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小学科学第二期“骨干教师成长共同体”研训专贴 [复制链接]

181#

今天早上由于学校有事,活动迟到了十分钟,我赶到时杨老师已经在上课了,匆匆坐下,细细聆听,我觉得杨老师的课让我到从容的感觉,提问精炼,评价到位,准确的指导使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学生在杨老师的带领下深入思考,扎实高效地进行科学探究,杨老师这样高效的,有条不紊的课堂培养拉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须的科学态度与方法。第二堂课,方老师执教,用粘土制作各种形状的物体在水中运动,我觉得非常有创意,而且有可操作性,只是在细节上,在控制手的力道上如果能做到力度统一,我想会给学生一个更直观更有说服力的结果,那么我想是不是可以用一个装置,比如说一块小木条,把几个物体一起推,看它们哪个运动地比较远,减少变量,会更容易得出教师“想要的结果”,学生汇报交流时也可以多叫几组学生,汇报交流我觉得还是大数据比较好一些。第三节课,我觉得是学生自由度最大的一节课,学生有很长的自住探究的实验,我想拘泥于课内40分钟的科学教学,拘泥于科学课套路的科学终究会被淘汰,还时间于学生,或许才是生本课堂的基础……
                                                                                                                                                                                                               益农镇小 王飞
TOP
182#

在党湾一小参加了小学科学教学新范式之“观察探究课”教学研讨活动,首先由党湾一小的杨老师开始了这一天的活动,杨老师执教了五上第三单元第四课《土壤中有什么》,杨老师在本节课中设计的活动各有层次,能体现有效观察,当然要做到有效观察,材料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其中杨老师在观察土壤颗粒时选择了三个直径分别为六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二百五十六分之的筛子,是整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利用这三个筛子不仅将土壤颗粒层层分开,同时也使学生明确沙砾、沙、粉沙、黏土分类的依据。同时在本节课中杨老师通过追问等形式使整节课的交流研讨也充分有效。第二节课是方老师执教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其中对于“流线型形状的探究活动”,其中的材料、活动设计可以在进一步的改进。第三节课是胡老师执教的《花、果实、种子》,在本节课上胡老师让学生充分的观察了雄蕊、雌蕊的结构,同时提供给学生棉签等材料给学生体验传粉的过程,进行有效的观察。在观察“受精”视频环节, 如果能放慢节奏,给予学生更多的图文等体验,效果会更加。党山小学  陆丽芬
TOP
183#

11.2在党湾一小参加了小学科学教学新范式“观察探究课”的研训活动,上午观摩了三节课,第一节是杨望祥老师执教的《土壤中有什么》,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杨老师结构性的呈现了筛子这一材料,让学生非常明显得区分了土壤颗粒的大小,原先教材是想通过肉眼给土壤颗粒分大小,但是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杨老师的筛子让学生十分有效的观察并区分了土壤颗粒的大小。而且杨老师的筛子孔径大小是选择过的,让学生通过明确的数据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颗粒直径范围。第二节是方琼飞老师执教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这节课个人感觉前面比较仓促。虽然方老师是想把重点放在后面的动物上,但是个人觉得如果学生前面的知识还没有消化理解,就仓促的进行下一个活动。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这样会感觉学生只是跟着老师的步伐走,没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还有最后的流线型实验个人觉得不是很科学,因为影响因素太多。第三节课胡璐佳老师执教的《花、果实和种子》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也给足了学生思考的时间,非常不错。下午聆听了四位老师的观点报告,四位老师的观点和想法都十分独特,让我从全新的角度去思考模型探究课和观察探究课。
TOP
184#

11月2日,在党湾一小上了六上第四单元《原来是相互关联的》一课,让我纠结的地方有很多。一是纠结芭蕉叶要不要实物展示给孩子们看,为了让孩子们能感受到芭蕉叶很大,我最后还是选择实物展示;二是纠结植物的叶是不是让学生进行小组观察,因为后面探究鱼的流线形可以减少阻力这个实验,最后舍弃了这部分内容;三是纠结怎样进行文本探究,我最后选择的是在孩子们已经进行商量后再下发少量的阅读资料;四是纠结最后的实验到底要不要做,要怎么做,上课之前我已经知道这个实验将是听课老师争议最多的地方,最后还是本着让孩子感受一下流线形的鱼身受到的阻力小的想法做了一次尝试。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希望以后上这节课的老师可以有更好的教学思路。
                                                                                                                                                                                                                                                                                    新街小学     方琼飞
TOP
185#

