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海拾梦·乘风远航——科海远航组员汪佳慧个人成长帖 [复制链接]

11#

    最近在参加师范生技能竞赛,只能报名初中和高中,所以开始恶补初中的课程和书本。所以写了一篇《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大家看看有什么可以提出意见哒~~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第七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讲述的是力和运动的关系这一动力学基础问题。在前面的6节课中已经介绍了运动、运动的形式、力、力的表示方法以及一些常见的力。本节课主要是将前面学习的力和运动加以整合,深入的来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不仅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和加强,也是为今后的物理动力学的学习打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下册的学生,他们在上一学期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但是熟练度还是有所欠缺的,尤其是对实验中控制变量的思想,尚不能够灵活得应用,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相应的问题加以引导。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力和运动的一些基本的概念知识,但对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仍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由于本身所处阶段认知的特点,在抽象思维上仍处于较薄弱的阶段,尤其是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理想实验,对于理想这个概念的理解需要借助抽象思维推理来研究,这对于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能掌握和叙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确认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3)     进一步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2)    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领悟实验加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


(2)  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让学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2、运用实验手段探索力和运动的本质关系;


3、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日常生活的现象。


◆教学难点:


1、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得出科学的观点来代替原有的错误观点;


2、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每个小组准备:斜面、斜面小车、直尺、木板、毛巾、棉布、玻璃板、长方形木块、棋子。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出课题(5分钟)


【撕纸游戏】


猜一猜:


1.一张纸已剪成两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2.现在把纸剪成三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大家不要动手,先猜一猜。


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果呢?怎样解释我们的游戏呢?其实,在我们的游戏中还涉及到一个古老的话题——力和运动:用力撕纸,纸条断开运动起来。运动和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体验古人的探究过程,学习古人的探究方法,进一步理解论述运动和力关系的牛顿第一定律。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有趣的小游戏直接开门见山提出力与运动的关系,引发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实验原理的思考,从而引出本堂课的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二、新课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33分钟)


【引入原有的错误理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3分钟)


1PPT例举三个生活例子:


(1)  窗外的树枝在有风的时候会不停得晃动,当风停止的时候也便停止了晃动;


(2)  用力敲钉子的时候,钉子会往下运动,停止敲的时候钉子就会静止在原处。


(3)  推一下讲台上的粉笔盒,不去推它,它便不动了。


同学们想一下这三个例子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都涉及到力,在有力的作用时物体会运动,停止力的作用时,物体就会停下来。


2.通过大家描述的这些共同点,老师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物体的运动是需要力来维持的,要是没有力的存在物体就不能继续运动下去了。


3.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批判精神。在教师结论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得出物体停止运动是由于受到摩擦阻力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例举生活中常见例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进而自行的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运动的物体会停止运动是因为受到了阻力的作用,因而在课堂上是可以对我提出的错误观点进行相应的反驳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不妥协与权威。但是有部分学生可能会被我所举的例子所迷惑,而跟着我的观点走,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他们也可以学着联系前面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建立新的理论假设: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7分钟)


在学生讨论,提出反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1.老师的理论提出其实是有保障的,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观察的基础上也得出了和老师一样的结论(介绍亚里士多德来巩固自己观点的权威性);


PPT展示亚里士多德的观察实验结果。


2.那么同学们,你们提出这样的结论老师很难信服,你们怎么证明自己的假设呢,摩擦阻力对物体的运动是怎么样的一个关系呢?


3.(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300多年前,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也曾对这个观点提出质疑,我们先来借鉴一下科学家是怎么来设计他的实验的。请看书本106页的实验装置,想一下,这个实验在进行时应该注意什么?


4.同学积极思考,通过多个同学发言,初步得出要统一同一个斜面,同一辆校车等变量;


5.PPT展示实验注意事项;


6. 你预计在这个实验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呢?请将他写在你的记录本上;


7. 以小组为单位,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关于阻力与物体运动关系的初步假设。


(设计意图:在学生提出反驳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支撑自己的观点。通过科学史的引入,使学生初步对科学产生一定程度的怀疑。同时在借鉴科学家实验设计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来掌握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通过以上的讲解,方便了学生的实验操作。)


【实验探究: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10分钟)


学生活动:


1.水平桌面上铺好毛巾,小球从斜面的某一高度滚下,小球在水平桌面上滚动一段距离后停下。记下小球停下的位置。


2.水平桌面上改铺棉布(粗糙程度比毛巾小),控制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滚下,小球在水平桌面上滚动一段距离后停下。记下小球停下的位置。


3.水平桌面上不铺任何东西,控制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滚下,小球在水平桌面上滚动


一段距离后停下。记下小球停下的位置。


教师启发:


1.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与你设想是不是一样?


(设计意图:教学不只是学生的听和老师的讲,而应该是学生亲身参与探究的过程。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增强了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感受激烈讨论的刺激,感受意见被认可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些时候同学间的只言片语比老师的长篇大论更能有用。突破本节的一个重难点。)


★【揭示原理论的错误,新理论的成立,学习牛顿第一定律】(10分钟)


1.各小组都已经完成了实验,那么哪些小组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结论呢?(选取2组学生发言)


2.根据前面两组同学的发言,展示PPT上的表格,学生一起填表。


 





























实验序号


表面材料


(粗糙、较粗糙、较光滑)


阻力大小


(最大、较大、较小)


滑行距离


(最短、较长、更长)


速度变化


(最快、较快、慢)


毛巾


粗糙


最大


最短


最快


棉布


较粗糙


较大


较长


较快


木板


较光滑


较小


更长



 


PPT展示】: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越小,通过的距离越远,运动时间越长速度减小得越慢


3.同学们想一下,根据我们前面的结论,如果假设桌面是完全光滑的,小车会怎么样运动呢?


4300多年前,伽利略,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做了这个实验后,并在实验的基础上推测得出:若物体在运动中不受力的作用,它的速度大小将保持不变。


5.同学们你在做了这个实验后,对伽利略的结论有其他要补充的地方吗?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速度大小不变的是什么运动呢?物体的速度描述除了大小还有哪个方面?它会改变吗?会不会转弯呢?(在同学们的充分思考下,介绍笛卡儿的推论)


6.那同学们再想一下,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只有在小车的身上才会出现呢,如果那个物体原来是就是静止的呢?介绍牛顿得出完整的结论:一切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再次强调点明牛顿第一定律中的重要词语:一切物体,不受外力等。


7PPT展示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学生亲身探究的基础上,采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层层深入,步步逼近,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得靠近最终结论。虽然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得出的,但却是出自同学们自己的口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通过科学史的讲述也使学生了解到了科学理论的得出是需要经过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三.小结知识、巩固反馈、课后布置(5分钟)


【提出问题,引出惯性的概念,为下节课做准备】(5分钟)


1.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原来静止的,将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将保持以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不会停下。


2.     为什么物体在不受外力的作用时,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呢


3.     翻到书本P108页,预习《惯性》的内容,惯性是什么?惯性在我们生活当中又有哪些应用?下一节课我们就针对惯性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


4.     课堂结束。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发言,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通过课外进行预习,使学生提前了解惯性的概念和特点。进一步强化学生 实验能力,引导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科学的能力。)


 


 








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一、力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    改变


二、探究:阻力对小车的影响


光滑阻力距离速度减小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惯性及其应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9 14:09:29编辑过]

TOP
12#

 

芦山没有看到老师的《点亮小灯泡》,所以最近看了叶晓林老师的《点亮小灯泡》一课,在此有些体会和记录写在这里,希望大家能给予指点。也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课堂上的帮助~~


 


 


 


 


《点亮小灯泡》听课记录


教师:叶晓林


 


 


一、导入课堂、引出课题


 


师:我们已经第一次见面了?


生:第一次。


师:第二次了,刚才在台下我故意来看了你们一下,第二次了,中国有句古话,一回生,二回我们就?怎么样?熟了。我姓叶,叫我叶老师就行了,那么今天我过来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堂科学课,我们这门学科的名字非常好听,是吧?科学,好听在这个科学和科学家只有一字之差,那么,你知道有哪些科学家吗?


