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喻伯军在2014-3-7 11:52:00的发言:
用糖水引入的想法很好,但接下来加热糖水使其蒸发的活动,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糖颗粒不会析出来,加热时间稍微长一点还会炭化,反而给学生的判断造成困难,影响进一步的探究活动。
我不同意喻老师的观点。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教师准备了一杯浓糖水,虽然可能在色泽上偏黄,但因为没有盐水给他们对比,学生不大可能发现颜色不同。另外,他们的潜意识已经认定是盐水,于是当老师问,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是什么,学生一口咬定是盐水。
你确定是盐水吗?老师问。
确定!学生很有把握的样子。
老师追问:“你有什么办法证明?”
学生1:我们可以做一杯盐水,看看能不能让马铃薯浮起来。
学生2:可以加热蒸发看看。
老师:好,老师这就有些盐,大家可以做杯盐水试试看。
学生把大量的盐溶解在水中,果然让马铃薯浮起来了。
“是盐水!”有学生又开始叫了。
老师:“老师这杯液体能让马铃薯浮起来,你们做的浓盐水也能让马铃薯浮起来,你就能确定这就是盐水?”
学生开始有些迟疑。
老师:你仔细看看两杯液体一样吗?
学生:好像颜色有些不同。
老师:那我们有什么办法来进一步确认,这杯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是不是盐水?
学生:加热。
老师:“好,那我们分2组,进行对比实验,一组取一些刚才大家做的盐水进行加热,一组对老师讲台上的液体进行加热。”
学生分组做实验,发现盐水加热有白色粉末物析出,而讲台上的液体则被烧焦。
老师:现在你还觉得,这杯是盐水吗?
学生1:不是。
学生2:可能是糖水。
老师:你确定是糖水?
学生又有些迟疑。
这时候上课的时间已经差不多了,老师进行小结:课堂时间有限,我们今天的研究只能暂时告诉一段落。通过刚才的实验,大家知道了什么?
学生1: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
学生2:其他的液体也可以让马铃薯浮起来。
学生3:盐水加热后,水分蒸发,会有白色的盐粒析出。
学生4:老师的那杯液体加热时间长了会焦,还有一股香味。
老师:你还有什么想研究的?
学生:老师那杯液体到底是什么?是不是糖水?
老师;这个暂时保密,但我相信有人一定能解决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9 7:54:0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