    党湾一小活动,上午是3节观摩课,杨老师执教《土壤中有什么》,本课是观察探究课,分二部分,第一部分是寻找土壤的成分,杨老师重点指导观察土壤的颗粒。第二部分是引领孩子了解土壤和生物的生存、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方老师执教《原来是相互关联的》,本课重点是从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环境中生活的生物特殊的身体构造,再重点观察探究不同身体构造其实与环境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让学生知道生物的多样性。胡老师执教了《花、果实和种子》,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花的构造和认识了各种花的基础上更深的探究对花的各部分结构的细致观察,在学生已有了解了植物开花结果的基础上,探究传粉受精,孕育生长的全部过程。下午,4位老师引领作了各自的观点报告,从全新的角度向大家展示了对于各类探究课的诠释。
TOP
186#

11.2日,在党湾一小参加了小学科学教学新范式之“观察探究课”教学研讨活动,听了三节课后收获多多。在有效观察方面,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节杨望祥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结构性的材料----筛子。这个是筛子是杨老师课前设计定制的,分别能把2毫米、16分之一毫米及256分之一毫米之间的土壤颗粒区分开来,让学生看了一目了然,加深了土壤颗粒大小的印象,明白了土壤中有4种大小的颗粒,依次由大到小是砂砾、沙、粉砂和黏土。教学的过程也是结构性层层递进,一步步引领着学生朝他的预设方向进行。如果是为了更好了让学生有效地观察体会土壤颗粒的特征,可以在实验活动的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再把分层筛选出来的颗粒摸摸,搓搓,加深自己的感触,那么他们的观察体会就更加的详实了。第二堂课,方老师的课个人感觉前面植物的结构教学过程中讲述的比较多,没有细致的进行观察描述,时间上显得比较赶。后面动物的流线型汇报交流的内容不是很多,只是让学生读了一下学习单就结束了,没有表达出学生自己内心的观察感受,有点蜻蜓点水的味道,不够深入。
                                                                                                                                                                                                                                        朝晖小学            杨米君
TOP
187#

11月2日,在党湾一小参加了“观察探究课”教学研讨活动。杨老师的《土壤中有什么》这节课,无论从材料的选择上还是记录单,可以看出杨老师花了不少时间。本节课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几个筛子,学生利用筛子将土壤颗粒分开,从而明确砂砾,沙,粉沙,体现了科学论证的理念。当然如果能将本课的5个观察活动进行整合,在时间的把握上可能会更好一点。第二节课《原来是相互关联的》,最大的感觉是前面植物部分讲的太快,后面的这个流线型的探究活动花费时间稍微多了一点,总觉得与本节课的“关联”两字联系不多。第三节课《花、果实、种子》,胡老师给了孩子较长时间的观察,并通过给予棉签,翻看书本等方法帮助学生进行了有效的观察,学生兴趣也比较大,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只是后面的“受精”视频内容速度太快,学生一下子还不能很明白的接受,因此交流上出现了问题,如果能够通过视频,图文等方法加以解释,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效果可能会更好!
                                                                                                                                        城东小学   莫小丽
TOP
188#

2016年11月22日,这学期的第二次骨干教师集中研训活动今天在党湾一小进行。上午安排的是三节教研课。杨望祥老师的课《土壤中有什么》。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杨老师准备的材料非常有结构性,筛子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清楚得观察到土壤的分层,从而认识到土壤颗粒的大小。同时,在对问题的追问和课堂交流上也很到位。如:“学生说土壤中有空气。”杨老师追问:“你怎么知道的?”给学生解释的机会表达观察到的现象。第二节课,方琼飞老师执教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方老师采用了一个模拟实验让学生去感受流线型有助于金鱼的运动,但是实验的设计有些不够合理,比如模型感太小,学生不能真正感受到不同形状的体型对运动所造成的阻力等。第三节课是胡老师执教的《花、果实、种子》,在本节课上胡老师让学生充分的观察了雄蕊、雌蕊的结构,同时提供给学生棉签等材料给学生体验传粉的过程,进行有效的观察。下午四位老师做了观点报告,各自观点和想法都十分独特,让我有了新的角度去思考模型探究课和观察探究课。
TOP
189#

