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小学科学第二期“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研训专贴 [复制链接]

91#

   2016年05月11日,有幸参加了北干小学的小学科学“生本智慧课堂”的教学研讨,聆听由北干小学的丁燊杭执教《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和下沙景苑小学特级教师 李霞执教的《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丁老师通过丰富的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对生、熟食物的概念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丁老师对教学有自己独具匠心的设计,整堂课节奏明快、层层深入,学生做中学做中悟;而李特老师执教的《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堂课我自己也上过,但是总觉得很难上,讲不清楚,毕竟“电”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只能意会,无法言传,所以讲起来干巴巴的,实验也就是体验体验,但是李特老师从培养学生“实证”意识不说瞎话,讲话凭事实依据的角度通过引导追问激发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思辨,在思辨中学生做到了既协商又不尊重权威,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我扪心自问,自己的课堂缺乏这种质疑和思辨的声音,我很惭愧也很向往,希望今天之后,我也能在这条教学之路上慢慢潜行。【闻堰小学  凌华华】
TOP
92#

        2016年05月11日,有幸参加了北干小学的小学科学“生本智慧课堂”的教学研讨,聆听由北干小学的丁燊杭执教《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和下沙景苑小学特级教师 李霞执教的《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两节课都上得非常精彩,感触颇深。尤其是李老师的课,让人回味无穷,是我听得最为特别的一堂课。李老师从与学生的亲切交谈,互相了解中慢慢地进入课堂。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围绕塑料梳子、玻璃棒、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的带电情况展开,开展学生活动进行探究。李老师把大把的时间花在了学生实验后的交流研讨上,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质疑,争辩,解惑,从中渗透实证意识,要求用证据支持观点。真正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反思自己的课堂,却少有这种教学场景出现,在教学这条道路上我还需要慢慢修炼。
湘师实验小学   沈华燕
TOP
93#

        5月12日的北干小学让我获益良多,两位老师的课都别具特色,给大家展现了新思路、新方法。
        丁老师的《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丁老师精心备课,也准备了很多的实验器材,学生通过有趣的观察活动丰富了自己已有的知识,李特评价说“这是一堂典型的概念生成课”。
       而李老师的《生活中的静电》课堂气氛愉悦,学生在李老师的谆谆善诱下迸射出思维的火花,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科学的课堂旨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而学生的思维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此以往的过程,而这正是在每节课的活动中得以体现。
                                                                                                                                                                                                                                                   临浦一小         高青
TOP
94#

5月12日,我们在北干小学观摩了两节观察探究课,分别是丁燊杭老师执教的《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和李霞老师执教的《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在《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这节课中,丁燊杭老师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的区别,以及对于猪肉从生的到熟的整个动态过程的观察,使学生认识到食物在变熟过程中会伴随发生形态、香味以及营养等的变化,明白生食和熟食各自的好处,并能够根据不同的饮食需要选择合适的吃法。
李霞老师的《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节课则更注重对实验现象的交流讨论,在李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对毛皮摩擦后的玻璃棒能不能带上静电吸引小纸屑各执己见讨论的尤为精彩,让我非常的钦佩。(党湾二小   吴彬)
TOP
95#

5月12日,有幸参加了北干小学的小学科学“生本智慧课堂”的教学研讨,聆听由北干小学的丁燊杭执教《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和下沙景苑小学特级教师 李霞执教的《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丁老师的《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材料准备非常精心,而且实验设计很符合学生认知,操作相对简单易懂,适合中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学生从亲身感受中体会到了食物变熟的变化,并交流了生食与熟食的吃法与优点。
        而李老师的《生活中的静电》课堂氛围活跃,丁老师语文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争相抢答,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很认真地在动脑,无论是课堂设计还是教师语态都非常精彩,让我由衷佩服。(宁围小学 李梦琼)
TOP
96#

