的体验来理解难度更适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9-25 20:47:38编辑过]

TOP
32#

9月22日,参加了在江南小学举办的萧山区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专题研训活动,这次活动使我感受到了新鲜感。新鲜感一:杨老师安排的三个老师连续性的上一个单元的课让我觉得很有创意,至少我是第一次见到。我觉得三课连上对执教老师是一个挑战,先上课的老师所教知识点或多或少会影响下节课的效果,所以先上课的老师有压力,后上课的老师在教学中还需要根据学生上节课学习情况作适当调节。所以后上课的老师有不确定因素。但是三节课上下来前后衔接的非常顺利,而且是相辅相承,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个团队在战斗。新鲜感二:三位老师的上课内容、技巧、临场应变能力都让我感觉非常新鲜。我就以城东小学陆祝林执教的《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课举例,因为这节课我自己上过。我上的时候总觉得内容太单调,总的来说重要的知识点就是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各自特点。听了陆老师的课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这节课还有重要的东西,比如,将托勒密和哥白尼所处年代放在一条时间轴上,然后来阐释各自的理念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教学我觉得是一个探究过程,平时我们的教学是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究问题的一般过程,但是科学家理念的发展过程对学生来说却不知前因后果,甚至因果颠倒,陆老师这样的安排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发展历程欲望的同时,也更能揭开科学神秘的面纱。再比如,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伽力略发明望远镜,在每一个时代的理论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新理论的建立不能磨灭旧理论的贡献。这是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传达给学生的思想,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体现,也让学生懂得了没有绝对的真理。新鲜感三:今年把我安排到协同体中,协同体中的名师我都有听说过,尽管名字很熟悉,但是见到真人还是觉得很新鲜,就觉得名师的确是有强大的气场的。当活动中杨老师说把表现优秀的老师安排到协同体,我顿时感到了杨老师的用心良苦。
      期待着下一次的新鲜感!
TOP
33#

 

对屠呦呦获诺奖的一些感触


萧山区浦阳镇小   谢勇波


这个国庆期间,最热门的人物就是屠呦呦,最热门的药物就是青蒿素,硬实力终于征服了诺奖。奥运会金牌都拿了那么多,但是诺奖的金牌这才是第二块。


先来看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奖词: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was awarded...to Youyou Tu for he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a novel therapy against malaria。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她发现了一种抗疟疾的新疗法,即青蒿素抗疟法。在诺贝尔奖设立100多年来的历史上,第一次把诺贝尔奖颁发给中国女科学家,第一次把自然科学奖颁发给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次让本土中国人获得了生理学或医学奖。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有理由激动。


记得上次莫言获得文学类诺奖后,马上就有人问:什么时候有科学类的?有“喷子”说:再一百年也不会有,还把中国的教育批得一无是处。哎,朋友,说得太大了,现在打脸了吧,不仅中国有诺奖,而且这个成果还是好多年前就出了。其实中国的科技成果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还有很多,只是它们还没有被诺奖承认而已。可没有承认并不代表不够好。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国家的教育其实是在一点一点地发生着变化,变得越来越好了,只是有人选择性的没有“看到”而已。


另外,获奖的屠呦呦是一名“三无”科学家。这说明什么,说明做学问做科学,那得要耐得住寂寞,也不能看你的论文多少,而是看最真实的成果。

TOP
34#

以下是引用谢勇波在2015-10-8 21:46:00的发言:
 

对屠呦呦获诺奖的一些感触


另外,获奖的屠呦呦是一名“三无”科学家。这说明什么,说明做学问做科学,那得要耐得住寂寞,也不能看你的论文多少,而是看最真实的成果。


,说的太好了!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35#

2015年11月25日


     今天参加了在新塘小学举行的小学科学联合体的活动,上午听了三节课,新塘小学何佳明老师执教《太阳系》非常注重模型建构的方法,让学生经历把太阳系各大行星按 等比例缩小和它们之间距离也按等比例缩小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太阳系的巨大,第二节课是沈洋老师执教的《昼夜交替现象》,沈老师的亮点就是教具的制作,太阳模型比较符合特点,整个流程都非常流畅。第三节是胜利的小学的王老师,执教是《研究磁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通过自己的方法来比一比大磁铁和小磁铁的磁力大小,整堂课王老师非常 注重学生探究活动的设计,以及探究活动后的研讨。


      下午听了银河小学夏志明老师 的讲座《美国科学教育见闻》,以夏老师几次带队外出培训为内容,夏老师谈了美国的一些风土文化,同时介绍了美国西部学校教育方面的先进理念,让我们大开了眼界,感受了不一样的教育。何佳明老师结合当下最流行的微课制作活动,给在场的科学老师来了一次微课制作培训,从软件的安装到软件的使用,非常详细到位。


     今天的活动收获不错!


