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小学科学第二期“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研训专贴 [复制链接]

121#

        2016学年第一学期的第一次科学教研活动在任伯年小学举行,上午认真听了钱星星和何佳明两位老师的观察探究课,让我收获颇丰,钱老师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一课,上半节课钱老师为每组学生提供了浮萍,沿阶草,玉米三种植物,通过观察学生很顺利地得出了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结论,后半节课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无法实现顺利的观察,相对来说课堂效果不如前半节课好。尽管如此,这一堂课在钱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体验到了观察的过程,并且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相应的结论,是一堂不错的观察探究课!何老师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无论是课堂调控还是环节设计都非常值得我学习!  
                                                                        衙前二小   邹婷
TOP
122#

      2016年9月28日我们在任伯年小学相聚,参加萧山区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专题研训活动。两位优秀的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两堂精彩的科学课。钱星星老师执教《原来是相互关联的》是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的内容,钱老师为学生们准备了实物,让每位学生都亲身经历观察过程,通过记录单的记录,学生的答案也很精彩,发现了植物结构与生活环境是相互联系的,学生长时观察,让他们更仔细去发现,但是学生反馈和分析的时间却不长,只是教师总结,是否花三四分钟时间拿出玉米的根,具体分析一下它的结构为什么要这么生长,有什么特别之处,然后运用一根筷子在周围绑几根细棒来展示结构的稳固,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反映结构功能和环境的相关性。关于动物部分的研究,在鲫鱼和鸽子的研究是否用阅读就能让学生理解动物结构功能和环境是相联系的摸,是否用一个动物的某一部位来具体分析,通过模拟动物的某一部分感知动物结构功能与环境的相关性(仅是个人观点)。何佳明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作为空气部分的起始课,何老师的处理相当细致,通过交谈了解学生前概念,运用材料的优化和递进,让学生的思维有了更高的发展,其中我还关注到了在三年级上公开课上,孩子的行动能力没有高年级强,老师应该适时帮助,帮助他拿话筒发言,不时在实验时给予帮助,对发言后的学生进行贴纸表扬,这都是值得我们在平时上课和公开课中可以借鉴的。除了两位老师精彩的展示,还有思想和理论相结合的头脑风暴,赵海军老师和徐春建教研员为我们带来了金玉良言。至于其中的感受还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消化的了还是要,在实践中慢慢琢磨,学习应用。当然还少不了杨老师的任务布置,有点压力山大的感觉,但是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新蕊的活动,让我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痛苦并快乐着这句话很适合来形容我的心情。且行且珍惜,希望多和同行一起进步。                                                                                                            (所前二小  丁灿标)
最后编辑八爪鱼 最后编辑于 2016-09-30 16:54:15
TOP
123#

2016.09.28新学期的第一次教研活动在任伯年小学,开课教师分别是来自任伯年小学的钱星星老师和新塘小学的何佳明老师,两堂课各自演绎了不同的风格。
钱星星老师执教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一课,通过实物观察了解不同种类植物的结构特点,联系它们各自的生活环境。在观察动物的形态结构时,学生能利用学习单和资料关注到动物身体各个部位的特点,从而将结构和功能相关联。整节课中的观察细致到位,分析条理清晰,为学生学习生物和环境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何佳明老师执教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用神奇的魔术激发出学生最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空气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探究过程中,首先用塑料袋感知空气,接着用吸管、水以及塑料袋间接观察空气,两个活动层次分明,引导学生有序探究,在交流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课堂提问有针对性,点评细致入微,因而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常常能迸射出思维的火花。(湖滨小学孙超)
TOP
124#

      新学期的第一次教研活动在任伯年小学,路途遥远,尽管早早出发,还是迟到了。钱星星老师的课只听到了小半截。不过还是被课堂上玉米吸引了。这么大的一株玉米搬进课堂 ,科学老师就是厉害,排除万难让孩子们身临其境,经历观察探究学习。钱老师将玉米的根部截下来放进水桶装着,不仅方便学生观察,还解决了空间问题。
  何佳明老师执教的《我们周围的空气》我印象颇深,尤其是学生的问题如空气的弹性、空气摸起来先硬后软,他并没有否定他们,而是让学生自己来验证判断。对于空气的特点的学习认知,完全没有强加的味道,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层层递进。何老师的课堂的预设和超自然的课堂,让我很是欣赏。
TOP
125#