5月12日,在参加北干小学的小学科学“生本智慧课堂”的教学研讨过程中,聆听由北干小学的丁燊杭执教《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和下沙景苑小学特级教师 李霞执教的《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两堂课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丁老师驱动问题时借助图片创设情境,将所研究的食物具体化,一步一步带着孩子们食物生吃好还是熟吃好的问题,还让孩子们完整得观察了猪肉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说实话,这个肉煮熟了的过程每个家庭都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过程。可对于孩子们来说,其实是陌生多于熟悉的,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丁老师用一张表格引领孩子们在主要变化的研究上,也给予了一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其中关于肉质软硬的变化,在做菜过程中能注意到的话,肉的味道会好很多。这种孩子们熟悉又陌生的事物最能调动孩子行动的积极性。
李特果然是李特,从课前活动开始,她一直以亦师亦友的身份在课堂中游刃有余。她给了孩子们足够思辩的空间和时间,孩子们在这个课堂里一直是在主动思考的,积极回答的。当他把材料发给孩子们之后,孩子们因为好奇心而忙于动手时,李特没有生气,没有紧张,温和的将孩子们领到课堂的轨道上来。我深感佩服!后来听了李特的讲座,我知道李特刚才为什么能那么淡定自若。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是双边主体,在保证学生学习主体的同时,必要的传授,必要教师主体依然需要。但是在体现教师主体地位时,也要注意一些方式。这对我之前在保证学生主体性地位上困惑给出了新的思考方向。(大同小学    曹高凤)
最后编辑曹高凤 最后编辑于 2016-05-17 08:08:05
TOP
97#

5月12日,在北干小学参加“生本智慧课堂”的教学教研活动,听取了两堂课和一个讲座,如往常一样每一次活动多少都有一点收获,现将自己的收获与想法与大家做一定分享。
一:堂课应该切实关注学生的思维。丁老师在课上准备了四块猪肉,有意思的来了,学生一时想不到四块猪肉有什么用。往常我们的实验一般局限于对比实验只有实验组和对照组,今天为什么有四块猪肉?在这个问题上学生有了自我的思考,真正的对这个实验进行分析,最终解决问题。在李霞老师的课上学生的思维更是既有碰撞又有发展,我想有时科学课并不一定需要吸引眼球的教具(有当然更好),当教师和学生真正为某一个科学问题进行探讨时,精彩自然呈现,就如同李霞老师的课。
二:学生与老师的关系融洽也是上课的保障。在一个陌生的班级上课,老师不了解这一个班级的学生,学生也对老师不熟悉,课要上好就比较困难。老师需要进行一定小活动,和学生有良好的沟通与交流。(长沙小学方佳)
TOP
98#

2016年5月12日,北干小学开展了小学科学“生本智慧课堂”的教学研讨,由北干小学的丁燊杭执教《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和下沙景苑小学特级教师李霞执教的《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给我们带来精彩的观察探究课。两堂课都基于学生为主体,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实践求证,发表想法,进行观点的碰撞与研讨。
      丁老师的课堂以生活中食物作为切入点,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以观察生与熟的马铃薯的区别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从哪些方面观察食物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第二个活动通过学生观察猪肉从生到熟的动态变化过程,使学生认识到食物变熟的过程中,伴随着营养、形态等等的变化。从整堂课的观察与交流中,学生树立健康饮食,合理选择的意识。
        “润物细无声”是李老师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课前与学生亲切友好的互动中,与学生拉近了距离,同时和学生明确了课堂纪律。课堂中以具有针对性提问,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回答,引发思考,勇敢地提出问题,表达思辨后的想法,当学生的交流主题跑偏的时候,李老师不急不躁地用几个小问题把课堂又拉回主题。整堂课李老师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引发学生如同科学家们一样的思辩与研讨,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李老师课后的讲座,从独特的角度揭示了什么是科学素养,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传递-授受教学模式与探究教学模式,让我有了新的认识。(金山小学 范益飞)
TOP
99#