  

TOP
36#

    11月25日,本学期第一次联合体活动在新塘小学举行,这也是我加入联合体以后的第一次活动。上午三节教研课亮点纷呈,何佳明老师执教《太阳系》,本节课何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太阳和八大行星的模型建构上。通过展示一位同学事先画好的八大行星图,引出后续对八大行星间距离、大小的质疑,然后出示数据进行模拟;沈洋老师执教《昼夜交替现象》,本节课的教具是一大亮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也吸引了听课老师们争相拍照研究,当然课堂中模拟实验的开展、演示、研讨也是精心设计;王司闫老师执教《研究磁铁》,本节课不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中的常规课,王老师根据教学目标进行了内容整合,很创新,效果也很好。丰富多彩的材料,让孩子们探究得不亦乐乎,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思。
    下午,夏志明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他在美国的科学教育见闻,让我们开了眼界。美国的风土文化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老师,科学教育的设施、课程开展等让老师们羡慕不已。如果有机会,真的应该多出去走走看看。最后,何佳明老师还为老师们介绍了微课制作的方法,微课是现在的研究热点,值得老师们去尝试和研究。总之,活动之后收获满满。
TOP
37#

    今天在新塘小学又一次参加了联合体的主题活动。上午听了三节课,觉得这是三节很有想法的科学课。
    首先第一节是何家明老师的太阳系一课,何老师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让学生用自己的前概念构建了太阳系的模型,然后再从前概念出发,利用大量的数据告知学生行星的实际大小和距离,利用这些数据科学而严谨的搭建了八大行星的等比例模型,让学生对八大行星的大小有了直观的感受,可是由于受限于时间的因素,在课堂上没有对行星距离和轨道进行模型构建,从而降低了学生对于空旷的认识;第二节课是汇宇小学沈洋老师的《昼夜交替现象》,沈老师模型材料的出现着实惊艳了全场,当之无愧为国家级教具制作能手,全面发光而又能转动的太阳模型,可以静止、自动顺时针、逆时针转动的地球模型,降低了学生模拟中出现错误的概率,不过对于太阳是否需要自转的情况,个人觉得可以在实验前进行否决,否则的话,在模拟实验时,出现可能的情况就太多了,像在今天的课堂中小组出现了十种可能的现象,对于交流的时间有很大影响;最后一节是胜利实验学校王司闫老师的《研究磁铁》,王老师的这节课可以说是在充分研究了教材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创新和变化,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从预测到试验方法的选择和确定,再从实验设计和示意图绘制实验过程记录,可以说王老师让学生经历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但是我个人觉得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在课堂属于自己的时间是否过少,对于刚开始接触科学课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不是让他们有更多属于自己玩科学的时间更好,吸引他们喜欢科学课的兴趣更多一点会更好。
TOP
38#

 

今天萧山小学科学教师联合协同体研训活动在新塘小学举行。本次活动中,有研讨课也有见闻讲座及微课技术培训,既有萧山区内的老师参加,也有杭州主城区的教师莅临。可以说是精彩纷呈,精英荟萃。



今天的三节课,一节是学员何佳明老师执教的《太阳系》,一节是导师执教的《昼夜交替现象》,还有一节是杭州胜利实验小学王司阎老师执教的《研究磁铁》。这三节课我认为有共性,他们都是遵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然后再运用合理的教学设计以及有结构性的材料进行实验研究,最后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概念。同时三节课也有其个性,比如《太阳系》一课中,何老师能够将抽象的数据变成学生可接受的形象事物,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虽然自己处于太阳系之中,但是对太阳系的认识还有许多是需要进行学习的。《昼夜交替现象》一课中,沈洋老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孩子们认识到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形成的假说有很多种,这些假说共同的特征是在进行相对运动。《研究磁铁》这一节课中,王老师对课有一些自己的理解,使得研究的主题更集中了:大磁铁和小磁铁比较磁力大小,看起来大的磁铁磁力大,小磁铁磁力小,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磁铁的大小有关。然后又出示一个中磁铁,它的磁力却比大磁铁还大。这么说来,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磁铁本身的大小就又没有关系。绕了一圈后好像什么结论也没有,是不是学生就白学了呢?肯定不是。相信学生在实验的设计与操作之中对于磁铁的性质认识是有所发展的。



下午的讲座中,夏志明老师谈了他在美国游学时的见闻,用一个萧山小学科学教师的视角去观察了美国人的社区、超市、商场、餐厅、酒店、体育、交通、旅社、名居及各类公办私立学校,普通美国人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的优势在哪里,他们不足的地方又在哪里,哪些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哪些是我们学不来的。我感到夏老师真是一位生活和工作中的有心人,在几周的出行时间内能够有这么丰富实在的体会!