2016年新学期的第一次科学教研活动在任伯年小学举行,此次活动的主题是“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活动聆听了任伯年小学的钱星星老师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和新塘小学的何佳明老师《我们周围的空气》,两位老师演绎了不同的教学风格。
钱星星老师课以丰富的实验材料(玉米、沿阶草、浮萍)让学生进行观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兴趣。钱老师还准备了鱼和鸽子的轮廓图,可以说老师在材料的准备很精细。
何佳明老师执教的《我们周围的空气》很精彩,从课的导入《送礼物》的情景符合三年级孩子的行为特点,打开了学生思考的大门,思考空气在我们周围是否存在,怎么感受存在,感受的方法,如何看到空气的存在,学生的思考步步深入,充分发展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何老师设计的每个环节很自然,学生的收获很大,体现了“生本”的理念,佩服何老师,也学到了很多。   (朝晖小学  张晓)
TOP
126#

在任佰年小学参加了这个学期的第一次教学活动,感受钱星星老师和何佳明老师精彩的科学课堂艺术,钱星星老师的把学生熟悉的植物带入课堂认真观察,带给学生的不只是知道了它们是相互关联的,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充满了对身边的生物形态特征的好奇心。何佳明老师的课精彩纷呈,点播到位,在热闹中还非常注重三年级学生回答问题时细节的处理,给学习填空式的回答问题,帮助刚起步学习科学的该子养成好的表达科学结果的习惯。认真倾听了名师赵海军老师和教研员徐春建老师的精彩讲堂,让我很受感触,学生课堂在于观察,善于表达结果,教师的教学在于平时的积累。最后杨春晖老师提出了新学期对我们的要求和展望。
(新街四小  俞小明)
TOP
127#

2016年9月28日在任伯年小学参加了本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这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何佳明老师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个人觉得面对一群三年级的学生,要把《我们周围的空气》上精彩,是非常有难度的,而何老师做到了。何佳明老师在《我们周围的空气》这节课中,有以下几点是我值得我学习的:
      一.课堂掌控能力非常好。即使面对一群三年级的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让他们遵守纪律,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这与他的奖励机制和课堂表现力是分不开的。
     二.实验设计也非常精彩。课堂引人中,何老师让学生思考空气可以当礼物吗?找到了学生对空气的认识,提高了学生课堂德积极性。在整个教学中何老师注重培养学生“找证据,论观点”的思维方式,非常的严谨,符合科学教学的严谨性,层层深入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整堂课都非常活跃。
TOP
128#

作为东道主,第一次做活动准备和后勤,才发现做好一次活动真的不容易。
钱星星老师执教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这一堂课,听了很多次的试教,一遍又一遍的推翻重来,第一个活动,精心组织了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进行观察,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长时观察,让他们更仔细去发现。在后半堂课在分析不同环境中的动物时,受到内容的限制不适合将动物带入课堂,一直找不出合适的汇报形式,所以更多的是学生的回忆和思辨,只提供了一个简笔的大图以及课件上的两张小图,相较于前面的活动就略显乏味,学生的积极性没有那么高,课堂的效果不如前一个活动来的好。
新学期,需要不断学习改进,形成自己的课程。(任伯年小学  赵熠)
最后编辑小胖老师 最后编辑于 2016-10-09 21:40:31
TOP
129#

新学期新气象,2016年9月28日在任伯年小学这所航母级别的学校参加了本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激动欣喜收获满满。
第一节课是钱星星老师执教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这是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的内容,从准备的材料和课程设计可以看出钱老师在课前付出了很多努力,精心而细心地为学生创设出了观察条件,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在活动中学习到知识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学生交流略显仓促,如果钱老师能加深引导,学生将总结出更多更精彩的结论。何佳明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何老师用一个小魔术成功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很多听课老师也开始思考魔术的原理,单这开心头我个人觉得就已经抓住了学生的心成功了一半了,接下来通过交谈了解学生前概念,运用材料的优化和递进,让学生的思维有了更高的发展。只是何老师问学生“空气可以作为礼物吗?”时出现了冷场,学生认为只要是存在的物质就可以当作礼物,而没有意识到存在的东西有特殊的意义时才更值得作礼物,这一观念如果加以处理,引导学生理解后再来提问“你觉得空气可以作为礼物送给妈妈吗”更适合。两位老师的课都非常精彩,值得我学习。(宁围小学   李梦琼)
TOP
130#