5月12日,我们在北干小学观摩了两节观察探究课,分别是丁燊杭老师执教的《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和李霞老师执教的《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丁老师的4块猪肉,开始我也跟学生一样认为是2块烧熟,2块生的做对比,后来想想这个对照实验没这么简单,3块一起放进去,每隔一分钟出来一块这个观察探究真是满好的。
       14年听过李霞老师一节课,好像是关于生物的,长的像不像啊,遗传那方面的,12号一听她的关于静电的课,还是那么平易近人,让陌生的学生如此跟她亲近,这也许就是特级教师的不同之处吧,学生能在课堂上如此辩论,老师讲的挺少,但是都能很巧妙的衔接。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特级教师上的课不是老师表演,而是学生在表演,太赞了。                                                       新街四小 孙林建
TOP
100#

      5月12日北干小学开展了小学科学“生本智慧课堂”的教学研讨。北干小学的丁燊杭老师执教《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和下沙景苑小学特级教师 李霞执教的《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给参加活动的我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位老师在课堂上都以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设计教学流程,丁老师的课注重的是知识的拓展,李老师的课在于知识习得,虽然两节课的设计不同,但是两位老师都围绕着以生为本,发展思维。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亲历探究活动,巧妙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李老师轻松风趣,贴近学生,流畅的教学是我们值得仿效的。                                                                                                                                                                                                                                                                                                                                 所前二小   丁灿标
最后编辑八爪鱼 最后编辑于 2016-05-15 21:53:13
TOP
101#

        2016年05月11日,参加了北干小学的小学科学“生本智慧课堂”的教学研讨活动,聆听了丁燊杭老师执教的《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和下沙景苑小学特级教师李霞执教的《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丁老师的课设计巧妙,层层深入,步步引导,让学生去探究对生、熟食物的特点,使得学生在生活中如何正确选择生熟食物才是健康。李特老师执教的《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堂课本学期上过,学生对“电”的概念很抽象,上课有很大的难度,但是李特上课比较幽默,让我佩服的是她不断地在培养学生“实证”意识,讲话凭事实依据,不断地激发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思辨,尊重学生的意见,并鼓励学生不断地去求证,真正体现了生本理念。每次参加教研活动,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  ( 萧山朝晖小学   张晓)
TOP
102#

        5月12日在北干小学聆听了丁老师《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以及李霞老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两堂课均以探究为目的,学生自主展开活动,在小组合作中激发探究的乐趣,其中丁老师在课堂中稳健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述说自己喜欢熟吃还是生吃,并说理由,在学生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活动,并让学生自己发现每个步骤的用意,如为什么要准备四片猪肉,一片作为对照,另三片在不同的时间取出,以便观察不同熟的层度猪肉的状态,只是学生比较难想到这一层次,花费时间较多,精细的各种教学准备(如学习单,放猪肉的纸条)让学生在活动中目的性很明确;李霞老师的课更是一种课堂的享受,相信学生也是,已经不再是在各位老师面前的展示,在课堂中老师以及学生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了,每一句话都是一种课外知识的引导,又显得很自然,如在用毛皮摩擦梳子的时候,我们的手心会出汗,这个汗能不能沾到梳子上?可能会影响实验效果,所以要小心,很自然地涉及到了实验中要排除别的因素,每一环节都不是采用教授式教学,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再对问题展开实验,教师只是旁边的聆听者,坐在学生中间聆听着孩子们之间的各种辩论,在同伴们的质疑声中,会让成功的孩子更有成就感,让失败的孩子更有重新出发的斗志。
                                                                                                                                                                                                             萧山盈丰小学       傅美林
TOP
103#

这天其实从星期一就开始期盼,李霞老师的大名在小学科学教育界如雷贯耳。现在终于有机会一睹李老师的风采,很是激动。更有幸的是还能听到李老师执教的课。《生活中的静电》这一课,李老师从引入到授课,每一环都非常精彩,具体过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我真是被李老师的教学魅力所折服。也让我受益匪浅,希望我还有机会再次听李老师的课!
TOP
104#

