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派名师】张晓萍:《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实录
时间:2014年4月17日
地点:杭州师范大学下沙校区
执教:张晓萍(嘉兴实验小学)
活动:2014之春第78届浙派名师暨全国小学科学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
学生:文海实验学校四年级学生
记录:陈梅娟
课前谈话
介绍一些今天的学习伙伴——小蓝(电脑)屏幕是蓝色的,上面有一个编号(一个字母+一个数字),也是你今天学习的编号
考考大家:用鼠标在D盘找到《食物链和食物网》文件夹,打开文件夹。
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文件夹中有四个小的文件
四个图标,里面标了什么
——1、2、3、4
请把你的文件最小化
我们始终是一个整体,如果活动中有点问题,我们可以找同学和老师帮助,最好是四人小组内互相帮助
上课实录
喜欢看动画片吗?
——喜欢
(播放动画)
你想到了哪个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在这个成语故事中,有什么食物关系?
——螳螂在吃蝉,螳螂又被黄雀吃
蝉又在吃什么?
——树汁
黄雀是谁的食物呢?
——猎人
——可能是蛇
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些食物关系,给它们排排队,请打开“学件包1”
(学生操作)
看一位同学的作品(展示学生电脑桌面),大家的和她的一样吗?
观察一下,这幅图画像什么?
——像链条
——植物和动物连起来
取个名字
——食物链
科学上,像这样一环套一环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板书:食物链)
科学家还用箭头来表示食物关系,箭头都是有方向的,(出示向左和向右两种箭头)打开学件包2,请选择一种:移动箭头到图画中
(学生操作)
为什么这么选择(展示:选择向右的箭头)
——生产者和掠食者,用这个箭头表示吃掉
不一样的举手(1个,展示:选择向左的箭头)
——鸟吃蝗虫,
你是根据谁把谁吃了的关系表示的。
这两种选择都有道理,科学家更多的选择第一种:不仅可以看到谁被谁吃,还可以看到能量的流动方式。
观察,这样的箭头表示方法,除了表示谁被谁吃了,还观察到了什么?
——箭头指向的动物更高级
反应了能量流动的方向,记住:谁到了谁的嘴里,箭头……
自然界的食物关系还有很多,老师带来了一个闯关游戏,关于食物链的游戏
(指名学生演示第一关的玩法)
下面还可以继续玩,填写记录单,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小组讨论后汇报)
——刚开始是植物
(教师在电子白板上演示)
——接下去是小动物
是吃什么的
——吃植物的
食草动物。最后呢?
——最后的大动物,食肉动物
(教师板书:凶猛的肉食动物)
还有什么发现
——刚才是生产者,后面的是消费者
出现了新的名词
为什么叫生产者
——因为不能吃另外的东西,白白提供给别人吃
那老师有疑问:它的食物来自哪里?
——土壤中的营养
怎么会成为它需要的营养物质的?
三年级学过没有?跟阳光有关的什么作用?
——光合作用
刚才有同学提到消费者,是什么意思?
——利用别的东西而生存的动物
你来认一下,这个图上哪些是消费者
(学生上台指示)
还有补充吗?
——消费者,有一级消费者,二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举例说说)
还有什么补充?
——刚才你们说消费者吃生产者是白吃的,但是比如植物上有农药,就会传递出去,消费者越高级就越危险
刚才他的意思是:不白白提供食物,会把……传递下去
草原上有不少生物,你能在这幅图上找到多少条食物链?
——(一学生回答)草 虫 青蛙 蛇
你能告诉大家,这条食物链中谁是生产者 谁是消费者?
——……
还有别的食物链吗?
——……
(学生玩学件包4,找找草原里的食物链,如果碰到这种动物吃什么食物不清楚,可以点击阅读资料)
(活动结束,展示学生作品)观察一下:像什么?
——食物网
为什么叫食物网?
——像张网
仔细观察食物网,还有什么发现?
——有的是被多种动物吃
哪些呢?
——草、昆虫、鸟
——有的一种动物会吃多种东西
比如
——比如鼠、鸟
还有哪些发现?
——要吃很多种的动物,是越高级,数量也是很少的
——体积越大越高级
——食物网上有很多植物和动物组成,单一的草、鼠这样的不能构成食物链
——像蛛网那样,食物链越多越牢固
如果一种食物灭绝了,会造成什么后果?
——会破坏食物网
老师带了课一些真实的案例:
五十年代,中国农村掀起了把麻雀作为四害之一来消灭的动物,但人们发现:麻雀被大量捕杀之后,又出现了严重的虫灾
在20世纪初,美国亚里桑那州背部的森林里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有效地保护鹿,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去那里消灭鹿的大敌——狼。请你预言一下: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狼,你想对人类说什么?
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广大人民群众遭受了严重的损失。有位专家指出说:“要是我们在这一地区能多那么两三只老虎,就不会发生这场灾难了。”请你想想看,这位专家说这话是怎么回事呢?
请打开学件包4进行学习回答。
附录:记录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21 21:38:44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