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桂馨苏湘科韵组:虞相如成长档案 [复制链接]

1#

桂馨苏湘科韵组:虞相如成长档案

姓名:虞相如


所在小组:桂馨苏湘科韵


所在学校:湖南第一师范


所在年级:12级科学教育605班


 


 


 


以一准科学教师的身份,在科学教育扎根,谦虚学习,


多听、多想、多看、多思考。


邮箱:summer811813@163.co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28 20:04:45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虞相如4月15日在浙江小学科学网的研修记录






















时间:


2015年4月15日日星期五晚7:30-9:00


地点:


浙江小学科学网总群:166745060


主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分享与交流


网络主持:


浙江小学科学网张旭老师


嘉宾


及个人简介: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东海小学袁优红(yyhdh2002@163.com):


省特级教师,省课程改革指导组成员,省中小学教材学科审查委员会成员,舟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先后创建了市首届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省级名师网络工作室。曾经荣获全国优质课一等奖等奖项,出版专著《上学生喜欢的科学课——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探索》。她把小学科学教学视作生命的一部分,从大量的课堂原型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提取其中最能体现一般教学规律,再构建有序的经验系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研修内容及心得:


一、如何上学生喜欢的科学课


袁老师以“上学生喜欢的科学课,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为教学座右铭,提出理论指导具体实践活动。如何上学生喜欢的科学课,三个关键词:


1.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把学生休息科学的过程看做是参与一个个有结构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习得发展。


2.自主建构: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


3.科学概念:注重“事实——具体概念——核心概念”推进的学习方式。(在大三上学期的实习期间,我来任教三年级、四年级的科学,在传授概念时,学生难以接受,要么就是当时懂了,印象不深刻,我想也许是我上课的进度或者是教学环节安排的不恰当,后来在学校参与科教赛课时,我的老师告诉我,核心概念最好放在后面讲,最好是先摆现象,再多一些思考,这样学生才会更好的理解。所以,袁老师这个推进学习方式引起了我共鸣,但仍担忧自己能否自然推进,教学环节不显得生硬?)


二、教材四个单元难点交流


    袁老师首先分析了学生学习特点,知识基础,思维方式。(我认为这点非常有必要,因为我对学生的了解不深刻。)再逐次讲解了每个单元的难点,其中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


1.     两只摩擦后带电的气球相互作用,现象不明显,怎么办?


建议:摩擦的丝绸、毛坯用吹风机吹一下,保持干燥;不要用金属的杆子挂气球,用木杆子挂,避免电荷发生转移。


2.《电》单元学习中,学生只关注小灯泡的点亮现象,而不主动思考小灯泡亮起来的原因,电路的理解与分析有问题?


袁老师针对这个问题,恰当准确的总结:“这是课堂感性有余,理性不足的表现。”建议:用“电、电路”的概念来统领活动,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放入灯泡能亮的各种情况中,找到、归纳出或者说出能使小灯泡发亮的共同特征,从而理解简单电路再到理解电工作的原理。(从我实习的经验来看,活动的质量十分重要,我容易走进只动手,不思考或者思考很浅的误区,教学没深度,教重难点显得很牵强,袁老师的话语以及解决办法让我感觉到她课堂和科学精神,还有她身上由于多年实战经验散发的思想的内涵,这让我非常敬佩。)



3.袁老师建议:开设家庭实验室为科学助力,真值得学习!



4.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传递


我印象最深的再袁老师讲解《新的生命》这一章她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传递。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我看来,要做好是非常不容易的,袁老师,采用班级实验室,孵化小鸡,解剖油菜花等各类的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感受生命的伟大。课前,袁老师让同学们带花上课做实验,根据学生乱丢花,大量采花进行了纠正:


每人只能带一朵花,不能到处采花等。


从袁老师的处理方法上,我感受到,袁老师不是为了传播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传播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是在用爱教育孩子!这一点在孵化小鸡,以及解剖未孵化成功的小鸡这一点也有体现,让我非常的佩服!


5.专业知识丰富,将知识融会贯通,促进学生自我建构


袁老师调用学生对植物种子的认知经验来分析动物卵各部名称。分析过程中明白动植物相关的地方,指向“新的生命”主题。


6.教学目标清晰,做好课前功课


在《岩石与矿物》那一章,袁老师介绍了给学生课前预习的书:


《岩石与矿物——全世界500多种岩石与矿物的彩色图鉴》。


也许由于自己并未认真研究过四年级下册教材,所以在此次研修会议上思考并不如想象中深刻,但也收获了很多,袁老师的谈话以及温柔和缓的语气和字里行间的科学精神将继续感染我、激励我走向“得知此事要躬行”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潜行!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虞相如


2015年4月16日星期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28 20:07:49编辑过]

TOP
3#

虞相如同学很积极,赞一个!
TOP
4#

TOP
5#

称赞一个,不愧为大学生,这个整理很到位。
<img src="http://wpa.qq.com/pa?p=1:81346673:7" alt=""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TOP
6#

谢谢老师!
TOP
7#

相如姐,我来支持一下下
TOP
8#

 

桂馨-苏湘科韵组会议记录


                                                     记录人:湖南一师虞相如



















会议时间:


2015年4月20日星期一       20:00——21:00


会议地点:


QQ群:桂馨2组


主持人:


辅导员魏红春老师


与会人员:


桂馨-苏湘科韵组组员


会议内容:


1.  点到、确定例会时间:每周一晚八点;


2.  宣布本月计划:


    (1)参加大组活动并成立小组qq群;


