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舟山市小学科学学术年会暨学科团队研讨展示活动资料汇总 [复制链接]

1#

舟山市小学科学学术年会暨学科团队研讨展示活动资料汇总


舟山市小学科学学术年会暨学科团队研讨展示活动资料汇总


(本次年会活动主题为学科团队围绕省规划研究课题《科普资料库进课堂对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进行研讨展示)


一楼:目录


二楼:活动通知与安排


三楼:活动通讯


四楼:周燕娜名师工作室省规划课题《科普资料库进课堂对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简介PPT  工作室成员、舟山第二小学  翁昌舟


五楼:研讨展示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课堂掠影  执教:工作室成员、舟山第二小学  娄川华


六楼:研讨展示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学设计、课件


七楼:研讨展示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相关科普资料


八楼:研讨展示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学反思


九楼:研讨展示课《比较水的多少》课堂掠影  执教:工作室成员、南海实验小学  孟婕


十楼:研讨展示课《比较水的多少》教学设计、课件


十一楼:研讨展示课《比较水的多少》相关科普资料


十二楼:研讨展示课《比较水的多少》教学反思


十三楼:研讨展示课《原来是相互关联的》课堂掠影  执教:工作室成员、岱山高亭中心  应建成


十四楼:研讨展示课《原来是相互关联的》教学设计、课件


十五楼:研讨展示课《原来是相互关联的》相关科普资料


十六楼:研讨展示课《原来是相互关联的》教学反思——《三次教学 三种心情 三份领悟


十七楼:周燕娜名师工作室团队简介PPT  舟山市首届名师工作室挂牌名师、南海实验小学  周燕娜


十八楼:《科普资料库进课堂对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课题观点报告一——携手科普读物     相约科学课堂  工作室成员、舟山第一小学  薛燕忆


十九楼:《科普资料库进课堂对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课题观点报告二——科普资料进课堂的可行性  工作室成员、岱山怀慈小学  章林妹


二十楼:《科普资料库进课堂对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课题观点报告三——海岛学生科普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  工作室成员、嵊山小学  毛红


二十一楼:名师点评  舟山市首届名师工作室挂牌名师  袁优红


                    舟山市小学科学学科带头人  毛华杰


二十二楼:喻伯军老师点评研讨课,作主题为《携手科普资料,相约科学课堂》的专题讲座,引领指点课题研究


二十三楼:市教研员陈增仕老师活动小结


二十四楼……:工作室成员活动反思与收获


        ——第二十八楼  年会收获   嵊泗菜园二小 陈波芬


        ——第二十九楼  年会活动反思  舟山第一小学  金丹


        ——第三十楼    活动反思    南海实验小学  周杰


        ——第三十一楼    活动心得   岱山怀慈小学  章林妹


        ——第三十六楼    初识团队魅丽,感受团队温暖  六横中心小学 王娟

        ——第四十二楼  年会活动心得  南海实验小学  刘陆裘


        ——继续更新中……


三十二楼:周燕娜名师工作室团队成员与喻伯军老师合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5 15:44:35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活动通知与安排

舟山教育学院关于召开市小学科学

学术年会暨学科团队研讨展示活动的通知 



各县()教研室、市属各小学:



为了进一步推进“工作室、学校及区域教研组等团队的建设”,深化学科团队的专题研究,提高科学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按年初计划决定召开市小学科学“学术年会暨学科团队研讨展示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2014122(星期二)一天。上午8点开始签到,8点半正式开始。



二、会议地点:舟山第二小学行政楼一楼报告厅(临城新区官山路9号。学校位于临城舟山医院的东北方向,距该院710分钟步行路程)。



三、活动内容







  

  

  



  

  

  



  

  



  

  

  



  



  



  

  

  



  

  

  

  



  



  



  

  

  



  

  



  

  

  



  

  

  



  

时间


  

  

活动内容


  

  

主持


  

  

8:008:20


  

  

报到


  

  

翁昌舟


  

  

8:309:00


  

  

学校简介、工作室课题简介


  

  

9:0011:30


  

  

研讨


  

展示课


  

三节


  

  

舟山二小 娄川华


  

  

南海小学 孟婕


  

  

岱山高亭 应建成


  

  

11:3011:50


  

  

团队简介


  

  

名师工作室周燕娜


  

  

12:3013:00


  

  

观点报告


  

学科论坛


  

  

舟山一小 薛燕忆


  

  

周燕娜


  

  

岱山怀慈 章林妹


  

  

嵊泗菜园 毛红


  

  

13:0013:50


  

  

名师评课


  

  

普陀六横 毛华杰


  

  

名师评课


  

  

特级教师 袁优红


  

  

14:1015:40


  

  

专家讲座


  

  

特级教师 喻伯军


  

  

15:4016:00


  

  

活动小结


  

  

教育学院 陈增仕


  




四、其他事项



1.会议参加对象



各县区教研员、市小学科学分会理事、教研组(片)的团队负责人及教师代表。具体名额为市属全体、定海、普陀和岱山各15名、嵊泗5名。1120日前上报名单。



袁优红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周燕娜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



2.本次活动由周燕娜名师工作室和舟山第二小学承办。

 



舟山教育学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4 16:26:16编辑过]

TOP
3#

活动通讯





          舟山市举行小学科学学术年会暨学科团队研讨展示活动

122,舟山市小学科学学术年会暨学科团队研讨展示活动在舟山第二小学举行。舟山市小学科学学会会长、南海实验学校总校副校长俞宏伟,舟山市小学科学学会秘书长、市小学科学教研员陈增仕,以及各县区小学科学教研员、市小学科学分会理事、教研组(片)的团队负责人、舟山市袁优红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周燕娜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和部分学校的科学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科学教研员喻伯军老师受邀出席了本次年会,并在活动中做了专题讲座,为舟山市小学科学教师们献上了一份“精神大餐”。

本次年会的亮点是以团队研讨的形式进行展示交流。承担此次团队展示的是周燕娜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们,他们在一天的研讨活动中围绕省规划课题《科普资料库进课堂对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进行课题简介、研讨课展示、工作室团队介绍、课题观点报告、名师评课、专家讲座、活动小结七个版块的展示,主题突出,高效紧凑,为参加活动的老师们“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深化学科团队建设和提高科学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的思考

其中,工作室团队的娄川华、孟婕、应建成老师展示的三堂课题研讨课(《河流对土地的侵蚀》、《比较水的多少》、《原来是相互关联的》)教学设计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环节简约,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当,充分融合了课题研究的成果,研究的指向性明确。工作室研究员翁昌舟老师、学员薛燕忆和章林妹老师做了课题介绍和观点报告,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内容目标及现阶段的收获成果。活动中,周燕娜名师工作室团队和袁优红名师工作室团队展开研讨互动,两个工作室的名师成员袁优红和毛华杰对研讨展示课和课题研究相关情况作了细致深入的点评和指导,引起大家的共鸣。

随后,喻伯军老师结合此次活动主题进行《携手科普资料,相约科学课堂》的专题讲座,他充分肯定了实践和研究“科普资料进课堂”课题的价值意义。他指出,引入科学阅读,促进科学学习,研究角度很好,科学阅读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探究式教学可以与阅读相互补充。他强调,科普资料的有效运用是在一个更小的角度对科学阅读进行研究,科普资料对教材是一种补充,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视野,科普资料的形式也很丰富,读图也是一种阅读。此外,他还对科普资料的选择、科学阅读的介入、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拓展都提出了宝贵建议。最后,喻老师还借以此次活动,向与会的全市小学科学教师提出了殷切希望,引领大家走出教材,用更广阔的视野朝着课程开发的方向努力。

最后市教研员陈增士老师对此次活动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能够走得更远。本次舟山市小学科学学术年会暨学科团队研讨展示活动的举行,主题明确,形式丰富,大大推进了全市学科教研团队的建设,活跃了学术研讨氛围。通过会上和会下的交流互动,与会代表与相关的课题研究进行交流,推进了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增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也将为全市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通讯员:舟山第二小学  翁昌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4 16:28:43编辑过]

TOP
4#

周燕娜名师工作室省规划课题《科普资料库进课堂对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简介PPT 工作室成员、舟山第二小学 翁昌舟


 


周燕娜名师工作室省规划课题《科普资料库进课堂对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简介PP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4 16:52:34编辑过]

TOP
5#

研讨展示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课堂掠影 执教:工作室成员、舟山第二小学 娄川华


 


 



TOP
6#

研讨展示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学设计、课件


 


 


五年级上册《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执教:舟山第二小学  娄川华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探究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后,本课继续探究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不同的是本课侧重在河流对土地的侵蚀作用方面。


