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科学教育研究文摘/翻译——高能实践 [复制链接]

1#

[原创]科学教育研究文摘/翻译——高能实践

   


 目录


  


7楼:在学校科学实验室学习如何写作:帮助中学生在学习核心概念时发展议论文写作技巧


11楼:科学课程概念化:三大评估评估框架的四十年发展           


12楼:PISA测试的“情境”及其带来的启示——大型国际评价项目对“情境”的述评


14楼:脑科学研究可能为教育评价提供新的依据 


15楼:PISA 测试命题与国内初中学业考试命题的比较分析


18楼:课堂中“温馨提示”的误区与对策


19楼:课堂教学建构模型的策略


24楼:在新加坡的学校的真实性评价和传统评估:一个老师布置的任务和学生作业的实证研


26楼:为了知识而教和/或为了理解而教


27楼:关于国内外小学《科学》教师用书的研究


28楼: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及其效度比较


29楼:不要轻率地判断学生的原有认知  ——以《昼夜交替》一课为例


30楼:科学教育中融入科学论证的必要性分析——基于科学本体、科学学习和国际比较视角


31楼:2014.3.1-6 学习科学国际会议


32楼:创新科技节 


33楼:推理能力表现:要素、水平与评价指标


34楼:论反思能力及其培养


35楼:注意男女个性差别更能激发学习


36楼:一个名词背后的资源——幕课MOOC  


37楼:五大学习理论比较  


38楼:关联主义学习理论


39楼: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电子评价系统的建立  


40楼:关注课堂评价的质量——美国的研究与实践


41楼:英国中小学课程改革新动向


42楼:PISA给我们带来什么:来自国际专家的观点


43楼:加拿大中小学高质量教育的支持体系:特性和启示


44楼:以“高能实践”为支架的教师教育课程田野叙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7/30 15:41:59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天那,英文滴
TOP
3#

前面一段中文能看懂。后面--求,小红翻译哦!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4#

刚起了个头,留个爪印,养肥了再来看
TOP
5#

以下是引用翁昌舟在2014-1-8 11:26:00的发言:

    
    刚起了个头,留个爪印,养肥了再来看
    

此话甚合我意!!呵呵。
一直努力中……
TOP
6#

确实得养肥了,而且要提高自身英语水平。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7#

Science Education《科学教育》影响因子: 2.382


Online ISSN: 1098-237X


September 2013   Volume 97, Issue 5


 


  在学校科学实验室学习如何写作:帮助中学生在学习核心概念时发展议论文写作技巧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 2013.8


         VICTOR SAMPSON,1 PATRICK ENDERLE,2


         JONATHON GROOMS,2 SHELBIE WITTE3


摘要翻译


本研究将考察学生,在参与论证探究式教学模型(ADI)中设计的一系列科学实验一学年课程后,科学性议论文写作技巧与核心概念会怎样转变。ADI模型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写密集型实验室教学方法。这项研究在两所中学与两所高中进行,由坐落美国东南部的某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提供课程。干预历时两个学期和每个课程包括至少8个实验室活动。学生的学习成果采用一个测量科学内容的评估和科学性的议论文写作评估,在学期开始,中间和学年结束实施。经过一段时间课程干预,两种评估中学生表现变化表明,学生的科学性议论文写作技巧与对核心概念理解提高了。而且,参加了ADI活动越多的学生,写作能力提高更多,更持续。这项研究描述了,提高学生在校其间的科学实验水平的方法,也包括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原英文题目


Writing to Learn by Learning to Write During the School Science Laboratory: Helping Middle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Develop Argumentative Writing Skills as They Learn Core Ideas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7/30 15:24:12编辑过]

TOP
8#

边看中文边看英文能对上,只能翻有难度啊,也得多养养再看,呵呵。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9#

以下是引用徐玉红在2014-1-8 17:26:00的发言:

前面中文就是,后面英文的翻译来着!