    (2) 组内例会两次(大组合小组活动各一次),并进行会议记录,会上传到我们的专帖和qq群文件;


    (3) 讨论小组计划,并在浙江小学科学网上建立小组专帖和个人成长帖;


    (4) 参加网络研修一到二次,并把研修心得上传到我们的专帖和个人成长帖;


    (5)讨论读书的计划,制定计划,并开展读书活动,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每人写一篇读后感;


    (6)  申报桂馨科学教师培训:四川雅安项目,完成推荐人选;


    (7)以团队的形式申报阅读周活动;


    (8) 组长和宣传员征求组员意见,做一期简报;


3. 总结网络研修情况:


      感想:先发到专题帖,再发个人帖;鼓励积极回帖、顶帖(尽量错开时间);


4. 安排群值班人员:


      周一:杨淑琴&石银芝     


      周二:张玉莹&周翠


      周三:彭文静&熊小婷 


      周四:朱玉洁&肖爱玲


      周五:马颜青&杨淑琴  


      周日:石银芝&虞相如


5.  辅导员魏老师的建议——10天之内的重点:


    (1) 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写:读书笔记一篇;


    (2)  三个同学负责阅读周活动申报;


    (3) 小组合作做一期简报;


6. 讨论小组口号:


    (1)  潜行于科韵之海;砥砺在科友大道;共进!共进!(虞相如)


    (2)  苏湘之行,邀您共游;科学韵律,请您共奏!(朱玉洁)


7. 浙江小学科学论坛“桂馨专版”开通: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18894


8. 散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19 23:06:11编辑过]

TOP
9#

不太喜欢现今某种课堂模式,进入重小组合作轻独立思考的误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4-23 19:24:13编辑过]

TOP
10#

 


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一)


——湖南一师虞相如


summer811813@163.com



      今天是2015年4月23日,我拿到《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这本书时,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时光又将我带回2014年忙碌而又充实的九月,思绪竟一下子不能停了。


     这本由多位名师主要编写的以“评说科学课”为主要内容的书是桂馨奖励给全国科教师范生赛课得奖的同学的,而我因为自身原因,最终于全国比赛无缘,但却以一种特殊的身份站在了全国赛场———在全国百余名专家面前上一堂标准课,我仍清晰的记得那场比赛对我带来的多次的思考和反省,如今,我打开这本书,扑面而至的,是多位名师凝聚多年的教学经验,它们带着时光的清香,一一呈现在我面前,当我与这些文字会面时,引起了很多很多共鸣,我如获至宝。    


     打开书,第一章是专家讲座,主要收录了章鼎儿老师、路培琦、李子平老师的讲座。第一篇讲座是章鼎儿老师《科学探究活动与课堂教学改革》。2014年12月,我有幸听了章鼎儿老师的讲座,打开当时的笔记本,发现讲座的讲稿及图表等所有内容均收录在这本书里,真是本十足的好书啊!比我的笔记完整多了!


     仍记得讲座开始时,章鼎儿老师通过向我们出示图表:《小学科学课程25年间的名称沿革与周课时设置变化》、以及分析美国社会对每一个人提出的科学素养要求等,告诉我们小学科学是一门迅猛发展的课程。要想学生喜欢上科学课,首先教师要喜欢科学课,所以,作为未来的准科学教师,我们更应该对我们的专业满怀信心与憧憬,更应该意识到科学素养的发展对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有多么重大。


    一位台湾的校长曾经说过一段话:


     “世界变化之快前所未有,


      我们的孩子以后要做什么?


      他们以后要做的事情还没有出现。


      我们的孩子以后会碰到什么问题?


      他们要面临的问题现在还没有发生。


      孩子们以后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和工具呢?


      他们使用的方法和工具还没有出现。


      那么,我们现在应该给孩子们什么?”


     这段话引起了我的震撼和深思,章鼎儿老师认为,科学课堂教学改革是新一代科学教师必须经历与完成的任务。那,我们为什么要改革?因为我们目前教一点方法、教一点知识,针对的是当前知识问题的方法,当前还是有用的,那么未来呢?由此可见,改革尤为重要。改革是任务艰巨的,因为我们要改的正是那种又苦又累、效率低、效果差的教学过程。“对改革的认识、认识的改革。、对改革的尝试”是章老师的三点建议,其中,最核心的还是对学生的认识、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认识。毕竟,科学课的科学素养目标是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达成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承担不了科学素养的培养任务。


     科学课堂的改革是无处不在的,就连举手发言等都是可以改革的、也是需要改革的。章老师改革了学生发言以及倾听的方法,让前排的学生发言转过身对着全班说,体现人之间的尊重;在课堂中,他宣布“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家可以举手表示要发言,但老师不一定点举手的同学回答,也可能请不举手的同学説。”,这样提高了学生对问题思考的参与度、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口号。我见过一些没实习过同学上课,常有背课,背词、演课的现象,他们眼里没有学生,也不能感觉到亲和与爱,这是我以前常有的毛病,后来经过一个半月的任教三四年级的科学课后得到了改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说教师进行放羊式教学,而是说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控制课堂的节奏上,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切忌乱、吵、等,“以控制材料的方法控制课堂观察实验活动进程,控制课的节奏”。


     “生活处处即观察,课堂处处即观察”,这句话在章老师的课堂上有了明显的体现,他总结道: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是以研究为基础的。比如,他在意识到学生会认读、默写“瓢虫”二字而不知瓢虫为何物,对这一动物知之甚少时,他就思考:要认识到孩子们的学习障碍,学习特点,主体学习特点的需求等等。老师的这种时时研究、思考的科学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也许这样的专注正是他成为名师与其他教师不同的原因之一吧。


