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随感 [复制链接]

1#

[原创]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随感

[原创]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随感

说明: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随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所感所思。并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只是抛砖引玉而已。不过,思者先行。让我们怀着教育的理想,经常地进行反思自省。

分享 转发
TOP
2#

上了一节“放羊课” 2006年9月30日星期六天气阴  2006-10-2 11:37:51

 今天,由于国庆放假调休,我校上周三的课。这样的安排正合我意。因为,本周,由于到江苏徐州讲课,参加校长培训班和做绍兴市小学科学优质课的评委,我已经连续一周没有上课了。但是,问题又出来了,因为按照程序,今天要上框架结构,但是因为教具准备的问题,今天上这个内容是不可能了。怎么办?
后来,我一想,要不利用电子备课系统的多媒体素材,上一节整理课。
但问题又出来了,由于今年学校大规模扩班,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变成了普通教室,不过,幸好学校有可移动的投影电视机,而我自己有手提,就这样,我在六年级三个班上了一个下午的科学整理课,我发现,一段时间安排这样一节整理课,对于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整体把握事实上是很有好处的。
本学期,由于教学时间比较长,多出来的时间肯定不少,这也是一个解决课时多出来的办法。

引自——龙卷风视线:小学科学教学新视野http://www.lifepop.com/view.aspx?castid=247866

TOP
3#

《拱形的力量》课后随感 2006年9月20日星期三天气晴有小雨  2006-10-2 12:21:53

 今天执教了《拱形的力量》。课上的自我感觉不错。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首先,让学生比较纸平放一个钩码、用手做成拱形放一个钩码、用手做成拱形放一个钩码后松手这三个实验,思考,从这些现象中你发现了什么?你又产生了什么问题?——这样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学生得出,拱形的承重力比较大的结论,意在让学生感受到拱形的力会传递,意在让学生产生为什么拱形需要外力支撑的问题。(不知这样的说法有没有问题)
然后,我提出了今天的研究内容:比赛——看谁制造的拱形承重力最大。这个比赛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设计好试验方案,只有试验方案的设计被林老师审查通过了,才有资格参与比赛;第二步,制造拱形,看看我的拱形能够承受多少重力。
接下来,我组织了学生讨论——如何制订试验方案。我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1、研究的问题;
2、研究步骤
3、研究材料
4、实验设计图
同时,我提出了限制条件——拱形只能用老师下发的铅化纸(正方形,25厘米见方),且不能做成圆形,重物采用50克规格的钩码。
我发现,学生整节课兴致盎然。在设计方案阶段,学生比划着,思考着;在实验阶段,起初一片安静,稍后,尖叫声、喝彩声、祝福声响成一片。有一个小组,竟让放了10个购码。
比赛后,给优胜小组颁发了科学家名片,并交流了“我们的分析”。学生在分析时说的头头是道——
1、拱形把力量分解了,因此拱形的承重力强;
2、拱形的支撑物越重越好,越高越好,与拱形接触面越多越好;
3、要提高共性的稳定性,我们在共性的内侧也放了支撑物,拱形的稳定性提高了,承重能力也增强了;
……
课的最后,简单介绍了书上的介绍资料。

引自——龙卷风视线:小学科学教学新视野http://www.lifepop.com/view.aspx?castid=247889

TOP
4#

《增强抗弯曲能力》课后随感 2006年9月14日星期四天气雨  2006-10-2 12:22:35

 下午,上了《增强抗弯曲能力》。对于瓦楞纸的研究,让学生解剖后观察,并画出瓦楞纸的剖面图,这样的设计对于引出“经过这样的研究之后,我们产生了什么问题或想法?准备怎样继续研究?”很有好处。对于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跨度非常重要,纸的规格非常重要,质的材质也非常重要。总的感觉是,跨度应该大一些,在12厘米左右;纸的长度在20厘米左右,宽度在10厘米左右;用铅画纸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是公开课,在纸上画一些线,便于学生折叠。此外,重物也需要考虑,其实,可以有两种规格的重物。一种如回形针,一种质量再大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实验。