11.2在党湾一小参加了小学科学教学新范式“观察探究课”的研训活动,三位老师都精心的准备了教学设计和实验材料,认真的态度让人钦佩。第一节杨老师执教的《土壤中有什么》,几个活动的安排和准备都很充分,尤其是筛子这个观察辅助工具,恰到好处。可能由于活动比较多,所以在时间上就把握不好了。我想可以把其中观察空气的活动整合到后面水中分层的观察中去,这样学生在说观察到分层现象的时候,老师也不至于说我们等会来研究。第二节方老师执教的是《原来是相互关联的》,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环境的关联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方老师通过大学习单的呈现,让学生一目了然,教学效率也提高了。但是前面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环境的关系处理的太快,学生可能还没来得及消化这块内容就过去了,可以上的再慢一些,让学生自己说的多一些。第三节胡老师执教的《花、果实和种子》,教学思路清晰,知识点很自然的很扎实的呈现在学生面前,非常不错。
TOP
190#


11月22日在党湾一小参加了小学科学教学新范式之“观察探究课”教学研讨活动,第一节杨老师的《土壤中有什么》,可以看出杨老师的用心,一组不同孔径的筛子是亮点,让同学们区分砂砾、沙、粉砂和黏土,真正在做中学,体验深刻而丰富。本节课活动和时间还可以调整 ,比如水中分层也可直接用照片,都做成活动的话,感觉活动堆砌,时间不够用。第二节课方琼飞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觉得流线型的探究活动与本节课的“关联”两字联系不多。很多生物方面的模拟实验其实不宜做,做简单了总感觉不是很科学,做复杂了又超过学生能达到的水平。第三节胡老师的课《花、果实、种子》,胡老师精心准备了百合鲜花,给孩子们探究,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显而易见的,观察有效,但交流环节过于仓促,没有展现更多更精彩的研讨。
TOP
191#

11.2在党湾一小开展了小学科学教学新范式“观察探究课”的研训活动,上午共有三节观摩课,第一节是杨老师执教的《土壤中有什么》,杨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结构性的材料——结筛子,能把不同颗粒大小的土壤区分开来,让学生通过明确的数据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颗粒直径范围,加深对土壤中四种颗粒的认识。第二节是方老师执教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这节课从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环境中生活的生物特殊的身体构造,再重点观察探究不同身体构造其实与环境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方老师前面植物部分讲得太快,学生可能还没来得及消化这块内容就过去了,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说的多一些,而在探究实验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但这个实验对于本节课来说好像意义不大。第三节课胡老师执教的《花、果实和种子》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同时提供给学生棉签等材料体验传粉的过程,学生的兴趣都很大。
TOP
192#

今天去了党湾一小参加了科学教研活动,上午第一节是由杨望祥老师执教了《土壤中有什么》,教案设计很完美,学生上课热情很高,在整堂课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杨老师自己网上买来的工具,根据这套网孔不同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们分出沙砾、沙、粉砂和黏土,方便学生们认识土壤成分和结构,由于实验太多,所以在交流环节比较欠缺,同时一开始在观察土壤的时候要同学用放大镜来观察,但其实用不用放大镜效果也不明显,用了放大镜反而分散了学生们的注意力,
第二节是方琼飞老师执教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植物与环境相适应只是简单的一笔带过,主要就是在讲动物与环境的相适应,最终让学生认识到动植物的结构和其功能相匹配,以适应相应的环境。在关于金鱼和鸽子的体型对其运动的影响时,方老师采用了一个模拟实验让学生去感受流线型有助于金鱼的运动
TOP
193#