看见英文就害怕,真是对起来都看不懂。汗!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10#

我们离国际科学还有很大的距离,首先是英语!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11#

 


 


Science Education科学教育


影响因子: 2.382


Online ISSN: 1098-237X


2013.8 Volume 97, Issue 5  pp. 671694


 英国杜伦大学 Per Morten Kind 


 


摘要:本文分析了三种大规模科学评估框架的概念化,数学和科学研究趋势( TIMSS ) ,国际学生评估项(PISA ),和国家教育进展评估( NAEP )。这些评估有一个共同的历史,但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概念化。本文通过研究他们的发展,寻求这些框架有哪些不同以及原因的答案。首先通过文献分析,追踪每种评价的发展轨迹,比较评估过程中的发展和概念化,最后,寻找框架与教育理论发展趋势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三种评价有按照自己的发展路线,但也受到趋势评估和教育理论的影响。尽管对于科学行为,“知”“行”关系的解释仍有有不同的定义,但是发现五个主要概念化已经存在一段时间。评价框架科学领域的说明阐述更加详细了,并为评价学习目标提供更好的支持。目前,评估都面临着一个挑战,科学研究与理论学习的“实践转向”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说明其科学行为。本文的结论包括框架如何可以改善以实现这一目标的建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6 22:05:16编辑过]

TOP
12#

《外国中小学教育》2014年第一期


 


杂志影响因子


复合影响因子:0.656    综合影响因子:0.180


 


PISA测试的“情境”及其带来的启示


——大型国际评价项目对“情境”的述评


 


王湖滨  上海市普通教育研究所 PISA项目研究中心


 


摘要:PISA测试的引入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完全不一样的命题和考试方式,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试题的“情境”,即试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情境”是PISA试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此同时,许多大型国际教育评价项目也强调试题的“情境”。虽然。PISA和这些大型国际教育评价项目在“情境”的定义、分类、分布和操作化上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如需要对“情境”进行明确清晰的界定,视具体学科、测试形式和学生年龄确定试题的“情境”,以及将“情境”操作化等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6 22:05:46编辑过]

TOP
13#

后期的有翻译,谢谢!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14#

摘自:2012 国际科学教育研讨会


 


 


东南大学  学习科学研究中心 禹东川教授的邀请报告 《科学教育评测问题》


摘要:    介绍了一种全新的电子生物运用方法,即用计算机显示虚拟现实的环境在这一环境中来展示执行能力的训练过程,通过注意力的评测,找到学生的兴趣点。而聚焦志趣可以说是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的最佳突破口。最后,禹东川教授说这类测评系统的建立在教育测评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像传统医学向现代医学的转变那样,预示着现在学校中将会逐渐建立测评实验室,教育改革将可以获得实证数据的支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2-1 23:33:26编辑过]

TOP
15#

 

期刊名称:全球教育展望GLOBAL EDUCATION


综合影响因子:0.427复合影响因子:0.912



2013 年第9 期(总第314 期) Vol.42   No9



PISA 测试命题与国内初中学业考试命题的比较分析


             王鼎  章卫华

摘要:保障并提高初中学业考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是作为高利害性测试的基本要求。而这有赖于学业考试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提高命题过程管理及技术运用的合理性、科学性。本文通过在命题过程管理及技术要求(包括难度控制、题型使用、情境使用及评分标准制定等)层面,将初中学业考试与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 测试进行比较。文章指出初中学业考试命题在测试系统的确立、命题技术合理运用及命题空间的拓宽上有待进一步做出努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2-1 23:44:53编辑过]

TOP
16#

看到英文,头就到了。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310007
TOP
17#

以下是引用盛国荣在2014-2-4 14:00:00的发言:
看到英文,头就到了。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除了几个缩写的专有名词,其它都可以略过!

TOP
18#

《科学课》2014.1


课堂中“温馨提示”的误区与对策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郑集实验小学  杨伟


 


摘要:为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有必要在学生思考、交流问题或动手实验操作之前给予“温馨提示”。


       但是我们的提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记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没有重点,2.内容臃肿,3.指向不科学。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科学教师应该把握“温馨提示”的质量,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正确理解“温馨提示”的目的,2.有效把握“温馨提示”的数量和质量,3.让“温馨提示”的形式多样化,4.注意“温馨提示”的时机,5.灵活使用“温馨提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2-5 22:29:39编辑过]

TOP
19#

《科学课》2014.1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  陆逊


 


 


摘要:


    建构模型包括模型和模型方法两部分。模型一般可分为物理模型(实物、模拟、图片)、数学模型(静态、动态)和概念模型;模型方法是通过建构模型来研究、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


     在建构模型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1.片面强调传授知识或培养应用能力;2.忽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3.忽视学生甄别信息能力的培养;4.忽视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掌握。


      教学策略:


    1.明确探究过程,构建准确模型;2.挖掘隐含条件,建构模型;3.抓住问题本质特征,构建模型。(模型尽量接近原型,模型要与原型沟通,模型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2-5 22:53:29编辑过]

TOP
20#

不错的材料,学习了!要是结合实例说明,有论有据就更好了!佩服徐老师有恒心毅力!
TOP
21#

首先小红自己在看,其次在论坛传播给大家,最后学懂、理解,会按所需运用就是收获了。谢谢!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22#

小红老师阅读了分享给大家,跟着受益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2-7 16:15:14编辑过]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23#

以下是引用玉泉清眸阿芹在2014-2-6 8:28:00的发言:
不错的材料,学习了!要是结合实例说明,有论有据就更好了!佩服徐老师有恒心毅力!

谢谢玉泉的支持!如果您对内容有兴趣的话可以找原文,原文有详实的实例与说明,这里只是摘要!

TOP
24#

原题[英文]:Authentic and conventional assessment in Singapore schools: an empirical study of teacher assignments and student work


发表于:Assessment in Education: Principles, Policy & Practice


《教育评估:原则,政策与实践》


Vol. 16, No. 3, November 2009, 291–318 , ISSN 0969-594X print/ISSN 1465-329X 


  


题目中文[]在新加坡的学校的真实性评价和传统评估:


一个老师布置的任务和学生作业的实证研究


 


作者:


Kim Koha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家教育研究所;


Allan Lukeb  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昆士兰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


 


摘要[]: 


这是一项在新加坡学校的,关于老师布置的任务和学生作业质量的实证研究。为培训判断教师任务和学生工作质量的专家型教师,使用了基于真实性评价和智力素质原理的理论框架,开发了两套标准和评分准则。在严格的训练下,专家型老师间打分信度很高。老师布置的任务,学生作品样本来自英语,社会学,数学和科学的主题领域,从30所小学和29所高中随机分层抽样收集。对于这两个年级,通过主题领域的不同,教师任务真实的智力素质也是具有显著差异的。同样,学生作业通过不同学科领域,其真实的智力素质也有显著差异。学科领域影响很大。在两个年级,教师分配任务的质量和学生的作业表现之间的相关性很强而且显著。如果老师设置智力要求很高的任务,学生更容易产生作品或更高质量的产品。研究结果表明,在真实的智力评估任务设计中,教师专业发展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表现的提高。有人认为,对于正在寻求专注于事实和死记硬背知识之外,拓展教育和学生的学习成果的新加坡,这将是一个教育系统必要的关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2-19 20:37:36编辑过]

TOP
25#

徐老师的摘译非常丰富,我们共同提高。呵呵1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26#


《全球教育展望》2013 年第 (总第 310 )Vol. 42 No5


 


为了知识而教和/或为了理解而教


 


【美】凯瑟琳·埃尔金著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钱旭鸯译


 


摘要


 对亚里士多德基本问题“对于人来说什么是善好的?”的回答限定了所有社会、政治、伦理和教育机构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本文讨论了教育工作者可能寻求促进,并为之提供资源的三种认知素养精确的信息、知识和理解。文章表明,由于理解是开放的,自我反省性的和自我批判性的,为了理解而教,而不是为了准确的信息或知识而教,应成为教育的优先之事。在此基础上,作者表示不要寄希望于一个可以为亚里士多德问题提供固定和最终答案的健全的教育系统而是希望我们的教育系统能够使每一个人都能够提问、回答并且重新思考他自身对下述问题的答案根据我当前的情况,什么对我来说是好的?