       11月2日在党湾镇第一小学参加了小学科学新范式之“观察探究课”教学研训,认真听取了三堂科学观察探究课,四个观点汇报以及杨老师的工作安排,有收获也有了方向。
      上午的三节课整体上从观察探究的角度来讲都有充分的观察,给予学生充足的观察取证时间,也为进行科学的论证提供了保障。第一节《土壤里有什么》此课当中的活动教师组织得简约有序,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一个又一个小实验,进行的较为顺利,流畅。从教学的准备材料看,教师特别的用心,尤其是土壤的准备,大小不同的筛网的配置都是相当的到位。不过教学超时较多,在40分钟没有能够将教学内容完成,建议可将个别小活动进行再次整合,或有着重有放手,或有演示有活动。第二节《原来是相互关联的》这节课教师将大量的时间交还给进行活动观察,并且将鱼的流线型进行探究,得出了较为准确的实验结论。但是在上完课后课题的含义似乎有点淡化了,没有突出相互关联。第三节《花,果实和种子》通过简单的复习进行导入,简约明了。利用实验对象百合花,让学生观察认识花的结构,学生掌握较好。就是在整个课上建议可以多给与一些学生表达的机会,科学的表述论证也是极其重要的科学素养。
       下午的观点报告各位老师都讲述了他们关于观察探究课与模型建构课的课型分析以及策略研究,深受感触,每位老师对于自己的课堂都有自己的分析与见解。回看自己,思绪万千,还应更加着力于课堂教学,力求创新研究。(长沙小学 方佳)
TOP
131#

今天的教研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三堂课上的都十分的精彩,第一堂课实验很精彩,第二堂课,详简设计在里面,第三堂课学生观察百合花很深入。下面我具体探探第一堂课:《土壤中有什么》
课堂中我发现了:
1、这节课杨老师开展了五个小实验,肉眼、放大镜观察土壤;把土壤放入水中观察气泡;利用筛子研究土壤颗粒大小;水中的沉淀分层;演示土壤的燃烧。
2、用筛子给土壤颗粒分类,让学生对颗粒大小的划分有了直观的认识(学生一开始对范围很陌生,运用筛子后就理解了)。
3、实验多了相应的也消耗了比较多的时间。
我的思考: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实验去观察,在观察中获得可靠的证据,从而有力的支持了得出的结论。
2、实验观察层层递进,逐步深入,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3、合理选择观察使用的工具,工具的运用应该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和理解。
4、实验是不是可以有些侧重点,一般科学课上观察记录实验是不是可以考虑控制在三个以内,其他可以通过视频或者课前作业的方式。
                                                                                                                       江寺小学   张琴琴
TOP
132#

第一节课的实验量很大,但也正是这一点,让我看到了杨望祥老师对科学课钻研的一丝不苟。他对筛子的选择与使用,得到了诸多科学老师的高度赞扬。能把土壤如此分开,即直观又方便。很多老师建议将小活动整合以节省时间。我个人觉得这是公开课的确有时间的限制,但是作为真正的小学生观察探究课,一定要给足孩子们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时间。孩子们的问题都应该得到老师的重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培养兴趣最重要,培养问问题的能力也很重要。
第二节课,关于动物流线型身体的探究活动,老师们争议颇多,因为这个活动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可能要更加精准的设计,才能符合科学辩证思辨的逻辑原理。因此我们在私底下讨论时,也想了很多种方法,比如用牛筋拉住,看水流中的各种形状产生的形变,会不会更直观,但这些也有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总之感觉就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课,只有更加精彩的课堂。科学老师真的是一个要动足脑筋的职业。
                                                   新街四小  孙芳华
TOP
133#

