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丽水市第二期教研员工作室08号学员江丽红研修专贴 [复制链接]

11#

 

让学生的参与最大化


 


松阳实验小学集团学校  王海花


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使每一节课都能使学生最大化参与,从而减少课堂中“打酱油”的孩子,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并研究的问题。经过对《电和磁》的多次试教,我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回顾旧知,为学习新知铺平道路


每节课的导入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关系着整节课的气氛、效果,导入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本节课的导入,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确磁铁的两种性质:一是磁铁具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二是磁铁能吸引铁一类的金属,但不能吸引铜。


二、大胆放手,充分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


关注过很多教师对“通电直导线和小磁针”这个实验的教学设计,大多采用在实物投影仪下进行全班演示的方法。在演示过程中首先由个别学生发现“通电导线靠近小磁针时,小磁针会发生偏转,断开电源,小磁针恢复原位”,继而引起全班其他学生的关注。这样的活动过程,真正体验到“科学发现”的快乐和参与思考的学生是个别的,少数的,大多数学生只是被告知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什么现象。


其实真正的科学发现需要人们具备一定的敏感度,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对各种现象的分析综合能力。只有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真正有所发现,才能真正静下心来探究。通过分组活动,不仅让全班学生在组内活动中充分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观察到实验现象的更多细节,获得全面的信息。相对自由的分组活动更能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仅每一个学生都能近距离地观看实验现象,还能通过反复实验验证被观察到的现象,并进一步深入地思考与探索其中的奥秘。学生不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而是真正地沉下心来进行探究。


三、开放教学,擦出绚丽多彩的思维火花


要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师必须学会等待。只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发挥他们主人翁精神,才能真正展示他们内隐的思维。一个问题抛出,如果马上要让学生做出回答,那么只有班级中少数几个学霸能快速给出教师想要的,其他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如果能让学生有时间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再进行全班交流,这样真正参与学习思考的学生人数将大大提升,交流互动也将呈现更多的精彩与动态生成。


十多分钟的分组实验,平均每个组完成34个实验。教师没有硬性规定哪个组必须完成哪一项实验,每个组都有自己的自主权。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优秀的学生能更深入地学习,差的学生也能量力而为,减少“打酱油”的孩子。能力较强的,小组合作效率较高的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比别的组多研究几项内容,能力稍弱的,也能根据自己组里的实际情况研究其中的12项实验。每个组都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多验证几项猜想,而全神贯注地投入实验。为什么学生会这么投入呢?其实很简单,这些待验证的问题是孩子们自己提出来的,实验方法是孩子们自己想到的,实验结果是他们迫切想知道的。转变了“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真正地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


四、互动交流,全班共享实验成果


科学课上精彩的互动交流必须建立在充分的实验探究或深入思考之后,只有当学生手头上有证据时,他们才会有话可说,有理可论。本节课中学生在前面的分组实验时对部分猜想进行了验证,他们都坚信自己组里的研究成果,每个组都想分享他们的伟大发现。但是毕竟是课堂中进行的简单实验操作,很多时候会因为孩子们操作上的失误或因为实验器材等方面的客观原因,可能会导致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实验结果,因而在交流中,孩子们会不时地提出质疑,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同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孩子们不可能在课堂上验证每个猜想。因此实验后的互动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能辨别实验结果的对错,分析实验失误的原因,也是一个全班进行成果分享,丰富孩子们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的过程。


五、延伸课堂,让探究活动从课内走向课外


短短40分钟一晃而过,但是学生对电磁现象的探究却意犹未尽,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怎么办?其实很多时候,只要孩子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了,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他们都会进行认真地研究。课堂上我们只能努力地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指导学习的方法。更多时候还是需要孩子们带上浓厚的兴趣运用所得的学习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更多地学习,解决生活中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才是真正受益终生的学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8 21:56:16编辑过]

TOP
12#

你这体会才叫深刻,我的是领略了皮毛,向花花看齐~~
TOP
13#

赶了一天车,对于不会坐车的我来说有些狼狈,但愿一觉能够带来精力充沛的自己,明天正式进入苏州考察第一天,加油!
TOP
14#

我来学习了,首先点个赞。
TOP
15#

小江姐好认真
TOP
16#

学习,在路上


                           ——苏州学习随想


松阳县实验小学集团学校  江丽红


2014年11月10日,在班主任杨宗亮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11人从丽水出发远赴苏州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学习。本次学习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2014年11月11日上午,在苏州市善耕实验小学听课、听讲座、参观校园;2014年11月11日下午,在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听课、听讲座、参观学校;2014年11月12日,在苏州市阳光城实验小学听课、点评、听讲座;2014年11月13日,苏州名景点参观考察;2014年11月14日,返程。