TOP
39#

2015年11月25日


     今天参加了在新塘小学举行的小学科学联合体的活动,上午听了三节课,新塘小学何佳明老师执教《太阳系》第二节课是沈洋老师执教的《昼夜交替现象》,第三节是胜利的小学的王司闫老师,执教是《研究磁铁》,其中何佳明老师执教的《太阳系》和沈洋老师执教的《昼夜交替现象》这两节课都充分运用了建模结构,将抽象的宇宙模型通过有结构的教具材料生动地进行了展现,让学生更好地对宇宙知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理解。特别是沈洋老师的太阳模型教具,充分将他出色的制作教具能力进行了展示,不愧是全国制作教具一等奖获得者,令人学习;王老师执教的《磁铁》,自己之前也作为公开课上过,不过王老师的课其中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通过出示一些任务,让学生不断进行思维碰撞,特别是对磁铁“是不是磁铁的磁性跟它本身的大小有关”这一内容进行了重点突出,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再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让学生能够记忆深刻地体会科学的奇妙!下午的讲座中,银河小学副校长夏志明老师谈了他在美国游学时的见闻,用一个萧山小学科学教师的视角去观察了美国人的社区、超市、商场、餐厅、酒店、体育、交通、旅社、名居及各类公办私立学校,虽然中国和美国的教育体制不一样,但是最近我国正处在轰轰烈烈的课改时期,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觉得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只有不断地汲取精华,并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才能不断进步!通过夏老师的讲座,我觉得自己在科学教学的道路上还非常任道重远,加油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26 20:05:03编辑过]

做有意义的事!
TOP
40#

    11月25日,参加了本学期第一次在新塘小学举行的小学科学联合体的活动,上午听了三节课,新塘小学何佳明老师执教《太阳系》非常注重模型建构的方法,并且在建模的过程中,非常注重科学性,让学生经历把太阳系各大行星按比例缩小和它们之间距离也按等比例缩小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太阳系的巨大,并且科学得指出此模型存在的问题。第二节课是沈洋老师执教的《昼夜交替现象》,沈老师的亮点就是教具的制作,太阳模型比较符合特点,整个流程都非常流畅。第三节是胜利的小学的王老师,执教是《研究磁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通过自己的方法来比一比大磁铁和小磁铁的磁力大小,整堂课王老师非常注重学生探究活动的设计,以及探究活动后的研讨。
       下午,夏志明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他在美国的科学教育见闻,让我们开了眼界。美国的风土文化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老师,科学教育的设施、课程开展等让老师们羡慕不已。如果有机会,真的应该多出去走走看看。正如幽默的夏老师所言,“世界都没有观过,哪来世界观呢?”最后,何佳明老师还为老师们介绍了微课制作的方法,微课是现在的研究热点,值得老师们去尝试和研究。总之,活动之后收获颇多。
TOP
41#

秋去冬来,寒意阵阵,今天(1125日),我们联合协同体的本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在新塘小学开展,三位老师的课堂展示给与会老师带来了春风般的“暖意”。 “暖意”,来源于每位老师的课都有独特的设计,我分别用三个词语概括:“建模”、“教具”、“自设”。


第一堂课,何佳明老师通过北京馆和病毒的真实照片和模型对比让学生了解模型建构的含义,让学生明白模型建构和真实事物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为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建模进行的有效的铺垫,紧接着选取“距离”和“大小”做为建模的侧重点进行教学,学生筛选数据进行建模,发现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与学生原有的认识(行星大小差不多、相互距离等同)发生冲突,有效的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也在思考本课的一个问题:教材中太阳系是一课时的内容。而何老师仅是选择八大行星的大小、位置和距离做为研究内容,那么本课是否该要两课时完成?如果一课时要完成该怎么上?


第二堂课,沈洋老师一出场,我就满怀期待,期待什么?全国教具比赛获奖的名师这回有没有带来什么“杀手锏”?果不其然,“地球”一出场,我就呆了:开关可控、顺逆可控、速度均匀,就差不能调整旋转的快慢了。紧接着“太阳”也露脸:亮度高、比地球大、可旋转,还有比这更好的“太阳”吗?于是接下来的时间,听课我也恍惚了,满脑子在想这玩意儿是怎么搞出来的。下课去问,原来里面很不简单,有电路板、灯带、电池等各种电路原件,更难的是把他们组装起来,这都是两位沈老师一个个晚上开夜工的成果!有了这样的教具,课堂想不精彩都难。不得不佩服,名师就是名师,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精彩的课堂,更是这种对科学孜孜不倦,努力工作的态度。


第三堂课,一节不简单的磁铁课!不得不佩服杭州胜利实验的科学老师,不仅有陈滔这样的“大将”,还有王司闫这样的“智士”。我用“自设”形容这堂课,“自设”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本课是一节很经典的长时探究课,围绕一个问题学生思考并设计实验。老师准备的材料并不是按小组为单位,而是一种“自助餐”,想“吃”什么就拿什么,不同小组通过不同的材料和方法来研究同一个问题。这种探究方法也是本人最喜欢最想尝试的,点十个赞!


下午,夏志明老师给我们介绍了美国的经历,虽然时间很长,不过听的津津有味。虽然早就知道美国的文化和我们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听夏老师娓娓道来,却另有一番别样的风味,一句话总结:美国有比我们优越之处,但中国也是挺不错的勒!何老师的微课制作经验介绍,通过一种与老师们互动的形式开展,说的很是到位。不过最大的问题还是这个软件对电脑配置的要求较高,低配电脑用起来很卡,让我有一种换电脑的冲动。


感谢这样精彩的活动,联合协同体,有你真好!