     回到说“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上”,那教师是什么呢?教师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最主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教师自身定位、对教材的定位也是十分重要的。“不是每节课都要写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吗?要求教师写教学目标,不就是赋予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权利嘛。实际上只有教师自己订制教学目标,我们才有可能设计与实施切切实实的符合学生发展实际、发展需求的科学课。”这句话,平凡质朴容易理解,但又透露着章老师的厚积薄发,让我十分佩服。


     什么是探究,什么是科学教育,读了今天的书,我受益匪浅。关上书本,望着毫无星星的夜空,对科教的爱又深了一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28 20:07:07编辑过]

TOP
11#

相如姐写的东西就是棒
TOP
12#

教师所教给学生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将来他们能运用新技术去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也是STEM教育的出发点。相如,加油!
TOP
13#

爱玲     我们一起加油!以下是引用肖爱玲在2015-4-23 21:38:00的发言:
教师所教给学生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将来他们能运用新技术去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也是STEM教育的出发点。相如,加油!

TOP
14#

桂馨-苏湘科韵组会议记录


                                    记录人:湖南一师虞相如




















时间:


2015年4月27日星期一20:00


地点:


QQ群:桂馨2组


主持人:


杨淑琴


人员:


桂馨-苏湘科韵组组员


会议内容:


1.  点到;


2. 专帖论坛建设情况:


      7人发帖:石银芝一次;虞相如一次;周翠一次;熊小婷一次;肖爱玲一次;朱玉洁一次;彭文静两次;


3. 读书情况交流,检查上周关于看书和写读书笔记的计划;


4. 群值班需要加强:


     表扬肖爱玲、石银芝


5. 小组专贴不够积极,个人专贴更少;


6. 张玉莹负责的第一期简报抓紧发给魏老师(最迟429日前),共同策划:石银芝,其他同学积极投稿;


7.每人在430日前写一篇读书笔记发到专贴,内容围绕《走向探究的科学课》;


8. 做会议记录可以用固定模板,命名:桂馨-苏湘科韵小组会议记录20150427(日期);


9. 散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4-27 21:01:27编辑过]

TOP
15#

“不是每节课都要写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吗?要求教师写教学目标,不就是赋予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权利嘛。实际上只有教师自己订制教学目标,我们才有可能设计与实施切切实实的符合学生发展实际、发展需求的科学课。”这个观很赞!
TOP
16#

教师的权力不应该以学生的权利作为代价,一个教师最大的幸福该是培养出自己崇拜的学生

TOP
17#

 知识宝贵之处在于会用,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的低效率。像现在还是有科学课停留在识记和练习上,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压制了。在出道岗位时,有老师建议手写教学设计,这样整体把握的就好些。
大家好,我是来自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科学教育专业13级的马颜青。我为桂馨2组代言
TOP
18#

         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2015年的5月,几乎所有人都忙得焦头烂额,整个一师被评估折腾的每个人都绷紧了神经,学生干部做材料,查寝的频率更是高的惊人,(可我并不觉得有什么用,大家等我们一查完就把塞满了物品要炸掉的柜子打开)在这样忙碌的五月,似乎很多事等待着我的决定。 专业汇报演出在大三举行,科教四个班、心理学两个班,学院领导居然让我们六个班合办专业汇报演出,科教专业还要做好科普展览,也不知道领导的脑子里面是怎么想的,心理学和科学教育,有什么好合办一场晚会的呢?别人都是一个专业一场晚会呢!


         在这个女多男极少的一师,竞选女主持成了一件“过关斩将”的事。今晚,将要进行专业汇报演出主持人的选拔,距离主持人选拔还有两个小时,我仍旧在犹豫,到底要不要去呢?我问了问杨淑琴:“我到底去不去呢?去了没选上多浪费时间!”结果她的话惊醒了我,也给了我力量:“当然要去,你一定能选的上,主持过那么多比赛、会议,有经验,嗓子又好!就算没选上又咋地?学到东西才是你赚了!” 我仔细的斟酌了一番,临时在网上看了一段词,心想着临时考验与串词我也可以处理得好,给自己一点积极暗示,两分钟抹了个淡妆,换上裙子,踩双十厘米的高跟就出门了。


         比完之后,我告诉自己,不管结果如何,不要太在意,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有所得就好。 晚上十点,好消息来到。太注重结果心会累,摆正心态,注重过程,积极地,前进,自然就有好结果。


       “你只需要负责精彩,上天自有安排!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19 20:47:03编辑过]

TOP
19#

期待相如姐专业汇演的表现
TOP
20#

                                        微型课:《空气能否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执教:湖南一师虞相如
【教材简析】
《空气能否热胀冷缩》教学片断选自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节。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热如何产生及传递、液体的热胀冷缩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引导学生积极观察生活现象、主动设计和参与实验,让学生理解空气存在热胀冷缩的性质,并能比较空气和水热胀冷缩的区别,为后续的探索金属的热胀冷缩打下基础。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导入部分从科学史上简单而典型的案例出发,通过展示科学史上科学家的研究装置,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探究以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现象想问题,极大程度的地调动了学生观察科学现象的兴趣。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和“科学探究的核心地位”,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自主选择多种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对问题进行思考、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以“不同实验能证明相同性质”的现象为学生建立“科学经得起推敲”的意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认识到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利用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小组合作设计实验并获得证据,验证空气存在热胀冷缩的性质;
利用对比实验展示,知道空气的热胀冷缩比水的热胀冷缩现象更明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列举生活中空气热胀冷缩的例子,鼓励学生积极发现生活中科学;
通过验证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空气存在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简单易收集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探究空气能否热胀冷缩。
 