学生对河流不陌生,许多地方都有河流。人们往往把城市建立在河流的两岸,沿河而居,是因为河流为人类提供了维持生存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条件。人们常常把河流比喻为哺育我们的母亲,说明河流对人类的重要。但是类似“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这样的问题,如果不是特别注意观察过河流的孩子很难回答。但是地球表面的很多地形地貌的形成都与河流有关,了解这些问题的答案对流水怎样改变地形又是很重要的,本课将指导学生通过河流的实验探究这个问题。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第二部分是“侵蚀和沉积形成的地形地貌”。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2)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3)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2、过程与方法


1)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2)推测河流什么地方流速快,什么地方流速慢,什么地方将会有侵蚀,什么地方将会有沉积。


3)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4)尝试解释冲积平原的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2)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3)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对人类有利有弊。


(三)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准备:湿润、混有少量沙的土、长方形塑料水槽(有一个出水孔)、毛巾、小铲子、500毫升大烧杯、纸杯(杯底侧边扎孔)、水、尺子、接水桶。


教师演示:河流形成、河流侵蚀两岸和河床、江河下游泥沙沉积成平原的课件。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自主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并进行实验。


难点:在观察、实验中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五)教学过程


一、观察地图导入


1、课件出示:中国河流分布图(长江黄河凸显)


l        我们伟大祖国有2条世界闻名的河流,你能在图中找出来吗?


l        学生在课件中找一找长江、黄河的位置。


l        欣赏图片“美丽的江河”——黄河、长江。


2、除了长江、黄河,你能否说说你所知道的其他河流呢?你能在地图上找出来吗?也可以在地图中找出其他比较大的河流。(课件中就有比较多的河流)


学生个体交流。


3、回忆一下我们本单元的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我国的地势分布有什么特点?西部的地形主要是?(高原、山地)东部呢?(平原)这样的地势导致我国的河流流向上有什么规律?


4、大家再来观察地形图,我国主要河流所在的中下游,是什么地形为主呢?


学生——平原。


5、对此,大家有什么问题产生吗?(猜想)


6、师提炼,形成这节课的主要研究主题——


因为河流是从高往低流动着,是运动的,这对地表会不会有一些影响呢?上游、中游、下游分别会呈现怎样的情形?


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思考研究河流对土地             作用(板书1       


二、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1、            根据我们已经学过的《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推测一下,河流对土地有哪些作用?


2、            刚才我们推理出的河流对土地的作用,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怎么来验证呢?(做实验)


3、            像河流这样,我们无法在课堂上直接实验研究,可以做什么类型的实验?(模拟实验)


课件出示:老师今天准备的土壤,可以用来模拟(地表),中间挖出来的这条小坑,模拟(河道)。需要用持续的水来形成河流,老师已经准备了这些材料。


4、            老师对这个模拟实验进行演示,同学们观察要注意的地方。


5、            交流实验注意点(课件展示)


l        观察无河水流过的河道,在记录纸上画出河道的形状,并把它的宽度、深度各约1厘米写在记录单上。


l        观察空出盒子的1/3处有哪些变化?


l        当河流形成时,什么地方流速大,什么地方流速小? 


l        实验结束后,再次测量河道的宽度、深度,标注好。河流周围的土地有什么变化?


5、学生实验后交流。


(图形分析,加上学生模拟实验材料的前后对比)


6、小结:从刚才我们的实验中确实发现,河流对土地的作用主要是两个:一是侵蚀,二是沉积。(板书2


7、原来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这是为什么?


8、我们了解了河流对土地的主要作用,大家回过头来分析,在我国主要河流的中下游为什么是平原这种地形呢?(原因是河流对土地的沉积作用


 


三、河流各流段的特征


1、河流在侵蚀土地的过程中,各流段会有不同的景观。老师前几天看了一本科普书《愤怒的河流》,讲到一则很有趣的比喻,一条河流的上中下游就像一个人的不同年龄阶段。


科普书中的资料介绍,教师直接阅读也可以。


 


请看,这是科学书中的图片。(课件:书中上、中、下游的图片)你了解了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


上游——大石块;中游——鹅卵石;下游——细沙。


2、学生交流后,教师出示烧杯土壤分层沉淀实验进行连接, 帮助学生理解。


3、小结,出示文中的一段话: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4、出示黄河、黄土高原和平原的图片:黄土高原受侵蚀水土流失严重,而沉积平原的土质肥沃,适合种植庄稼农作物。


 


四、拓展延伸,其他的侵蚀方式


1、河流对土地的主要作用是侵蚀和沉积,那么侵蚀和沉积是不是只有流水才能造成呢?


2、那么还有什么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蚀和沉积?请大家自己阅读书本中的拓展资料P67资料库。


3、课件出示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图片。(课件出示)


五、科普书籍推广倡议


世界上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河流和相关的信息,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继续阅读这本书——《愤怒的河流》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课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4 17:08:36编辑过]

TOP
7#

研讨展示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相关科普资料


 


 


科普资料进课堂——《愤怒的河流》


节选《可怕的科学丛书系列》——《愤怒的河流》


 


年轻的河:


在这个时期,河流的速度真的很快,


急急忙忙,浑身散发着青春活力。它


很强壮,甚至搬得动大石头。


 


中年的河流:


这时,河流开始放慢速度了。它把石头


这个重担卸下肩来——此时石头对它来


说已经太重了——但任然可以搬动大量


的泥沙。


 


老年的河流


此时,河流运动非常缓慢,好像马上就


要睡着了。这时它已经把泥沙都放下了。


它可以流入大海,开始它舒舒服服的长假


了。


 


 


 


TOP
8#

研讨展示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学反思


 


 


教学《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有感


                                  舟山第二小学  娄川华


在本次舟山市小学科学学术年会暨学科团队研讨展示活动,我执教了《河流对土地的作用》一课,这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七课,是一节探索验证实验结合人文科学的综合课。


舟山虽然地处海岛,但是学生对河流并不陌生,城乡各处都有河流,但是海岛地域限制,河流都很短,流速也很慢,所以类似“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这样的问题,学生根本没有直观印象,如果不是特别注意观察过河流的孩子很难回答。地球表面的很多地形地貌的形成都与河流密切有关,了解这些问题的答案对流水怎样改变地形又是很重要的,本课将指导学生通过河流的模拟实验探究这个问题。


说真的,我从来没有在如此大规模的活动上上课,刚接受任务的时候焦虑不已,害怕出洋相,我本人其实也对上公开课有着本能的恐惧,因此,怎么上好这一课,如何设计好每一个环节,是摆在眼前的艰巨任务,为此寝食难安。


尽管心态一时很难调整,但是任务还是必须得完成,于是,我先设计了一些基本的教学环节,把整体框架搭起来,然后再把每一个环节精雕细琢。


第一个环节,引入环节,我以一张中国地形图的出示,来引导学生找到黄河、长江,欣赏黄河、长江的壮美风景。然后结合前几节课了解的中国地形特点,让学生明白,我国河流的共同特点:一江春水向东流!然后结合河流的中下游往往是平原的特点,引导学生联想,河流和这些平原有什么关系吗?学生如果说出来了,则学习的兴致高涨,说不出来,教师以巧妙的语言帮助学生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


第二个环节是重点——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先安排预测,河流可能会对土地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然后引导学生做模拟实验,为了说清楚注意点,播放了一段小视频,学生很快明白怎么来做这个实验及注意点,所以实验的时候非常活跃,也没有意外发生。很快学生就说出了,河流对土地的作用,一是侵蚀,二是沉积。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河流的下游和入海口为什么是平原,加深沉积的印象。


第三环节,河流各流段的特征。


本次活动也是周燕娜名师工作室的一次活动,而工作室有一个研究课题——科普资料进课堂。在这一个环节,我把科普书籍——《愤怒的河流》给放了进去,根据实验现象,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河流的上、中、下游分别有什么特点,结合图片,学生很快就能说出形成这种景观的原因,说得头头是道,期间,我还分发《愤怒的河流》给表现好的小组,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后来的关于黄河的泥沙、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都一一呈现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也进行环保教育。


第四个环节,介绍其他的侵蚀方式。这个环节,在试教的时候,我们校长就指出,要结合舟山海岛的地貌特征,重点在海浪侵蚀方面,出示一些著名景点的照片,这样教学效果更好,于是,我找出一些桃花岛的“东海神珠”“东极”的照片,学生非常兴奋,很快明白了,海边礁石的奇形怪状、千姿百态,都缘于海浪的侵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节课的设计,得益于名师周燕娜和翁昌舟的多次指导,我自己本人也非常喜欢地理,因此,在教学设计上都有所体现,综合设计之下,本课展示在全市的科学老师面前,所以,本次展示课的成功,既是周燕娜、翁昌舟不懈指导的成功,也是我的地理知识积累的结果,一节课在多方努力下取得的成功。


总之,努力过,不管结果怎么样,都是一种收获,人都是在努力中一步一步的成长!

