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原创]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随感
说明: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随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所感所思。并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只是抛砖引玉而已。不过,思者先行。让我们怀着教育的理想,经常地进行反思自省。
引自——龙卷风视线:小学科学教学新视野http://www.lifepop.com/view.aspx?castid=247866
今天执教了《拱形的力量》。课上的自我感觉不错。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首先,让学生比较纸平放一个钩码、用手做成拱形放一个钩码、用手做成拱形放一个钩码后松手这三个实验,思考,从这些现象中你发现了什么?你又产生了什么问题?——这样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学生得出,拱形的承重力比较大的结论,意在让学生感受到拱形的力会传递,意在让学生产生为什么拱形需要外力支撑的问题。(不知这样的说法有没有问题) 然后,我提出了今天的研究内容:比赛——看谁制造的拱形承重力最大。这个比赛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设计好试验方案,只有试验方案的设计被林老师审查通过了,才有资格参与比赛;第二步,制造拱形,看看我的拱形能够承受多少重力。 接下来,我组织了学生讨论——如何制订试验方案。我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1、研究的问题; 2、研究步骤 3、研究材料 4、实验设计图 同时,我提出了限制条件——拱形只能用老师下发的铅化纸(正方形,25厘米见方),且不能做成圆形,重物采用50克规格的钩码。 我发现,学生整节课兴致盎然。在设计方案阶段,学生比划着,思考着;在实验阶段,起初一片安静,稍后,尖叫声、喝彩声、祝福声响成一片。有一个小组,竟让放了10个购码。 比赛后,给优胜小组颁发了科学家名片,并交流了“我们的分析”。学生在分析时说的头头是道—— 1、拱形把力量分解了,因此拱形的承重力强; 2、拱形的支撑物越重越好,越高越好,与拱形接触面越多越好; 3、要提高共性的稳定性,我们在共性的内侧也放了支撑物,拱形的稳定性提高了,承重能力也增强了; …… 课的最后,简单介绍了书上的介绍资料。
引自——龙卷风视线:小学科学教学新视野http://www.lifepop.com/view.aspx?castid=247889
引自——龙卷风视线:小学科学教学新视野http://www.lifepop.com/view.aspx?castid=247891
引自——龙卷风视线:小学科学教学新视野http://www.lifepop.com/view.aspx?castid=247894
引自——龙卷风视线:小学科学教学新视野http://www.lifepop.com/view.aspx?castid=247896
引自——龙卷风视线:小学科学教学新视野http://www.lifepop.com/view.aspx?castid=247897
引自——龙卷风视线:小学科学教学新视野http://www.lifepop.com/view.aspx?castid=252248
引自——龙卷风视线:小学科学教学新视野http://www.lifepop.com/view.aspx?castid=252724
引自——龙卷风视线:小学科学教学新视野http://www.lifepop.com/view.aspx?castid=259517
引自——龙卷风视线:小学科学教学新视野http://www.lifepop.com/view.aspx?castid=263997
引自——龙卷风视线:小学科学教学新视野http://www.lifepop.com/view.aspx?castid=265431
引自——龙卷风视线:小学科学教学新视野http://www.lifepop.com/view.aspx?castid=267391
引自——龙卷风视线:小学科学教学新视野http://www.lifepop.com/view.aspx?castid=272605
引自——龙卷风视线:小学科学教学新视野http://www.lifepop.com/view.aspx?castid=276213
引自——龙卷风视线:小学科学教学新视野http://www.lifepop.com/view.aspx?castid=284210
引自——龙卷风视线:小学科学教学新视野http://www.lifepop.com/view.aspx?castid=286545
引自——龙卷风视线:小学科学教学新视野http://www.lifepop.com/view.aspx?castid=288598
引自——龙卷风视线:小学科学教学新视野http://www.lifepop.com/view.aspx?castid=295812
昨天下午,执教了《杠杆的研究》。我感觉,本节课,在教学杠杆尺不同时候的状态这一问题时,就可以解释杠杆省力和费力的结论。而后续的试一试的定位,应该是应用、 深化和巩固这一科学结论。如果是这样定位的,那么,本节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活动是在“杠杆尺不同时候的状态”这一活动后的理性分析。
从我今天的教学实践看,通过上述理解的定位而上的课,效益更高些。
而且这样的定位,更符合动手动脑学科学的特点,也符合六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典型杠杆的分析,非常有助于学生的巩固与理解。例如钓鱼竿、撬棍、天平。
引自——龙卷风视线:小学科学教学新视野http://www.lifepop.com/view.aspx?castid=300120
找到差距了!向林老师学习!
一直以来,都很敬佩林老师的学习、钻研精神。
这学期,由于各种原因,无缘和新课程同步,执教六年级,而你的教学随感就成了我重要的学习资料。
非常感谢!!
向你学习!并致真诚的敬意!
我是萧山的老师,有机会多交流。
卢冠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