TOP
42#

第三堂课,学习之处实在太多!
TOP
43#


11月25日,继9月份江南小学科学活动后,第二次参加小学科学联合体的活动。非常遗憾的是当天上午为迎接萧山区艺术素养测试而请假半天,所以没有领略学习到何佳明、沈洋和来自胜利实验小学王司闫三位老师的精彩课堂风采。午餐后便马上驱车出发,途中还收到勇波班长的短信。

急匆匆赶到新塘小学,夏志明老师已然开始他的《美国科学教育见闻》。夏老师非常详尽地介绍考察的美国学校,小到校长室、照明灯、开关,大到美国当地学校办学风格、人才制度、以及教学模式,穿叉、比较中美两地经济基础、意识形态和人文理念等方面的差异。可以看出美国现行教学管理体制非常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体现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我想这应当被视为美国处于世界强国之首的奠基工程。当然,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也并非十全十美,主要是基础知识学得不够系统和不够扎实、过分追求个性与自由等。

下午第二个学习“节目”是何佳明老师介绍微课制作软件的培训。现在许多学科都在研究微课,学校里许多学科的青年老师也在学习如何设计微课和制作微课,我想,类似这种制作软件的培训应该相当于“及时雨”,非常具有时效性和实用性。由此,我们接受培训的老师也就软件制作的硬环境、视频效果的新呈现等方面进行的讨论。

下午学习活动圆满完成。天气很冷,心里却很充实。

                                                                  湖滨小学童林刚/20151126
TOP
44#

1125,本学期第二次联合体的活动在新塘小学举行。本次活动中,上午的三节研讨课精彩纷呈,下午的讲座引人入胜。


上午,何佳明老师执教的《太阳系》一课中,何老师利用一张有误的太阳系设计图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并将这节课完美地串联起来,主题明确,结构清晰。这节课中最后环节对完成的太阳系的轨道和行星本身缩小的比例不同引出对已有太阳系的完成度的怀疑,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沈阳老师执教的《昼夜交替现象》一课中,沈老师对于教具进行了一定的改进,让学生的观察实验更有趣,更生动。王司闫老师执教的《研究磁铁》一课,非常独特,在一节课中虽然只研究了磁铁大小对磁性大小的影响,但可以发现在本节课中让原本三年级研究磁铁一课原本比较松散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更深入,更清晰,更有条理,特别是最后引发的问题更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丰富多彩的课堂呈现,让孩子们在动手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下午夏志明给我们带来的美国教育见闻和何佳明老师的微课制作让我们受益匪浅。


                                                             湖滨小学    寿青兰

TOP
45#

 

    11月25日萧山区小学科学第二期“教师联合发展协同体”研训活动在萧山区新塘小学顺利开展。本次研训活动共分为两个部分,上午由来自新塘小学的何佳明老师、湘湖小学的沈洋老师和杭州胜利实验小学王司闫老师引领的三堂课堂观摩,下午由共同体银河小学夏志明老师带来的美国教育见闻和何佳明老师的科学微课制作讲座。


    第一节课是何佳明老师执教的《太阳系》。何老师先通过课前绘图,了解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在课堂上先展示了其中几位同学的图,提出质疑:太阳系中有哪些组成?各个星球之间的大小和距离相同吗?学生对自己的前概念提出质疑。接着出示太阳系的概念,引领学生从太阳系八大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和行星大小两方面构建太阳系的模型。学生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尝试建立太阳系模型。最后组间交流,探讨各组模型的有缺点,并展示教师的太阳系模型。


    第二堂是导师沈洋老师执教的《昼夜交替现象》。沈老师以一句话PK作为课前游戏,让孩子们初涉探讨、辩证的意识,并暴露自己的前概念,接着出示昼夜现象,让同学尽可能多的作出假设。并根据宇宙内容的难度,在出示材料后,先模拟演示,再由小组分组探究。最后在汇报环节更是运用了讲解和模拟实验结合的方式,让全班同学充当观察者,集体验证。沈老师对本课作了精心的设计,尤其是在教具学具方面,将原有的手动地球仪和手电筒改成了球形的发光体和自动双向转动的地球仪,让与会老师和学生都大开眼界。


     第三堂是王司闫老师执教的《研究磁铁》。王老师以学生的特点出发,将原本前后两课的内容做了删减和整合。在了解了学生对磁铁的认识后,先让学生利用磁铁快速地分离,再设计实验,自选材料验证磁铁磁力的大小。


下午, 活动第二项,由夏志明老师为大家带来美国教育见闻的讲座。夏老师从环境与秩序、住宿与交通、饮食与娱乐、消费与物价、学校与教育以及学校环境与施设几个方面为大家介绍自己暑假在美国的见闻并提出探讨,让在座教师受益匪浅。何佳明老师则向大家介绍了Camtasia Studio软件的安装与科学微课制作的要领。


    最后谢勇波老师向大家布置了“教师联合发展共同体”接下来的工作和任务要求,对大家的工作展开新的希望。


渐行渐远,且行且思,寒风阵阵,但是学习着探讨着的我们心里无比温暖。

TOP
4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26 18:36:23编辑过]

TOP
47#

 



 


首先,关于模型我们孩子知道些什么?