11月11日上午,善耕实验小学的沈晓茜老师执教了《桥的形状与结构》。该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课的主要实验是让学生体验桥塔高度的秘密,而且对于这个实验的材料选择与准备上一直是个难题,很多时候,对于这类实验的教学往往只取一组做演示或者干脆直接图片或视频展示,往往起不到特别显著的效果。而在沈老师的课堂里,让我感受特别深的:一是教学内容的改动上。她将拱桥的外推力放在了此课进行教学,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教具思考,怎样才能抵消这个外推力,让拱立住,同时由此引出拱在桥面上方和拱在桥面下放的优缺点。这样的教材处理,还是比较好的衔接了课的上下内容,当然也是比较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二是材料的创新。在钢索桥桥塔作用的研究上,她自己制作了比较简易的教具供学生4人小组研究。这样有具体的数据出来,更能让学生明白,桥塔高低带来的明显差别,真正理解桥塔如此设计的秘密所在。当然针对沈老师的这个教具,我们学员感到钦佩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小建议,如教具只测一根钢缆的数据,那在引导学生测数据前就要讲明实验要求等等。随后,我们听取了善耕实验小学孙苹老师关于《依托校园文化,促进科学教育发展》的讲座。她介绍了校园中许多有趣且有意义的设计,如鸽子基地、藕耕小园地等等,这些基地看似虽小,但管理却十分到位,如对鸽子的放飞时间有讲究,对藕耕小园地的植物种植品种与数量、各班级参观时间安排等等。而且,善耕学校还会组织一些与科学相关的活动,如重阳节邀请老人参加泡泡节,假期布置学生进行火箭的设计(结合流行的中国梦元素,在火箭上写梦想)等等,虽然孙老师只是简单的通过语言与图片像我们介绍这些活动,但是,每一个活动的介绍,我们脑海中仿佛就能有那样一幅美丽的活动场景,在这样的一个一个活动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富有生气的科学境地!


11月11日下午,吴江实验小学的唐建国、潘国平、吴韦萍分别进行了《让每个孩子都沐浴在爱与科学的阳光中》、《校园科技建设的创新实践》、《让学生处处生发课程的魅力—学校教育公园建设初探》的小讲座。在唐老师的讲座里,我们感受到了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科技节。科技节里,每个孩子都有参与的机会,是真正的让孩子们沐浴在科学的阳光中。对于孩子们的科技作品,也更多得看重孩子们自身的想法与创新,摒弃了很多由家长代劳所制作出的一些科技作品,追求科学的韵味更加浓烈。之后,由潘校长做简短讲座,让我们对于吴江这所学校更加喜欢,很多科学元素原来就在校园里,于是潘校长带领我们参观了校园,让我最为感动的是进门的垃圾分类处理长廊的设计,那么普通、不起眼的设计,原来蕴藏了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经介绍我们知道了该校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分类垃圾按班级分类放置,固定回收在长廊上,再统一处理,最后所得将赠予贫困山区的孩子。这样一个懂得帮助他人的教育,我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教育的,这样的美德也不是一天两天所能磨灭的,这样的教育留给孩子的才是一生的东西。教育,我想现在更多的应该思考的是孩子出校门后还能留下些什么?每位教育者都沉下心来思考了,我想教育就成功了!最后,在吴校长的讲座里,我们感受到了更多的校园文化,吴校长称它为教育公园。公园这个词,初次与教育摆在一起,却原来那么和谐。可不是吗?类似于公园般的教育,更加令人向往。步入校园,尽收眼底的是公园似的各色景观,却原来都潜藏着许许多多的教育在里面。如景点之一:实小之路,那12块凸起的大石块,让人看似危险,却从未出过一次意外,相反的却给孩子带来了了解实小过往的机会。这样恰到好处的细微教育无处不在,让孩子的发现在不经易中,让孩子的教育也在不经易中,正如杨宗亮老师所说,这样无痕的教育实在是高明!