这次研训活动的主题是教学新范式中的“观察探究课”,三位老师都围绕这个主题设计教案,杨望祥老师执教的《土壤中有什么》通过学生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倒入水中观察、利用筛子观察、搅拌后静置观察和教师演示燃烧土壤观察发现腐殖质等这些活动一步一步带着学生通过不同的观察方法和工具让学生明白土壤中含有的成分,课堂上学生不仅对土壤中成分有所认识,更掌握了诸多观察方法,锻炼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课堂最后的珍惜土地资源的引导和情感渗透值得学习。方琼飞老师执教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中鸽子与鱼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的观察活动设计的精致,方老师不仅提供了图文资料,有助于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还通过实验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流线型对生物的意义,虽然实验中的一些小细节有待斟酌。胡璐佳老师执教的《花、果实和种子》中,老师选择了百合花作为观察对象,很有代表性而且学生观察很方便。整节课的设计一直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教学思路清晰。只是有关花受精的过程对四年级的学生稍有难度,学生理解起来有点费力。不过精心设计的板书对学生梳理花、果实和种子之间的联系很有帮助。
                                                        党湾一小          赵丽娜
TOP
194#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反思
党湾一小  杨望祥
各教学环节反思
      本节课活动较多,因此课堂超时。最值得反思的是如何再将一些活动整合,以真正实现大活动、大汇报的简约课堂,这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以便将课堂真正还给孩子,让他们有更多的探究时间和更广的思考空间。除此之外,本人执教后还有以下想法:
      1、关于本节课的导入,我没有用视频、图片,而是直接将装有土壤的玻璃皿放在桌上,这样开门见山的导入,孩子们观察的对象比较明确,就是观察土壤。但是也存在较多不足之处,没有去了解孩子们关于这堂课的前概念,也没有询问孩子们的学习需求。
      2、在用眼睛和放大镜观察土壤时,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有的小朋友因为对放大镜比较感兴趣,会先用放大镜观察土壤,再用眼睛观察土壤,观察顺序颠倒。而且部分小组使用眼睛和放大镜获得的信息基本是一样的。当然也有评课老师认为放大镜可以弃之不用,因为放大镜的使用反而会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
      3、第三个环节是两个观察小活动,我将这两个活动进行了整合,先将土壤放入水中观察,再用筛子将土壤颗粒进行分类。本来是小活动、交流,再小活动、交流,现在整合为大活动、大交流。我原先希望把后面的水中沉积物观察也整合进去,但自己能力有限,没能整合进去。
      4、第四个环节是搅拌后静置观察。试教过程中发现要静置下来看得到现象一般要20多分钟,而且还有大量黏土在水中无法静置到杯底。所以我才用了课前自己准备好的材料让孩子们观察。
      5、第五个环节是腐殖质的观察,烧土壤浸出液还是烧土壤,这两种方法我都尝试过,发现烧土壤浸出液时要用到对比实验,就是蒸发土壤浸出液和蒸发蒸馏水,比较复杂,学生也较难理解。但是烧土壤也要不足之处,现象不够明显,后面的同学不能闻到气味。
      二、科学论证、交流研讨方面反思
      1、将土壤放到水中观察,本来我是按照导学设计学习单的。把土壤放入水中,我们看到                    的现象,由此说明土壤中有            。
试教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有的小朋友看到有的颗粒先沉下去,后浮起来,由此他推测土壤中有空气;或者有的小朋友看到水面有漂浮物,由此他也推断土壤中有空气。前面的现象和结论没有对应关系,违反了科学论证的原则。于是我把后面半句话(由此说明土壤中有            )放到交流研讨中来,老师追问时用这句话。
      2、用筛子观察土壤颗粒的交流研讨,更多像师生在踢球,一来一去,缺乏生生交流。本来我想直接给孩子们三个筛子,后来发现孔径最小的筛子较难筛出黏土,因此第三个筛子筛颗粒时用了演示实验,没有进行小组实验。
      3、搅拌后静置观察的交流研讨比较单一,没有充分研讨起来。这里学习单三上有一张简图(教材上的静置分层图),这张简图有较强的暗示性,试教过程中也发现有个别同学是先去观察简图,再去观察烧杯中的沉积物。按这样的顺序就不是真正的科学论证,小部分孩子哪怕不去观察烧杯中的沉积物,他也能根据简图推测四种颗粒的分布,这样就很难进行科学论证。
TOP
195#

11.2在党湾一小参加了小学科学教学新范式“观察探究课”的研训活动,上午观摩了三节课,第一节课是杨老师的《土壤中有什么》,这节课杨老师准备了充足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长达20多分钟的时间里跟着学习单自主进行探究,这是对老师知道能力的一个考验,也是给予小学生探究能力提升的机会,但是我觉得在这节课上其实可以跟着学生的思维走,而不是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走,比如说三个实验后的汇报,有个学生已经提出在土壤中看到了有腐烂的物质,这是我就觉得可以把最后一个实验“烧土壤”提到前面来做,这样可能会使这节课更连贯,效果更好吧。第二节课是方琼飞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刚开始我还纳闷为甚方老师这课上的怎么那么快,后面她还要上什么内容呢?直到看到精彩别致的是炎炎内容我才恍然大悟,我觉得这个实验的想法很好,但是就是实验材料的准备,如果这些模具再大点效果就会更好。第三节胡老师的课《花、果实、种子》,这节课上的很好,视频效果和课堂流程都很好,如果最后交流的时间更长点就更完美了。
TOP
196#