【教学准备】
1.  教师演示用:
简易空气温度计:大号矿泉水瓶1个、玻璃管1根、红墨水1瓶、烧杯1个;
比较水与空气的热胀冷缩:烧瓶2个、细玻璃管1根、烧杯1个、滴管1根、红墨水1瓶、水槽1个;
2.小组实验用:
A组:烧杯3个、中号矿泉水瓶1个、气球1个,等量热水、冷水、常温水;
B组: 烧杯3个、中号矿泉水瓶1个,等量热水、冷水、常温水;
C组:烧杯1个、烧瓶1个、玻璃管1根、橡皮管1根、橡皮塞1个;
3.学生活动记录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科学史引入、启发学生提问
教师通过展示历史上第一个空气温度计的简易装置,启发学生观察现象后提出问题并引出新课题,即“空气能否热胀冷缩”。
板书:空气能否热胀冷缩
(通过展示科学史上科学家的研究装置,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现象想问题,极大程度的地调动了学生观察科学现象的兴趣。)

二、新课
(一)设计实验,观察现象
由于空气具有看不见、摸不着、无色等性质,所以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很难被直观的观察到,针对这一问题,请同学们设计实验,如何能更直观的验证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
1.教师提供三组不同的实验材料,随机发放给学生。材料共分为三组,学生可发散思维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
A组:烧杯3个、中号矿泉水瓶1个、气球1个,等量热水、冷水、常温水;
B组: 烧杯3个、中号矿泉水瓶1个,等量热水、冷水、常温水;
C组:烧杯1个、烧瓶1个、玻璃管1根、橡皮管1根、橡皮塞1个;
2.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现有的实验材料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学生汇报实验方案。
4.进行实验。实验前,教师提出注意事项,填好探究单;在学生实验期间,教师积极深入小组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5.学生边实验边观察,并进行记录。
 (二)交流表达,得出性质
1.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现象以及本组实验的初步结论。
预测学生汇报


 


                                




















(见附图)

 


 


(科学探究提倡小组合作,实验器材的不同导致了实验方案的多样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同时,课堂趣味性得到增强,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板书:
               空气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                                                    
         受冷        体积缩小

2.教师引导学生总体分析三组实验现象的相似之处。总结科学概念: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对比实验,强化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猜想空气的热胀冷缩和水的热胀冷缩的区别。
学生演示两组对比实验装置,器材为引入时使用的空气温度计2个,其中一个装满水用来做水的热胀冷缩装置,一个保持不变,将两个装置同时放入同一个水槽,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空气的热胀冷缩比水的热胀冷缩要明显。
(四)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教师分享生活中空气热胀冷缩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并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空气热胀冷缩的例子。
1.“飞起来的热水壶塞”;
2. “冬夜变瘪的篮球”
3. “夏日爆胎说”
······
 教师提出问题,空气为什么能够热胀冷缩,我们如何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学生作为家庭作业在网上查阅资料完成小报告。
(科学探究提倡合理利用网络数字资源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自己探究现象后的本质时,学生会思考并回顾本课的探究模式,科学素养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板书设计】

                            空气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                                                    
        受冷        体积缩小 
  
附:
学生实验记录单(三组)    


                                     《空气能否热胀冷缩》A组学生实验记录单


      组    小组成员:                               
























实验器材


烧杯3个、中号矿泉水瓶1个、气球1个,等量热水、冷水、常温水;


 


实验现象


状态


气球的现象


受热时


 


常温时


 


冰水降温时


 


实验结论


 



                                《空气能否热胀冷缩》B组学生实验记录单


      组    小组成员:                                
























实验器材


烧杯3个、中号矿泉水瓶1个,等量热水、冷水、常温水;


 


实验现象


 


状态


矿泉水瓶现象


受热时


 


常温时


 


冰水降温时


 


实验结论


 



                                《空气的热胀冷缩》C组学生实验记录单


      组    小组成员:                               
























实验器材


烧杯1个、烧瓶1个、玻璃管1根、橡皮管1根、橡皮塞1个;


 


实验现象


 


状态


橡皮管端口现象


受热时


 


常温时


 


冰水降温时


   


实验结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19 21:24:59编辑过]

TOP
21#


TOP
22#

今后你一定是个有思考的好老师!
TOP
23#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cxOTEwNw==&mid=206157947&idx=1&sn=919c38a99f55531c1fa98289e188fcdf&scene=5#r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28 19:08:16编辑过]

TOP
24#

 

桂馨苏湘科韵组会议记录


记录人:湖南第一师范虞相如



















会议时间


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20:00-21:00


会议地点


QQ群:桂馨2组


主持人员


杨淑琴


参会人员


魏红春老师、杨淑琴、虞相如、石银芝、朱玉洁、熊小婷、周翠、肖爱玲、彭文静


会议内容


一、点到


二、石银芝总结上周发帖情况:


个人帖:


玉莹,爱玲,银芝,相如,文静,颜青,


小组专帖:银芝,玉莹


辅导员建议:最好弄张表,把检查结果都量化。量化为分数,十个人都清楚自己的分数更好,给十个人一个排名,更有说服力。


三、总结桂馨科学教育交流群网络研修情况


整体不错,杨淑琴能随机应变,主持的还不错,组织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毕竟第一次,但其实可以更好的。通过同学讲解,其实能真正学到的东西不多。模块化还有些僵硬,有些同学的发言不够生动,参与度不高,但是通过这种交流,应该可以让其他小伙伴感受到,我们的线下活动还是很有意义,很丰富的。