生1:(踊跃举手)钱学森(恩,两弹一星的元勋)


生2:爱因斯坦(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生3:达尔文(生物学家,很了不起)


生4:诺贝尔(也是非常了不起的科学家)


师:的确,历史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发明了许许多多的物件来造福我们人类,是不是啊?尤其是有些科学家几乎是家喻户晓,像爱因斯坦、钱学森……还有他。认不认识?举手说


【ppt】(展示爱迪生的照片)


生:这是爱迪生。


师:你见过他?


生:没有见过。


师:那你怎么知道他是爱迪生?


生:我猜的。


师:瞎猜?奥,你是瞎猜的,那好像有同学不是瞎猜的。


生1:我曾经在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之科学》里看到过爱迪生的画像。


生2:就是这个点灯是爱迪生发明的。


师:你是根据看到表面的信息然后推想出来的是不是啊?这种推理能力在我们学习科学当中是非常重要的,恭喜你,答对了,他的确是爱迪生,他可是一百多年前的人物啊,大家看看。


【ppt】(展示爱迪生的简介)


师:2000项发明,当之无愧的发明大王,还有他几个月对1600多种材料……,后来又用了两年的时间对6000多种植物……,最后才发明了什么?(点灯)这种科学精神很了不起,是不是啊?(是)今天,我就把这个点灯带来了。



(听课感想:通过学生对科学家的认识,引出科学家爱迪生,再通过爱迪生与灯泡的发明,引出今天的主题:小灯泡。提高了学生自我思考,推想和推理能力。)


 


 


二、引入新课、探索新知


(教师2人一个小灯泡发给学生,同桌两位同学1个小灯泡)


师:小灯泡拿到手,我们的课也就开始了。上课。


【板书】小灯泡


师:两个人一个小灯泡,不过瘾,是吧?最好一个人一个小灯泡,不过我有一个办法,伸出你右手的一个食指,和老师一起来画一个小灯泡,我们这叫画饼充饥啊。画小灯泡的时候一般来说可以先画它下面的金属部分。长方体,嗷,还有螺纹是不是啊?上面还有一个玻璃泡。好,行了没有?


(教师边画边在黑板上画出小灯泡的简易图,学生跟着用手指描)


【ppt】展示小灯泡的图形


师:行了没有?(没有)还要画什么?


生:灯丝


师:嗷,还要画一个灯丝是不是啊,这个灯丝啊架在一个金属架上面,先把金属架画好以后,然后就简单的圈两下表示灯丝,行了嗷?(没有)还没有啊?


生:应该再画一下灯泡最下面的接触电源的地方。


师:嗷,下面有一个凸起的金属部分,恩,好,你观察的非常仔细,如果把它横放过来你会不会画?(会)我们这次加快好不好?一起跟我画。还是画金属部分,螺纹,玻璃泡,金属架,灯丝,还有一个凸起的金属点。好了,会不会画?(会)


 


(听课感想:通过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对小灯泡的描绘,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观察小灯泡、认知小灯泡的结构)


 


 


师:我们说日常生活中这小灯泡干什么的?


生:小灯泡是用来照亮用的。


师:照明用的是不是啊?是用来照明用的,要想点亮这个小灯泡,还需要什么?至少?我们请后面的同学,来。


生:还缺少电源和电池


师:电池就是电源的一种,是不是啊,其实你说的非常好的。比如说干电池,一种携带非常方便的电池,我们来看一看,也一起来画一画。很简单。


【ppt】展示电池的图片


(教师在黑板上指导学生画电池的简易图)


师:画一个什么先?长方形就可以了,行了没有?(没有)还不行,啊,你来说。


生:这个一边是减,一边是加,在加那边有一个凸起来的地方。


师:诶,他观察的真仔细是不是啊?凸起来的,有一个凸起来的地方,像帽子一样,我们就把它叫做铜帽,刚才他也说到了,铜帽这一边是加,表示?(正极)正极!还有一个减(负极),它也有一个名称叫做?(锌筒)恩,是的,非常厉害,还有一点是什么?点亮它至少还需要点什么?


生:导电线


师:对,还需要一根两端去掉外皮的导线,好了,大家看,3样东西都在了,怎么没亮起来啊?还不够啊?


 


(听课感想:指引学生自主对点亮小灯泡所需的材料进行思考,并对电池进行结构的分析,了解小灯泡的结构是此部分教学的重点,尤其是对解剖以后的小灯泡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小灯泡的了解,不知是否要指出凸起的金属点名为锡点?螺纹部分和锡点部分“两点”的着重强调为学生顺利点亮小灯泡和描述电在电路中是如何流动的打好基础。最终得出点亮小灯泡所需的材料为:小灯泡、电池、导线。)


 


 


(教师将三种材料平摆在桌面上)


生:还需要把它们连接起来。


师:对,还需要把它们连接起来,那你会不会连接啊?(会,学生踊跃举手)嗷,这么多同学会,厉害,好的,等一下我们再来连接,在连接之前啊,我们先来想一想接下去该怎么做,该做一些什么。大家从抽屉里拿出活动材料和记录单,先尝试着一个电路,重复两到三次,确认一下到底亮还是不亮,然后再把它记录下来,有一张记录单,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把亮的都做好,然后再做不亮的,不是这么回事情,这里是点亮的图和不亮的图我们可以同步进行,是不是啊?你不能保证一下子就点亮是吧?如果不亮的你就把它记在下面不亮的地方,更加重要的是,我们不求多,但求准确无误。尝试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有多少就记多少种。等一会在做的过程当中呢,我还将请一部分同学的连接呢呈现到黑板上,亮、不亮。好,听到音乐声后停止活动,除了记录单以外呢,其他的材料呢都放回到抽屉内。会做了没有?


【ppt】展示“点亮小灯泡”的活动流程


师:会做了没?需要多少时间?


生:10分钟。


师:这样吧,我们不少于10分钟好不好?(好)


 


(听课感想:教师仔细讲述点亮小灯泡的实验流程,让学生清楚明确所做的实验目的,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环节。)


 


 


三、实验操作、大胆猜测、动手绘图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堂辅导)


师指导:这个不亮,是吧?是的把记录单拿出来就可以了/把它按上去也行,这样就快起来了,是吧?然后再小灯泡放上去/哦!已经有同学点亮了!!赶紧把它记录下来/哦!这种方法非常好!赶紧记录下来。很了不起啊……


师:很多小组都亮了,那有没有更多的方法让它亮?


(教师请学生上台,让学生自己将所得到的亮/不亮的线路展示在黑板上)


 


 


(听课感想: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的想法,给予学生更加方便的连接线路方式,让学生更快、更有兴趣地探索新的连接方式,使整个班级处于一个同步进步的状态。将各种不同的有特色的连接方法展示在黑板上,不仅可以提高大家想要连出不同线路的积极性,也能让短时间连不出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借鉴。也为下一环节做出了铺垫。)


 


 


★(教学用具:带有磁性的纸)


 


(听课感想:是一个具有创新的、直观清晰的教学用具。)


 


【板书】:左板书上方:亮;右板书上方:不亮


 


 


四、比较分类、认识电路


 


师:刚才的13分钟,我发现同学们非常了不起,我已经把一部分的连接方式图呈现在黑板上了,还有更多的同学要举手说,是不是啊?稍微等一等,我们先来看这几幅,这个连接有的请举手,看一下记录单,亮不亮?(亮)同意的嗷。这样的,亮不亮?(亮)举手。好,这样的呢?(亮)诶,这个是第八小组的,也有亮是吧?(亮)这是第六小组的?有没有问题?(没有)这四组都没有问题,还有没有不同连接的?你上来说一下,还有哪些不同连接。



生:把上面的灯泡斜着放。


师:是不是这个灯泡斜着放啊?斜着放的话是放在旁边的这个帽子的帽檐上,这个铜帽旁边的金属部分对不对啊?我知道,很多小组都是这样的,也是怎么样啊?(亮的)亮的,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这个铜帽和旁边金属部分是怎么样的?是不是相连的?所以说也就是和这一部分图是怎么样啊?(一样的)一样的,雷同的是不是啊。



生: 把灯泡放在旁边。


师:把灯泡竖着不要放在中心,放在旁边也会怎么样啊?(亮)其实再仔细观察一下,中心和旁边都是什么做的啊?都是金属做的,所以说道理也是怎样的?(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点亮了到目前为止大致有这样四种对吧?