11.2由于有事(公事,顺便办了点私事),不能及时参加在党湾一小的小学科学教学新范式之“观察探究课”教学研讨活动,不能享受众多年轻教师的课堂饕餮大餐,特别是看了大家的评论之后,更觉遗憾。所以也就只能根据网上的教案,和从冯思思老师那里了解的课堂教学情况,简单阐述一下自己的一些观点。首先从材料的准备来看,显然老师准备的材料非常有结构性,特别是那个筛子,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清楚得观察到土壤的分层,从而认识到土壤颗粒的大小。我们说课堂上要准备有结构的材料,好的材料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开展探究活动,建立正确的新概念,这可见一斑。同时,据说杨老师的追问和课堂交流上也很到位大家都知道,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有效提问,可以启发积极思维,提高学习兴趣,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效提问,不但没有好处,而且会影响课堂教学。显然杨老师非常注重研究日常教学中,在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中,我们应如何对待、斟酌各种提问的内容与方式方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才能在课堂上有了那么多的精彩生成。
TOP
197#

11月2日党湾一小的活动虽然我没有参加,但是活动过后我认真研读了三位老师的教案,杨望祥老师的《土壤中有什么》让我觉得眼前一亮。这节课是一节观察课,建立在大量的实验材料的基础上,学生实验观察。这节课杨老师设计了20多分钟的长时探究,用学习单引导学生学习的进度和方向,放手让学生自己玩科学,是一个大胆的创新。但在汇报过程中,杨老师可以更加注重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第二节课是方琼飞老师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教学设计较为简单, 这节课需要学生在大量观察动物形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归纳。第三节课是胡璐佳老师执教的《花、果实和种子》,以百合花为观察主线,实验材料方便学生观察,整堂课设计逻辑清晰,只是受精的内容讲解比较深奥,四年级学生理解较为困难。
TOP
198#

今天去了党湾一小参加了科学教研活动,这次研训活动的主题是教学新范式中的“观察探究课”,三位老师都围绕这个主题设计教案.杨望祥老师执教了《土壤中有什么》,杨望祥老师执教的《土壤中有什么》通过学生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倒入水中观察、利用筛子观察、搅拌后静置观察和教师演示燃烧土壤观察发现腐殖质等这些活动一步一步带着学生通过不同的观察方法和工具让学生明白土壤中含有的成分.教案设计很完美,学生上课热情很高,在整堂课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杨老师自己网上买来的工具,根据这套网孔不同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们分出沙砾、沙、粉砂和黏土,方便学生们认识土壤成分和结构.
TOP
199#

11.2由于有公事(学校档案检查),不能及时参加在党湾一小的小学科学教学新范式之“观察探究课”教学研讨活动,不能听取3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大餐,特别是看了大家的评论之后,觉得十分遗憾。所以也就只能根据网上的教学设计,和从其他老师那里了解的课堂教学情况,简单阐述一下自己的一些观点。首先从筛子的选择上来看,显然杨老师准备的筛子十分具有结构性,孔的不同大小,也就预示着土壤颗粒的大小的理解,对后面土壤在水中的分层也起到作用,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土壤颗粒的大小。同时,也从大家的评论中知道了杨老师对追问和课堂交流做了很多的引导,我们知道有效提问,可以启发积极思维,提高学习兴趣,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效提问,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占用了大量的无效时间影响课堂教学。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才能有效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的火花发生碰撞,有争论、有思考就是一堂有效的科学课。
TOP
200#

很遗憾,11月2号因为进修学校的培训未能参加本次科学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的研训活动主题是“观察探究课”由三位老师执教,分别是杨望祥老师的《土壤中有什么》,方琼老师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以及胡佳铭老师的《花、果实、种子》,三位老师的教学设计详细,紧扣主题。杨老师的教学设计安排二十多分钟的观察探究,这样的长时探究充分体现以生为本,让学生有充分的观察探究,又以学习单为导向,体现观察探究的目的性,给学生一个导向,另外杨老师的材料选择很有结构性,使土壤结构的颗粒大小,因为筛子孔径不同而变得直观。
TOP
201#

