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1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首期“小学科学教师联合发展协同体”专贴 [复制链接]

241#

上课完毕,进入复习阶段,整理实验室喽。

TOP
242#

 

享受当下,坐看云淡风轻


萧山区径游小学 谢勇波


64,我执教了自己在2014年度的第一节评比课,这是萧山区小学科学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的第四轮。我把这次上课看作是我的一个新起点,一个心态更加平和,技艺更加娴熟的起点(2013年“练级”大大提升了我的经验值)。我们这组上的是六上第二单元《拱形的力量》。知道上课内容是在61的上午,当时我还沉浸在愉快的假期中,所以没有什么紧张感,该放松就放松,不管它,就照自己的路子走。晚上空的时候我在网络上搜索了相关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又看了优秀教师的上课视频,好像每节课都有亮点,整体都很不错。前几次评比课经历给我的经验是:“安全第一,照着别人的上法,课不会差到那里去。”


62那天我又在外面跑来跑去,只在晚上准备了点材料。63,回学校上班,上午空课,自己做了下水实验,改进了材料。原来裁剪的纸太宽了,承重能力超强,减小一半刚好。第三节课试教,照着网上下载的课件和教学设计走了一遍。下课后反思了一下,感觉不太好,难道我上课就是为了稳稳地拿个奖吗?这样功利,我的教学还会真正从学生出发,以生为本吗?我不是又回到了原来的老路上了吗?


这样一想后我就觉得一定要改教学设计了。我的设想是要整合探究环节,设计迎合学生需求的长时探究活动,预设一个有效的研讨交流思路。(想把自己从书中新学到的研讨方法运用到这节课中。)


吃过午饭一定要午睡。俗话说得好,“中午不睡,下午崩溃。”果然,午睡过后,我的灵感就来了。想到了一个比较巧妙的整合实验的方法。有了思路,就重新做了课件,改了教案,又找了个班级进行“分部”试教(这里给新教师提供一个试教的方法,试教不要整节课都走一遍,有时候可以走其中一个环节,“分部”试教,可以节约时间噢),基本上觉得可行。晚上做了两个小时的精细化工作,然后美美地吃了西瓜,留下一圈最大最圆的可以在上课时做西瓜拱用。


64起了大早,打印好学习单,提前半个小时赶到汇宇小学。这次上课,我准备的材料是近年来最少的一次(除了在自己学校上的《地球的卫星——月球》以外),就用一只小袋子装了一下,好轻松。以至于陪我来上课的教导主任曹老师也也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做了(径游小学对学校老师外出上课非常重视,我到径小4年,参加了4次评比课,都有团队成员陪同,一个人有时候还真搞不定这么多的材料)。材料少的另一个原因是汇宇小学的瞿梦溪老师已经帮我准备了一大堆的科学书,这里也要向她说声“谢谢!”


汇宇小学501班的学生真的是既活泼又聪明,和我的长时探究活动很对口。我都不用怎么指导,他们就能很好地完成探究活动,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研讨过程也挺顺利。


下课后,我马上对我的这节课进行了反思:


1.学生的探究能力很强,我的设计略显低估他们了,他们其实还可以生成得更多;


2.研讨中,由于我对自己新设计的研讨流程不熟悉,学生又很会说,我觉得自己好像是被学生牵着走了,以至于在研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纰漏。这个就好像,我平时都是开着家轿,突然给我一辆F1赛车,驾驶起来,还真不习惯。


3.淡定。这次上的课我感觉已经是自己最接近章鼎儿老师的一次了,基本上就是照着《磁铁的磁性》这节课的流程来的。让学生表现,努力让所有学生都有所得,上学生喜欢的课,不再把学生当成自己的牵线木偶。