 


(听课感想:通过提问学生每个连接亮或者不亮,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对线路的连接进行实验,并进行进一步的确认。并让学生自主提出更多的连接方式,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更直观的发现一些线路是相似的。)


 


师:然后再来看不亮,有没有小组类似这样连接的?有的,亮不亮?(不亮),这样的亮不亮?也不亮的。这样连接有没有?亮不亮?有问题要说出来的嗷,不要急着点头。


师:这个连接呢?嗷,有同学说是亮的。(学生讨论)


 


 


(听课感想:提示学生在回答亮与不亮中进行思考,而不是一味的认同,引发学生对某一电路的质疑,是学习科学的一大进步。)


 


师:不要凭着嘴舌争,我们先打个问号再说,对这个是有问题的。下一个,这个不亮的。可能还有许许多多的连接,不亮的有许许多多的连接。我们先放一放再说,先研究了这几个再说。


 


 


五、研究电路、掌握回路


 


师:对以上这些电路连接啊,除了打问号的以外,对其他的几种我们有没有意见啊?


生:没有


师:你们没有意见,它们意见很大。它们意见很大,凭什么相同的材料,你们好亮,我们不亮呢?我们先仔细地来看一看能把小灯泡点亮的这四种装置在连接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后面的男同学。


生:都先把导线的一端连向电池的一节,然后另外一端的导线连在小灯泡的中间。


师:我觉得他这个发现是非常有道理的。我把他这个发现解说一下。他说这些电路连接里面小灯泡都有两个连接点对不对啊?一个是直接和电池相连,(指出四个连接中和电池相连处)还有一个连接点呢?通过导线跟电池的另一节相连,你是不是这个意思啊?都有两个连接点,一个是直接和电池相连,另一个是通过导线跟电池的另一节相连,说的简单一点把这句话,绕来绕去,简单说怎么说?怎么样的连接是亮的?


生:小灯泡的两端分别与电池的两端相连。


师:说的已经是相当相当不错的了,等一下!再改几个字!小灯泡的两端,两端那两端呢?


生: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他自己改的,我觉得要给他鼓鼓掌。(学生鼓掌)


师: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和电池的?


生:正极与负极。


师:对!又改过来了他自己,你觉得自己满不满意啊?改的非常好是不是啊?


生:恩


师:再说一遍,自己也要表扬自己的是不是啊?再说一遍。


生: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分别与电池的正极与负极相连。


师:可能就亮了是不是啊?


生:一定就亮了。


师:说得好。


 


(听课感想:教师通过由繁到简,指导学生,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进步,并给予极大的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全体学生初步明确点亮小灯泡的基本要素: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分别与电池的正极与负极相连。)


 


(教师开始分析不亮的灯泡连接图)


师:那么这里呢?小灯泡它只连了几个连接点啊?(一个)之和正极相连,怪不得不亮了/这里好像是两个连接点连起来了。没有怎么样?没有回到负极。/这里呢?这个好像回去了是吧?没有从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都是从一个连接点出发的。/这个我们待会再说/这个不是两个连接点吧?(也是一个)也是一个连接点,怪不得这个也不亮,啊,原来这样,我们说小灯泡发光其实是哪个部分在发光?


生:我觉得应该是它中间的丝在发光。


师:哇是不是啊,中间的丝在发光,那我们想一想,这两个连接点和这个灯丝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可能会是怎么样的呢?


生:连接点连接到灯丝。


师:两个连接点和灯丝可能是相连的,同不同意?(同意)我有点将信将疑,半信半疑。因为我没看到啊是不是啊?你有没有看到啊?(看到了)你透视啊。看到了?你这个能够看到?那你不是变透视眼了?怎么办?哇,你这个馊主意真行,把它拆了。


 


(听课感想:教师根据学生得出的基本要素,针对不能发亮的线路图进行)


 


(教师发放四人组的拆开的小灯泡)


师:四人组一起看一下,当心啊,来。


(学生们观察拆开后的小灯泡)


师:我们要怎么发现?发现了吗?请你来说


生:就是第一个连接点是连接一个金属架的,第二个连接点是弯过去连接第二个金属架的,然后这两个金属架连接着灯丝,刚好这两个金属是导电的,灯丝是铜的,然后两个热量聚集在灯丝上就发亮了。


师:不是热量,而是电。其实简单说就是灯丝的两端和这两个连接点是怎么样的?(相连的)诶,是相连的,所以与其说是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和电池的正负极相连,说简单点不如说是灯丝的两端和电池的正负极相连,也所以很多时候啊人们会把小灯泡画成这个样子,有没有道理的? (有)有道理,请你把我刚才说的这句话用图表示出来。灯丝的两端和电池的正负极相连,谁来画一画?小灯泡在了,电池在了。


(学生上台画)


 



(听课感想:通过引发学生对灯丝发光部位的思考,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拆开后的小灯泡,慢慢由“小灯泡的两端分别与电池的正极与负极相连”推出“灯丝的两端分别与电池的正负极相连”,并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概念,通过让学生上台画图深刻概念的印象。)


 


师:可不可以?(可以)再仔细看一下,这些图其实就是这一幅图,有同学在说,是不是多了一根导线啊,是不是多了一根导线?要不要紧的多了一根导线?(不要),这根导线无非就是直接相连的地方加了一根是不是啊?这个导线加长拉短一点,直接接触道理是怎么样的?(一样的)道理完全是一样的。


 


(听课感想:为何两根线画出来变一根线了?感觉学生并没有特别听懂。)


 


师:现在我们总算是弄明白了,原来小灯泡亮起来的原因就是怎么样啊?灯丝与电池的正负两极相连,而且这样一连以后我还想问它为啥就亮了呢?打破砂锅问到底。


生:我觉得应该是电池的正极跟负极连到灯丝的两端也就是中心也有了正极和负极的电然后合起来就可以发亮了。


师:这样一来以后,它这条路怎么样啊?通了是不是啊?形成了一条通路,这个电就可以?流过灯丝了是不是啊?科学家还规定了这个电流的方向从正极出发经过灯丝回到负极。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来分析一下左边的电路连接,我把这个(激光笔)交给大家,你来分析一下,电从哪一个地方出发?


(将激光笔交给学生,让学生依次轮流,通过激光笔来指出电路方向)


生:经过金属架到灯丝,然后回到负极。


师:会说吗?(会)话筒往后递。再来说这一副。


师:从哪里出发?(正极出发)经过?(经过金属管到灯丝)金属架(金属架然后再到回到负极)再往后。


生:先从正极,(诶,先从这里,电流从正极流出来了是吧?)经过连接点到金属架,再到灯丝,再从金属架到负极。


生:先从正极到连接点,到金属架再到灯丝,再到金属架,再从金属架回到负极


师:小灯泡就怎么样了?(亮了)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些怎么就不亮了。再往后递。


生:先从正极出发,到灯泡的连接点,怎么了?(走不了)怎么走不了?怎么会走不了?回不来了是吧?回不来了这个时候灯丝中有没有电流啊?(没有)没有电流这个路断开了,像这种情况我们把它叫做?(断路),对,断路,科学上也叫做开路。也可以叫作断路。这个呢?


生:首先正极的电流从连接处到金属架,然后再到灯丝,再到金属架,再下不去了,因为没有连到金属部分


师:没有连到负极,所以说它也属于什么情况?


生:开路/断路。


师:这一个呢?


生:从正极出发,到……


师:到哪里了?到负极去了。这个时候,灯丝中有没有电流流过?(没有)灯丝中没有电流流过是不是啊?这个时候导线中有没有电流流过呢?(有)导线中这个时候是有电流流过的,我们告诉大家,不仅有而且是非常非常大,它会瞬间毁坏我们这个电池,导线还会发热,这个还好,只有1.5V,如果是日光灯,就是220V,马上就会烧起来,发生事故,所以说今天我们做实验不能够用这个电来做,很危险,会发生触电事故,像这种情况,也有个名字(短路)对,像这种情况我们把它叫做“短路”。我们再来分析最后一副。到底是短路还是断路?


生:先从正极出发,然后沿着导线到灯泡的一个连接点,然后它后来继续到负极但还是那个连接点连到负极的。


师:这个因为是金属,所以直接下来了是不是啊?(恩)这个导线中有没有电流?(没有)从正极出发,回到了负极,有没有电流?(有)灯丝中有没有电流(没有)灯丝中没有电流,所以这种情况是属于短路还是开路?(短路/开路)开路也就是断开的,开路也叫断路。它直接回来了,诶,短路,这个电池搞不好要怎么样啊?会爆炸的,会损坏的,会烧坏的。好了,你现在就能够系统得来说一说怎么样来点亮小灯泡吗?其实刚才已经说过了。怎么样才能够点亮小灯泡?