1.模型是什么?


2.我们利用模型来做什么?


3.我们可以利用什么来建立模型?


4.孩子们心目中太阳系模型是怎样的?


 何老师在课前就与孩子们讨论了其中的三个问题,何老师的孩子非常出色,已经知道模型是缩小了的太阳系,用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太阳系,并且何老师提前请孩子们画了孩子们心目中的太阳系模型。此时孩子们并不知道自己画的太阳系模型怎么样,也不知道如何来建立并完善自己的太阳系模型,当孩子们批判同伴的太阳系模型图时,何老师问:孩子们,要建立更精准的太阳系模型,你们还需要什么?孩子们没有回答,何老师代替回答了数据,并且给孩子一张学习单,这里降低了建模的难度,同时也跳过了孩子们对建模工具的思考。


 


第二,比例对于建模的重要意义


“这些是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的平均距离数据”看了有没有感觉?没有。怎么办?缩小。


“估一估,哪一组的缩小倍数更适合在泡沫底板上制作轨道?(请打√)”。


 何老师快速跳过没有预设学生回答的问题,学生拿到学习单后就开始制作轨道,并且各组制作出来的轨道都与老师预设的一致,老师与孩子配合非常的默契,但可能只有一小部分孩子会处理数据,选择合适的比例来建构模型。


利用数据,按照比例来建构模型属于数学学科,学科分立导致作为科学老师的何老师选择略过数学过程,等哪天有根据主题内容或学生需要,将数学与科学老师集合起来上,这个建模过程的学习就完整了!


  





 


第三,何老师的模型别出心裁,将八大行星的大小与行星之间的距离,通过缩小不同的比例融和在一张KT板上。之前也有老师尝试过同比例来建立太阳系模型的,有利用教室,有利用学校,也有利用学校及周围标志性建筑的,老师们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真实的太阳系模型,帮助孩子在心理上建构他们自己的视觉形象,就这一目的来说,不同比例的模型容易让孩子产生错觉,而建立同比例的模型更有意义!但建同比例模型很有难度,八大行星大小模型与行星之间的距离分开建立也未尝不可,重点是孩子们能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运用数据,按照比例来建模的方法,并在脑海中建构太阳系的视觉模型。如果能了解到模型如何在新的证据后被修正就更好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26 23:08:49编辑过]

TOP
48#

  11月25日,第二期教师联合发展协同体首次研训活动在新塘小学举行,一天的活动,观摩了三节课,聆听了两个讲座,收获满满。


   第一节课是东道主新塘小学何佳明老师执教的《太阳系》,何老师从中国馆和病毒模型引入,让学生初步感受模型建构的方法和重要性。接着何老师从学生错误的太阳系八大行星图入手,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想要搜集数据尝试建模的兴趣。再出示学习单上教师处理后的数据,让小组同学自主选择,经历把太阳系各大行星按等比例缩小和它们之间距离也按等比例缩小的活动,一次次的模型建构,一个个数据的对比,让学生感受了太阳系的巨大。第二节课是区名师沈洋老师执教的《昼夜交替现象》,当学生们提出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各种猜测后,沈老师出示的地球和太阳模型,可控的开关,能顺逆旋转的设置,透明球罩内的一条条灯带,着实惊艳了全场师生,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式因为有了比较符合原型的自制模拟材料,在后续的模拟实验中,有的小组提出了10种猜测,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沈老师这种不断专研自制教具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年轻老师学习。第三节课是胜利小学王老师执教的《研究磁铁》,王老师的课重点引领孩子们探究了大磁铁和小磁铁的磁力大小,整堂课王老师非常注重学生探究活动的设计,让孩子们自主选择研究材料进行探究,验证后又安排了充分的研讨活动,让孩子们经历了个性化的长时探究。


   下午的活动,首先是夏志明导师带来的《美国教育见闻》,夏老师通过一张张图片,一个个事例,给我们展示了他所见到的美国人的生活,美国的教育,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中美教育的差异和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接着是新塘小学何老师给我们作了微课制作的指导,微课这个新生事物,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像我这种无经验的“新人”需要更多的实践与学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27 8:23:09编辑过]