杂七杂八


变得淡定了,好不好也难说。越淡定说明自己的动力可能越少了。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也是“不睡觉的”,每天都是12点以后才睡。前段时间看了《菜根谭》,受“中庸”思想的启发,明白了跑得慢的也可以跑得很远的道理,还是细水长流好啊,不要透支了自己。打算从今年开始,我对自己每一年都要设一个最高目标和最低目标,不超过最高,但也不低于最低,既可以不用很辛苦,又不至于产生惰性。


休闲看书法比较适合我这样的人。我用这个方法看了好几本书,想看多少看多少,有的书好看就一直看完了,有的书看了一半,有的书看了开头几页,看不下去就不看了。


关于第三轮的实验评比,有老师问我,你怎么这么快就做好了。其实这个很简单,这两个实验我都亲自下水做过。我觉得一个小学科学老师还是应该尽可能将小学阶段所有的实验都做一做,甚至初中的实验也可以做一做。好处是不言而喻的,至少以后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实验你就都心里有底了。


一个“巧合”。我在近三年里上评比课,居然连续三次抽到了“1号”,运气也太那个了。“1号”的课很有可能是评委听得最认真的一节课:


1号”是个尺子,“1号”最新鲜!


201465

TOP
243#

一年下来,到了要有一个中间小结的时候了,杨老师给的表格虽然不能填得很满,但是对照了自己,成绩还是喜人的。学生们也要加油,用一个好的成绩来开启这个暑假。
TOP
244#

呵呵 联合体发展喜人
TOP
245#

暑假里也不轻松哪
TOP
246#

暑假生活还是比较忙碌,费脑子的事情比较多。这是第二个暑假了,千万不要再来这样的第三个暑假。

TOP
247#

 又到新学期,换了一个学校,最怕的一个字又来了——“忙”。菜根谭看多了,就知道“忙”这个字很不好,分开来解释就是心死。所以换一个词——“充实”。
TOP
248#

银河小学的读书活动客串主持人,“马马虎虎”完成了任务。看到了繆小杰老师的实验室,很有科学文化氛围。有点触动

TOP
249#

 9月和10月忙了两个月。进入11月份,冷空气频频光临,人也有点想“冬眠”!
TOP
250#

 11月20、21日,协同体的部分成员到杭州求是小学,听杭州市小学科学教师技能比赛赛课。萧山区的参赛选手是协同体的导师戴军方,明天下午执教六下《放大镜》。这次杭州的赛课居然“不试教”,难度又增加不少。从今天上课的8位老师来看,瑕不掩瑜,好一番“龙争虎斗”!
TOP
251#

真的很羡慕哦!亲们,恭喜哦!
TOP
252#

 戴军方老师在杭州市小学科学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TOP
253#

最近在做电子资源包的内容,明天就可以交差了。
TOP
254#

以下是引用谢勇波在2014-11-23 23:50:00的发言:
 戴军方老师在杭州市小学科学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祝贺军方!

TOP
255#

今天参加了活动,第一次参与了教师的实验培训,感觉很新鲜,也学到了很多实验应该注意的细节,赞一个
TOP
256#

今天在洄阑小学聆听了两位女老师的科学课,感触极深。她们上的都是六年级上册的内容,第一节课上的是《抵抗弯曲》,周老师从生活出发,让学生思考如何抵抗弯曲,接着通过自己探究得出宽度和厚度都能较好地抵抗弯曲,但是两者相互比较后厚度较宽度更显著,从而回归生活,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放的,继而让学生思考:废墟里的柱子和横梁的现状,进一步巩固本课的知识点。第二节课上的是《电和磁》,陈老师带领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究电与磁关系的过程,正如陈老师所说,孩子们刚才做了一回小小的奥斯特,孩子能这样的经历非常可贵,他们也享受这样的经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探究中都会有所得。所以两位老师的课让我们都受益匪浅。

TOP
257#

 今天的两节课下来,我感觉两位年轻教师又成长了不少。课堂教学的能力更强了:周晓芸老师在实验的材料准备中精心挑选,实验效果明显,因此学生的研讨也较充分。陈飞琴老师执教的《电和磁》一课在课文实验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给了我不少启发。几天后也准备上这节研讨课。
TOP
258#