11月2日在党湾一小参加了小学科学教学新范式“观察探究课”教学研讨活动。由党湾一小的杨老师教了五上第三单元第四课《土壤中有什么》,新街一小的方老师执教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第三节课是胡老师执教的《花、果实、种子》。杨老师在本节课中活动设计有层次,体现出了有效观察。其中杨老师在观察土壤颗粒时选择了三个直径分别为六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二百五十六分之的筛子,使学生明确沙砾、沙、粉沙、黏土分类,这是一个亮点。但是实验没有分主次,显得课堂中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探究。方老师的课中对于“流线型形状的探究活动”,我觉得可以对鸽子的纺锤形身体进行研究,利用电风扇吹出风,然后让学生用手做出不同形状,来感受风阻的大小,从而得出最利于飞行的体型是哪种。同样这个实验也可以用在鱼类的身体形状上。
TOP
202#

11月2日,有幸在党湾一小参加了区小学科学教学新范式“观察探究课”教学研讨活动,上午听了三节课。第一节课是杨望祥老师的《土壤里有什么》,杨老师的实验活动层次性强,实验学习单设计的很不错,值得我学习。就是感觉实验活动略多了一些,学生体验感受挖掘的不够。第二节课是方琼飞老师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方老师这节课主要通过文本探究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但是感觉,对于植物部分,最好还是用实物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有更直观地对比和认识。动物的流线型设计在活动设计中并没有很好的体现,方老师可以改进实验材料,增强学生的实验感受。第三节课是胡老师的《花、果实和种子》,胡老师作为一名新老师,还是非常不错的,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对于胚珠和子房这部分,可以以图的形式出现,让学生的思维更完整,也可以多放些时间让学生多探究。
下午聆听了六位老师关观察探究课和模型探究课的观点报告,很受启发。
TOP
203#

11月2日,在党湾一小有幸听了三堂课,感觉受益匪浅。印象最深刻的是方琼飞老师执教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每次给孩子们的印象只有嘴巴上说说是流线型能够减小阻力,那事实当真如此吗?能够用证据来给孩子们证明这个观点。方老师做到了,孩子们也表现出相当的兴趣,我们听课老师也很激动,想跑上前去看看。实验中孩子们是通过手指一个个拨动这些自己捏制的形状,要控制好每一次都用一样的力对孩子们来说太有难度了,而后我们组的小组讨论中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有些认为:可以用一根大的木棍或者木板来给所有的形状来一个初始速度,有些认为可以用特殊的压力计测量出来具体数值;还有些认为小鱼的流线形是不是可以用个模具控制一下这个形状,增加对比性。总之在课堂、在讨论中都学到很多!
TOP
204#

11月2日参加了在党湾一小举行的区小学科学教学新范式“观察探究课”教学研讨活动,第一节是娄老师执教的《土壤中有什么》,娄老师通过对实验的不同深度的设计,让孩子们在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中探究土壤的成份,活动设计有深度,尤其是对土壤颗粒大小的探究,运用了孔径不一样的筛子,效果显著。第二节《原来是互相关联的》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文本探究,让孩子们从文本阅读的活动中了解动物的身体结构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第三节《花、果实和种子》,教师采用了百合,让同学们清楚的观察到了雄蕊和雌蕊的结构,并且利用视屏展示了受精的过程,由于季节的原因,选用了四季豆代替油菜果荚效果明显。总体而言,三节课的设计都很精彩,但是在课堂探讨方面略有欠缺。值得学习。
TOP
205#

11月2日参加了党湾一小的科学活动。此次活动总共有三节课、四个观点报告。上午的三节课分别是杨望祥老师执教的《土壤中有什么》、方琼飞老师执教的《原来是相互关联》、胡璐佳老师执教的《花、果实和种子》。听完三节课分别有一下感想。
第一节:1、第一个活动时间过长,能否将学习单二和第一个换一下顺序,将活动整合。2、3种筛子的选取和使用让学生很快学会分离,并充分认识到大小不同的颗粒。3、腐殖质燃烧的实验或许可以让每一个小组自己燃烧,这样可以充分观察到现象。4、活动设计的层次感较强。
第二节:动物的观察只有资料没有深入观察。2、芭蕉叶的没有充分使用,只是看了一下。3、最后一个活动不够科学,无法严谨论证,说不够多导致橡皮泥无法很好移动,不能模拟真正的鱼。
第三节:胚珠和子房的发育视频太快,研讨不够充分。2、花瓣、花萼最后去哪里也可以展示一下,让整个植株的生长过程更加完整。                                                                                                                                                                                                                                    任伯年  於丹萍
TOP
206#