TOP
49#

  11月25日萧山区小学科学第二期“教师联合发展协同体”研训活动在萧山区新塘小学顺利开展。本次研训活动共分为两个部分,上午由来自新塘小学的何佳明老师、湘湖小学的沈洋老师和杭州胜利实验小学王司闫老师引领的三堂课堂观摩,下午由共同体银河小学夏志明老师带来的美国教育见闻和何佳明老师的科学微课制作讲座。
    第一节课是何佳明老师执教的《太阳系》。何老师引领学生从太阳系八大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和行星大小两方面一步步构建太阳系的模型。学生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亲身实践尝试建立太阳系模型。最后组间交流,探讨各组模型的有缺点,并展示教师的太阳系模型。
    第二堂是导师沈洋老师执教的《昼夜交替现象》。沈老师以一句话PK作为课前游戏,拓展孩子们的思维,为后面的猜测做铺垫。沈老师的教具让人眼前一亮,很佩服设计者和制作者!也让我们见识到了教具制作的好,这样的教具对孩子的学习帮助非常大。最后在汇报环节更是运用了讲解和模拟实验结合的方式,让全班同学充当观察者,集体验证。
     第三堂是王司闫老师执教的《研究磁铁》。王老师的课不拘泥与教材,有自己的思考,值得我们学习探讨。
TOP
50#

    萧山区小学科学第二期“教师联合成长协同体”第一次教研活动在新塘小学举行,这次活动在新塘小学“三城四校”教学教研暨新塘小学首届学术月活动的背景下进行,更加显得学术风味很浓厚。


    上午听了三节课,分别是东道主新塘小学何佳明老师执教《太阳系》,何老师通过让学生课前画图并展示,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再将对太阳系的认识分别从距离和大小的不同角度去建构太阳系的空间感,并出示数据,让学生通过实际对比来感受太阳系的大小。第二节课是沈洋老师执教《昼夜交替现象》,沈老师利用新颖的学具,让学生通过预测方案、模拟验证、全班演示汇报等环节,很好地让学生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理;还有沈老师采用了“点赞台”的方式来评价学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三节课是胜利小学的王老师执教《磁铁的磁力》,王老师让学生通过预测、选择方法,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下午,先是由谢勇波班长布置本学期任务。接着是由银河小学夏志明老师给我们介绍了美国的见闻,老师们都被听得很认真,也让我们队美国从不同侧面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最后由何佳明老师为我们培训《微课制作》,为我们老师以后制作微课进行指导。


    一天下来,感觉这次活动很充实,又很值得!期待下次活动!

TOP
51#

11月25号,是我们山区小学科学第二期“教师联合发展协同体”真正意义上的首次单独研训活动,活动在萧山区新塘小学开展。尽管外面寒风阵阵,但是课堂内热闹非凡,首先是来自新塘小学的何佳明老师,为大家带来的模型建构课《太阳系》。这节课,通过让学生用橡皮泥自己按照比例缩小制作太阳系8大行星,后面又按照真实轨道距离合适的缩小比例定位制作好的行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对太阳系8大行星,有了大小和距离远近的概念,做到了模型建构课的效果。
第二节是湘湖小学的沈洋老师带来的《昼夜交替现象》,课堂上的教具让人眼前一亮,会发光的太阳,还能顺逆时针旋转,制作精良,很好的配合了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惊喜连连中进行探究,效果十分突出。
第三节是杭州胜利实验小学王司闫老师带来的《研究磁铁》,一节课中虽然只研究了磁铁大小对磁性大小的影响,引发的问题更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上学生长时探究了大中小三种磁铁的磁性大小,课堂条理清晰。
下午,银河小学夏志明老师带来的美国教育见闻,长达两个小时的讲述,让大家十分入迷,轻松有趣的把他在美国的经历娓娓道来。
何佳明老师的科学微课制作讲座,让我们对微课这个新生事物,有了初步认识,如何制作,怎么操作,一步一步的告诉我们,让我们对今后这样的微课制作有了底气。
TOP
52#

11月25日,是今年入冬以来第一次降温,虽然室外细雨蒙蒙,寒风瑟瑟,但在新塘小学的多功能教室里却是融融暖意,今天正在这里举行萧山区小学科学第二期协同体活动。本次活动我的收获很大,从三位上课老师身上分别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新塘小学何佳明老师执教的《太阳系》一课,通过学生课前的画“太阳系”,暴露学生的前概念,通过一节课的模型建构,在让学生纠正补差,重新认识和了解太阳系。课中何老师还让学生用黏土制作太阳系的各个行星,直观形象。第二堂课是萧山区名师沈洋老师执教的《昼夜交替现象》,也是一堂模型建构课,这节课有很多亮点,也都是值得我去学习的地方。亮点一:对实验材料的改进。沈老师用地球仪、金属糖盒子、简易机器人的马达等材料改装了一个可以自行转动的电动地球仪,还改装了太阳的模型,真的太厉害了,今年我写了一篇关于实验材料的改进的年会论文,看到沈老师对实验材料的改进,我深深的感到自己的不足与渺小。亮点二:采用现在微信最流行的点赞式评价方式,这又是让我值得学习和模仿的一个很好的评价方式。第三节课是杭州胜利实验学校王司闫老师执教的《研究磁铁》他对三下磁铁单元的教材进行了适当的改编,上了一堂较为开放的实验探究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展示了王老师出色的课堂掌控能力。下午我们还听取到了导师夏志明老师的关于美国的一些教育见闻,老师们对美国的一些教学也都有了些初略的认识,最后我们听取了何佳明老师的《微课制作》讲座,一天的活动安排满满,收获多多,可以说这次活动很值得。
TOP
53#