建议:可以把自己感兴趣或印象最深的事情说一说,就课说课没啥意思


四:计划:安排一次小组活动


时间及内容:针对走向探究的科学课,大家发言谈谈自己的看法,周四晚8点到九点,可以用文字的形式。每人写500字心得,不得到网上抄袭。


五:本周任务


将近月末,石银芝30号晚交简报,分别给辅导员,王凯、管美艳。负责的简报,大家积极投稿,献计献策,我出一篇。大组活动的心得感受。


2、28号,小组研讨《走向探究的科学课》,29号最迟交稿子到石银芝那里汇总,虞相如负责通知石银芝。


3、群值班效果需要加强,有事要向另一位值班同学说明。


4、安排28号小组活动主持人,会议记录员:肖爱玲,张玉莹。


5、悦读周报名情况:大家需把名单尽快交给管美艳老师。


6、辅导员最近录了课,下月上传至群,大家可积极评课。


7、杨淑琴可投一篇大组活动主持心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11 21:19:45编辑过]

TOP
25#

 

读《科学探究之”器”》


         科学与技术的产物,谓之“器”


——题记。


        读特级教师李子平老师的讲座《科学探究之“器”》,讲座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科学探究活动之中的“器”,第二部分讲上海版《科学与技术》课程中设计的教具和学具。对第一部分有如下感触。


         1.     学科交叉,精彩纷呈;


        测量曲线的长度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复杂,有一组学生利用一根线去测量曲线的长度,再测量拉直的线,得出曲线本身的长度。由此提问“在数学中,什么东西的长度与它的直径有直接关系?”“圆。”李老师利用圆的周长:C=πd这一性质,用纸来做测距仪。


        在测得的结果中,李老师利用了数学上求平均值的办法,保证数据准确,并将数据呈现在坐标图上,并解释“正态分布”的意义。从这个案例中,数学与科学精彩的结合了起来,学科交叉中碰撞的火花,体现的是思维的进步,李老师做的真好!


        2.     讲科学史,知识启发兴趣


        测量风速的仪器叫做“风速计”,李老师提到,他所在的学校曾用“风速计”来做风筝的实验。在讲到这里,李老师讲到了明朝的官员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位航天人,他在一个椅子上绑着两个大风筝,加六十四只火箭,他想点燃火箭飞上天,可惜被摔得粉身碎骨,为纪念万户对航天事业的勇敢探索,月球上有一个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李老师所在的学校也做了风速与风筝起飞的实验,把“器”和活动的案例结合起来,使实验更方便,更科学,实验结果更准确,也让学生们更有兴趣。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中三位大师评说科学课的每一场讲座都值得一读再读,教师们真挚的语言中,体现的是厚积而薄发,令人敬佩。


湖南一师虞相如


2015年5月30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30 0:07:21编辑过]

TOP
26#

 

桂馨-苏湘科韵组会议记录


                                                     记录人:湖南一师虞相如



















会议时间:


  2015年7月27日星期一20:00——21:00


会议地点:


  QQ群:桂馨2组


主持人:


  辅导员魏红春老师


与会人员:


  桂馨-苏湘科韵组组员


会议内容:


1.点到:


   肖爱玲,虞相如,朱玉洁,张玉莹,石银芝,周翠到。马彦青请假。


2.辅导员总结跟帖情况:


(1)跟帖情况排序:


   、肖爱玲 、朱玉洁 ③、石银芝 ④、熊小婷 ⑤、周翠 ⑥、马颜青 ⑦、杨淑琴 ⑧、虞相如 ⑨、张玉莹 ⑩、彭文静;


(2) 小组贴位列前端


(3) 暑假中有更新的有朱玉洁、肖爱玲


(4)个人发帖最多的是朱玉洁(4页);


(5)周翠重新开了阅读周贴


3.暑假作业:
   (1)每人每月个人帖更新三篇,小组帖两篇。
   (2)每人每月两篇读书笔记,围绕《走向探究的科学课》和《科学究竟是什么》。
   (3)围绕阅读周活动投稿,主要是周翠,马颜青等三位同学,至少要一篇高质量文章,提倡每天记日记(阅读周期间)。
   (4)积极参加网络研修。
   (5)每周一例会要开始了,请组长主持,宣传员每周公布跟帖情况,研修三分钟热度的提出批评。


4.简报投稿截止日:7.30


   负责人:周翠


   主题:悦读周


5.散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11 21:19:30编辑过]

TOP
27#

以学生为主体,我们一起加油!
TOP
28#

 

走在蜕变的道路上


-----7月31日研修心得


        每月研修,都带给人思维的碰撞、无尽的回味、深刻的反思。作为准科学教师的教师的我们,又如何实现从大学生到小教师的蜕变?7月31日,袁优红老师以“从师范生到人民教师的美丽蜕变”为主题,利用网络研修这个平台,为我们全面的讲解了我们应该如何一步一步扎实的为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打好基础。


感想之一:懂得热爱,厚积薄发


      这是袁老师第二次给我们做网络研修,第一次研修时她曾说“做孩子们喜欢的科学老师”,首先要让孩子们喜欢科学课,我想落实到我们身上,我们自己要热爱自己的专业,毕竟章鼎儿老师也曾在《走向探究的科学课》中以图表的形式向我们呈现科学教育是多么重要是多么有前景的专业。不论当初因为何种原因选择了这条道路,也应全身心的热爱和投入,因为选择意味着责任。