引自——龙卷风视线:小学科学教学新视野http://www.lifepop.com/view.aspx?castid=247891

TOP
5#

《抵抗弯曲》课后随感 2006年9月12日星期二天气雨  2006-10-2 12:25:41

 下午上了三节课。课题《抵抗弯曲》。我觉得本节课是一节很有意思的课。教材编写的很好。是一节常规课能够上好对学生发展有益的课。本节课,我是这样准备的。
我准备了4*12cm的纸条(用A四纸裁剪),每组10张,回形针每组半包。
上课时,先回顾了纸拉伸和抗弯曲的特点,然后提出问题,猜猜本节课会研究什么问题?然后出示问题:纸的厚度与抗弯曲的大小的关系。然后说明,我们是六年级,我们应该尝试着制订计划。然后就让学生完善计划。计划内容为——研究问题,我的猜想,研究过程,实验材料,试验记录。
关于研究过程,我提出了,这个实验我们应该怎样做?想不到六(2)班的学生提出了很多想法——(1)跨度要一样,每做一次都要测量;(2)纸两端伸出的要一样;(3)要轻轻的放;(4)回形针要放中间;(5)不能对纸片进行折叠、弯曲等处理……还有很多,一下子记不起来了。
关于实验材料,我们最终整理的实验材料为:语文书4本作为支撑物,尺子量跨度,还有纸片、回形针。
关于试验记录,我设计了一张表
纸的厚度 1 2 3 4 5 6 7
预测抵抗弯曲能力
实际抵抗弯曲能力
与教参中的相比较,我觉得,实验材料并不需要事先用胶水粘合,让学生一张一张加更好,当然,给学生10张纸片,连续作10次,显然时间太长了,影响了后续活动,我觉得做1、3、5、7、9的情况就可以了。在给六(1)班上课时,没有考虑让学生预测,原本我觉得,学生对于这方面的感觉是不太有的,但是,后来我发现,学生对纸的抗弯曲还是有一定的认识的,因此,让学生预测是很有道理的——学生对一张纸的抗弯曲有认识,但是对于几张纸,他们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他们绝想不到纸的抗弯曲能力是随着纸的厚度增加成几何增长的。有过这样预测的学生,面对试验的结论,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思考肯定会更加深入。
另外,如果学生对于试验设计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了,本节课可以不考虑试验设计。但是,我之所以在本节课安排试验设计,因为,本节课我是安排在开学一周后就上的,因为机械单元要拍摄录像课,只有剩起了。

引自——龙卷风视线:小学科学教学新视野http://www.lifepop.com/view.aspx?castid=247894

TOP
6#

《打开盖子的工具》课后随感 2006年9月6日星期三天气阴有雨  2006-10-2 12:27:13

 下午执教了《打开盖子的工具》一课。感觉本节课的教具准备(螺丝刀——换成其他更好,以免学生误以为螺丝刀是杠杆,产生后来与螺丝刀是轮轴的碰撞——奶粉桶、开瓶器、汽水)让学生准备是非常合适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做——思——研——读背的方式把杠杆的概念特点记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科学知识,是科学概念的核心。同时,在教学第一部分打开奶粉桶时,让学生把汽水、开瓶器放进抽屉更加合适。在教学用开瓶器打开汽水瓶时,让学生先知道研究问题,再进行研究效果更好。在研讨结束后,让学生喝汽水,给课堂增添了氛围。最后在扩展时,说出杠杆的同学能够继续喝汽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这样的方法到底适用与否,有没有其他的副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

引自——龙卷风视线:小学科学教学新视野http://www.lifepop.com/view.aspx?castid=247896

TOP
7#

《常用的工具》课后随感 2006年9月5日星期二天气阴有阵雨  2006-10-2 12:27:44

 下午上了三节科学课。学生在常用工具的列举上,会把床、笔、凳子等也作为工具。其实,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面对这样错误,也就是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应当怎样面对,需要进一步考虑。
这节课,应该花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制定计划,最好把计划的交流安排在课内进行。在教学的重点上,应该花一点时间在试用工具上,尤其是比较不同工具的独特作用上。同时也要重视研究工具的特点上,只有如此,才能顺利的引出制定研究计划。