      今天的活动是我们“教师联合协同体”本学期的第一次相聚,虽然外面寒风刺骨,但活动现场却很是热闹和温暖。
      这次何佳明和沈洋老师带来的模型建构课让我们所有的听课老师眼前一亮:将带有小旗子的木棒插在泡沫板上,模拟八大行星到太阳的距离;橡皮泥搓圆,模拟八大行星的大小;自制的会逆时针转或顺时针转的地球模型;闪到眼的自制太阳模型……这其中蕴含着上课教师的智慧与机智,在教具和模拟材料的运用上,教师都花了不少的时间与精力,设计得精心与巧妙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模型建构课该找什么材料来模拟宇宙?如何更科学地进行模型建构?真实的数据该如何处理?如何让学生感受瀚大的宇宙空间?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每个科学老师思考的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27 10:31:42编辑过]

TOP
54#

     11月25日萧山区小学科学第二期“教师联合发展协同体”研训活动在萧山区新塘小学顺利开展,这是我加入协同体后参加的第一个活动,在场的老师曾经在我的眼里都是萧山区小学科学的精英,心里着实激动了一回。上午听了三节课,分别是新塘小学何佳明老师执教的《太阳系》,何老师的课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模型建构、模型建构的要求、方法,通过模型的建构逐步修正学生的前概念。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从本质上消除学生错误的前概念。还有通过具体事物的比较来强化学生对于远距离和星体体积大的理解,比如星球的大小是新塘小学的多少倍,地球到某个星球的距离需要走多少时间等等。总之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我喜欢的教学方式。沈洋老师执教的是《昼夜交替现象》,沈老师的课教具无疑是一大亮点,但更让我佩服的是他的气场,整节课让我听了非常的轻松,在学生进行猜测之前,沈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活动比较的多,如果我自己去上容易混乱,但是在沈老师强大的气场面前,似乎变得非常的顺理成章,事后想想这样的教学活动自己也会计划,但就是上不出这样的感觉,也许这就是名师。最后一节课当时有点事走开了,看了评论都说非常精彩,所以得去拿视频在看一遍。下午是夏老师关于美国所见所闻的讲座,我想说谢谢夏老师让我免费逛了美国和了解了美国的教育,看美国大片都很少把我带入那样的情景,而夏老师的介绍把我的思维带进去了。最后是何老师关于微课的讲解,我想说何老师让我少奋斗一个礼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27 10:53:31编辑过]

TOP
55#

先道几声感谢,首先要对老师们的莅临指导表示感谢,再是对老师们对《太阳系》一颗的评价及建议表示感谢。所以在这里先对一些老师对本课的疑惑及建议做一个简单说明。
关于沈华梁老师提到的“没有对行星之间距离和轨道进行建模”,我想说:这个环节有,可能做的不够充分,让沈老师没有印象了哈。我是让学生通过对数据的简单估算,然后用尺子量一量每个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然后将代表八大行星的竹签插在底板上,让学生整体感受行星轨道之间距离有近又远,而且是近的很近,远的很远。要检讨的是,本人在课堂上让学生对轨道间距离的讨论还是不够深入,由于没有合理的引导,导致让学生无话可说。
关于陆祝林老师提到的,本节课内容很多,如何在一节课上把它上完。我个人是想通过对八大行星模型建构的方式让学生真切感知太阳系行星的大和范围的广,如果还能让学生发展一些空间观念,那更是理想。因为我觉得模型建构的过程是需要老师在课堂上重点突破的。而对太阳系里面八大行星的具体特点等内容,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让学生课前或课后搜集更多的资料来完成,毕竟这是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完成的。
关于徐玉红老师对“数据处理的欠缺”,我个人在之前观课和试教过程中,都发现我校学生在数据(特别是如此大的数据)处理上,花费时间太长。虽然我也很想让学生发展数据处理的能力,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所以只好做了取舍,让他们估一估且罢。
解释若有不到之处,还望亲们继续跟帖沟通交流哈。
TOP
56#

 

1125萧山区小学科学第二期教师联合发展协同体研训活动在萧山区新塘小学顺利开展。本次研训活动共分为两个部分,上午由来自新塘小学的何佳明老师、湘湖小学的沈洋老师和杭州胜利实验小学王司闫老师引领的三堂课堂观摩,下午由共同体银河小学夏志明老师带来的美国教育见闻和何佳明老师的科学微课制作讲座。