TOP
9#

研讨展示课《比较水的多少》课堂掠影 执教:工作室成员、南海实验小学 孟婕


 


 



TOP
10#

研讨展示课《比较水的多少》教学设计、课件


 


 


三年级上册《比较水的多少》


执教:南海实验小学 孟婕


一、教材分析:


《比较水的多少》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第四课。教材首先从形状不同,装水多少也不同的瓶子进行“哪个瓶子里装的水多,哪个瓶子里装的水少”比较,通过感官去感知,但是人的感觉有时会出现错觉,所以为了精确地测量就需要借助一些仪器。在这个引出量筒的过程中,又安排了让学生自制刻度表,在各小组横向使用比较刻度表中,发现刻度表的单位不统一也无法确切比较出水到底多多少,再自然引出量筒就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之一,就很顺利地让学生认识量筒、使用量筒,联系生活实际,明白量筒的种类和生活中的具体选择使用以及毫升单位的感知。


二、教学理念:


1、以探究为核心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这堂课中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用各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用自制量杯测量水的多少”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时间和机会。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注重实验探究的开放性


材料的开放性: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材料,在探究活动中根据需要领取材料。实验方法的开放性: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各组交流、互相补充、完善实验方法,最后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活动。交流的开放性:学生充分的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标准单位的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


四、教学重点


能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并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五、教学难点


自制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六、教学准备


每组2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一个贴有纸带的杯子(组与组之间大小高低不同)、透明杯子若干、与1号或2号相同的瓶若干个、天平、漏斗、量筒、记号笔、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


一、比较哪个瓶子水多?


1、教师出示两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请学生猜测,哪个瓶子里的水多?哪个瓶子里的水少?并说说理由


2、到底是哪一瓶水多呢?除了观察,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比较水的多少?小组讨论:你们有什么办法呢?需要哪些材料?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你们会采用哪种方法?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各种比较方法。根据学生的方法进行板书。


板书:比水位 做记号


4、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对刚才提出的比较方法进行比较。看看在实验中能否发现新的办法。


5、小组实验


要求:选择一种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方法来实验,如果有时间,可以再做另外一些方法。并把实验用的材料和方法记录下来。


6.从学生汇报中,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新的方法和遇到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来解决问题。


二、比较水多多少?


1、我们已知1号瓶的水比2号瓶的水多,那到底多多少呢?


2、有什么好办法呢?


思考,倒入相同的杯子后,要看水相差多少,应该进行什么操作?


3、自制刻度线量杯。


请学生拿出课前制作的刻度线,思考:这些刻度线有什么作用?


4、学生重新测量两瓶水。


5、交流结果,投影出示,并讨论结果


1)测量的结果相同吗?


2)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呢?


3)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三、认识并使用量筒


1、由于刚才我们制作的测量工具没有统一的底面大小和刻度线所表示的意义不同,所以导致最后得出的结果还是不一样。因此,人们制作了一个专用工具来测量液体的多少。教师出示量筒。


2、学生分组学习量筒的资料,随后进行反馈。


3、提问:那你会使用量筒吗?让一个学生出来示范怎么使用。引导学生思考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平放桌面,等水静下来再读数,眼睛要平视水面的最低处。


4、让学生利用量筒准确地测量出多多少水。并进行实验记录。


5、交流汇报,思考:为什么我们使用统一的测量工具后,量出来的水量是有多少?


四、知识延伸


1、估计亳升


一勺子大概有多少毫升?


2、找一找亳升


小朋友都是生活的有心人,你们以前在哪里发现过亳升这个单位呢?


 


《比较水的多少》课件


 

TOP
11#

研讨展示课《比较水的多少》相关科普资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4 17:23:05编辑过]

TOP
12#

研讨展示课《比较水的多少》教学反思


 


 


《比较水的多少》教后反思


 


122,我参加了舟山市小学科学“学术年会暨学科团队研讨展示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执教了《比较水的多少》一课。从整体来说,本节课教学环节简约,目标落实还是比较到位的,在两次实验后对于各组的数据整理及引出比较合理恰当,从而引发学生继续研究问题。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思维发展有梯度,在课的结束时,又联系学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升和毫升。因为这次活动的主题是“科普资料进课堂”,所以我在课堂上引入了量筒的科普资料,让孩子们边观察,边阅读科普资料。这些资料在本堂课上引用得还是比较合理和恰当的。


在本节课中,自己觉得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1、  增加对统一标准的认识。


在进入量筒这个实验仪器时,有些操之过急,可以让学生再说说我们可以制定一个怎样标准的仪器来测量水的多少,就不会出现这样大的差距了。


2、  科学观察和实验时,比赛比什么比较合适?


比一比哪组准确、规范、安静。一般不要比赛哪组最快。


3、  帮助学生准备理解一些术语:毫升、量程


液体的体积,体积就是水的多少。毫升表示液体多少的单位,就像长度单位是米,钱币用元。


4、  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的演变


其实整节课的三个环节,做记号、比水位比较水的多少——用刻度杯比较水的多少——用量筒比较水的多少,这就是量筒发明的一个过程,也是人们对科学地使用工具的一个演变的过程,在课的结束时,可以引导孩子们发现,使整节课更加的有深度。

TOP
13#

研讨展示课《原来是相互关联的》课堂掠影 执教:工作室成员、岱山高亭中心 应建成


 


 



TOP
14#

研讨展示课《原来是相互关联的》教学设计、课件


 


 


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岱山县高亭中心小学  应建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根据动植物的特殊身体结构推断它们可能生活的环境。


2.利用已有经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推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用多种方法来验证自己推论的意识。


◆科学知识


  1.知道动植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一些特殊身体结构。


2.知道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相关联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利用查资料、做实验等方法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相关联的。


2.能够根据动植物的特殊身体结构推断它们可能生活的环境。


◆难点


能够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推测。


教学材料准备:


教师:各种具有特殊身体特征的动植物图片、鲫鱼和鸽子的科普资料


         记录表   鱼鳍的作用和模拟实验的视频资料


学生:具有特殊身体结构的植物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礼搭: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猜猜它是什么?


课件出示图片:骆驼(说说你的理由,谁还想猜)、长颈鹿、蒲公英、猪笼草。


一、谈话引入


从课前的游戏中发现我们的同学对生物都是比较熟悉的,他们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骆驼的驼峰、长颈鹿的长脖子、蒲公英的种子、猪笼草的捕虫笼都是生物特殊的形态结构,是什么原因使这些生物具有特殊的形态结构呢?


二、不同环境中的植物


1、植物的叶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是相互关联的


课件出示:仙人掌、香蕉树的叶子,仔细观察他们的形态结构,推测它们喜欢生活在哪个环境中,说说你的理由?


追问: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植物叶子是不是都比较宽大呢?我们一起进入热带雨林去看一看。课件图片)


小结:植物叶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是相互关联的(板书)


2、植物的根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是相互关联的


(课件出示浮萍、小草、玉米的根;仔细观察三种根各有什么特点?这些根的特点与什么有关呢?


追问:小草和玉米同样是生活在陆地上,为什么他们的根系发达程度不一样呢?与植株的大小有关。


小结:植物根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是相互关联的(板书)


拓展:植物除了根、叶以外,你还知道植物的什么部分也有特殊的形态结构,这些形态结构又是和什么有关?


  学生展示课前自己收集的资料。


教师出示:仙人掌的茎,不同植物种子的不同传播方式。以及其他一些资料。


通过刚才对不同环境中的植物的研究,你有什么发现呢?


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形态结构,这些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是相互关联的。


三、不同环境中的动物


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坏境是互相关联的,那动物呢?


1、(课件出示鸽子和鲫鱼),鲫鱼和鸽子身体特征有哪些,这些特征与什么是相关联的?


小组讨论合作并完成记录单


2、小组讨论(师:研究2分钟左右后发信封,内有科普资料)


3、汇报交流


补充资料:鱼鳍在鱼运动过程中的作用(视频)


4、纺锤形真的可以减少阻力吗?