2016年05月11日,这次我们来到了北干小学参加小学科学“生本智慧课堂”的教学研讨活动,一个上午的时间我们聆听了丁燊杭老师执教的《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和下沙景苑小学特级教师李霞执教的《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尤其是李霞老师执教的《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实际上,静电虽然是生活中常常发生的事情,但是“电”的概念有点抽象,学生对于这概念也相对比较模糊,因此上课有很大的难度,但是特级老师就是特级老师,李老师上课气场非常的足,富有亲和力,上课的语言也比较风趣幽默,每一个孩子都融入到课堂上来。尤其是用实验来证明静电是否存在,不依靠语言和讲授来传授知识,通过学生自己实验,自己探索来获取静电的知识。这样不仅仅教学的效果达到了,而且我相信学生的记忆也会比较深刻,真是比较有收获的一天,不虚此行了。  ( 云石小学   邵林)
TOP
105#

新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和以往一样也是精彩纷呈,收货满满!这次活动第一个亮点是活动地点,任伯年小学,高端大气上档次,让我们山区的老师打开眼界。第二个亮点是今天上课的两位教师都是年轻教师,课都上的非常有特色,这说明我们萧山科学教育正在蓬勃发展,生力军已堪当大任! 第三个亮点是专家讲座非常深刻精彩 ,特别是杭州市教研员徐老师的讲座,深入人心。当然这一切都得益于我们萧山区教研员杨老师的精心组织和安排。套用徐老师的一句话,生活在杭州的科学教师是幸福的!生活在萧山的科学教师更幸福!
TOP
106#

       虽然秋雨绵绵,不便出行,但精彩课堂与专业的讲座皆令我受益匪浅。任伯年小学一行,不虚此行。
       何佳明老师的《我们周围的空气》具有其鲜明的个人特色:
      一、掌控力强,语言精练。
      何老师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好动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纪律性比较差,但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一直保持着高昂的学习积极性,这与他一开始的奖励机制和情景创设是分不开的。此外,在学生发表实验结果时,何老师为学生预设了回答的模式。这对刚接触科学课的三年级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既能够明确学生回答问题的指向性,又能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摒弃脱离主题的闲话。
     二、语言温柔,春风化雨。
     对比自己的课堂,何老师的语速慢、语气缓。对于学生要慢慢诱导,特别是中低端学生。今后在自己的课堂上,我应该放慢语速、重复重难点知识、尽量以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
     三、寻求证据,据理力争。
     科学讲究证据,这一点在何老师的课堂上得到了印证。对于空气的存在讲究证据、空气的特点讲究证据,学生提出观点后也要提供相应的证据,还要就受全班同学的检验。这样的课堂值得我学习,将发言的机会留给学生,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
     不过,当学生通过实验认为水中的气泡就是空气时,我认为教师应该提出这样的证据不能直接证明是空气,应该提出一些辅助信息证明的确是空气。
      正如徐老师所说,我们的课堂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但不能将探究活动流于形式,要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TOP
107#

       昨天参加任伯年小学“深化课程改革”小学科学教研活动,两堂课各自精彩。
       第一堂《原来是相互关联的》在钱星星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植物和动物进行有效观察并表述自己的观点,在观察探究实践中逐渐揭示课堂主题,原来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他们的生存环境相互关联的 。一般上课课题都应在第一时间明确,而这个课比较特殊,在经过了学生一系列的研究之后明确主题,非常符合这节课的特点。
       第二堂《我们周围的空气》何老师利用简单的器材感知空气,从用塑料袋感受,到利用吸管,水槽等材料看到气泡(空气),再到一根香看到空气的流动,将看不到的空气比较形象的呈现出来。整节课没有很明显的环节性,非常自然,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一步一步认识了解空气。课前的魔术更是吸引人的眼球,若是魔术能和课题内容有所联系那将更加完美。(长沙小学方佳)
最后编辑波动的点 最后编辑于 2016-09-29 09:02:03
TOP
108#

        新学期的第一次教研活动“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在任伯年小学顺利开展,开课教师分别是来自东道主任伯年小学的钱星星老师和新塘小学的何佳明老师,两堂课各自演绎了不同的风格。
        《原来是相互关联的》研究的对象是动植物特殊的形态结构,从现象入手,通过引领学生认识不同环境中生活的生物的特殊身体结构,让学生从直观的现象中逐步领悟,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形态结构的生物,才有了多种多样的生物,在学生原有对动植物认识的基础上开展更深入教学,挖掘课本学生更深处的思维,提高学生对生命世界的探究欲望;《我们周围的空气》何老师整堂课涉及动手的地方比较多,让学生在各种感受中了解周围这些看不见摸不着 空气,将无形转化为有形(塑料袋挤压感受空气、利用水槽吸管“看”空气),整堂课自然不拘束。
TOP
109#