11月2日,我们的活动在党湾一小开展,这次不像往常参加活动那么轻松,因为我自己也要上一堂课,早上去的时候是带着一大箱工具去的,身上肩负着上课的任务,课没上完之前心都是悬着的。我的课被安排在第三节,因为上的是《花、果实和种子》,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我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去给上课的班级上了一节铺垫课,有助于他们学习本课的内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还是不错的,短短的一节课时间,还是在比较匆忙的情况下他们已经把花的结构都记下来了,并且有了一定的迁移能力,会对比油菜花去观察其他的花的结构,这让我们对他们接下来的表现充满了期待。

第一节课是《土壤里有什么》,杨老师实验准备的相当充分,也动力很多的脑筋,力求将书本上的实验都让学生动手体验,不能学生实验的也进行了演示实验,很详实的安排。筛子的选择也是很出彩的,将土壤成分按直径大小通过筛子一一分出,很直观,学生体会很深。但或许就是太详尽的设计无法在一堂课中呈现,花费了比较长的时间。在一整个试教磨课的过程中,杨望祥老师自己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深深感染了我,他作为东道主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不仅在班级的安排上,时间的安排上,都是充分考虑到我的需求,给我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真的非常感谢他!

第二节课是方琼飞老师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她把观察的侧重点放在了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上我认为是合理的,因为动物的形态结构相较于植物来说确实复杂很多,而且也没有植物观察来的那么直接,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料。我想,是不是在提供资料的同时结合实物展示学生的积极性是不是更高一些呢?

第三节就是我自己的《花、果实和种子》。一堂课下来,基本上都是按原先设计好的在进行,偶尔中间有个小插曲应该还是因为这是第一次上公开课,有些紧张,偶尔会显得比较慌乱。整堂课下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活动的时候因为是每个学生一张学习单,不会出现无事可做的情况,都是认认真真在完成自己的学习单,这是很好的,因为观察活动不仅需要小组共同进行,也需要自己静下来仔细观察,当你静下来观察的时候,你会有更多的发现。不足的地方就是观察是比较充分了但是研讨是很欠缺的,我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太少了,很多时候都是我跟学生在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多了,生生之间的交流就太少了,潜意识里就是我的教学理念还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要让学生有表达的机会,教师在有些时候就是要学会放手,放手让学生去做,放手让学生去说,或许他们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或许他们会说出让你惊喜的观点。这是我以后要多加注意的地方,平时教学中就要注重给学生创造表达交流的机会。

第一次上公开课,这样的过程有些痛苦,但是这样的经历收获很大。(大园小学 胡璐佳)

最后编辑胡璐佳 最后编辑于 2016-11-07 09:55:18
TOP
134#

今天到党湾一小参加教研活动,三节课,很精彩。四个观点报告,很有特点。主要就杨望祥老师的《土壤里有什么》发表几点自己的想法。
杨老师的课,准备充分,实验材料依次呈现,层层递进,有结构的材料为探究降低了难度。其中,最出彩的就是三个筛子,将土壤成分按直径大小通过筛子一一分出,很直观,学生体会很深。
在课堂设计上,杨老师合理设计核心问题,在实验指导时图文结合,通过手绘实验单,有效指导,让学生明确任务,抱着目的去看,一目了然。
还有几个小问题想进行探讨。1.在燃烧土壤实验时,学生观察效果不是很明显,得出的实验结论有些牵强,可以结合实物展台或者小视频来提高有效观察的效率。
2.分层实验中,水还是浑浊的,最细的粘土本来量就特别少,很多都还在水中,分层效果会更加不明显,比较难得出分层这个实验结果,去佐证前面的颗粒大小。
3.实验活动还是较多,有些分散,可以考虑进一步的进行整合,减少小活动,小汇报。

任伯年小学  赵熠

TOP
135#

这次的教学活动在党湾一小展开,三位老师立足于学生观察,结合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教学。其中胡璐佳老师的《花、果实、种子》由四个环节展开:花蕊的构造,授粉,花的发育、种子,整堂课围绕这四个环节展开,内容丰富充实,特点是老师给学生提供了有结构的材料,即百合花,百合花的花蕊大而饱满,观察起来及其简单明了,帮助学生有效探究,但围绕一个花蕊的观察及授粉进行实验导致学生的交流研讨环节受到限制,这方面有待改进;花发育成果实环节视频播放停留时间较短,可以在播放后用图片卡的形式让学生排排序,在排序的过程中进行在梳理内化;总结环节可以将植物的花、果实、种子进行联系,思维更加连贯。                                      (衙前农小   王冬丽)
衙前农小   王冬丽
TOP
136#