 老师给你准备这些材料,说说怎么做这个模拟实验。


观看视频(课件)


小结:不同动物的形态结构与不同的环境相互关联的。


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是,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坏境,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四、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也是相关联的


(课件出示:猫的爪,狗的爪)观察一下图中的爪子有什么特点?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总结


 


本课课件:《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5 12:27:59编辑过]

TOP
15#

研讨展示课《原来是相互关联的》相关科普资料


 


 



TOP
16#

研讨展示课《原来是相互关联的》教学反思


 


 


三次教学 三种心情 三份领悟


高亭中心 应建成


初次接受任务,有点惶恐,有点忐忑。毕竟上了一定的年龄,脱离公开课的讲台好多年了,虽然一直以来凭着对科学课一种近乎痴迷的挚爱,一直扎根在一线课堂专研,但是常态课和公开课毕竟场合、学情都不一样。这些年在业务的专研上,更多的是帮助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同他们一起做课,一起分析教材,一起备课…唯独缺失了一起上讲台。因此说白了就是眼高手低。


第一次教学 心情( 惶恐、忐忑


眼高手低的我在忐忑中迎来了第一次试教,陈增仕老师和周燕娜老师大清早的特意从定海过来,第一次试教下来,优点是:1、思路清楚,层次分明。2、对教材的处理大致得当,教学中有扶有放,3、把演示实验用微视频代替,能让学生看的更清楚。需要改进的地方:1、课堂中学生的回答要紧紧围绕生物特征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来讲。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2、把植物的叶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放在第一环节,因为学生对仙人掌的叶和芭蕉叶的特征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比较熟悉,更容易建立一种相关联的关系。可以成为下面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模式。3、课堂上教师的气场不够,课堂气氛不够活跃。4、出示一个纺锤形的实物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纺锤形的作用。


在最后的小结中,周老师提出了这节课隐含的一个大概念:到底是环境改变了生物的基因,生物只是被动的被改变,还是生物因为要适应环境而主动发生改变,适者生存的观点是不是一定正确?这样的学术理论,对学生不需讲,但教师必须自己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次教学 心情(有信心 充满期待


第二次试教是在一星期以后,周老师恰好有活动在岱山,星期五下午她就再次听了我的第二次试教。参与教学的学生为五年级的学生。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1、植物部分,教学效果和师生互动出奇的好,五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并不比六年级的学生逊色多少。植物各种形态结构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学生分析的头头是到。不乏有一些精彩的言论。可在动物部分,五年级学生和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差异就明显的表现出来了,花了不少时间,学生才好不容易地从资料中找到了所需的内容,又花了不少时间把它填入表格。这样一来,回答交流的时间少了许多,最后拖课了5分钟多,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周老师给我提出了一份很好的建议:教师提供的科普资料尽可能语句短一点,图文结合,加上标注或着重号,这样学生查找资料会方便很多。同时,我们又一起研讨了教材中隐含的“生活习性和生物形态结构、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的处理。它们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怎样从教师的板书中充分表示出来。


第三次教学 心情(惋惜 一波三折 希望


在期待和压力中终于迎来了正式的教学。走上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讲台,还是有点紧张。为了熟悉学生,前一天下午赶过了,可惜还是没赶上,第二天早上去了班级,进行了交流,发现学生有些准备,互动也还可以,于是就放下了心。可想不到的是,上课时举手发言的同学越来越少,并不是他们基础不好,不会回答。而是不愿意举手,不想说,当然这其中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我的评价激励手段不够,或者说上公开课,借班上课的经验不足。上课中教师讲的多了点,这给本来很好的一趟课弄上了一块不大不小的污渍,想起来的确挺可惜的。


课后自己觉得有点郁闷,有点丧气,老教师不该出现这样的问题。然而去食堂就餐的路上,俞宏伟校长特意从后面赶上来,他先问了我的教学年龄和工作经历。还问我喜不喜欢科学学科。接着提到了这节课的得失,最后他的一句话让我又燃起了希望,他说:你的这节课只有喜欢科学学科的老师,对生命科学有丰富知识的老师才敢于挑战,你的课虽然有点小毛病,但是上得有张力,我看好你。很好。


下午的评课中,我虚心聆听专家们的意见。专家们入木三分的评价让我领略了很多,特别是喻伯军老师点评中对这节课的3点小建议,让我感悟颇深:在对动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学中,我们教师放的还不够,挖的还不够深。可以从具体的某一样生物着手,一步步具体地去分析他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学生会发现的更多,理解的更深。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是我们做的不够完美,我们才能在这条路上继续大踏步地前进。如果有机会我再次上这节课,我肯定会上的更好。


今天在学校的教研组长读书心得交流活动中看到一段很好的话,作为结束语,也作为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与大家共勉。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教师的撤退是为了学生的进步,老师的退让是为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孩子们自由的发挥和成长。


题外话:之所以参加周燕娜名师工作室,的确是出乎一种对小学科学学科执迷不悟的爱,不想轻易放弃这块已经耕耘了多年的热土,想用工作室活动的任务来逼迫自己,想在工作室中享受到一种迟来的帮助。有时挺羡慕现在的青年教师,他们的专业成长有师傅的带领,有专门搭建的平台,回想当年,一个人在偏僻的小岛中,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独自摸索,没有专家的指导,同伴的帮助,不知自己的课好在哪里,不足又在哪里。甚至没有专门的教材,实验器材…现在能在工作室活动中有所成长、有所感悟、有所领略、有所收获,哪怕只有一点点一丝丝也够了。


 

TOP
17#

周燕娜名师工作室团队简介PPT 舟山市首届名师工作室挂牌名师、南海实验小学 周燕娜


 


周燕娜名师工作室团队简介PPT ——《在路上,一起走》


 


 



TOP
18#

《科普资料库进课堂对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课题观点报告一 工作室成员、舟山第一小学 薛燕忆


 


 


 



携手科普读物     相约科学课堂



舟山第一小学  薜燕忆



一、观点的来源



1. 名师工作室的课题     



《科普资料进课堂对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



2..小学科学网的小标题



   二、科普资料进课堂的意义



小学科学课作为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乃至国民的整体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娃娃抓起”,让孩子想吃饭一样爱上课外阅读,爱上科普读物。势在必行。



               教材到科普读物 相约课堂



1.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呼唤科普读物



翻开我们的小学科学教材,图文并茂,甚是吸引孩子的眼球,但是里面的文字知识却很少,显然不能满足孩子的阅读欲望和求知需求。况且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的概念和规律性补充到教材中短短的一堂40分钟的科学课所讲授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每个单元后面的资料库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正如一天,当我上完五上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下课铃声一响,一位女孩子马上问我:老师,人体有热胀冷缩得性质吗?假如这老师能适时向学生推荐合适的科普知识,孩子就不会把问题抛向我呢?让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应用而生。



2.孩子个性化的需求需要科普读物



我们的教材是针对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同龄学生统一编排,并没有考虑到各地区之间的人文差异、学生发展水平差异等,对于学生个体科学素养的进一步提升有很大阻碍,也不利于有个性化需求的学生,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些数据也显示,小学生在科学知识上还存在着很大的缺口。如此看来,有限的课内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渴求了。学生急需要知识来填充其科学知识的空白,科普小读物正好成了学生的精神食粮。把科普读物带进科学课堂教学。



读好科普读物  走进课堂



1.阅读内容的推荐



在孩子印象中,科普读物可能是深奥难懂的,而市场上种类繁多的科普读物, 又让家长和孩子们迷惑,有时家长随意买一本,孩子翻了几页,就随手一扔。家长心疼的可能是几块钱,孩子可能损失就是兴趣了。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选择合适的科普读物推荐给孩子,做好孩子的引领者?



A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小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但是感知事物时,目的性往往不够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爱动、好问,注意力不够稳定,很难长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到同一学习活动上,善于记忆具体的事实,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等。思维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靠感性经验的支持。表现在阅读上也一样,孩子一开始的阅读持续力不够强,给予学生太深奥的科普知识孩子可能接受不了,甚至产生厌倦的情绪。加上小学六年孩子的年龄跨度很大,一年级的学生和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各方面的认知水平完全不同,特别是阅读水平的不同,六年的学校学习生活已经磨砺孩子慢慢长大,心智逐步成熟。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孩子的阅读需求也不同了。所以,科普阅读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作出取舍,适合孩子阅读需求。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我们可以选择形象直观,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我们可以推荐一些蕴涵科学哲理的科普知识。所以在学校图书或者老师的个人藏书里,教师应当有一批书籍,分门别类、分阶段推荐给学生,用来扩充学生在教材以外,感兴趣的知识。



一二年级推荐的书目可以是图文并茂型:文字少一些,插图多一些,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如《蚯蚓的日记》《科学画报》《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等。



中年级:《少年发明与创造》、《小爱迪生》、法布尔《昆虫记》《科学是美丽的》等



高年级《双面猎犬》 《混血豺王》 《红豺》 《狼王梦》《让你大吃一惊的自然奥秘》《森林报》等



   B结合教材的内容深浅



如今由于家长的重视,孩子的兴趣,孩子的认知面很宽阔。但是,小学科学的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天空下至地理。孩子可能在学习课文之前也有不曾熟悉的内容,比如古代的计时工具、电的知识等等。有的科学课里的单元编排体系不完整,如五上的《热单元》中,水在4摄氏度以下是热缩冷胀。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只讲了热传导一种。这种知识的不系统性可能会造成孩子认知上的错误,为了对教材上的内容更为熟悉,教师一定要引导孩子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知识的扩充,这就需要课外阅读来填补。《太阳钟》一课,由于学生不熟悉圭表和日晷的应用原理,学生可以上网查查资料,找找书籍。可以买些书了解一下古人还有那些计时工具,了解人类计时工具的演变过程。这对学习《时间的测量》单元绝对是有好处的。