 


片段1


为了理解而教,不仅是传递一系列的知识,而且还包括为什么它们构成了思考某一主题的好方法,以及如何对其进行完善、拓展或者修正自我反思自我纠正是理解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理解负有认知力量的部分原因所在。它们不再是依赖于对人类易犯错性的一种包容。


 


片段2


由于理解是开放的,涉及到再考虑先前已经接受了的东西,因而相比于知识要难以获得。对理想气体模型表示怀疑的学生是没有掌握它对气体动力学的贡献呢,还是她对模型局限性有所意识从而有更深的理解呢当然,我们可以设计弄清楚的方法。但这种测验就比对知识的标准测验更难设计、准备和打分了


 


片段3


有创新性则意味着能够适应不确定性和可能失败的前景。在探究的最前沿,人们所知的还微乎其微,有的只是不休的争议,许多看似不错的观点会失败,许多令人称道的假设也经不住试验。然而,创新者不能畏于此类失败而止步不前,相反,应为之所吸引、振奋。这就要求他们学会从错误中学习。当一个看似很好的思想不能实现的时候,他们需要有能力知道为什么失败了。他们本以为自己理解了而事实上却不是的东西是什么只有当他们拥有对所从事领域的稳固理解,该领域中研究现象之方法,以及令人接受的解决方案的标准时,他们才能从其错误中有所学习。这对思维方式的要求与那些所谓“好学生”的要求就有很大不同:好学生知道某些材料,知道如何表示他知道这些材料,但却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冒上述这种智力之险,因为害怕可能会犯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2 18:53:02编辑过]

TOP
27#

胡 军   


北京北三环中路 46 号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教学研究室


 


 <科学课>2006 年 12 月上半月(小学版) 


 


   该文对近年来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使用比较广泛的科学教科书及教师用书进行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对加拿大GTK 出版社出版的 STAR( 一至八年级科学与技术、加拿大SCHOLASTIC 出版公 司 出 版 的 Pan- Canadian Science Place Team、 跨 国 ADDISON -WESLEY 出 版 社 出 版 的 Scienc&Technology ( 科学与技术澳大利亚 NIGHTINGALE 出版社出版的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day( 今日科技、美国斯哥特福斯曼的 SCIENCE( 科学配套教师用书从形式到内容做了逐一研究同时与我国相关教师用书的开发进行比较建议从以下方面改革和完善我国小学科学教师用书的开发与应用


 


一、重视与课程标准的关联性


二、注重教学策略合理安排内容


三、强调评价提供恰当的评价工具


四、关注版式和栏目的设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2 19:10:43编辑过]

TOP
28#

罗国忠  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


教育科学 2013年2月 第29卷 第1期


 


〔摘要〕 


   国际上中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方法呈多样化的整合趋势,主流评价方法有观测、框架性引导工作单、无引导工作单、充分引导工作单和纸笔考试等,它们对整体探究能力的评价效度依次降低;纸笔考试对整体探究能力的评价效度最低,但对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和制订计划等局部探究能力有一定效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2 19:09:15编辑过]

TOP
29#

《科学课》2014.2   童海云 广州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不要轻率地判断学生的原有认知  ——以《昼夜交替》一课为例


 


   童老师从2013年的全国年会谈起,认为年会上五节《昼夜交替》同课异构课中,大多教学设计低估了学生的已有认知。于是童老师的团队,对深圳一所学校的五六年级学生(分别为239人和235人)进行了调查。


   童老师根据调查结构对学生原有认知进行了分析,认为:1.学生的原有认知包含了多种认知水平的混合,2.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较弱,3.情境左右着儿童的认知。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增进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呢?


 (1)真诚面对儿童的原有认知


 (2)做好调查分析,较少误判,1.不以个别学生的认知代表集体认知,2.不以社会认知压力下产生地认知代替真实的认知,3.不以部分认知作为认知的全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16 21:56:33编辑过]

TOP
30#

《外国中小学教育》2014.03 总第255期


 


题目:《科学教育中融入科学论证的必要性分析——基于科学本体、科学学习和国际比较视角》


作者: 邓阳 华中师大博士研究生; 王后雄 华中师大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


摘要:科学论证是重要的科学活动,应当融入到我们当前的科学教育当中。这不仅是因为科学论证带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因为科学论证能够为学生的科学素养获得起到促进作用。从国际比较的视角看,无论是国际大规模的科学素养测试还是各国科学课程,都表明在科学教育中融入科学论证是大势所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23 20:57:21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