因为路上的小意外错过了这次的义蓬之行,非常遗憾。回去后再次仔细了研读了三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杨望祥老师的“”土壤中有什么“”主要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寻找土壤的成分”,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土壤的颗粒,从而分析土壤的成分。通过开展土壤成分的沉积实验帮助学生了解土壤中什么成分也对于分层沉积有一定的认识。第二部分是“土壤和生命”指导孩子了解土壤和生物的生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方老师的课主要通过三个活动展开:1.观察生活在水中和陆地上的植物的根以及生活在陆地不同环境中植物的叶的不同得出它们是适应环境的结果2.通过组织学生对金鱼和鸽子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它们的许多特征。将这些特征与它们生活的环境联系起来,得出它们是为了适应生存的结果3.“它们与什么环境相关联”这是一个拓展性的活动。胡老师的课本课通过细致地观察花的雄蕊、雌蕊,比较百合花的雄蕊和雌蕊,发现花粉容易抖落,雌蕊柱头有粘性,进而思考他们可能具有的功能,初步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云石小学   邵林
TOP
137#

        11.02教研活动在党湾一小开展,很遗憾,由于早上的心理C证面试,所以我错过了两节非常精彩的课,还好欣赏到了胡璐佳老师的《花、果实和种子》。胡老师的课相当精彩,本节课的观察探究活动,胡老师给学生提供非常大朵“百合花”,还提供“锦囊”,学生探究时间充裕,记录详实,整个活动持续了16分钟。学生的观察讨论,教师的有效指导,氛围浓烈。
        当然也有几个问题需要探讨:
        1、学生充分的观察探究活动以后,在研讨交流这个环节,教师占了主导,如果能把交流的时间充分还给学生,让学生的主题地位得到体现就更好了
        2、在本节课的“课堂梳理”这一环节中,由于“果实、种子”形成的视频播放很快,又有许多名词如“胚珠、花粉管”等,学生看完视频以后马上进行梳理难度较大;建议可以给学生提供“传粉——花粉管生长——进入子房——与胚珠结合——形成果实/种子”几个过程的图片先让学生排序,然后根据图片自己先进行梳理描述,然进行汇总,降低难度。
       【闻堰小学    凌华华】
TOP
138#

驱车一个小时到达活动地点,党湾一小。每次科学教研活动,总是精彩满满,收货多多,这次也不例外。上午的三节课都非常精彩,特别是第一节课,《土壤中有什么》,平时我在上这一课的时候关于土壤按照颗粒大小分为砂砾、沙、粉沙、黏土四类这一点很难把握好。今天看到杨老师用了三个筛子很巧妙得把问题解决了,确实让我受教了。下午的四个观点报告,让我在感受精彩的同时,更看到自己的不足。要想优秀的同志学习!
TOP
139#

跨越了大半个萧山,来到了党湾一小。回顾这一天,收获颇丰。
1、杨老师的《土壤中有什么》,实验观察多,对于每个观察都精心准备,尤其是筛子的使用,让学生通过孔的大小,对不同的颗粒有不同的认识,一个十分直观的现象,学生有深刻印象。由于观察多,时间相对就紧促。因此,这方面可能需要观察的整合。
2、方老师的《原来是相互联系的》,对于课本中内容的侧重点处理具有创意,但是实验的设计,对于流线型是否可以减少阻力,一方面,力的大小很难控制,另一方面,水槽过小,水不够深。
3、胡老师的《花、果实和种子》,教师以百合花为观察的对象,效果明显。学生不在是以图片,而是实物。但是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仅仅是一个视频,学生可能有些不懂,到底是什么转化成果实和种子。
                                                                                                                                                                                                                                                                                          


                                                                                                                                                                                                                                                           金山小学倪弯弯
TOP
140#

11月2日,我们共同体的研训活动在党湾一小展开,三位老师分别给我们呈现了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一课。

杨望祥老师执教的《土壤中有什么》,设计活动细致,层层递进,调理清晰,特别是在土壤颗粒大小的观察论证过程中使用了不同孔径的筛子这一工具,让大家都眼前一亮。平时在上这节课时,讲到颗粒大小往往只能呈现图片供学生观察,现在杨老师增加了动手的过程,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且直观的印象。杨老师在科学上严谨认真的态度和细心细致的工作,让十分令人钦佩。