2.阅读方法的指导



a圈圈点点,手拿笔墨。



“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学生边读边划的阅读习惯很重要。科普阅读不要求学生动口,但要求学生有动笔动手的习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边看边圈、边点、边划划,圈圈科学道理的关键词,划划书中的关键字句。小学生的阅读可以稍稍简单点。可以不写读书笔记,但不可以不动笔,所谓好记星不如好笔头。但一定要保持孩子的阅读兴趣为好。



以下是一位老师在教学《植物新生命的开始》课文中,向学生推荐的科普片段,目的是让学生从科普知识的阅读中明白“植物新生命的开始”的各种方式。教学中教师适当的叫学生找找关键词,圈圈关键词,非常有益于科学的学习。如阅读藕的繁殖方式,可以找出藕的多种繁殖方式:分藕、种子、扦插等等。学生有了这些学习行为,必定为他的后续学习带来好处。



藕(又称莲藕)属睡莲科植物,莲的根茎。肥大,有节,中间有一些管状小孔,折断后有丝相连。藕种需选择具有该品种性状、藕头饱满、项芽完整、藕身肥大、藕节细小、后肥粗壮和色泽光亮的母藕或充分成熟的子藕。播种方法宜随挖、随选、随栽,也可行催芽后栽植。繁殖莲藕,通常用分藕或播种莲子繁殖,必要时也用插藕苫、挖藕鞭等法繁殖。一般可分为萌芽生长期、茎叶生长期和结实结藕期 3 个时期,地下主茎和分枝陆续结藕的同时,地上部也相应陆续开花结果,每一朵花从开花、授粉、受精到莲子成熟。



蒲公英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头状花序,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花开后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蒲公英同时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可生吃、炒食、做汤,是药食兼用的植物。蒲公英一生的生长变化: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枯萎。



B快快阅读  加强阅读量



科普阅读不同于语文课外阅读,科普阅读可以不追求文本语言的优美,但它讲究的是科普的真实性和探究性。所以在课外阅读指导上,我们教师千万不可犯一个错误,那就是要求孩子慢慢读,一字一字的读,摘抄文中的优美词句。况且我们衡量一个人的阅读高低有3个方面:理解、记忆、速度,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速度是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字一字的读的人阅读能力最低,一行一行的较好。能达到一目十行的最好,当然这很难做多,一目十行指得是阅读已达到一种非常熟练、自如的程度,注意范围大,一次扫视可以从一行扩展到几行。我们的科普阅读重视的是学生知识的积累。快速阅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眼界的开阔。可能有的人会认为,这样孩子记住的知识不多,没有达到阅读的目的。试问,在我们的脑海里,又有多少知识是通过死记硬背记住的,这种生硬的记忆,短时间的记忆性比较强。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遗忘的会越来越多。在我们成人的脑海中。记住的不也是我们最感兴趣的,影响最深的。孩子读的感兴趣,他自然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的阅读,自会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影响。关于阅读的速度,我们也不用怕,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阅读量的增加,孩子的阅读速度会明显加快的。



    关于科普读物的阅读,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也提到了很多的观点:1.阅读不要让孩子低低的读出声来。2.不要遇到生字就查字典,只要这个生字不影响字义的理解,就不要查字典。不停的查字典就会对阅读造成干扰。以致失去阅读的兴趣。“所谓的一气呵成”也是这个道理吧。3人最难抗拒的是诱惑,最讨厌的就是强迫,大人和孩子都一样,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拒绝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我们可以将科普故事讲得一半,当孩子们正听得津津有味时,故意中断,留有余地,让孩子自己去阅读。4.好阅读在乎读了多少,坏阅读计较记住多少。许多家长在孩子读完一本书后,总喜欢考察他记住了多少。有位家长,也听取了别人的建议,同意让孩子看课外书。孩子刚读了第一本小说,家长就迫不及待地要孩子复述这个故事,背会其中的优美字句,要孩子在写作中用上小说中的一些词语和素材,甚至还要求孩子写读后感。到孩子读了第二本小说,她就责怪孩子把第一本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忘得差不多了,认为前一本书白读了。家长这样做简直是故意给孩子制造绊脚石。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搞得孩子厌恶阅读。



当儿童面对一本书时,如果有人向他提出了识记的要求,他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识记上,而把阅读的兴趣放到次要的地位。一旦孩子意识到读完一本书后有那么多任务等着他,他就不会想再去读书。



    
所以,正确引导孩子读好、用好科普读物就变得很重要。科普资料的重要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本观点报告的PP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5 14:17:47编辑过]

TOP
19#

《科普资料库进课堂对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课题观点报告二——科普资料进课堂的可行性 工作室成员、岱山怀慈小学 章林妹


 



 


科普资料进课堂的可行性


 


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周燕娜名师工作室学员来自岱山县怀慈小学的章林妹。作为《科普资料库进课堂对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课题组组员,来谈一谈自己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科普资料”的一些心得和体会。讲得不妥的地方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小学科学《新课标》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近年来,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地位不断上升,教师们也着力于研究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如何开展长时间的探究,但是在小学科学课中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开展科学实验探究。结合解读我市通用的科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编排内容和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分析所得:


科教版三——六年级小学科学共832单元240课时中涉及植物单元、动物单元、宇宙单元、地球的运动、生物的多样性、地球表面及其变化9单元的教学内容科学实验探究味并不是很浓,教学过程中也较难组织科学探究活动,而且这些单元涉及的内容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度不高,学习起来较为困难的。


如何让学生更主动、更容易地学习上述教学内容呢?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那么较为熟悉、有一定前概念的知识点更感兴趣、也更容易学习并掌握。那么有没有什么工具能架起学生与那些较为陌生或晦涩抽象的教学内容间的桥梁呢?在一次简单的谈话调查中发现那些喜欢科学课,科普知识面广的学生课外都爱看一些科普书籍和科普类节目。科普书及其他科普类资料一般具有六个特性: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可读性)、独创性、思想性、文学性。它是以传播科学与技术知识为特征,同时还具有趣味性(可读性)突出的特点。于是“科普资料进课堂”的想法油然而生,让“科普资料”为学生和科学课架起一座趣味桥梁,让它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填补部分知识点学习前概念的空白。可是如何合理运用“科普资料”就值得思考了:


“科普资料”本身具有通俗性和趣味性(可读性)的特点,学生在课外也可能自学完成,那么是否可以尝试着把“科普资料”进课堂和“先学后教”这种教学模式相结合。通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先学后教”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地通过“科普资料”进行“先学”,教师做到点拨性的“后教”,使课堂教学更有效。这样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也是符合小学科学《新课标》中规定的“学生是学习科学的主体。”这一课程基本理念。以下结合本人的几节课例来谈谈合理运用“科普资料”对小学科学“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的几点心得体会:


1、 选取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科普资料”,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找到各式各样的科普资料。但并不是所有的科普资料都适合小学生来阅读和学习,也没有特定的“科普资料”是针对我们小学科学教学的,那么选取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科普资料”是至关重要的。如简单的图文、科普绘本、简短的科普类视频以及一些科普图片比较适合中低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一些科普系列读本、大型的科普纪录片等比较适合高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


课例: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本人尝试着运用“科普资料”进小学科学课堂的研讨课的两次试教对比。


本节课教材中编排的教学过程大致是让学生回忆并画出向日葵的一生从而引入到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是种子及之后对种子进行观察。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单单从画出向日葵的一生来构建绿色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是种子这个科学概念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由一种植物来推断大多数的绿色植物的新生命的开始也是缺乏说服力,也不利于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于是我想到了“科普资料”,让学生课前学习多种植物一生的生长过程,课上再交流总结,这样得出结论是否更合理。


两次试教对比:第一次试教课前教师查找并筛选整合好9种常见植物生长过程的资料卡,然后课上分发给学生,先小组内自主学习,找出各种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是什么;然后班级交流讨论得出绿色植物新生命的开始几乎都是种子。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资料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耗时较长。课后反思发现教师准备的科普资料卡文字量过多,不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不适于三年级学生来自学。第二次试教教师把9种植物的资料卡改为简单图文的方式直接介绍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学生很快便了解了9种植物的生长过程,也找到这9种植物新生命的开始都是种子。


























 


 


 


 


对比两次试教提供的科普资料卡中的同种植物的介绍


 



 



 



大豆学名为 max(L)Merrill,别名:黄豆(包括青豆、黑豆、紫豆和斑茶Giycine豆等)。大豆为豆科大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我国。现在全国普遍种植,在东北、华北、陕、川及长江下游地区均有出产,以长江流域及西南栽培较多,以东北大豆质量最优。大豆的一生要经历种子萌发、出苗、幼苗生长、分枝、开花、结荚、鼓粒、成熟等过程。