2014年11月12日,在苏州市阳光城实验小学,卫巍、徐旦、金卫国、顾婷婷4位老师分别执教了《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液体的热胀冷缩》、《声音的传播》、《光是怎样传播的》。4位老师的课各有千秋,很好的诠释了他们自己眼中的“苏式课堂”,带给我们全新的视野。与我们教法相比,他们更加注重课堂的精致设计与细致处理。这样带来的“细”又给我们留下了更多值得思考与学习的地方。我想,课堂该注意的细节还是需要注意的,但与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显现,而在教学中什么时候扶什么时候放等都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环境,适当的加以思考与处理,也许教学中的“细”就是要做到因材施教。早上4节展示课过后,下午进行了点评与讲座环节。点评环节,先由执教老师进行简单设计思路介绍,再由江西、浙江2地代表进行点评交流,这样区域间的经验交流,更多的促进了对科学教学的理解与发展。随后,苏州市教研员胡春娜对点评进行总结,阐述了“苏式课堂”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有趣味、有价值、精致的、细腻的。这样鲜明的观点带给我们更加明确的方向,对“苏式课堂”也有了更深的了解。最后,苏州市吴江区中小学综合实践学校的张洪鸣带来了关于《如何上好科学公开课》的讲座。主要阐述了“公共课的类型”以及“我的公开课”等方面。在张老师的公共课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他那努力追求科学所展现出的独到一面,这样的精心设计与努力钻研正是他走向成功的最好说明。对于我这样的年轻一辈来说,可学的东西实在太多。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学习平台,让我们在继续奋斗的“科学公开课”路上,不再孤单!


且行且学愿努力过后,收获更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23 12:57:32编辑过]

TOP
17#

以下是引用季双在2014-11-15 21:31:00的发言:
我来学习了,首先点个赞。

欢迎多来指教~

TOP
18#

以下是引用后来的阿班兄在2014-11-15 22:33:00的发言:
小江姐好认真

那我得更加认真才好啊!

TOP
19#

学习了
TOP
20#

《垃圾的处理》说课


松阳实验小学  江丽红


《垃圾的处理》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环境和我们”的第2课。 六年级学生凭借经验知道一些垃圾的处理方法,如填埋、焚烧、再次利用等,但是他们并不一定知道或者关注在用这些方法处理垃圾时容易产生的问题。这一课就是引导学生去研究这个问题,并且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问题更有效的办法?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以几幅图几个小问题开门见山的快速聚焦,引发学生思考。


模拟实验,这个模拟实验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还是比较简单的,但它的重要性又是不可小觑的,因而我在花费较少时间,尽量让学生去完成两点:1是各部分器材分别模拟什么?2是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设计新型垃圾填埋场,这个环节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这个环节上,我又分成4个小环节开展:第一:小组讨论。围绕怎样对简单填埋场进行改进,从而尽可能减少对地下水、空气、土壤等的危害,进行深入讨论,明确设计方向。  第二:动手设计。以2人为单位动手设计。可以文字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表现。  第三:展示成果。设计者展台展示并介绍,下面学生评价其优点及指出不足并提供改进意见。  第四:比较完善。当学生展示完自己设计方案后,出示新型填埋场构造图,引导学生了解各部分设施的作用。让学生看看和自己的设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他们会高兴地发现,真正的现代化垃圾填埋场的建设与自己的思路是一样的。甚至有的小组设计的方案更完善,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再次调动了他们探究的积极性。也有可能有的小组设计达不到要求,通过观察新型垃圾填埋场,引导他们发现自己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


四,焚烧。因为有了前面的教学,因此这个环节充分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并填写优点和确定。


五、拓展。用一个问题将课延伸至课外。


教后感:这个课,我最想带给学生的是什么?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科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环境教育。在总目标中提出,学生通过科学课程学习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因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如果学生能停下脚步,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并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些力所能及的环保小事,那么我想教育就成功了。


这节课最大的尝试就是关于设计图的设计,课堂中花费12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设计,1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其最本真的意图就是:关于设计,很多人认为不重要,事实上它应该与实验活动具备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是一门设计工程,给学生去尝试设计,哪怕设计的不是很好,但只要学生踏出脚步设计,我们不能不说学生是有收获的。


关于交流,是自我感觉最不好的地方,不知道怎么样的交流才能成为有效的交流?求支招!!!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