          任伯年小学是我的母校,能够去母校与各位老师一起学习、交流,真是感触良多。
     钱星星老师是一位温柔、有耐心的老师,她执教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这一堂课,给学生们带了浮萍、沿阶草、玉米这3种植物,虽然很常见,但学生们可能都没有认真、仔、细深入的观察过它们。但是随着观察的深入和相互的对比,学生们发现了它们在叶和根的形态上出现了巨大的不同,但就这种形态将导致功能上出现什么样的差异呢,老师如果加以引导可能效果会跟好点。而在分析不同环境中的动物时,受到内容的限制不适合将动物带入课堂,这里觉得钱老师准备的鱼和鸽子的轮廓图能帮学生们回忆,但如果出示的是放大的实物图可能更加直观,更能让学生发现各自形态上的特点、功能上的差异以及对环境的适应。
      党湾二小  吴彬
TOP
110#

9月28日,参加本学期第一次研训活动,本次活动研训的主题是深化课程改革”。这次活动听了两位老师的课,分别是任伯年小学钱星星老师的 《原来是相互关联的》和新塘小学何佳明执教《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堂课钱老师先让孩子们实物观察浮萍、沿阶草和玉米,孩子们发现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他们的结构不一样;然后通过文本探究让孩子们知道动物的形态结构也是和生活环境相关联的。第二堂课何老师先让学生思考空气能当礼物吗?找到学生对空气的认识,针对学生的起点来教学,语言风趣,课堂也十分注重证据的论证,用塑料袋找空气的证明,然后在给学生一杯水、吸管等让学生找证据,论观点。何老师巧用学习单,层层深入,学生上课也非常活跃。
赵老师的讲座风格十分风趣,很好的介绍了教学能力比赛的过程和参与人员的辛苦和收获,鼓励我们注重平时的积累。
     徐老师的讲座给我们讲述了《小学科学新课标》的来龙去脉,在讲述中我们明确了课标的方向,也了解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的方向。
TOP
111#

2016学年第一学期的科学教研活动在任伯年小学紧锣密鼓的开始了新的征程,这次活动中,钱星星老师执教的《原来是互相关联的》和何佳明老师执教的《我们周围的空气》,给我们展示了小学科学观察探究课的家常课,课上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地发生碰撞。赵海军老师关于《萧山区小学科学教学能力评比综述》讲座对上学期的能力评比进行了一次回顾,现在想来,的确这次活动对我是受益匪浅,尤其让我自己认识到在教师下水实验方面的欠缺,引起了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的关注。市教研员徐春建老师做的讲座给我们带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新动态,贴近教师的实际情况,贴合学生的综合发展水平,让我回忆起自己的教学中问题时感同身受。新学期,新起点,逐渐累积,形成自己的课程。                       (衙前农小 王冬丽)
TOP
112#

2016.09.28新学期的第一次教研活动“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在任伯年小学顺利开展,开课教师分别是来自东道主任伯年小学的钱星星老师和新塘小学的何佳明老师,两堂课各自演绎了不同的风格。
钱星星老师执教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这一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丰富的实物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有浮萍、沿阶草、玉米这3种植物;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和相互对比,从而发现了它们在叶和根的形态上出现了巨大的不同。后半堂课在分析不同环境中的动物时,受到内容的限制不适合将动物带入课堂,所以更多的是学生的回忆和思辨,钱老师准备的鱼和鸽子的轮廓图能帮学生们回忆,学生每每讲到一点,钱老师就在轮廓图上增添一点,也能让学生发现各自形态上的特点、功能上的差异以及对环境的适应。
何佳明老师执教的《我们周围的空气》利用简单的器材从感知(塑料袋)空气到看到(吸管、水槽、塑料袋)空气,进而通过点燃香看到烟的移动推知空气的流动,将看不到的空气用间接的方式形象得呈现。引导学生按照认知规律一步一步认识了解空气。(闻堰小学   凌华华)
TOP
113#