 


 



 



 



大豆一生的生长过程


       1


2



3



4



5



6



大豆


种子


 


种子


发芽


幼苗生长


植株


开花


结荚


成熟


通过两次试教对比不难发现,简单易懂的图文式更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更利于“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的开展。因此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的认知特点,应选用合适的“科普资料”。


2、 合理安排“科普资料”的学习时机,有利于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性。


由于不同的教学内容,“科普资料”类型和信息量大小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也应从学情出发,灵活安排。如三年级《植物新生命的开始》中运用的简单的图文资料可以在课上组织学生小组自主学习,先学后教,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又如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关于《宇宙》的教学,这一单元的内容很多学生是极感兴趣,但学习起来又很困难,宇宙、天体离我们太遥远,又抽象。而观看一部介绍宇宙方面的科普纪录片能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而纪录片往往时间比较长,如果教师只剪辑某一小段,可能对某一节课的教学具有针对性,但对整个单元体系的构建就大打折扣。像《旅行到宇宙边缘》这部最新、目前为止电视上最好看的宇宙科普纪录片就比较适合小学生观看,但此纪录片时长90分钟,比较合理的安排是教师把纪录片推荐给学生,在学习《宇宙》单元前学生能在家提前观看并学习,填补学习宇宙这单元的前概念的空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不仅可以把“科普资料”的学习放在课前,课中,还可以作为课外延伸部分安排在课后,如在《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结束后,教师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科普绘本《一粒种子的旅行》来激发学生学习植物单元的后续知识。


3、 教师的有效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科普资料”的有效性。


虽然我们现在更为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教师的指导还是必不可少的。小学生特别是中低段的学生对于科普资料的阅读、分析、归纳的能力还比较差,要有效地开展“科普资料”的自主学习,还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1)课前的“科普资料”学习(通常内容较多),指导学生做好重点摘记和疑点的提出,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以便“以学定教”。


2)课中的“科普资料”学习(通常较为精炼),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划重点,这样能更好的整合信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课后的“科普资料”学习(通常是延伸拓展),指导学生多结合已学的知识点,也可以对“权威”质疑,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


4、“科普资料”自身的趣味性,可促进“先学后教”的长时开展。


在“科学资料”与“先学后教”相结合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因为经常要求学生课前自学“科普资料”,最怕的就是学生不能长时间坚持。而“科普资料”自身的趣味性则有利于“先学后教”这种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


 


通过课例实践,“科普资料”因其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可读性),在小学科学课部分单元内容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学生前概念与知识点的纽带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在“科普资料”收集、删选、整合成为系列化的合适小学科学教学的“科学资料”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的,这需要我们小学科学教师通力合作,资源共享,切切实实地开展科学教学工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4 17:48:14编辑过]

TOP
20#

《科普资料库进课堂对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课题观点报告三 工作室成员、嵊山小学  毛红



海岛学生科普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


嵊山小学  毛红


20139月,我支教来到了嵊山小学,学校很小,只有6个班级,一共有学生184人。其中有一半是外来民工学生。



一年教学下来,学生的科学学习状态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科普知识十分缺乏,在教学三年级的动植物单元时,对于一些最基本的动物的常识,学生了解很少,如,菊花是什么季节开的,,树叶是什么季节落的,学生都搞不清楚。教学动物单元时,除了课文里介绍的软体动物、昆虫以外,学生了解的很少很少。在教学六年级的动植物分类这块内容时,学生对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的特点了无法进行概括,所了解的也是零星的,甚至是错误的;在教学桥的结构这课时,我讲到了茅以升,学生竟然都在傻笑,有时候真的觉得自己很无奈。通过与学生谈话了解到他们很少看科普类读物或影视节目,家里的科普读物最多的就是《十万个为什么》,有很多学生一本科普读物也没有。



 面对这种现状,我觉得归根到底还是缺乏兴趣、少于方法、没有习惯所造成的。解决好这些方面,科普阅读良好习惯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一、营造氛围,促进阅读



1.利用好学校的流动书吧



学校图书室中科普类的书籍占到10%,我精心挑选了一些科普书籍放在学校的阅读角的阅览车里,供学生阅读。



2.建立班级科普图书角



建立班级科普图书角,这是个很老的办法,但它同样适应新时期。我们已经调查了班上学生的存书情况。有些学生自己家里的书不少,可是科普书并不是很多,甚至上没有。“书非借不能读也”,就可以建议大家把自己的书放在图书角,大家交换阅读。有的学生自己的书不读,可是对别人的书很感兴趣,总想借阅来读。



3.营造家庭环境



学生科普阅读,很多时间应该是在家庭完成的。所以,家庭环境,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利用家长会,我向家长介绍科普阅读给学生带来的好处,向家长介绍辅导孩子读书的方法,转变家长眼里只有分数的观念,取得家长的配合。并给她们推介一些科普读物。如《昆虫记》 《世界100文明奇迹》 《世界100自然奇观》《世界未解之谜》 、《世界上下五千年》、《海底两万里》、《马小跳365科普系列》、《大科学家讲的小故事》、《 科学的发现》等。对于生活在小岛孩子,家长大多数时间都在忙,无暇顾及孩子在干什么,所以,我让住得近的同学组成一个阅读小组,回家后聚在一起交流,阅读,并找一个小组长进行监督,同时把这一情况告诉家长,让他们有时间也参与其中。



二、促进阅读的方法



1整理书目清单,进行阅读比赛



要求学生整理书目清单,比比看一学期你能读多少科普书,这样书目清单的记录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已经阅读的书目,而且看着清单上书目的积累,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也就促成了他更积极地去阅读。



这是一个学生的书目清单























 


班级:四年级   姓名 金承宇


2014.4


蚯蚓日记


2014.5


十万个为什么——海洋篇


2014.6


世界上最脏最脏的科学书


2014.7


世界未解之谜


……


……



2推荐与课本相符的书目,做到课内外结合



科普课外阅读使平静的课堂起了波澜,就好像为课堂注入了源头活水。科普课外阅读的加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进行提升。



在学习三上《蚯蚓》一课前,我给学生推荐了《蚯蚓日记》,学生看完以后,蚯蚓这节课基本不用我讲什么内容,甚至于他们对于蚯蚓的认识比书上的更深入——不仅能讲出蚯蚓的各个部位,习性,贡献,更重要的是他们能从内心爱上这种不起眼的小动物,学会尊重和关爱蚯蚓这种生物体。



接下来我以三年级第二单元为模版向大家介绍我如何推荐书目

























第二单元


本课推荐书目


单元推荐书目


寻找小动物


 


《昆虫记》


(不会迷失的精灵)


《昆虫世界大探奇》


《趣味动物100种》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蚯蚓


《蚯蚓日记》(


蚂蚁


《蚂蚁王国的奇闻》


蜗牛


 


金鱼


《少儿百科全书-鱼类》



推荐的书目存在难度梯度,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行阅读。书目有针对课本上的内容,有适当的课外拓展,可以说做到照顾了不同程度的学生。



3借助科学课堂平台,进行一分钟播报



学生看了这么多科普书,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既能培养学生的总结汇报能力,又能大大地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你最近阅读了什么书籍,来课堂展示吧!”至此实践以后,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明显大增,就连平常的聊天中也不忘讨论一下科学前沿。在展示时各个神采奕奕,让人有点恍忽,好像在播报的他就是一个科学家。



下列是学生的一份一分钟播报:






 



轮到播报的同学总是特别兴奋,准备的内容也是相当的精炼,可能只是他阅读中一个小知识点,但对学生来说这样的科学积累在以后肯定会非常有用。



科普课外阅读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式。作为一名科学老师,不单单要顾到课本内容,也要将课外阅读内容纳入到自己的教学内容中来帮助学生学习科学。我希望通过以上这些可操作的方法让学生对科普阅读更感兴趣,借助这种阅读帮助学生在科学领域能更快更好地发展进步。



 


海岛学生科普阅读现状分析(毛红).pp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5 9:34:17编辑过]

TOP
21#

名师点评


 


浙江省特级教师、舟山市首届名师工作室挂牌名师 袁优红 


 

 


 


 


舟山市小学科学学科带头人 毛华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4 17:55:15编辑过]

TOP
22#

喻伯军老师点评研讨课,作主题为《携手科普资料,相约科学课堂》的专题讲座,引领指点课题研究


 




 


喻伯军老师讲座《携手科普资料,相约科学课堂》


一、课题的价值意义


1.引入阅读,促进科学学习,研究角度很好;


2.阅读是全人类的重要学习方式;科学学习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看法,对于学习方式的认识全新。


3.阅读是一种伴随终生的学习方式。


4.承载着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的任务。我们是通过阅读是了解先人、了解古代是怎样的。阅读的方式是全世界都推崇的。日本有一段时间发展特别快,是老太太也拿起报纸进行阅读。现在西部有一个公益活动,就是建立阅读物。


二、探究式教学与阅读相互补充


探究和阅读是相互补充,学习是多元的。我们不能在提倡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时候,就否定其他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教学,并不否定其他的学习方式,课堂中的探究式教学着重是对主要概念(核心概念)学习;


课标也提出学习核心知识,那帮助学习核心知识的时候,科学阅读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有专门的科学阅读。


三、科普资料的有效运用


内容上对教材是一种补充,扩大了学生的学生视野。我们教材是受到限制的,科学书中有很多的图文结合,我们也要关注图,图中有很多隐含着的,需要思考。阅读教材即要读文字,也要读图。


在学习方法上也是一种丰富。


在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上,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成年人的学习,阅读是最重要的方式,我们科学课堂上也不要丢掉。


四、学生喜欢阅读科普书籍吗?