引自——龙卷风视线:小学科学教学新视野http://www.lifepop.com/view.aspx?castid=247897

TOP
8#

《框架结构》教学有感 2006年10月10日星期二天气晴  2006-10-10 19:36:05

 下午,执教了《框架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有下列感受——


1、我们的学生真的很聪明
对于制作框架结构的材料,有的学生用透明胶代替细线,我自己也试了一下,效果果然很好。更棒的是,有的学生在透明胶的前端留一点,其余的用力一拉,使用起来更为方便。


2、我们的学生需要不断引导
一个下午,我上的是六年级三个班的科学,还是连续上了两节课,发现时间不太够用,课间休息的时候,我反思了一下,认为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合作存在问题——不懂得怎样合作。例如,学生们往往是看着一个同学搭建,这样大大浪费了时间。在第三节课的时候,我把这一问题提了出来,结果,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小组内大部分就这样做了(以搭建三角形和长方形为例)——两个同学搭三角形,两个同学搭长方形。


3、安全教育要时刻牢记
本节课是一节带有一定安全隐患的课。首先,筷子尖尖的,容易在制作过程中和交流过程中伤到眼睛。其次,学生在用剪刀和刻刀(剪线、剪短筷子)过程中,容易受伤。因此,教师要在制作之前和制作过程中,经常提醒(当然,提醒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过分影响学生的制作与研究。)。

引自——龙卷风视线:小学科学教学新视野http://www.lifepop.com/view.aspx?castid=252248

TOP
9#

继续《框架结构》教学话题 2006年10月11日星期三天气晴  2006-10-11 19:43:45

 教学《框架结构》一课,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检验框架结构的承重能力。我采用了过关奖励的方式进行本环节的教学。只要小组制作的框架结构能够承受5千克的重量,就可以获得1张科学家名片。三节课下来,我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三个班级共有4人小组42组,过关的小组为23组。


这样的情况还是比较满意的。尤其是学生设计制作的一些框架结构,没有受书本图示的束缚,表现出了一定的创新精神。

不过,回顾这个环节的教学,我发现了一些教学的注意点——

第一,材料的准备要优化。本环节,要用到检验用的重物,我采用的是实验室的钩码(钩码放在盒子里)和硬皮书本。我觉得,这样的材料不好。因为,有部分小组在检验过程中框架结构要倒塌,因此透明的脸盆是盛放重物的好材料,而且透明的脸盆便于学生把重物放平稳。对于重物,最好是倒下以后不会散开的,如果是掉在学生脚上也不会使学生受伤,那样的材料最好,同时,重物视平整的,便于一个一个的垒上去。那样的材料是什么呢?——嘿嘿,我会留意的。


第二,摆放重物要指导(点拨)。


第三,安全教育不要忘。
我采用的让学生站在台阶上,老师在一旁保护。这样的效果不错。

引自——龙卷风视线:小学科学教学新视野http://www.lifepop.com/view.aspx?castid=252724

TOP
10#

《热起来了》教学随感  2006-10-24 21:20:54

 今天下午,执教了《热起来了》一课。感触良多。
感触一:这是一节非常值得研究的课;
感触二:这是一节非常理想适合上公开课的课、适合上即兴比武课的课;
感触三:“衣服能够给我们带来的热吗?”这个实验非常的有研究价值

1、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实验;
2、这时一个很难得出正确结论的实验;
3、这个实验有太多的限制条件需要考虑;
4、这是一个可以进一步深化的实验;
……欢迎对本节课有兴趣的老师与我交流。
我的QQ 285158839
我的邮箱 TONGXINGHONG@SOHU.COM

引自——龙卷风视线:小学科学教学新视野http://www.lifepop.com/view.aspx?castid=259517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