方琼飞老师执教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一课,利用黏土模拟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环境相适应,给学生一个立体的形状概念。若在体验形式上继续琢磨,让流线型减轻阻力的效果更加明显,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

胡璐佳老师执教的《花、果实和种子》一课,给学生的观察材料选取得当,百合花的雄蕊和雌蕊都很明显,十分便于开展观察活动,整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多多。             (劲松小学   邵晨曦)

最后编辑锦绣沙拉酱 最后编辑于 2016-11-03 09:11:32
TOP
141#

今天的教研活动非常精彩,三堂课上的都各自的特色,第一堂课实验很精彩,第二堂课深入浅出,第三堂课学生观察百合花很深入。
        杨望祥老师执教的《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细致,内容层层递进,调理清晰,五个实验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在土壤颗粒大小的观察论证过程中使用了不同孔径的筛子这一工具。平时在上这节课时,讲到颗粒大小往往只能呈现图片供学生观察,现在杨老师增加了动手的过程,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且直观的印象。杨老师在科学上严谨认真的态度和细心细致的工作,让十分令人钦佩。
        方琼飞老师执教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她把观察的侧重点放在了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上。他通过让孩子自己去设计鱼的形状结构,让学生通过实验真真的体会到为什么流线型是在水中受到阻力最小。
        胡璐佳老师执教的《花、果实和种子》一课,给学生准备的实验材料是百合花,我觉得胡老师准备的材料非常的便于学生观察。百合的花比较大,雄蕊、雌蕊也相对比较明显易于学生的观察。整个活动让我受益匪浅。      (湖滨小学   孙超)
TOP
142#

    在党湾一小开展了三堂精彩纷呈的观察实验课,杨望祥老师的《土壤中有什么》一课,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细致、严谨;每个细节处理地都非常到位,不论从设计环节,实验器材的准备还是对学生的指导,令学生整堂课印象深刻,不容遗忘,从肉眼、放大镜的观察;筛子筛;观察沉淀后的土壤知道了颗粒的分层;从观察气泡知道了土壤中有空气;从燃烧土壤闻到的臭味知道土壤中有腐殖质的存在,就因为环节内容充分,学生活动就比较多,导致时间超出不少,是否可以在操作实验中做出取舍,如气泡可以做演示实验或视频播放;燃烧实验做演示实验,讲解筛子孔眼大小的时间花费时间较多,是否可以简略带过;方琼飞老师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在动物与环境相关联中涉及到的实验非常新颖,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出不同种造型的鱼,谁游的远环节可以得出流线型鱼身的重要性,只是细节有待改进,比如如何控制力的作用,如何控制体积的大小等,相比较植物与环境的关联就讲的比较简略,教师主导,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涉及到的三种植物其实在五年级时已经提及了,学生知道他们各自的特征及作用,可以尝试放手;总之从几位教师优秀的课堂中学到了很多,受益匪浅!
TOP
143#

11.2,我参加了在党湾一小开展的小学科学教研活动,三位上课教师的精彩课堂及课后小组的点评讨论,让我收获颇丰。
1.杨望祥老师执教的《土壤中有什么》,课前准备充实,实验设计也有亮点,如用筛子来分类各种土壤,杨老师巧妙的设计了不同直径的筛子来区分土壤,课堂上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获取知识,记忆更加深刻。但是,由于课题实验较多,所以整堂课时间相对紧促,因此,我想对种实验较多的课,是否可以划分各主次,部分简单易懂的实验,可以用微课视频或者教师演示来完成。
2.方琼飞老师执教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一课,课堂设计我觉得非常合理,本节课也可以分为两部分:植物和环境相互关联的,动物合环境相互关联的。方老师简单的讲解了植物方面,分了个主次,我觉得是可行的,因为植物与环境在小学科学中有多次提到,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相对,动物和环境相互关联更加陌生,方老师利用黏土模拟动物的形态结构来证明纺锤体的体型是可以减小阻力的,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这点知识,非常好,值得借鉴。但是,用黏土来模拟小鱼是否合理,可以再考虑下。
TOP
144#