   小孩子最喜欢阅读的是科普书籍,比如科学百科类的。从女儿身上举例。日本的一套百科全书和实验。日本的科普书籍比我们多。美国比日本研究多。资源丰富量远远超过我们。现在的孩子很喜欢阅读有故事情节的绘本。学生也喜欢阅读生动活泼的文章。但教材不是光来读,是用来建构概念的。我们需要给学生提供喜欢读的内容。寻找梳理更多的科普书籍,整合。


五、科学教育中如何用好阅读?


三节课给我们做了探索


教学设计的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环节简约,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


融合课题研究的成果,研究的指向性明确;


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当。


娄川华:《河流对土地的侵蚀》


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储备非常充足,视野开阔,所以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把教材安排的意图全都呈现出来;


把自然地理(中国地形图)引入,有机融入科学教学中。从两条非常有名的河流引入,再让学生说说其他的河流。和地形的形成有很多铺垫。


动手与动脑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概念。


我们不仅要观察动手时间多不多,更要关注动手之前的动脑如何。


三个建议:


1.理解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河流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有点思维更不上。怎么办?这是老师在教学河流作用的沉积作用时,环节时间不够,观察不够充分。因此教师要观察留下的盒子中土地的变化。


具体与抽象要有联系,把想象和小组讨论结合起来使用。(也可以和视频结合)


2.让学生去观看别的小组的现象,增加学生的证据。增加学生感性认识的次数。


3.两个细节改进,说说舟山的河流,微视频可以自己来做。另外实验前的指导中视频,前面一段可以去除。


孟婕《比较水的多少》


学生兴趣盎然,思维发展有梯度,又联系学生生活;


教学环节简约,目标落实到位,利用数据处理引出继续研究的问题;


注重学生的操作顺序和习惯培养。比如两瓶水中,学生倒进去倒出来,就很有规范,能够保证学生的实验顺利完成。我们在操作过程中的规范操作,以后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操作习惯,是有帮助的。


资料阅读和使用结合地很好。


教师的语言和教态适合三年级学生。


三个建议:


1.增加对统一标准的认识。教材中有一个人们发现使用量筒的隐含过程,标准的统一非常重要,人们是在一次次的实践活动中增加对量筒的应用。可以采用追问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用同样的物品同样的刻度去比较,自然而然地就明白了量筒的发明。


2.科学观察和实验时,比赛什么比较合适?今天这节课上,老师一味说快快测量,所以有小组就是比赛快,敲碎了。比一比哪组准确、规范、安静,一般不要比赛哪组快。发言积极、记录认真都可以比赛。


3.帮助学生准备理解一些术语:毫升,量程。解释一下这些新的术语,表示水的体积单位。比如100毫升的量筒是只能测量,不是装。涉及到和科学术语有关的地方,要纠正一下,对学生认识理解是有好处的。


应建成:《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一节比较难上的课,但是教师却处理的比较好,如仙人掌(柱),微视频实验的使用。


铺垫明确,聚焦迅速,反馈及时。


举例和应用很好。


注重论证,即用说说理由的方式对结果进行论证。学生如何从论据走到结果的。学生看到这个现象就马上出来结论,看到数据就出来结论,这个数据、现象是如何说明结果的?我们要关注学生从现象数据事实整理罗列以后这一段是怎样想的。说说你的理由是一种非常好的论证。有什么看法,意见也是。


三个建议:


1.围绕关联,指向适应的概念,联接下一节课的内容。


2.选择一种植物,从思维的两个方面帮助学生构建概念,如观察仙人掌——移栽的注意点——推测沙漠环境的植物——指向植物适应环境。仙人掌是全方位适应的。仙人掌的种植要点。仙人掌是这样适应环境的,那么沙漠中的其他植物是怎样适应沙漠环境的?如骆驼刺。


植物如此,动物也可以这样做?形态结构,功能,功能是为了适应环境。


提供动植物如何适应环境的资料和视频,帮助学生进一步构建概念。


 


六、科学阅读的介入建议


1.寻找内容的切合度。哪些是课堂用的,哪些是课外看的。三年级100字以内,年级高文字量高一点。进入课堂的资料要自己删选的。


2.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需要介入阅读的;


3.阅读的时机和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七、课题研究的一些建议


1.不要仅仅应用于几节课当中;


2.而是要有计划地成套使用;


3.选择典型的单元进行试点;


比如生命世界领域。地球与宇宙好做。


1.      逐步扩展到一个学期,一个年级。


2.      开发成配套的课程资源。


3.      《科学素养丛书》科协


八、科学教师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


价值——素养


教材——资源


教材观站得更高。


科学教学到一定程度,你看什么东西都会觉得是资源。知识和思维打通了,兴趣和学习打通了。


九、从研究教学方法走向教学内容


这是课程意识的体现


这个怎么教,这个怎么学,学生学什么?


我们的研究从方法走向过程走向内容。


课标研究也是这个,学生学习什么是最佳的。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核心知识(内容)和关键能力。


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环节。


当走到高原期,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方法,还要走向课程。这是从怎么教走向为什么教的过程。


十、优秀教师都会朝着开发课程的方向努力


全国年会一些经典的课,都是自编的。


一些优秀的教师,会参加教材编写


一些优秀的教师,会有自己独特的教材和教学风格。


十一、走进教材与走出教材


研读教材,领会意图


精心试教,体现教材精神


根据学生,适当调整教材


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标要求,重组教材


开发属于自己的课程。


十二、希望我们不断探索


与相关的课题研究进行交流,不断推进课题研究;


从课程与教学的角度,去设计开发更多吸引学生,适合学生的课堂;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地更好,更加多样化地发展。

TOP
23#

市教研员陈增仕老师活动小结


 


 



 


    市教研员陈增士老师对此次活动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能够走得更远。本次舟山市小学科学学术年会暨学科团队研讨展示活动的举行,主题明确,形式丰富,大大推进了全市学科教研团队的建设,活跃了学术研讨氛围。通过会上和会下的交流互动,与会代表与相关的课题研究进行交流,推进了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增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也将为全市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4 18:01:26编辑过]

TOP
24#

详尽的资料,新颖的课题,展示了舟山小学科学的风采。赞一下。
秀山小学红领巾气象站地址:  http://dsxsxx.com/qx/    欢迎你多关心气象信息
TOP
25#

这次年会收获大的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310007
TOP
26#

谢谢各位老师及专家的辛勤付出,让我们听课教师能在一天的时间里受益匪浅。
TOP
27#

团队展示,真棒!??
TOP
28#



2014年小学科学学术年会听课收获



                                嵊泗菜园二小    陈波芬

122,我有幸参加了2014年小学科学学术年会,也有幸成为周老师工作室的一员。这次活动主要围绕“科普资料进课堂”的课题,三位老师分别执教了三节不同类型的课,他们都把科普资料巧妙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为课堂注入了新鲜元素,值得我借鉴与学习。现在我把对三节课的听课想法梳理如下:

第一节,娄川华老师执教《河流对土地的作用》。娄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自身知识储备量丰厚,在课堂中能随口吟诗,这是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的最大魅力与价值,不仅在教授科学知识,也在影响感染着学生学习祖国文化的潜在积极性。娄老师对目标的分析贯彻性强,注重课堂及时性反馈,思路清晰,把自然地理《中国地形图》有机地融入到科学教学中,课中,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推测地形的形成 ,再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地形地貌的形成,适时补充中国河流知识的科普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教学扎实,用数据分析河流对土地会不会侵蚀、侵蚀程度怎样,增强说服力。本堂课动手动脑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概念。