生:从正极出发,通过电线,然后接到灯泡的接触点,然后通过金属架到灯丝,然后再从金属架回到负极。


师:你说的非常详细,说简单点就是把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和电池的正负两极相连,灯丝中就会有?(电流)电流通过,小灯泡就怎么样了?(亮了)


 


 


(听课感想:教师通过让学生依次轮流,一个个用激光笔指出电流的起始点和电流方向,让说的学生包括每一个在听的学生都进行了知识点的多次复习和巩固,让学生对电流方向、电流的起点和终点、电流流经的各部分名称都有了较深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一个完整电路即回路的理解。也找出了不亮的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并通过比较不亮的小灯泡与点亮小灯泡的不同连接,使学生在比较中找到正确连接电路的方法,使“误点”变成“突破点”;同时,短路和断路是学生在点亮小灯泡的过程中极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正确理解短路和断路,有助于学生正确连接点亮小灯泡,通过电池和日光灯的对比,也能增强学生的安全用电常识。建议教师可以在ppt中归纳一下短路和断路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


 


 


六、知识拓展、趣味结束


 


师:刚才叶老师忘记做一件事情了,还有个问号在这里,谁帮大家来解决一下。分析一下。


生:这个从正极到金属架,然后通过电线到负极,它没有经过这个金属架,灯丝里就没有电流,所以它不会亮。


师:嗷,它不会亮,而且它是属于哪一种情况?


生:短路。


师:短路,直接回去了是吧,可以把这个问号划掉了吗?这个也可以擦掉了啊?


师:现在我们也知道怎么来点亮小灯泡了是吧?那最后,我们还是拿出材料,我们一起来点亮小灯泡,我数5下,5,4,3,2,1……亮了吗?


生:亮了。


师:亮了,那今天的课我们就学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


 


 


(听课感想:最后及时解决了学生的疑难问题,也通过一种新颖的方式结束了课堂,让学生在课堂的最后动手、巩固如何来点亮小灯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4 23:09:09编辑过]

TOP
13#

袁优红老师给我们布置了《用水测量时间》的教学设计作业


教导了我们如何写教学设计,并一一为我们每个组员的都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以下是我设计的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用水测量时间》这一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课程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古代的时钟”,第二部分“滴漏实验”。教材中画了三只两种类型的古代水钟图,结合录像及照片,使同学们深入感知古代水钟测量时间的方法。“滴漏实验”是意在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流水既等时又不等时的两个规律,并促使他们思考如何让水流相等以更准确的计时。在活动中充分展开思维进行推断与预测,并进行验证,意识到推测要根据原有的经验与认识,而不是随意的猜想。怎样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通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认识到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主要与孔的大小、水位的高低有关。


◆学情分析


对于生活中常见常用的水,学生并不陌生。在本课中学生将探究水流的另一个特点,学生对时间的测量还是有一种亲切感,尽管学生对其认识不够全面,但是学生有着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欲望。在学生潜意识里,水流的速度具有等时性,如用水来测量时间,应该也具有较高的操作性。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也较强。如何让学生意经历让一个水钟流水从“看似均匀——实际上不均匀——怎样均匀”的探究历程是一个重点。 


◆教学目标


1、 


1、科学概念


(1)    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运动具有等时性;


(2)    水流的速度与水位、孔的大小等条件有关。


(3)    知道古代几种常见的水钟,以及每种水钟的制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经历测量积聚20 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以及20ml40ml60ml积聚所需要的时间的活动过程,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证实水流速度与孔的大小、水位高低的关系;


(2)    利用剪刀、塑料等简单工具和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水钟;


(3)    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作计时工具,以及存在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体验合作学习能提高效率,细致的态度可以减少工作误差;


(2)  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


◆教学重点:


1、水钟计时的原理及设计制作水钟;


2、水的流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等时性的特点;


3、水位不同、孔的小大将影响水的流速;


◆教学难点:


1、水位高低、孔的大小对滴漏速度的影响;


2、控制滴水速度。


3、水钟计时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改进的方法。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准备:铁架台、底部有小孔的漏杯,一个量筒,一个秒表,另外有一个装有100毫升水的烧杯、观察记录表、毛巾。


 


教学过程:


一、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引出课题(3分钟)


1.展示日晷的图片,提问学生日晷的作用、如何计时。


  那么阴雨天的时候,日晷能计时么?(不能计时,太阳没有影子)


2.引出阴雨天或者晚上,古代人是怎么计时的呢?


3.俗话说“光阴似流水”,人们利用光阴与流水间的相似之处制成了计时工具——水钟。(展示水钟图片)古人在制作水钟时考虑了哪些因素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与古人一起了解流水的特点,用水测量时间。


4.板书:《用水测量时间》。


(设计意图:在上一节课,学生学习了日晷用光影来计时,但是黑暗或者阴雨天的时候如何来计时呢?通过回顾和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在这节课,将让学生学习到新的时间测量方式。并让学生们提前感知了流水与时间的关系。)


二、  新课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32分钟)


【展示古代的水钟】(2分钟)


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像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PPT展示图片。


1)“泄水型”水钟:容器内的水面随水的流出而下降,从而告诉我们过去了多少时间。


2)“受水型”水钟:容器内的浮标会随着水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


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


(设计思路:用古代水钟的视频资料和图片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欣赏小录像,引发了学生对流水能进行计时的原认知,古人可能也就是观察到自然界流水的规律而得到原型启发的。)


★【滴漏实验】(30分钟)


(一)测量水钟积聚2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13分钟)


1.介绍实验器材。


支架上有一个底部有小孔的漏杯,一个量筒,一个秒表,另外有一个装有100毫升水的烧杯。我们要测量积聚2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讨论一下做实验该如何分工呢?


2.小组讨论:


1)小组内怎么分工? 


PPT】注意事项:


1.玻璃仪器轻拿轻放。  


2.仔细操作尽量减小误差。


3.水不要洒在桌子上。  


4.组员分工合作。(要有记录员、计时员、操作员、观察员)


2)讨论:怎样可以使我们的测量实验更准确呢?


操作员:漏杯中怎么倒水?倒多少呢?(手指抵住漏孔)什么时候可以移开手指?(PPT出示提示1:堵住小孔,一次性加入100毫升水)


计时员:什么时候喊开始?你喊了开始以后,哪些人要马上响应,分别做什么?(出示提示2:计时员发令,操作员放水、计时员计时同时开始)你的任务完成了没有?还要做什么?


观察员:观察量筒内的水位要怎么操作才是科学的方法?(出示提示3:观察水量时,视线要与液体凹面相平)什么时候喊到?喊到以后,其他人要做什么?(出示提示4:积聚到20毫升时,喊到,计时员停表、计时)


这些都是实验操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获取数据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记录员计时要注意什么?(出示提示5:记录时间精确到秒(保留整数))(出示提示6:测量3次,取平均值)


所以一次实验做完了,控制员可以堵住洞口,再把量筒里的水全部倒入漏杯中,恢复100ml的水量,计时员要把秒表归零,等待下一次实验的指令。


等三次实验全部结束,就把烧杯放在漏杯的下面,让水全部回到烧杯里。


PPT】友情提醒:


1)操作员:堵住小孔,一次性加入100毫升水;


2)计时员:发令,操作员放水、计时员计时同时开始;


3)观察员:观察水量时,视线要与液体凹面相平;


4)观察员:积聚到20毫升时,喊到,计时员停表、计时;


5)记录员:记录时间精确到秒(保留整数);


6)测量3次,取平均值。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请各个小组将实验数据写在记录表中。


           实验一: 测量积聚20毫升水需要的时间     第()小组




















水量


第一次测量(秒)


第二次测量(秒)


第三次测量(秒)


平均时间(秒)


20ml


 


 


 


 


我们的发现


(1)   同一个小组的数据有什么特点?说明什么?


 


 


(2)   不同小组之间的数据有什么特点?这是什么原因呢?


 


 


4.师生交流汇报:通过实验记录表,有什么发现?