     今天上午在回澜小学第一次执教,不得不说回澜小学学生的整体素质都很高,要上好一堂课不仅教师要准备充分,学生在课堂的配合也非常的重要,今天这个班的学生做的非常好,相对来说上课也就比较轻松,但是作为教师的我在这堂课中还有很多的不足,比如说在把导线换成线圈这个实验中,没有很好的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细致的分析,当小组之间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也没有很好的去解决等等。今后的路还很长,需要学习的还很多很多。下午进行了下水实验,觉得很有意义,同时也更正了自己的一个错误,之前在教滑轮组的时候没有把动滑轮的重力算进去,也知道了并不是滑轮组越多越好,要考虑到越多动滑轮的重力也就越大,受到绳子的摩擦也就越大。做框架的实验中,最后测试哪一组做的最好,老师们都表现的像一个个小学生一样,欢声笑语冲刺着整个教室。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4 11:51:51编辑过]

TOP
259#

       大家晚上好,今天执教了《抵抗弯曲》这节课,首先要感谢导师和师傅给我的建议,《形状与结构》单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所以在选材上我更加注重这一点。磨课的过程是宝贵的,一次次对材料和教案得改进,我逐渐感受到了材料和环节的设计在调控课堂中的重要性。但在这堂课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对表格和数据的处理还不够深入,可以让同学们再分析下,有些小组的数据为什么差异很大,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再比如说挑战实验可以更富挑战性一些。正如杨老师说的,怎样让孩子在“做中学”,在“思中学”,我想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下午的实验培训也是收获了很多,原来静电实验可以做得那么美而巧;材料中看似不起眼的两根线原来并不简单。一个个新颖有趣的实验,让我学到很多。另外还感受到,原来老师也会和学生一样,对框架承重倒塌的一瞬间发出惊呼声,这些心理和学生实验是一模一样的。总之,今天的活动有感受,有收获,还有很多的启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3 21:34:35编辑过]

TOP
260#

   昨天在回澜小学听了两位美女老师上的课,真是受益匪浅。周晓芸老师的《抵抗弯曲》整节课思路清晰,将两个活动整合成一个,让学生在尝试长时探究的同时,用数据和图表将实验数据直观地展现出来,从视觉上得到一种启发。在主体活动结束后,又回归导入,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能理解建筑学上梁和柱的设计道理。陈飞琴老师的《电和磁》活动导入充分的暴露了学生的前概念,将磁铁有磁性以及磁铁的磁极进行了很好的回忆和巩固,为主体活动做了良好的铺垫。实验教具更是尽心设计,为了让线圈能够直立起来,在指南针外面加了4个脚,方便操作,赞一个!下午的实验培训更是收获颇丰,从天平的使用到人造彩虹,从组装滑轮组到制作框架再到做一个红绿灯,一个接一个的实验,让老师们也如孩子一般经历一系列实验,从而更能有重点地去指导学生实验。这样的活动正是我们一线教师需要的,感谢所以老师的精心准备与付出!
TOP
261#

 

知道VS理解


“知道”和“理解”这两个词语,在语文老师眼中,它们是一对近义词,也就是说“知道≈理解”。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当我们把这两个词放在教育学、认识论的范畴来看待的时候,它们是“知道=理解”还是“知道≈理解”,甚至是“知道≠理解”呢?


今天在回澜小学参加了区小学科学教师联合协同体教研活动,上午两位年轻的老师执教了两堂研讨课:《抵抗弯曲》和《电和磁》。两位年轻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了不年轻的一面,课堂调控能力让人眼前一亮。更让人惊叹的是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每一次发言总能切中要害,就像事先排练过一样,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如对比了纸宽度研究的数据和厚度的数据,学生很准确地得出了“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加”;在《电和磁》中,通电导线为什么能让磁针偏转,学生也很轻松地说出了通电导线产生了磁;怎样让磁针偏转更明显,学生回答增加电流,绕个线圈……我不理解的是我们的学生能说出这些,是他们知道了还是理解了?作为课堂引领的教师,我们又该如何定位学生的这些表达呢?把他们当作知道?还是理解?依据何在?