第二节,孟婕老师执教《比较水的多少》。孟老师在本堂课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不急不缓、亲切自然的教学态度非常符合三年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在课中参与度非常高,热情洋溢,学得也非常轻松。整堂课的设计思维有一定梯度,先初步比较,再准确比较,最后引出量筒,循序渐进。材料的准备具有结构性,能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环节简约清晰,目标落实到位,充分利用数据,两次进行汇总,先小组后全班,培养三年级学生处理数据的意识和能力。实验中,注重学生的操作顺序和习惯培养。

第三节,,应建成老师执教《原来是相互关联的》。这是一节比较难上的课,一般我们都是按教材上的内容平铺直叙地上下来的,但应老师在本课中增加了科普知识的补充,图片材料的替换和微视频的运用,使这节课生动而丰满。在科普知识的补充中,不仅提供对鱼和鸽子的构造作用的补充,根、茎、叶与环境的关系也提供了大量资料补充,形式灵活多样。材料的选择也非常棒,用鲫鱼代替了金鱼。在研究纺锤形体对阻力是怎样的,与其他形状有什么不同,通过视频学生理解非常快,知识的获取途径多样性,值得我学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5 7:46:06编辑过]

TOP
29#



小学科学学术年会暨学科团队研讨展示活动反思



 



                                                  
舟山第一小学  金丹



                                                  
2014/12/4



自从加入周燕娜名师工作室以来,时刻感受着工作室头头的敬业及对工作的无限的热情,还有工作室小伙伴之间的信任和默契。正是有了这种感受才愿意继续在工作室融洽的氛围中享受着学习的乐趣。虽然这次是第一次去二小参加科学课的相关活动,虽然这次是个“自由人”(没有承担本次活动的重要任务),但却有比以往任何一次更多的收获和满足感。三位上课的老师都是工作室里教学经验相当丰富的老师,也曾经听过他们很多的研讨课,但是每一次听都会有新的收获和赞赏。



1、  娄老师在我心目中是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识面非常广的奇才老师。本次他教学的《河流对土地的侵蚀》也验证了这一点。他从《中国河流图》入手,带领学生从中国的河流上下功夫,引出教学河流是怎么流的?它们流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从高往低处流)又顺势引导当水流过从高往低流时,会有什么变化呢?这样的教学过程顺理成章,一气呵成。更让人佩服的是娄老师的心里似乎就有这张中国河流图,他不用看图就能够说出河流的分布。如果我是娄老师的学生,我一定会对这样的老师佩服的五体投地。这样的感受还体现在后面的教学中,娄老师给学生大量的图片介绍了冰川、海浪对土地的侵蚀作用,教师本身对于这节课的知识储备非常丰富,使学生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所以在本课教学可以这么游刃有余!



2、  亲其师信其道。孟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亲切,很贴近孩子的优秀老师。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着一步步地探究学习,思维很有梯度。整个教学环节简约,目标落实到位。利用数据处理引出继续研究的问题是一个亮点。使学生顺理成章地想到最好有一个工具能来解决上面出现的问题。于是,量筒就闪亮登场!对于喻老师提出的建议我也深有感触。很多研讨课的时候我们教师为了课堂纪律,总会说比比哪个小组最快?这样讲总会引起我的质疑,到底我们是比快还是比规范?在平时教学中,我也是要求学生们实验操作要规范,小组分工要合理,实验操作要轻声,不要大声喧哗等等,以这些要求来适当加分以此激励,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实验教学课。



3、  应老师因为在岱山,在一起教学研究的机会也比较少,只有工作室有活动的时候才能碰到。但是在本次活动之前就得知他上的是六年级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这一课,就觉得他挺大胆的。因为像这样的课上的好就是精品,上不好就变成老师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没想到一开始的引入就让人眼前一亮。用不同生物的特征来猜一猜这是哪种生物,一下子拉进了与学生的距离。还有关于纺锤形特点的微视教学也很好地体现了教学效果。当然这样的课也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课,怎样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又有很大的收获,最关键还要老师教得轻松,那就更加完美了!



 



TOP
30#



舟山二小工作室活动反思



南海实验小学  周杰

娄川华老师的《河流对土地的作用》一课,从我国整体的河流分布为引子,挖掘学生对河流的前概念,整体给学生一个我国河流、平原、高原的分布,对学生理解河流对土地的侵蚀沉积知识的构建打下了基础。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娄老师引导学生对河道的宽度、深度的对比观察,来分析河流对土地的影响,给学生观察的角度,更有收获。在材料的准备和实验组织上,娄老师也一定花了很多心思。沙和泥土混合成的土质对于河道的模拟收效不错,用有小孔的一次性杯子来实现流水的效果也很好。整体课堂环节过渡流畅,学生学习趣味足,实验指导和组织到位。



我也刚刚上过这节课,对比一下,娄老师的课引入更为自然,实验操作的组织更为有效,实验器材的准备更充分,值得学习。自己对娄老师的课也有几个方面,值得商榷。1.本次活动的主题是科普资料进课堂的推广课,而课堂中对科普资料的应用还欠自然和深入。最后奖励的奖品是《愤怒的河流》一书,那么本课中是否可以更多地从科普资料入手,从有趣的科普介绍中引入课题。



2.本课中的探究味道缺乏,走环节的感觉多了些。在提问为什么上中下游出现不同的景观,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的回答有很多,就是不按照预设的来,但是教师希望得到一个“河流对土地是否有影响”的疑问,再走下个环节。这样的预设更多地走了环节,缺乏对学生真正的关注。这种关注学生的方面我自己也需要多学习。



孟婕老师执教的《比较水的多少》,课堂的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实验的组织到位,环节设计巧妙。也有专家给出较多建议,有几个方面值得商榷,



1.   
对于量筒的出示还可以将思维向前迈一下。量筒的发明来自于对标准的统一,前几个环节已经让学生产生了矛盾,有问题出现了,可以顺势引导学生如何做到全班性的比较,学生已经回答出来,用同一个杯子,那么在台上展示一个杯子,就用这个杯子,然后问学生还需要这么做,用同一个刻度,但是课堂中就一个这样的标准,如何让每个人都使用呢,如何在全世界都统一呢,科学家就设计制作了来量取水的多少的标准杯子,介绍量筒。这样的挖掘或许对学生形成统一标准的概念更加清晰。



2.   
对于科学性的内容需要严谨对待。板书上的毫升单位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的单位,但是老师却板书了“ML”,正确的毫升单位是“mL”。而且在板书1号瓶水量大于2号瓶的水量时,板书“1>2”,不清楚是否会存在误导学生,但是只要稍微补充几个字就能避免的误会何乐而不为呢?虽是细节问题,但是体现科学性的方面,科学老师应该更加严谨和注意。



应建成老师执教的《原来是相关联的》一课,环节相扣,尤其是课前的猜一猜设计巧妙,也紧扣学习主题,引入自然。后续的教学,可能是接班上课,对学生的陌生,学生在课堂上略显沉闷,教师讲得多了些。不过引发我对这种借班上课的思考,如何调控课堂的气氛,课前预设集中一起玩的活动,接近学生。也可以设置一些奖励,鼓励学生课堂积极思考和发言。针对应老师课堂的环节,有几个方面可再商榷。



1.   
课堂中的回答都是一来一回的简单交流方式,指引学生更偏向整体回答。要让师生更多互动,那么就需要学生表达他的想法,从解释自己的回答开始。比如追问学生为什么会这么想,还可以询问同学们对他的看法认同吗、有没有不同意见等等,这样的提问方式可能会让课堂更加轻松,学生表达欲望也会更加强烈吧。



2.   
老师可以更加放开学生的思维。课堂中有一个环节是从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中过渡到动物适应环境的情况,老师此时可以让学生说说动物是不是也是这样适应环境的,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可以组织讨论,针对你们感兴趣的一种动物,推测它是不是有什么方面在适应环境,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可以收获更多,小组的交流中使得本课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稍作分析和介绍后,再学习鱼和鸽子这两种代表性的动物(代表水中、空中的动物)具有哪些特殊技能,帮助他们适应环境,最终指向,原来他们也是与环境相关联的。



3.   
应老师的科普资料较充分,给学生呈现的有关鱼、鸽子的介绍也较丰富,科普资料进入课堂也非常自然,时机也非常合适。个人觉得资料的内容可以再体现学生的一些。不需要太长的介绍,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资料的同时动手连一连各个部位分别是图中的哪里,观察这些部位,有什么特点,你猜想如果你有这样的部位,可以做哪些事?那么学生兴趣也就浓了,对于资料的学习更加主动了。同时对于各部位的作用能自主地讲出作用,就是内化后的体现,效果可能会更好。



本次工作室活动,从科普资料进课堂的角度来观摩了三节不同层面的课,让自己对课堂的组织,科普资料进课堂的模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了专家们的肯定,自己在教学实践上可以尝试放入一些相关的科普资料,使学生学得更轻松,也学得更多,相信这也是做老师的最高境界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