11.2,我参加了在党湾一小开展的小学科学教研活动,三位上课教师的精彩课堂及课后小组的点评讨论,让我收获颇丰。
1.杨望祥老师执教的《土壤中有什么》,课前准备充实,实验设计也有亮点,如用筛子来分类各种土壤,杨老师巧妙的设计了不同直径的筛子来区分土壤,课堂上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获取知识,记忆更加深刻。但是,由于课题实验较多,所以整堂课时间相对紧促,因此,我想对种实验较多的课,是否可以划分各主次,部分简单易懂的实验,可以用微课视频或者教师演示来完成。
2.方琼飞老师执教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一课,课堂设计我觉得非常合理,本节课也可以分为两部分:植物和环境相互关联的,动物合环境相互关联的。方老师简单的讲解了植物方面,分了个主次,我觉得是可行的,因为植物与环境在小学科学中有多次提到,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相对,动物和环境相互关联更加陌生,方老师利用黏土模拟动物的形态结构来证明纺锤体的体型是可以减小阻力的,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这点知识,非常好,值得借鉴。但是,用黏土来模拟小鱼是否合理,可以再考虑下。临浦一小  高青
TOP
145#

        党湾一小的教研活动呈现了3节精彩的课堂,一整天的活动安排的紧凑而充实。课堂围绕着科学论证开展,实验结果力求真实。
        杨望祥老师的《土壤中有什么》共含5个大小实验,语言精练且具有引导性,筛网的使用创意十足,学生可以真实地区分土壤颗粒大小,而不是只限于课本文字内容。有点小小的不足:杨老师后来为学生提供的分层土壤是提前准备的。虽然学生没有对分层土壤和课堂研究的土壤种类产生疑问,围绕着科学论证,个人认为至少有一杯土需要在学生面前现场操作,更具科学性。
        方琼飞老师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在评课时引起了比较大的争议:芭蕉叶的实物呈现和植物各个部位与环境相适应的简单带过。我记得一位退休教师说过,科学要力求证实。学生看着图片上的芭蕉叶,并不能想象它是这么大,如果方老师同时呈现了仙人掌和松针,我想三者对比给予学生的震撼一定不小。我认同方老师对于植物这块内容的简单处理方法,学生在五年级学习了植物这方面的知识。同时,方老师在课堂上稍作提示,学生也很快回忆,这说明他们对于植物还是比较了解的。此外,关于流线型的小实验说明方老师在努力创新和完善,这样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胡璐佳老师执教的《花、果实和种子》上的很顺利,观察材料准备的很用心,学习单的设计也对课堂知识的呈现起到很大作用。花受精后发育成果实的视频对于学生来说似乎难了些,他们脑海中回荡着花粉通过花粉管到达胚珠的动画过程,这显然不是四年级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
        上午的课堂精彩纷呈,下午的讲座也别具风韵。四位老师讲述她们对于观察探究课堂的理解和实施,我受益匪浅。
        科学道路上,前人给予我们的帮助很多,我们要更加奋勇前进。
TOP
146#

本次活动安排了三节观察探究课,观察的主体分别为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在课上他们所表现出的观察和表述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别的。四年级学生观察能力较弱,方法单一,一般都以肉眼观察实物,获得直观体验为主。五年级的学生能力有所提高,能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观察和论证。六年级学生则可以通过回忆和想象来重现观察对象,联想和思辨能力有所发展。下面我就杨望祥老师执教的《土壤中有什么》说说自己的想法:
       1、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这节课中共有五个活动,从简单的肉眼观察、沉水观察,再到复杂的筛子筛选、沉淀分层和加热闻味。学生经历了一整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一维到多维的观察探究过程。学生们可谓是眼、手、鼻、脑并用,观察做获得的信息非常的多。
       2、有话可说,有理可据。五个观察活动下来,学生们有了很多的发现,这让他们有很多话想讲,有很多话敢讲,因为这些发现就是一个个的铁证。
       3、学科交融,科学思辨。数学和科学是相通的,在科学课上经常会出现一些数字的处理和分析,这是对思维和计算能力的一种培养。这堂课上这一点也有所体现。比如杨老师提供给学生们筛孔大小,试着让学生们推断出各类颗粒的直径大小,着其实也是一个科学论证的过程。
        最后,如其他老师所说的,这节课有得也有失,希望杨老师能在活动和时间上有所权衡。哈哈,杨老师的课真的很用心,膜拜一下!
                                                                                                                                                                                                                                                   党湾二小    吴彬
TOP
147#