      热爱,不是一时的热情与激情,而是心系热爱之事,处处留心,在长久平淡的枯燥生活里,将一件事做到极致,厚积而薄发。以这段感想自省和鞭策自己。


感想二:开卷阅读,有迹可循


      科学究竟是什么?即使作为一名准科学教师,我也不能全面、准确的回答这一问题。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当务之急是全面阅读,为科学教学实践集聚助力。本次研修,袁老师为我们推荐了如下阅读书目:《科学究竟是什么?》、《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科学历程》、《教作为探究的科学课》、《科学课程标准》。


      阅读有方法:


     1.     带着问题阅读,


     2.     做好读书笔记,


     3.     联系教学案例的理解分析。


     一步一个脚印的阅读,持之以恒,一定能提升自己的内涵。


感想三:课前五怎样,课后三反思


     袁老师以《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实际流程为例引导我们如何思考设计教学过程,其中,与自己平时设计教学过程的习惯相比,我的不足在于不充分考虑学生的前概念,趣味性不够,课堂衔接不紧密具有跳跃性。


     袁老师的教学设计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感。她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再进行观察与描述、再进行对比实验继续观察和描述,最后总结最溶解的认识,如此进行教学,环环相扣,一步紧跟一步,学生能够全面理解教学内容,在增强动手能力的同时掌握教学内容,在趣味中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以怎样的学习流程来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对学习内容已有怎样的经验?怎样更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怎样让孩子觉得好玩?怎样设计活动链?侧重教材分析,记住这五个怎样,是本次研修中我学到的关于课前要注意的地方。


     一堂课设计好了,上完了,我们也应该思考这节课成功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再教一次怎样设计?


     “无论是课前说课还是课后说课,两者都要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到位,有操作的依据说明,有板有眼,显示出实践后面的理论依据,说明你的设计是有思考的,不是盲目的。”


感想四:学会说课


      叶澜老师对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这样定义:


     1、有意义的课。扎实的、不图热闹;


     2、有效率的课。充实的、有内容;


     3、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


     4、常态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


     5、有待完善的课。真实的、有缺憾的


     说课是对教学设计的依据作解释,应包括教学设计的所有环节,第一说教材,教材的性质特点、教学目标、重难点;第二说教学策略,第三说学法指导,第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新课引入,教学内容的组织、重点的突出方法、难点的突破方式,学生活动的形式和组织,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方式方法,过程性评价和学生达标的检测方案,板书设计。


      此外,说课也不能脱离理论,理论分析应准确、充分,应联系探究、学生主动性、合作交流等来设计课堂,联系专家及同行的点评,避免重复过程、面面俱到,思路不清晰,理论依据不充分、不具体、大而空。


      以上四大感想是本次研修的心得,希望自己活学活用,有所进步,早日实现蜕变。


虞相如


2015年8月1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11 21:20:08编辑过]

TOP
29#

我们见面啦!


——“苏湘科韵”组首次线下交流活动心得


虞相如


      淫雨霏霏,并无朗日,深秋的长沙,我们桂馨二组的成员们迎来了第一次线下交流活动。


      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自20151月始,确定了奖学金第一期培养人员名单,其中,我们桂馨二组由徐州的辅导员魏红春老师带领学习,由9名来自湖南一师的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和1名来自南京晓庄学院已入编的朱玉洁组成。通过长达将近七多个月的线上交流、培养、研修等多样的学习方式,我们终于可以来一次面对面的交流了!


      116日晚,魏老师一行早早到达长沙,117日周六上午,一师实验楼C栋的科学实验室里,黑板上“我们见面了!”几个大字鲜艳醒目,自制的黄绿色调的小组海报美观活力,从各地实习的同学们渐渐到达一师,一个也没少!我们聚在我们围着方桌坐在一起,喝着苦荞茶,聊科学,谈教学,话生活,有说有笑,“团圆”的氛围——浓烈!


一、总结·计划


      继午餐后,充实又紧凑的线下活动在下午两点正式开始。首先同学们就研修及线上培养的个人总结,每个人各抒己见,总结自己的的线上学习情况、实习心得,大家分享了课堂上的“问题学生”、农村科学教学的现状,老教师的学习态度等,魏老师对大家刚参加工作的问题一一耐心解答和交流,便于同学们更好的优化自己的教学和理念。


      在组长与宣传委员述职后,魏老师用每一次参与活动的人员数据和满意度针对每次小组参与活动的质量进行分析和反思,并更新值班制度,交流和讨论今后的计划:1.微课制作;2.实验教具制作;3.寒假读书计划;4.优秀学员评比;5.微信群推送优质资源但等。


      在本阶段的活动中,我们被魏老师的亲切和热情深深的感染了!线上,魏老师对我们严格要求,一丝不苟,除了敬佩,我们曾认为魏老师大抵是严肃的人,今日接触,原来魏老师是这样一个幽默快乐、和蔼亲切的人!


二、分享·交流


      本月,我组选派了三名同学参与湖北襄阳的科学骨干教师培训,她们就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分享,其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肖爱玲同学的分享。她谈到了“5E”教学法,“5E”教学法时美国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模式,教学模式共分为五步,吸引——探究——解释——迁移——评价。肖爱玲同学还分享了一堂课的框架(一节课教师带学生做了多个实验,学生提出:我们的实验现象与气流有关,教师没进行有效回应。)于是,大家对“科学课要不要给学生一个结论?”展开了讨论,有人认为必须给,有人认为可以不给,我的想法是:可以告诉学生什么是气流,实验现象确实与气流有关,但实验现象与气流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教师可以尝试不直接告诉学生,明确概念后,学生自己探究与概念相关的性质为宜。


      她还谈到了白板教学与数据收集,学生试验后将数据直接输入教师电脑,自动生成饼状图、柱状图等更加直观的数据呈现方式,让人不禁感叹学科交叉的魅力,信息技术的魅力。


三位同学的分享绘声绘色,我们这些没有参与培训的同学也仿佛身临其境,收获颇多!