1)同一个小组的数据有什么特点?说明什么?(同一小组中,所用的时间差不多)


2)不同小组之间的数据有什么特点?这是什么原因呢?(不同小组,所用的时间不同)(孔的大小会影响测量时间)


(设计意图:将课本中的聚集100ml转为聚集20ml,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测量的时间,也可以保留20ml所需时间的数据,为下一个实验做出铺垫,增强实验数据的真实性。由于水具有表面张力,在一个容器里,完全流完20毫升的水是比较困难的,在教学中,学生不但没有建构起水的运动具有等时性的观念,反而是形成了水的运动是不等时的的观念。我的改进是:在容器里盛100毫升的水量即多于20毫升的相同水位的水,通过积聚20毫升水的时间的活动,这样,就比较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重复三次实验测量相同条件下流20毫升水所需时间,发现流水具有等时性。)


(二)水钟积聚204060毫升水各需要多少时间?(17分钟)


1.同学们,按照你们小组的装置,推测一下,水钟积聚4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呢?60毫升呢?小组里商量一下,把预测的数据填到表中。


我们刚才观察了古人的“泄水型”水钟,你是怎么想的?我们的推测数据和实际测量是不是一致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二次实验除了刚才讲的那些注意点之外,有没有特别要注意的地方?能不能一次实验,连续获取三个数据。


2.交流


1)往漏杯里一次性加入150毫升水。(提示1:同样加入150毫升水)


2)当量筒内的水达到20毫升时,要不要停止计时?要不要按住出水口?为什么?你们说哪一种方法好?(提示234


PPT】出示提示:


1)同样加入150毫升水;


2)水积聚到20毫升时,不停表,报时;


3)水积聚到40毫升时,不停表,报时;


4)水积聚到60毫升时,停表,计时;


5)测量3次,取平均值。


3.各小组汇报数据,教师指导学生将数据填入记录表;


      实验二:测量积聚204060毫升水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第()小组




































水量


推测(秒)


第一次测量(秒)


第二次测量(秒)


第三次测量(秒)


平均值


20毫升


40毫升


60毫升


 


 


 


 


 


我们的发现


 


 


 


1)观察记录表,积聚20毫升水、40毫升水、60毫升水,所用的时间,和我们预测的时间一样吗?每个小组都不一样吗?


2)再仔细看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跟估测比较,是快了还是慢了?为什么会出现全班的实验结果和推测都不一样,而且都是变快了?


3)你觉得这可能和什么有关系?   (水位高低不同、水从瓶子里流出来的速度是不均匀的……)


同学们同意他的观点吗?我们来看一个小实验:


4)【播放小视频】:两个一样的塑料瓶,在相同位置,用工字钉扎一个大小相同的孔。往瓶子里分别倒入半瓶、和大半瓶的水,同时拔下工字钉,我们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水位高的瓶子,流出来的水流急)。


这个实验说明水流的快慢确实与水位的高低有关系,水位高,水流出速度快,所以开始的20毫升用的时间比较短。


【板书】:水位 →水压水流出速度


          水位 →水压水流出速度


5)那么,怎样使这个水钟的流水速度均匀呢?(生:不断加水


【小结】:用水计时需要:保持水位的相同,要不停的补水,如果水多了就要把水泄出去。


(设计思路:根据100毫升的水推测和验证10毫升、50毫升的水所需时间,我将测量点改为20毫升、40毫升、60毫升,使数据更加直观,也增加了数据的准确性,便于学生推测、计算和分析。通过结合古人设计的泄水型水钟,推测需要多少时间。在活动中,学生展开思维,并用实验验证,水不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滴,流水是不均匀的,并形成统一认识:流水速度与水位高低有关。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现了与古人同样发现的问题,在这样的装置中,水流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的,从而让学生想办法,也是与古人同样的办法—让水位保持相同,即不断加水,解决了先快后慢这个问题,最终设计制作了其中一种水钟。也直接导向下一节课“制作水钟”。)


三.延伸拓展、巩固反馈、课后布置(5分钟)


【展示古代的水钟】(3分钟)


1. 我们再来看看古代的水钟


1)泄水型水钟,它有没有加水,那它怎么来计时?克服流水先快后慢,越来越慢的特点呢?刻度随着流速的变化而变化,不均匀,先密后疏,还是先疏后密。


2加水孔与泄水孔,保持水位不变


(设计意图:通过研究了滴漏实验,掌握了滴漏的特点,从而引导学生更加深入认识“泄水型”水钟和“受水型”水钟的特点。从而来修正原认知,认识到泄水型水钟的时间刻度是上宽下窄不均匀的)


【课外延伸:鼓励学生研究制作水钟】(2分钟)


如果让你设计一个每分钟滴60滴水的水钟,能行吗?我们回家以后自己来试一试,好吗?下节课我们再来继续研究水钟。


 







板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


古代的水钟:受水型、泄水型


  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 孔的大小


{ 水位高低:{水位 →水压水流出速度


{水位 →水压水流出速度


  流速均匀?不断加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9 14:26:47编辑过]

TOP
14#

  如何在课堂中来表扬学生呢?


 


表扬,是教师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手段,老师大多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养成社会所期望的良好行为习惯。然而,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表扬的效果并不一样,甚至会适得其反,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运用的表扬方式不同。那么,应该如何表扬孩子呢?


一、忌随意廉价表扬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表扬更是如此,“不错”“真棒”等随意而廉价的表扬,怎么能够点燃学生心中学习的激情与创造的火焰呢?表扬要发自教师内心,要有影响力和感染力。


二、忌无行为的表扬


    表扬的目的是强化学生好的行为,而不是学生本身。因此,表扬要从学生的行为出发,切忌无行为指向的表扬。如:“你是个会倾听的孩子”和“你真棒”同样是表扬学生,不同的是前者指向“倾听”这个行为,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因为“会倾听”而受到表扬,从而强化了学生“会倾听”这一行为。数学课上我们总会表扬学生“你真聪明”,这样的表扬其实是对学生的误导,难道没有找到规律的学生就是笨吗?如果我们把“你真聪明”换成“看来学会认真观察和勤于思考,的确能让人变的更聪明”这就让表扬有了针对性,学生也能在老师的表扬的指引下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三、忌有失公平的表扬。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老师会表扬被点到发言的学生。是否举了手却没有机会发言的学生就一定做的比较差呢?显然不是。看来这种方式的表扬对其他同学来说是不公平的,同样,小学学习后我们不能只表扬代表小组发言的学生,因为他的汇报包含这小组种每个同学的努力,像这样的情况,一句“我很欣赏你们小组的想法”比“你的想法很棒”要更公平、更准确、更有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17 17:14:00编辑过]

TOP
15#

 

5.15阮翔老师五下科学疑难问题略谈有感


又到了每月十五的网络研修。这一次是阮老师的五下科学疑难问题略谈,很喜欢阮老师可爱直率的性格。重复看了几次视频之后感触颇多。现将自己的感想和反思整理如下:


一、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


五下的学生的现有认知发展水平是怎样的?他们已经学习了两年的科学,对科学课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定的科学学习方法和科学知识。但是不同的学生的能力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五下的内容分为以下四个单元:《沉与浮》、《热》、《时间的测量》、《地球的运动》。


二、沉与浮、热、时间的测量单元


沉与浮单元是一个从观察沉浮现象→研究沉浮规律→探索沉浮的原因的过程。五年级的学生在面对大小和轻重这两个变量时会有一定的前概念偏差,会有一些学生认为轻的物体就会浮,重的物体就会沉。所以我认为我们需要合理地选择教学材料,控制变量,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是无关的。


另外,材料也是课堂中的一个重点。我们可以在淘宝上购置一些便宜、方面的教学材料。变相的去思考和制作一些方便学生理解和使用的教学工具,同时,如何解决课堂中一些原有的教学材料不方便的问题,比如购置油性的橡皮泥来巧妙解决橡皮泥遇水会化问题、从拉的弹簧计变为压的弹簧计、溢水杯、粘火柴演示传热变为简单的蜡环,温变油墨……


时间的测量单元根据人类计时工具的发展史来编写教材。同时也是人类认识时间的简史。


三、地球的运动单元


整个单元通过研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课堂的能力就是去发散学生的思维,不要去质疑学生的想法,只要学生有证据能证明,就要给学生更多的信心和鼓励去支持他们,然后再慢慢的再去解释和排除孩子们的错误方法。