     2016.09.28新学期的第一次教研活动在任伯年小学,开课教师分别是来自任伯年小学的钱星星老师和新塘小学的何佳明老师,两堂课各自演绎了不同的风格。
    钱星星老师执教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这一堂课,教师通过实物的展示与观察,学生在强烈的实物刺激下能够充分的发现浮萍、沿阶草、玉米这3种植物的特点。得到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但是在动物这一方面也许是因为实物的难以收集,学生完全是在自己的回想中来完成鱼与鸽子的观察,这是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常犯的错误。
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尤其是我们这一门讲究时证的学科。
    何佳明老师执教的《我们周围的空气》利用简单的器材从感知(塑料袋)空气到看到(吸管、水槽、塑料袋)空气,对于空气的观察从证明其存在,到摸起来,看起来,一步一步的加深难度。对于学生常见的问题自己往塑料袋中呼气是 空气吗,也经常纠正学生。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在何老师的引导下,对于科学的好奇心越来越重。而且对于一些学生的问题如空气的弹性、空气摸起来先硬后软,并没有否定他们,而是让学生自己来验证判断。(金山小学倪弯弯)
TOP
114#

2016年9月28日在任伯年小学参加了本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这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来详细回忆何佳明老师展示《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发现获得新知
1、第一个实验提供一个塑料袋,并没有告诉学生实验方法,让学生自己尝试自己的想法发现空气的存在。
2、第二个实验依旧提供三个材料没有告诉学生实验方法,让学生尝试自己的想法看见空气的存在。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课前活动的魔术实验
2、课堂中逐一呈现各种小法宝
三、实验交流形象
1、学生一边展示实验方法一边讲述
2、实验单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
3、采用气泡图总结内容
                                                                                                                                                                                                                                      ——江寺小学  张琴琴
TOP
115#

新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萧山区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专题研训活动”在非常高大上的任伯年小学顺利开展。上午钱星星老师和何佳明老师分别执教了《原来是相互关联的》和《我们周围的空气》。两位老师都上出了自己的特色。
钱老师执教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是一节与生命相关的观察课,应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钱老师从出示三种植物——浮萍、沿阶草、玉米(图片+实物的形式)直入探究主题,请学生选择植物的一个器官(根、茎、叶等),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一下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在汇报交流环节,学生对自己的发现进行阐述,其余学生补充,活动开展得较为顺利。在这一环节,两个学生上台分别讲述了植物叶和根的特点,整个交流环节花了约6分钟时间。个人觉得在交流汇报环节还可以再深入详细一点,比如可以再请学生来说说茎的特点等,让更多的学生有上台展示的机会,让全班学生有一个更强烈的思维碰撞。在由植物引入到动物的观察活动后,钱老师利用鱼和鸽子的轮廓图来让学生回忆并记录,确实在这里要出示实物会有一定的困难,是否可以出示它们的模型来让学生观察,这样会不会更直观一点呢,这仅仅是个人的一点想法。
                                         湘师实验小学   沈华燕
TOP
116#

    9月28日,伴着一场绵绵秋雨,我们迎来了本学期第一次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专题研训活动。上午两位老师执教的课各有特色,让我获益良多。
    钱星星老师执教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一课,通过实物观察了解不同种类植物的结构特点,联系它们各自的生活环境。在观察动物的形态结构时,学生能利用学习单和资料关注到动物身体各个部位的特点,从而将结构和功能相关联。整节课中的观察细致到位,分析条理清晰,为学生学习生物和环境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何佳明老师执教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用神奇的魔术激发出学生最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篇有趣的对话别开生面,将空气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探究过程中,首先用塑料袋感知空气,接着用吸管、水以及塑料袋间接观察空气,两个活动层次分明,引导学生有序探究,在交流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课堂提问有针对性,点评细致入微,因而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常常能迸射出思维的火花。(劲松小学 邵晨曦)
TOP
117#