三、学习·讲座


      118日,周日,雨。


    经过了第一天充实线下交流活动,大家怀着一颗期待的心迎来了第二天的活动。早在一月前,魏老师便未雨绸缪,了解我们的需求,制定线下活动的讲座主题。


      1.辅导员讲座一——“上好科学课”的几点思考


      魏老师以“空气占据空间”、“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为课例,启发我们要将科学现象直观化、趣味化,“以儿童为中心”来设计课堂。魏老师强调,在平时加强自己的素养十分重要,多读书,多观察,多做课题多写文章,生活处处是文章。


接着,魏老师与我们分享了她的职业生涯,我们感叹着魏老师一步一个脚印的勤奋,也学习着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老师。


      2.辅导员讲座二——说课的方法和技巧


      本组成员大多为毕业生,魏老师以“师范生迫切需要学习什么”为出发点,开展了关于说课方法与技巧的讲座,魏老师提到“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是说课的实质,先说“怎样教”,再说“为什么这样教”,说课方面,应把握重点,全面思考,如学生的前概念、器材准备等。


      另,还谈到了一些说课的技巧,说课时,语言应具有张力,吸引力,课件字数不宜过多,“直!白!精!妙!”为最佳等。


      3.辅导员讲座三——如何做好科技活动


      对于即将正式参加工作的我们,我们十分关心如何做好科技活动,魏老师与我们分享了徐州市鼓楼区的搭纸桥比赛、自制太阳系轨道、做鸡蛋保护器使从二楼掉下来的鸡蛋完好无损等多样、有趣的科技活动。


      4.朱玉洁讲座——入编前后


      此次朱玉洁的分享令我印象深刻,她谈到了自己如何考编以及刚参加工作的感想,有两句话我印象十分深刻:


      “不是每一次的努力都有收获,但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我们怎么知道这一次的失败不是下一次成功的基石呢?”、“用一片真心待人,换日后的一次机会。”


       接着她分享了对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材的一些见解,谈到了如何开展“动物角”的活动、带领学生制作“站起来的纸鹦鹉”活动等。令人不禁佩服,她的细心与坚韧。


四、惊喜·惊喜


      活动进行一半,湖南一师教育科学学院张平柯院长莅临咱们的活动现场,与魏老师及本组成员交流,张院长对桂馨表示感谢,为科学教育师范生提供了很多的计划、平台。


      本周末,江苏省教研员,“科教男神”——喻伯军老师也在湖南长沙为农村科学教师进行国培,我们幸运的请到了喻老师来到我们的活动现场,喻老师给了我们一些建议,鼓励我们努力钻研、积极进取,并参与了我们的赠书活动。同学们内心激动,收到了很大的鼓舞。


      本次赠书活动分为三步,一赠《小学科学教师专业能力必修》,二赠《走向探究的科学课》书本及光碟,辅导员三赠小组成员《给教师的建议》等其余三本书,我们在组内传阅,备受感动,魏老师真是太用心了!


      本次活动流畅、严谨、充实,浓烈温馨的专业情谊在我们之间蔓延,希望我们携手并进,砥砺潜行!


                                                                                  20151111

TOP
30#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教材】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第 1 课。



【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为“电”,本单元主要探究电流的成因及简单电路的连接。《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该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安排两个教学活动:感知静电、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旨在启发学生思考静电如何产生,理解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理解具备电源、电路时,电荷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会产生电流的科学概念,从而对“电”的本质具有初步认识,这也是后续学习导体与绝缘体、连接电路、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年的科学学习基础,发展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会用感官去观察事物并进行如实的描述。生活中处处是静电现象,四年级的学生也都经历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时,会听到啪啪声;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深入探究静电如何产生,也不能理解什么是电荷、什么是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为什么物体带静电等问题。本节课主讲“静电”,但也讲了“电流”,对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冲击,因为学生常说到的“电”是指电器中的电流,但不知道形成电流需要具备的条件。


【设计理念】


      1.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科学课的教学设计应在科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之间建立联系。本节课中,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学生回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理解什么是静电;同时,通过运用科学道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学生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2.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是《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的要求。本节课中,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经历两次“玩”静电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使学生深度卷入探究性的学习过程。


      3.渗透科学史以及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提供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历史背景,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大有裨益。通过让学生了解公元前7世纪人们发现静电现象,如今人们利用静电为生活服务,发明静电复印机、静电除尘器等仪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静电知识的理解,了解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理解摩擦是产生静电的一种方式。


(2)理解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静电的产生是由于电荷的转移。


(3)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正负电荷相互吸引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利用身边的物品产生静电的活动,知道摩擦可以产生静电。


(2)学生通过观看和分析关于“物体为什么带静电”的Flash动画,理解静电的产生是由于电荷的转移,认识到电荷分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


(3)学生通过制造带静电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现象,从而总结出同种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同时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4)学生通过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掌握科学概念的同时也培养自身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利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得以提升,并学会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重点】


      1.学生通过利用身边物品制造静电,理解摩擦可以产生静电。


      2.物体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当受到外力改变时(例如摩擦),一个物体内正负电荷数量不同,物体显示带电。


【教学难点】


       认识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


【教学准备】


      1.课前准备:在干燥的黑板上画一颗苹果树;


      2.教师演示用器材:苹果形状吹塑剪纸、PPT;


      3.小组实验用器材:橡胶梳子若干、吸管若干、细绳若干、气球若干,毛皮若干、丝绸若干、玻璃棒若干、玻璃丝若干,尺子若干,吹塑纸若干、碎纸屑若干。(提示:还可运用身边的物品,如笔、衣服、头发等。)


【教学流程图】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流程图)


见文末。


【教学过程】


    一、认识静电,“玩”出静电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展示送给学生的见面礼----一颗手绘的苹果树,但苹果树上没有苹果。


设疑:如何将老师做的苹果剪纸回到苹果树上?