不要怀着正确的结论不肯放手,老师心里是没有结论的,结论是孩子们自己研究出来的。只要学生们的证据证明他们的结论是正确的,这就是他们的研究结论。同时,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需要考虑是材料出的问题还是方法出的问题。给予正确的材料和方法,不要把心中的结论过早的交给孩子们,真正做到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


    同时,在备课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难的课程时我们可以适当的降低难度,让学生去理解一些简单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知识,我们不追求深入,而是要追求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由深入浅地去教授知识。


四、终身学习,拒绝平庸。


    阮老师的课让我发现了课堂当中的多种可变动性和可塑性,课堂是学生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给予学生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有更多的学习体验。长路漫漫,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将所学的知识和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再通过课堂展现给每一位我的学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19 0:08:54编辑过]

TOP
16#

5.16日,我们桂馨科海远航第六小组进行了第三次全体会议,


现将会议结果整理如下:


 


 


 


 


4月——5月工作总结


1.教学设计——《用水测量时间》,格式规范,这个全部同学完成,教学设计书写规范。


2.理论学习:


汪佳慧:最近在参加师范生技能竞赛,理论学习上一直在进行初中课程的七年级到九年级书本熟知。进行每一课程的教学设计、ppt的撰写、即席演讲的准备以及模拟上课的演练。


张巧巧


1.《走向科学探究的科学课》这本书在网上订了很久都没到,所以现在是在桂馨定的,还没有看过
2.
《科学课》没到,也没有看过,所以在理论上面没有开展,但是自己看了有关牛顿的书,主要是老师提到过,如果让学生去了解一些知识,最好从该位物理学家的一个发现过程去了解,然后在教学设计上也能按照这样一个认识思路去设计,这样会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3.
在教学设计上,老师说模仿的成分很大,所以很难给予评价,于是我又自己完全脱离老师的(也就是没有看老师的教学设计)设计了《为什么一年有四季》并发送给老师了,但是我怕老师比较忙,所以还没问怎么样,本来昨天阮老师说要具体讲一下地球的运动,结果期盼了很久也没看到老师讲四季这一课,只说了一句很难
4.5.15
网络研修,阮老师说:不要怀着正确的结论不肯放手这句话对我感触很大。我一直觉得我们老师就该给学生正确的结论,如果学生不正确,我们要及时的纠正,所以我的内心很多年的一个观点就这么被颠覆了。
5.
另外自己在这一阶段的事
1)在这个星期一的时候,我在全班90多人面前讲课,我也收获了一些,例如老师给我的建议就是:
l
、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应该要根据学生自己的一个情况来设计讨论,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学生就该会,然后我以后尽量的去了解学生的一个基础
2
、必须去结合学生的一个作业情况,去设计课
2)去看了一些国外的科学书,发觉很难理解,里面只有一些启示方面的图画,而没有像我们中国一样的结论,启示很想看看外国的老师是怎么教课的
3)看了一些有关于怎么教学的论文,发现其实并不是每一课都要讲究探究型式的,也可以自主阅读等;也觉得将探究前置也是一个方法


金小羽:巧巧上课棒棒的,老师说的书断货了没买到。最近在睡前看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白天空余时间主要准备教育类的考研,最近看完了《教育学原理》跟大家交流少了些,该好好检讨一下……每天回来也比较晚了大家差不多都休息了


张晓菲:之前加了浙江的那个群,每天都有人在提问/解答,感觉看完受益匪浅,又有一种即将当老师的紧张感,现在最重要的我认为是自我知识的丰富,自己要明白一个问题的关键点,才能解释清楚,所以在图书馆看了自然、生物杂志,去学习一些植物动物知识,准备去买教科书和教辅,另外,养了几盆花,渐渐熟悉他们的生活习性,希望来年可以开花!
王婷:我最近都在忙着支教筹款的事,所以对于小组也没有特别积极。关于有些写在小组学习计划里的也没有特别严格执行,尤其是每日一经验的活动。我没有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也没有每天在群里出现,这是我的疏忽。闲暇之余也只能看书,没有及时的写观后感。下一阶段我应该会有更多的时间严格要求自己。
我最近也一直在看关于科学前概念方面的知识。教师的教学一定要基于学生头脑里的东西,学生在学习科学之前,头脑里并不是空白的
陈叶婷:上一阶段学习体会:成为科海远航小组的一员后,真的收获超级多( ??
??? )
1.
在老师的推荐下开始阅读《科学究竟是什么》,每周坚持读一章节的内容,并在论坛更新读后感,大家可以来我的个人贴看看,相互交流一下!这使我对于科学的理解真的加深了好多,学会了在课堂上该怎样提出科学问题、探究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等等。
2.每月的网络研修讲座。平日的学习生活中并没有这样能直接与名师互动提问的讲座,这个形式真的超级棒!第一次的讲座让我了解了家庭实验室这个新颖的概念,也让我知道了分析相应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重要等等。小组内大家观后感的分享也加深了我的体会。昨天的讲座由于有事所以没有听到,不过收藏了视频地址准备明天听!
3.
教学设计的写作。第一次写那么正式的教学设计,对我来说是一种锻炼!在老师的指导下,我记住了教学设计的书写规范,以及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下一次的教学设计我会努力的!
4.
身为邮箱和百度云的管理者,跟大家的联系也多了,感觉更亲近了。我会继续加油的!顺便大家可以把昨天的讲座观后感陆陆续续发送至公邮了哦!一起交流(
? ??_??)?
5.
参加了我们学校组织的英语演讲比赛,锻炼了一下表达能力,发觉自己还是有点怯场,以后还是需要多多锻炼! 
赵雅珉1、之前两个星期写了两篇小学教案,对于小学的课程如何设计教案有了一定的了解的,也对于小学生的认知有了一定了解


3.看了老师的公开课视频,发现老师ppt做的很好,觉得自己对于电脑ppt软件的制作不是很精通 ,在贺老师的师范生技能训练课上学到很多ppt制作的一些技巧,接下来会加强训练这方面的能力
3
、看了几本关于初中科学教育的书,没有精读,只是粗略的看了一下,发现有些课的导入十分新颖,觉得我们要多积累关于科学知识的有趣的故事或者现象
孙琦琦:大家最近都好忙碌,桂鑫定的书没有买到,所以近期我在看之前班级管理老师推荐的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觉得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还是有很多要去学习的地方。写的那份教学设计,老师没有在群里一一评价,我应该主动去找老师,这里做的不好,我发现了,我会反思的。在名师工作室里我观看了老师的两个教学视频,一堂完整的课堂很多细节包括与学生的对话,对学生回答的评价等等。昨天的网络学习最大的感受就是好难,自己的知识太有限了,小学科学也不是那么简单。


汪巧英:最近在看之前学姐推荐的《派往明天的教师》这本书,我觉得教师自身的素养这的有待提高,你要教给学生100分你自己就得有200分,因此自身的能力和知识都很重要。还有我也接了PPt制作的书,在学习中
3.
汪佳慧同学作为小组代表去四川芦山学习,带来资料信息。


芦山:当天下午1点到的芦山,错过了上午的示范课和开幕式。有点遗憾。然后下午是章鼎儿老师的讲座


这个是培训的安排表。大致的活动也是根据这个活动表进行的。
小学科学课:
大部分人认为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副课,是一门不被重视的课程。但是如果你仔细分析会发现,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发展态势迅速猛烈的课程,作为未来科学教师的我们必须要对自己的专业和对自己今后从事的事业充满信心,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科学课。接下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分析其原因:
首先。章鼎儿老师的讲座上面我感悟最深的就是老师说要去了解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教学课堂的认识。 这个是我们科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如何去做到这些认识呢?我们都知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在课堂当中经常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1)课堂教学活动失控(2)学生的交流汇报不成功(3)课堂当中举手的人越来越少


如何来解决第一点课堂失控。简单的说吧,就是实验过程中我们把材料给学生,但是学生玩的很开心,老师在讲话的时候学生就不听了!这怎么办?就是要认识到学生的一个现有阶段的想法。我们可以换一种方法让学生做实验,比如做红黄蓝的配色。我们如果把所有三种颜色都给他们,他们就各种混搭,不听老师的话,而如果先只给学生红和蓝。让学生做好之后才能拿黄色。那学生就会乖乖听话了。这就是去认识学生。


其实小学科学与中学科学、高中,理念都是一样的,甚至与别的学科都是相通的。


网络资料:http://yun.zjer.cn/index.php?r=studio/index/index&sid=218
4.导师实体工作室活动学习


http://yun.zjer.cn/index.php?r=studio/index/index&sid=218
资源真的很多,请大家好好利用!!!