何佳明老师的课我听过多次,感觉老师每次课都有出人意料的表现。何佳明老师通过北京馆和病毒的真实照片和模型对比让学生了解模型建构的意义,让学生明白模型建构和真实事物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为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模型建构做了铺垫,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选取了“距离”和“大小”做为重点进行教学,用学习单做引导,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理解进行建模,最后组间交流,探讨各组模型的有缺点,并展示教师的太阳系模型。而沈洋老师执教的《昼夜交替现象》。听过老师的讲座,但是这次听老师的讲座,最大的印象就是——“厉害”。老师以一句话PK作为课前游戏,让孩子们初涉探讨、辩证的意识,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在这个游戏中,我感觉到了老师上课简洁扼要,但是逻辑思维清晰。而后的课堂中,“地球”“太阳”教具的出示更是让我惊叹不已,老师的教具制作果然名不虚传,这样的教具使得我们的科学课堂更加精彩。不过最让我佩服的还是老师对待科学的态度!下午,夏志明老师给我们讲了美国教育见闻,何佳明老师则向大家介绍了Camtasia Studio软件的安装与科学微课制作的要领,不过我感觉还是好难。


      最后谢勇波老师向大家布置了教师联合发展共同体接下来的工作和任务要求,在这个群体里我倍感压力,不过我相信,有压力才有动力!(戴村镇小   李佳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27 15:00:53编辑过]

TOP
57#

                     萧山区劲松小学徐韩红老师2015年11月25日小学科学协同体第二次培训体会
    外面寒意浓浓,但是教室里却暖意融融,因为萧山区小学科学第二期“教师联合发展协同体”研训活动在萧山区新塘小学正开展着!
瞧!东道主新塘小学的何佳明老师上场了,这次他给我展示的是六年级下册《太阳系》一课,何老师通过适当的“引”和恰当的“导”,将孩子们从对太阳系模糊而抽象引渡到深刻而形象,特别是孩子们在两次体验后,何老师从身边入手,通过建几个“新塘小学”的推算,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太阳系的浩瀚无边,这样的教法值得我们点赞!接下来上场的是我们的老将湘湖小学沈洋老师,沈老师别具一格的教具深深吸引了孩子和我们在场的每一位聆听着,还有沈老师纵观整个课堂的点赞评价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最后是杭州胜利小学的王司闫老师跟孩子们一起玩磁铁,研究磁铁的特性,虽然里面有些地方需要商榷,但是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的设计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下午让我们聆听了另一位老将银河小学夏志明老师的美国之行见闻,开阔了眼界,也了解了美国的一些教育理念与做法,希望哪天自己也能去体验一番,或许会有异样的收获哦!
                                                                                                                          劲松小学   徐韩红
TOP
58#

              科学建模,有效探究
     今天参加了联合体的科学建模主题教研活动。对于好久没上高段科学的我来说,是又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何老师上课的材料可谓阵容庞大。借助泡沫板、竹签、纸粘土等材料,把庞大的太阳系搬进了教室,搬到了孩子们的课桌上。何老师这种魄力和智慧实在让人振撼。对孩子们来说,通过对太阳系各星球的大小、距离两方面的建模,大脑中一定留下了一个印象深刻的太阳系。从中,孩子们也学习了一种新的科学探究方法——模型建构。除了建模,何老师也运用了大量的数据和图像,帮助孩子建立起对太阳系物体的大小的准确感知。何老师对孩子科学知识和探究方法细致入微的指导,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名师沈洋老师每次出场,都不会让大家失望。这次又带着他的新武器登场——自制的太阳和地球模型。一下子把全场的师生给振撼了。我们都知道,好的实验材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沈洋老师的自制教具设计科学、操作便捷、效果明显,对提高实验效果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也非常有效地帮助孩子建立起了太阳、地球及昼交替现象的模型。真要给沈洋老师点赞。
TOP
59#

    11月25日,第一次参加教师联合成长协同体的活动,学习了三位优秀教师精彩的课堂展示。
    前两节是模型建构课,第一节《太阳系》,何佳明老师以学生自主建模的形式展开,首先从建模的方式入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建模,建模的重要意义。然后通过对太阳系中各星体的实际距离和大小数据进行多种比例缩小,让学生选择最合适的比例,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建模。通过交流模型,了解太阳系中各星体的空间差异,最后再利用学生了解的空间范围与各星体的对比,再次感受太阳系的空间。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快乐而有效地完成了学习。
    第二节是沈阳老师的《昼夜交替现象》,这一课我也听过好多次了,但每一次都能看到新的思路。沈阳老师的课中最吸引学生和老师眼球的就是十套自制的学具和一套演示教具。这套教具解决了传统教具的不少缺陷:led太阳无论从外形上看还是发光形式看更真实地模拟了太阳,自动旋转的地球仪大大减小了学生的模拟难度。巨大的演示教具使大阳与地球的比例更真实,也更加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活动兴趣。
    第三节王司闫老师的《研究磁铁》,打破了常规,让人耳目一新。实验材料的丰富性,实验方法的多样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整节课中,王老师语言精练,思路清晰,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思考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大幅提升。
    下午,夏老师利用一张纸精心挑选的照片,带着我们进行了一次美国之旅,让我们了解了美国的乡土风情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了美国教育的先进之处,我们的教育与之差距甚远,教育改革之路还很漫长,我们将为之加倍努力。
TOP
60#

2016年新的一年,新的网站和论坛,等待着我们冲风破浪!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