学生交流。教师展示自己的方法,将苹果剪纸在头发上摩擦片刻后,轻易贴在了黑板上。


设疑:这是什么现象?


预测:学生指出这是静电现象。


       (若学生不能答出,教师继续演示剪纸与头发摩擦的过程。)


(二)联系生活,初识静电


       学生交流讨论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汇报。


       预测:学生可能举例:


      1. 梳头,头发跟着梳子走;


      2.脱毛衣发出“啪啪啪”的声音,在黑暗中看见火花;


      3.冬天摸门把、金属物有麻麻的感觉;


      4.塑料尺摩擦头发可以吸起轻小的碎纸屑;


      5.干燥的天气,手碰到手时有触电的感觉;... ...


       总结:生活中静电现象随处可见,让“苹果”直接回到黑板上也是静电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为此,我们先来自己制造静电。


(三)亲历探究,“玩”出静电


       教师展示实验器材,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制造静电。


       游戏:“玩”出静电。


       游戏注意事项:


       1.在制造静电后,要检验该物体是否真的带上了静电。认真思考碎纸屑的作用,注意不能将物体按压在碎纸屑上。


       2.大家还可以用身边的材料,比如:用铅笔、衣服、头发等物品制造静电。


      3.填写活动记录表,与同学交流你是怎样“玩”出静电的。


(四)总结汇报,得出规律


      学生汇报制造静电的方法,并交待是否成功吸引碎纸屑。


       预测:


1.将气球和毛皮摩擦,产生静电,吸引碎纸屑;


2.将笔和头发摩擦,产生静电,吸引碎纸屑;


3.将尺子和毛皮摩擦,产生静电,吸引碎纸屑;... ...


总结:生活中有许多静电现象,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早在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塞利斯已经发现用毛织物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某些轻小物体。


二、再“玩”静电,认识电荷及电荷间的作用


(一)激发兴趣,再“玩”静电


       过渡:在刚刚“玩”出静电的活动中,除了发现带静电的物体吸引起碎纸屑的现象,你还玩出了哪些有趣的现象?


       预测:学生可能回答:


1.与头发摩擦过的气球,能够吸引起头发;


2.头发和梳子摩擦过后,头发会跟着梳子走;... ...


3.还玩出了排斥现象。把两个气球在同一个人的头发上摩擦,用绳子挂起来时,两个气球相互排斥。... ...


      设疑:其他人如何玩出排斥现象的?


      学生汇报。


       (若学生没有制造出静电之间的排斥现象,教师演示:在和大家一起“玩”出静电的过程中,老师发现了一大束与毛皮摩擦过的玻璃丝之间相互排斥。)


       游戏:再“玩”静电,制造静电的相互排斥现象。


      游戏注意事项:认真思考细绳的作用,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


     小组汇报如何制造静电的相互排斥现象。


      预测:学生可能回答:


1.两个与同样的头发摩擦过的气球,被细绳悬挂起,相互排斥;


2.将两把与毛皮摩擦过的尺子中的其中一把放在支架上,另外一把拿在手上,两把尺子相互靠近时,相互排斥;


3.将两个与同一个人的头发摩擦过的吸管用细绳近距离悬挂,相互排斥。......


(二)由表及里,引发思考


      总结与设疑:摩擦可以产生静电,带静电的物体,可以吸引起轻巧物体,如碎纸屑;带静电的物体,时而相互吸引,时而相互排斥,这其中的奥秘在何处?


      学生预测,作出假设。


      (若学生不能做出预测,请学生自行阅读书本。)


(三)认识电荷,认识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出示Flash课件:原来物体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例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负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分析:与头发摩擦过的梳子带负电,头发带正电,它们相互吸引;与毛皮摩擦过的气球带负电,两个带负电的气球,它们相互排斥;与丝绸摩擦过得玻璃棒带正电,两个带正电的玻璃棒,它们相互排斥。


       学生预测:同种电荷(同为正电荷或同为负电荷)相互排斥,正负电荷相互吸引。


      小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三、学以致用、了解科学与技术


       交流:静电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益处和危害?为什么油罐车后面都有一个尾巴?高层建筑物上为什么都有一根避雷针?


       科学与技术:通过人类对静电的不断探索和了解,人类利用静电原理为生活服务:1907年美国人乔治˙科特雷尔发明了静电除尘器、1938年美国人切斯特˙卡尔森发明了静电复印机等。


【课后延伸】


       设疑: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静电。但是在带静电的物体中,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同学们可能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电器就是靠电流来维持工作的,那电流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学生预测。


       作业:请学生回家查阅资料,验证自己的假设。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摩擦        电荷转移        吸引轻巧物体


             排           斥    


                   吸引




附录:


1.学生活动记录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11 21:18:51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