5.515日每月网络研修活动。


ppt资料,在浙江小学科学网总群


视频资料: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I2Mzg0NQ==&mid=209932059&idx=1&sn=e6e38b66f8e9b3524d2efcb93ce2dc1e#rd  

TOP
17#

 

5月工作布置:


1.每日一经验,会后我会安排排班,每人每天负责每日一经验话题的发起与组织,有事可以替换


根据大家开会时的意见以及大家最近在做的事,制定以下排班:


































负责人


话题


王婷


课堂纪律的把握问题


陈叶婷


《科学究竟是什么》


金小羽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张巧巧


德国科学教材


孙琦琦


《做最好的班主任》


赵雅珉


Ppt制作、关于科学知识的有趣的故事或者现象


汪巧英


《派往明天的教师》


汪佳慧


庐山之行的体会


张晓菲


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2.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继续学习《走进探究的科学课》,没有的上省名师网看章老师的讲座
3.
撰写教学设计一篇,自己选教材,主题是生命世界。


4.5.15网络研修大会的体会,发至公邮并在论坛发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19 11:38:09编辑过]

TOP
18#

    根据5月份开的小组会议,老师让我们撰写关于生命世界的教学设计,在此挑选了初中课程的《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课。最近一直在准备比赛,所以看的都是初中的课本。不过还是希望能和大家一起交流。赛完再一起努力我们的小学科学。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讲述了植物的感应性现象,具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等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的演示实验分析和学生探究活动,这是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个体的衰老、生长等内容之后,对个体的生命活动调节进行的进一步具体探究。同时,也为接下去要学习的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观察能力,并且已经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在以前的学习中,已了解过植物的向光性,但只是知道植物具有这个现象,并不清楚植物的感应性现象和其他的向性运动。这也正是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课堂中我安排了多个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兴趣中发现规律,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列举植物的感应性现象;


2、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及对外界其他刺激的反应;


3、掌握植物的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植物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的过程;


2、根据植物的变化区分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深入了解植物的感应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的概念和性质。


难点:


1、向性运动


2、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的区别。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4分钟)


【植物的感应性】,


1、引出成语“闭月羞花”的典故,反映了生物具有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特征。


2、你还知道自然界中有哪些类似的现象吗?植物对外界的刺激又有哪些反应呢?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以及植物的感应性。


4、板书: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5、PPT:展示捕蝇草对昆虫的刺激做出的反应。向日葵对太阳光的刺激做出的反应的图片。


6、教师引导:我们从这些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可以发现:当环境给予某种刺激时,植物是能做出反应的,这些反应不仅表现在形态上,还会表现在生理和行为上,我们把这种特性叫做什么?结论:植物的感应性。


7、板书:感应性


8、ppt展示感应性的定义和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成语来引入课题,引发学生对生活中各种生物对不同刺激做出反应的思考,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植物的感应性和特点。)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向性运动】


1、引出向性运动,ppt展示向性运动的定义。植物体上的某些器官的移动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有关,称为植物的向性运动。向性运动是植物感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2、根据一株植物,让学生们猜想一下植物对环境中的哪些刺激会做出反应,并记录在黑板上。依次来通过实验和探究来分析这些因素是否对植物有影响。(光照、温度、重力、水分……)


3、活动(PPT):如图,用一个小花盆种小麦。当小麦种子长成幼苗时,把这盆小麦幼苗放在硬纸盒里,盒壁上穿一个直径为1厘米的小孔,并将纸盒的孔对着光。几天后观察小麦的幼苗向着什么方向生长?(光源)


4PPT展示植物的向光性,所以我们把植物体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弯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称为植物的向光性。


5、板书:向光性。


6、提问:实验选用植物的幼苗而不选用成熟的植物,你能根据这一点分析植物的向光性是由哪一部分决定的吗?(由芽决定)


7、板书:向光性——芽


8、植物为什么要向着光源生长呢?(生:有利于植物获取更多的光能,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


9、板画 ,你能大概说出太阳的位置吗?(左边)板书画出左边的太阳。


(设计意图:本环节为本节课的重点,开门见山通过讲授法让学生先了解什么是向性运动,再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来猜想使植物做出反应的刺激因素有哪些,教师一步一步通过实验和生活常识来验证这些想法的正确性,从而承上启下,引出“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等向性运动。同时,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的向性运动所决定的部位是不同的。)


【向地性和负向地性】


1、PPT:农民播种时总是将种子随手撒出去,并不考虑种子落地的方向。他们为什么不担心根向地上生长,而芽向地下生长呢?(预设回答:根自然会向地下生长的,茎也是自然向上生长。)


2、根的生长方向和什么方向相同?(预设回答:重力。教师可能需要引导根是竖直向下生长的。)


3、追问:根的这种生长方式是由于环境中什么因素的影响?(重力)


4、PPT展示:根向下生长,茎向上生长的横放盆栽植物示意图。


5、小结+PPT:植物的根在重力的影响下,会顺着重力方向生长,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的向地性。保证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6、板书:向地性。


7、小结+PPT:植物茎的生长方向与根的生长方向相反,即背着重力方向向上生长,称为负向地性。保证叶能伸向空中,吸收阳光。


8、板书:负向地性。


9、这时候我们会发现植物的向地性和负向地性是由哪一部分决定的吗?


10、     板书:向地性——根


             负向地性——茎


11、提问:如果将植物在太空中飞行的神舟十号内以下面四种方式种植,请预计它的根和茎生长情况?


1 2 3 4


(没有重力,向任何方向生长)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常识,农民伯伯随意撒种子的事例引出根向地下生长,茎向地上生长,适时指导学生通过方向从而得出重力是影响向地性的重要因素,使学生了解到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负向地性,再通过练习题来巩固“重力”对向地性的影响。)


【向水性】


1、实物展示:观察学生水边拨来的植物,观察它的根的形态。


2、提问:长在水沟边的植物与长在一般土地里的植物相比,根的生长情况会有什么不同?(预设回答:水沟边的植物根向着水的一侧生长的更旺盛,一般土地里的植物根没有那一侧生长的更明显)。


3、小结+PPT:植物的根向水的方向生长的特性称为向水性。


4、板书:向水性。


5PPT:仙人球图片。


6、讨论+PPT:沙漠中的仙人球等根系为什么长得很深?(预设回答:为了更好的吸收水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课后去摘采水边的植物,亲身经历和探究发现水边的植物和土地的植物的不同,使结果更加生动和直观,从而得出植物的向水性,引申仙人球的根系深是为了更好地吸收水分。也为之后的实验探究作了铺垫。)


【探究植物对水的反应】


1、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根的向水性吗?请在草稿纸上画出示意图。比一比,5分钟内,哪个讨论组的实验方案最完善。


2、思考:植物的根向水生长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吗?


3、组间评价:对其他讨论组实验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价,进而纠正或补充。


4、我们的实验设计都用到了哪种方法?(预设回答:控制变量法)


5、小结:植物会向水分多的方向生长,保证根获得更多的水分,维持其生存当土壤中水分分布不均匀时,根会朝较湿润的地方生长。)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去自主设计实验,并对实验的设计进行相互的评价,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让学生意识到实验中的重要设计方法: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感性运动】


1、下面给大家看一种特殊的植物。它在受到刺激时,会作出什么反应。注意观察,并记录在书本93页上。


2、观看含羞草视频。


3、请问含羞草的这种运动时因为受到了环境中什么因素的刺激?(预设集体回答:触碰)


4PPT: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的感性运动。【板书】感性运动。


5、小结: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负向地性和向水性都属于植物的向性运动。


植物的感性运动和向性运动都属于植物的感应性。


6、板书:感性运动+向性运动=感应性。


(设计意图:观察含羞草的视频,记录观察现象,发现触碰植物也会发生刺激的反应,从而得出另一种感应性的形式——感性运动。感应性包括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


三、归纳总结,巩固反馈


1、视频中含羞草感受机械刺激引起的感性运动与小盒子里大蒜的向光性运动有什么异同?