11月2日党湾一小的研训活动,因为与学校课程相冲突,因此未能成行,看了大家的活动反馈,发现三位老师都精心设计了教案,值得大家学习。杨望祥老师《土壤中有什么》一课,利用两个不同的筛子,让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土壤颗粒的不同大小,因为学生在利用放大镜或者肉眼观察的时候,确实只能看到树枝或动物的遗骸这些大的物质,那些小颗粒,很难观察,学生描述也很困难。方琼飞老师的《原来是相互联系》一课,因为上次去任伯年小学也听过同一课,因此感觉到这一课要创新实在太难,正如上次徐春健老师所说,生物探究就只能是观察观察再观察,但是本次活动中,方老师加入了一个活动,为生物观察课堂增添了一丝活力。胡璐佳老师的《花、果实和种子》一课,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从百合花的雄蕊雌蕊的观察入手,再细化观察对象的特点,从雌蕊有粘液到雄蕊花粉易抖落的特点,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种子诞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植物内部的变化。
湘师实验小学 施丹丹
TOP
207#

由于本次活动刚好和其他一个培训冲突,因此本人没能参加研训活动,感觉很遗憾。通过读三位老师的教案以及其他老师的评课,谈谈我个人对第二节课《原来是相互联系的》的看法。这让我和上一次活动钱星星老师的课做了比较。钱老师将“不同环境中的植物”这一内容作为重点进行观察学习,提供的实物让学生能够真切地观察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使学生感受到了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其生活环境是相互关联的。而动物的观察由于没有实物,只能通过文本阅读来回忆,缺乏一个提升的空间。而本次活动中方琼飞老师设计将重点安排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以期达到让学生理解动物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相互关联的目标。虽然模拟实验有待商榷,但这样的尝试仍是有可借鉴的地方。当然,如果可以将动物实物呈现给学生,我想其提升的空间会更大。  

新街小学 李梦楚
TOP
208#

一个团队一起走,路子就对了
TOP
209#

2月28号在萧山开发区小学参加了萧山小学科学“深化改革”专题研训活动。上午聆听了两节课,第一节是开发区小学施均捷老师执教的《做一个指南针》,施老师指导十分细致,对于每一个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以及可能的答案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说。教学环节也环环相扣。第二节是杨素春老师指教的《神奇的气流》,杨老师的课从一个魔术入手,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接下来的教学也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精心设计下一步一步的进行,知识也是由浅入深。而且整个学习过程中实验和知识都是处于学生发展区的水平,需要学生思考但又不是很难。而且杨老师的课十分干练,思路十分清晰。下午听了嘉兴吴建伟老师的报告。吴老师的报告十分有趣生动,通过一些视频生动的介绍了STEM课程,让我深刻的了解了STEM。当吴老师拿着话筒下来请老师们回答问题,着实吓了我一跳,后来渐渐也放开了。神奇的水桶一题引发了一次头脑风暴。最后又让我们亲自做了弹力球和一起用水管演奏了小星星。这次的研训活动让我收获多多,印象深刻。
TOP
210#

2月底,参加了区小学科学“深化改革”的专题研训活动,观摩了开发区小学施老师执教的《做一个指南针》,施老师精心设计,细致指导,学生全神贯注参与,对活动制作也是精益求精。从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可以看出,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这也对我们科学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切实提高自身的素养。实验小学杨老师执教了《神奇的气流》,杨老师从魔术入手,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通过更多的实验,将学生带进了科学世界,更为可贵的是,杨老师所用的材料,绝大部分来源于生活,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就更强烈了,这也告诉我们,生活即科学,科学存在于生活。
课后,专家的引领总是少不了,徐老师,杨老师,钟老师,吴老师等给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出发点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科学前沿,教育前沿的信息,开阔了大家的视野,对每名科学教师都有不同层次的启发和引领,使得大家能在科学教育的道路上越行越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