抛一个问题出来,希望能在论坛中得到解答。

TOP
262#

 

     12月3日,回澜小学劳技教室内暖意融融,学习氛围浓烈。我参加了联合协同体本学期的第二次研讨活动,上午聆听了两位美女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上册的实验探究课,第一节课是《抵抗弯曲》,周老师从亭子模型和生活实例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增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让学生自己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并展开探究,组织学生对数据和折线图统计图的分析,得出增加厚度和宽度都可以增强抗弯曲能力,但是增加厚度效果更明显,最后,周老师又通过各种事例引导孩子们思考为什么横梁比柱子更容易倒,从实验回归生活,对学生的思维提升较大。第二节课是《电和磁》,陈老师从学生熟悉的指南针、磁铁、铁钉和导线出发,唤起学生的旧知,提出“如果要使铜导线也使指南针偏转,可以怎么办?”的任务,再进一步让学生思考“要使小磁针的偏转角度更大,你有哪些办法?”,一个个有梯度的任务驱动着孩子们的探究热情,陈老师带领孩子们像奥斯特一样探究了“电和磁”的秘密。两节课精彩纷呈,使我收获多多。下午,在杨老师的精心安排下,由四位老师给我们指导了7个下水实验,自己实实在在地做了一回学生,明白了各个实验的奥秘与操作要领。还真切地体会到孩子在实验探究时的心情,也更能理解课堂上的种种头疼现象。学习之余,带给自己更多的是思考:孩子的对实验器材的过度兴奋,定时实验的组间差异,小组合作的旁观现象等等,在我今后的课堂上如何更好地去处理与把握,需要且学且思且实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4 8:55:59编辑过]

TOP
263#

12月3日在萧山区回澜小学参加萧山区小学科学联合体集中研修活动,上午听了2位年轻老师的展示课《抵抗弯曲》和《电和磁》,2节课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都是单元第一课,2位年轻老师抓住重点,突破了难点,在对课堂处理上都下走了功夫,第一课抵抗弯曲周老师通过折线统计图反应了通过改变厚度与改变宽度带来的抵抗弯曲能力上的大小是不同的,第二节课陈老师在电和磁的 材料了也做了改进,总之2位老师各有优点,也各有瑕疵。


下午是所有研修老师一起下水试验,我们的教研员杨老师也说明了这样安排的缘由,她通过多年的调研发现,我们的老师在下水试验上不够扎实,希望通过这样的培训帮助老师们提高实验技能技巧,我和沈建乐老师一组,2个人玩的不亦乐乎,虽然我们最后的比赛成绩不是特别理想,但我们也在思考怎么改进我们的模型,实实在在的提高了我们的专业能力。


期待下一次集中研修的机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4 9:28:11编辑过]

TOP
264#


关于电和磁一课的思考
陈飞琴老师执教了六年级电和磁一课,陈老师非常的尊重教材的设计,全课的教学活动全都是根据教材的意图进行设计的。
我在听课的时候,关注着学生的实验活动,总感觉有那么点疑惑,可能是我对教材的解读还不够全面。
疑惑一:第一个重复法拉第的电磁关系活动,可以说这是一个重复的验证活动。那么这个实验的探究价值很小,那么能否在这个试验中解决同样的电流,同样的导线,放在什么位置对磁针偏转的影响最大。如果用线圈来磁针偏转进行研究,由于线圈数量较多,把磁针偏转的角度放大了,有时候反而看不出线圈位置对偏转角度的影响,因为大家偏转的角度都很大,并且偏转的角度是有最大值的。
疑惑二:第二个活动为什么要研究线圈位置对磁针偏转的影响。这个活动到最后学生可能会发现位置不同对磁针偏转角度有影响,但是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至于为什么不同位置引起磁针偏转角度不一样,小学阶段的学生恐怕难以理解,即使最后陈老师分析和讲解后,学生也不一定真懂,很多学生估计就是有个懵懂的意识。这个知识点至少是要在初中才能解决,所以质疑这个活动的研究价值。依我看还不如在一根导线的基础上,研究2根导线、4四根导线更多导线是否让磁针偏转角度更大,这样的活动更加符合小学阶段的特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4 22:24:01编辑过]