2016年9月28日有幸在瓜沥的任伯年小学参加了本学期第一次科学教研活动。上午我们听取了两位骨干老师的观察探究为主的课型。钱星星老师执教的《原来是互相关联的》和何佳明老师执教的《我们周围的空气》,给我们展示了小学科学观察探究课的家常课。钱老师通过三种植物——浮萍、沿阶草、玉米(图片+实物的形式)直入探究主题,通过观察为主的方式,开展探究学习,建立动物形态和环境相互影响与联系的模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对于赵海军老师关于《萧山区小学科学教学能力评比综述》讲座对上学期的能力评比进行了一次回顾,一环接着一环,感觉自己在科学教学上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也对于自己以后学习和进步的方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市教研员徐春建老师做的讲座讲得非常得中肯与现实,贴近教师的实际情况,真是感同身受、受益匪浅啊。正如最后的那一句话:新学期,新起点,逐渐累积,形成自己的课程。希望能够每次教研活动,每过一天,每上一堂课,都有自己一点滴的累积,获取进步与成功!(云石小学    邵林)
TOP
118#

2016.9.28 任伯年小学

        第一次驱车一个小时去参加教研活动,够远的,但受益匪浅,不光听到了两节很有启发意义的科学课,也同样感受到了几位专家的高智慧精髓的表达。钱老师的课,有感于她精心准备的材料,很震撼。让学生也能真正从图片转变成实物的实质性观察。何老师的课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他对课行云流水的驾驭,让我折服。这种敬佩源自我上课的老毛病,太啰嗦。我总是感到自己在课上操心太多,没有给学生更多时间说,总是担心他们这样那样没有说到怎么办却把话题扯开,让我没法继续。我还是缺乏总体操控和将学生灵活引导的能力。总之学习了,但是这种深层次的内功真不是一天两天能学会的,得修炼吧。下午有感于徐老师中肯接地气的演讲。让我在学习新课标的同时,也对自己的工作报以诙谐一笑。只能说不断找动力吧,不要止步不前就好。不管做什么,做得再杂,我相信总有耐人寻味的东西,值得学习的精髓。
                                                                      新街四小  孙芳华
TOP
119#

本学期的第一次教研活动,参加之后,收获很多。去年去新街三小听多钱星星老师的环形山一课,这次的课一听,感觉更加流畅,学习气氛更加浓了,学生更加投入了学习中。一个个大的玉米非常震撼,也只有科学课,科学观察课,才有这般实验材料。第二节课是何佳明老师的课,三年级的学生,能被他上课听地这么专注,上课内容也非常流畅,有很多值得我学习。此次教研活动感触很深,新学期,加油~  
                                             (新街四小  孙林建)
TOP
120#

这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在任伯年小学开展,让我赞叹校园美丽的同时也感叹两位老师的教学,一位沉稳内敛,一位活力激情。我想谈谈的是《原来是相互关联的》一课,这课的核心概念是生命科学部分中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我自己在教学中也发现生命科学是很难教的一部分内容,很多核心概念都是需要学生结合自然界中的种种现象去领会去感悟,要透过现象去看本质,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他们往往会看到一些现象,但不会讲这种种现象进行联系,从而发现原来会长成这样子其实都是有原因的。钱老师通过两个活动,让学生观察三种植物,两种动物的形态结构,在联系他们所生活的环境,最后得出原来生物的形态结构和他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第一个植物的观察提供了实物,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也很直观。第二个活动只提供了一个简笔的大图以及课件上的两张小图,相较于前面的活动这个就略显乏味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那么高,但是关键的地方还是都能够观察到的。整堂课简洁明了,思路很清晰。我认为还可以改善的地方是交流研讨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语言组织还可以让这一环节变得更加精彩。,让学生的某些超出预设的观点能发挥更不一样的作用,例如流线型的处理。
教师的设计是死的,但是课堂是活的,学生是灵动的,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表现灵活变动我们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更生动,更有生命力。(大园小学 胡璐佳)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