2PPT展示知识总结:

























条件


向性运动


感性运动


是否单向刺激



对刺激的方向没要求


运动方向与刺激方向是否有关


有关


无关


是否可逆


是生长运动,不可逆


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发生快慢


缓慢


较快


3、感应运动有何特点?(这种运动是由外界的某种因素或内部机制引起的;感应运动方向与刺激方向无关。)


4、问:植物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奇妙的感应性?


5、师:这与植物的激素有关!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植物的激素。


6、课后习题:


1)【实物展示】单侧光照射三天的豆芽菜,茎弯向__________生长,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的向______性。仔细观察,有一株没有顶端的豆芽菜未发生弯曲,由此猜想豆芽菜的向光性生长可能与豆芽菜的_________有关。


2)【实物展示】倒放一天一夜的豆芽菜,茎向上弯曲,是植物对____________刺激作出的反应。这种现象称为植物茎的_______性。


3)同学们桌上的油豆角滕曼紧紧地缠绕在另一种植物上。他们的卷须一旦接触到竿棍之类的物体就会缠绕在他们上面生长,直到枯萎后还是缠绕在上面。这种植物的反应是由于受到环境中的什么刺激?(接触刺激)这种反应属于植物的感性运动还是向性运动?


7、能力拓展


根据已学过的知识,不用人工修建和使用药剂的方法,设计培育出书本95页图3-7中的植物盆景的方案。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的异同点,通过习题更加深入的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也为下一课植物的激素做出了铺垫,并在课后布置课后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尝试植物的秘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23 21:14:52编辑过]

TOP
19#

 

复星.桂馨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计划


——“科海远航”组第一次线下交流活动心得体会



    2015年12月4日——12月5日,复星.桂馨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计划“科海远航”组第一次线下交流活动在舟山市东海小学顺利开展。


    本次活动围绕科学教育专业发展与专业能力、认识当今小学科学教育、分析解决招聘中的各项问题、实战演练教师面试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科学小实验来体会科学的趣味性。


一、面向招聘,说说你眼中的科学课


    袁老师在会议中详细介绍了本次招聘会的详细流程并针对性地进行现场练习和纠正指导,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难题进行了一一的解答。(招聘会流程包括:1、投递简历;2、进行裁定决定面试人员;3、进行招聘面试;4、自我介绍;5、说说你眼中的科学课;你能胜任班主任工作吗?你觉得怎样才能胜任?)


    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了我自己在临场应变能力上的不足。在大学里参加的有关“科学”上的活动太少,而其他的众多活动中却无法挑出重点来讲述,总感觉在讲的时候是一种吹嘘,无法做到自信地表达。我能做的就是比别人更加努力,在活动后找出最适合自己的自我介绍方案,一遍一遍地加以练习和讲述,才能超越别人也超越自己。


    什么是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有怎样的意义?


    科学是教师对孩子进行的一种科学启蒙,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而不只是让孩子们记住那些抽象的、记忆的知识,在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孩子们的能力、方法、过程,从而提高孩子们的科学素养;科学是我们在活动中带领孩子们去做科学活动,提高孩子们的自主性和动手能力,亲历探究科学活动的过程,培养孩子们团结协作、独立思考的行为方式,让孩子们在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科学的本质和目标;科学是有目的、促进人的科学化的科学活动,最后形成人的科学素养。


    因此,我们的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抽象上,而是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生动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理解科学、提高科学素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的过程。


二、面向试讲,进行模拟上课和评课


    5号上午,我们每个人都进行了一次模拟上课现场演习,袁老师根据每位同学的表现进行了点评和指导,我准备的内容是小学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针对孩子们一些错误的前概念,引出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振动。但是由于以前习惯于片段式教学,对整堂课的教学难点并没有进行很好的掌控,同时也没有说出“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有时也不会发出声音”(例如拧、压钢尺)。可是10分钟太少,在10分钟之内要把一堂课的内容全部讲完我觉得不仅是对课堂细节的忽略更是对学生探究活动分享和交流的压缩,这样的形式真的是好的吗?不过我深知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上确实缺乏锻炼,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培养和演练,做到正确掌控时间和内容,抓住重点进行教学。


三、精彩讲座,趣味科学实验


    未来的科学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袁老师针对我们目前面对的就业、招聘、前途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解释,并带领我们进行了“做框架”、“让回形针立起来”等科学小实验。那些看着简单的框架在手里却不听使唤,方法和技巧也是多种多样,我们的目的是做出一个正方体,却比一些小学生做的还慢还不巧。当时的我们在小学没有那么多的实验和活动,而现在小学科学正在一步一步发展,我们需要用更多的努力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让自己成为长流水,给学生带去源源不断的知识与成长。


    “情蕴芝兰方自醇,心念桃花总是春”,只有将爱洒向每一位学生,滋润学生的心田,教育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愿在爱的陪伴下,与学生共同成长,让未来的每一个课堂成为孩子们记忆中最精彩的瞬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2-7 19:54:11编辑过]

TOP
20#

愿这个世界的温暖与你相拥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第一次听到“桂馨”是在2014年的冬天,那时的我带着不自信的态度与它擦身而过,直到我遇到了袁优红老师领着我走进了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小学科学,新奇又激动,却因为觉得自己是一个半路出现的“插班生”,便一直唯唯诺诺不敢讲话,也很少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渐渐地,从慢慢地熟悉成员、制定每一步的计划目标和学习计划、撰写第一次的会议记录,到后来的分工合作、设计教案……这种与学校里死板的“背背背”完全不同的模式仿佛冬日里的一缕清香萦绕在周身,照亮了心灵,让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以及团队的力量。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桂馨”如梅,送香入心。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在桂馨的每个月都有一次网络研修,一开始我并不明白网络研修是什么,直到听到每一位名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孩子的态度、对科学的尊重与钻研……短短的几个小时,我收获的不仅是他们教学的方法与理念,更重要的是收获了一份对教学的态度,把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成为每位学生展示自己才艺的舞台。
抱着这种信念,我报名了桂馨科学教师培训(四川雅安)项目,当知道自己被选上培训时,心中的激动之情便难以平复,这不仅是一种认可,更是成长道路上的一次历练。短短的三天培训,带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课堂教学,让我意识到了与优秀教育工作者之间差距,找到了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上如何去改进的方向;带给了我一场场生动有趣的科学研究讲座,让我对科学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茫然到豁然;带给了我一次思维碰撞的学员线下交流,让我学会了如何提出更正确、更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如何让自己的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桂馨”如风,暖催花开。
【吟罢清风起,荷香满四邻】
    今年的夏天与以往相比显得那么与众不同。
    那是一个充满孩子与欢笑的夏令营。
    探索机器人的新奇和动手、创造人造琥珀的热切和珍惜、制作夯土墙时对劳作的尊重和敬仰、发射水火箭的科学探究、纸船载重的一次次尝试、赏石和琢玉的耐心和细致……当回忆照进现实,说不清道不尽的满是不舍和依恋。
    每一个主题活动都凝聚着每位老师和工作人员的汗水和付出,而孩子们的笑容则是给予我们的最真挚的回礼。
    “吟罢清风起,荷香满四邻”——“桂馨”如荷,爱满四溢。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秋风萧瑟,秋叶翩然,记录自己在夏令营里的点点滴滴于指尖,书写自己的情感与孩子们的成长与进步,并终于成功发表于国家级网站,欣喜的同时还带着对桂馨的感激与触动。是它带给了我书写文字的快乐,也是它给了我一次次机会去历练,去勇敢。当我开始站在三尺讲台,面对学生、面对老师、面对考官,一次次的成熟与沉着是这一年里桂馨带给我的成长与动力。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桂馨”如师,念及情深。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又是一年冬,迎来了“桂馨”的第七个生诞日。正是桂馨的“出生”让每一个冬天不再寒冷,它以慈爱之心帮助那些在经济、社会地位或身体条件处于不利地位的乡村教师和学生们,它以公益之行促进了东西部科学的交流与每一位科学教师的成长,带去的是知识,是力量,更是冬日里的温暖。
    愿你给予这个世界温暖的同时,这个世界的温暖也与你相拥。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