在党湾一小参加的教研活动非常精彩,收获丰富,三位老师的课都很成功让人印象深刻。杨望祥老师执教的《土壤中有什么》用筛子分类观察代替烧杯分层观察,使学生观察的不仅更加细致深入,体验也是更加深刻,这个观察让学生也是深入内心,就是活动内容太多,总共有5个活动,是不是可以分两节课来进行。方琼飞老师执教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是慢热型,前面对植物的部分平平带过,把重点放在了动物的部分,用一个探究流线型和其他形状在水中的受阻情况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方老师想到了用橡皮泥做模型来进行观察,这个点子实在是太棒了,不过学生在用手推好像很难感知到不同的受阻力度,能不能装上一个推力测力计,测出阻力的力度,这样是不是会更有说服力。胡璐佳老师执教的《花、果实、种子》层层深入,通过对花朵结构的观察活动,雌蕊受粉过程的视频分享,让学生对植物怀孕的过程有深入的认识。新街四小,俞小明
TOP
148#

11月2日参加了党湾一小的教研活动,三节课都非常精彩。第三节胡璐佳老师执教的《花、果实和种子》让我印象深刻,看得出来整体准备很充分,课程设计流畅,唯独教师语言过多,学生探讨环节不够充分。第一节杨望祥老师的《土壤中有什么》中准备了5个实验相对而言过多,一节课有点紧,不过塞子口大小选择这个设计很出彩。第二节方琼飞老师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内容清晰条理顺畅,只是鱼的模拟实验中水过少,黏土做的鱼太重容易沉入水底,与真实鱼差别过大,有一位老师评课时提出可以把拉鱼感受力的大小改成看鱼在长量筒中自由落体的时间作为判断阻力大小的依据我觉得很可取。下午四位老师的观点报告也让我受益良多。      宁围小学   李梦琼
TOP
149#

11月2日参加了党湾一小的科学活动,满满当当的一天,上午是三位老师的精彩课程,下午是各位老师的点评和四位老师的观点报告,总的来说,路途是遥远的,但收获还是颇多的。
下面我就主要来讲讲第一堂课的一些观点吧!1、杨望祥老师执教了《土壤中有什么》,教案设计很完美,学生上课热情很高,在整堂课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杨老师自己网上买来的工具,根据这套网孔不同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们分出沙砾、沙、粉砂和黏土,方便学生们认识土壤成分和结构,由于实验太多,所以在交流环节比较欠缺,能不能将一部分的活动进行整合!
2、课堂最后的珍惜土地资源的引导和情感渗透,非常好,值得学习。

                                                   金山小学   冯水金
TOP
150#

        11月2日参加了党湾一小开展的小学科学教研活动,一上午听取了三位老师的课,各有特点,精彩纷呈。
        第一堂课是由杨望祥老师上的《土壤中有什么》。杨老师上课条理清晰,抑扬顿挫,内容紧凑,安排合理,是一堂很值得我们学习的课。设计的课前游戏活动,让学生根据图猜同学的名字,很好地考察了学生的观察和推断能力,对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很好的提升。在观察土壤颗粒这一活动中,杨老师呈现了各种孔径大小不一的筛子,利用筛子的分层让学生更清楚地观察到土壤颗粒的大小区别,同时筛子的特殊性又使得学生能进一步明确颗粒的大小,用具体的数字来区分开来。这一结构性材料的呈现打破了以往我们教学时只能用放大镜粗略区分大小,对四种颗粒的认识含糊不清。这也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杨老师在这块也花了不少心思。同时杨老师还将这一活动与“将土壤倒入水中”两个活动整合起来,使得后面的研讨环节很充分很有效。由于整堂课活动内容较多,时间上是一个很大的困难,因此在最后的“烧土壤”环节有点赶,现象不是很明显,后面的学生也闻不到什么气味。这是本堂课比较欠缺的地方。                                        湘师实验小学  沈华燕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