TOP
265#

    12月3日,天气寒冷,但是萧山回澜小学实验教室内却充满着暖意,萧山区小学科学协同体教研活动暨城厢街道小学科学教研活动正在这里举行,这也是我第二次参加协同体活动。这一天的活动安排的很紧凑,给了我很多收获。上午听取了两位年轻的科学女老师的公开课,分别是回澜小学周晓芸老师执教的《抵抗弯曲》和来自义蓬一小陈飞琴老师执教的《电和磁》,还听取了新塘小学何佳明老师的《使用天平秤》的实验指导讲座。两位老师上的都是单元起始课,而且都是比较经典的课,课堂上,两位老师教学思路清晰、教态稳重、收放自如,显示出她们出色的教学基本功,在这里我是自愧不如的,值得我学习。两堂课都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了做中学,学中思的教学方式,两位老师把这两堂课都演绎的很成功,赞一个!下午,继续实验指导讲座以及听课老师下水实验。首先是宁围小学陈荣林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人造彩虹》的制作和《简单指南针》的制作,接着是陆祝林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滑轮组》和《框架制作》方法,最后是谢勇波老师为我们展示了《红绿灯的连接》和《电荷相互排斥》的实验方法。在坐的听课老师分组进行下水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让我深深体会到的是自身的不足,虽然我们在上课前也会亲身操作教材中的实验,虽然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难免有些方法和步骤是错误的,这样的培训活动既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不足,也让我学习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感谢教研员杨老师安排这样的培训,感谢上课的老师,感谢实验指导的老师们,期待下次这样的培训活动。
TOP
266#

                                                     联合体教研活动有感
听了两位老师的课,聆听了夏志明老师、顾云涛老师等几位名师的评课,体会非常深刻:
一、追求高效的课堂
周晓芸老师执教的《抵抗弯曲》一课,整节课张驰有度,内涵丰富。周老师在短短40分钟的时间里,教学目标的达成率之高,让我由衷的感叹。就如夏志明老师点评所讲,周老师这节课由生活现象引入到课堂模型探究再回归到生活运用,演绎得非常完整。
二、不容忽视的情感观
    在课的最后,周老师还设置了一个拓展环节,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眼前一亮:把一张纸折成瓦楞纸的形状,让学生来预测纸的承重力,结果让学生大呼意外。课虽结束,但探究却余音未绝,大大激发了学生持续探究的兴趣。当然,夏老师提到的另一个观点,我也颇为赞同:大胆预测,小心求证。就是在实验探究中,如果让学生来大胆预测实验数据,不仅可以增加结果的惊喜度,还可以促成学生小心求证的态度。科学新课程发展这十几年来,我们在“科学概念”和“技能和过程”两个目标维度上,达成率已经比较高。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目标,却仍然停留在可有可无的的地位上。这的确是需要我们重视的。
三、可持续性学习
    顾云涛老师的点评也是掷地有声。顾老师谈到了小学科学的一个重要职责——激发学生对科学及科学探究的兴趣,从另一个角度解释就是学习的可持续性问题。既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更是放眼学生终身的学习,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始终保持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这也应该成为我们科学教师共同的愿景。
TOP
267#

12月3日,联合协同体本学期的第二次研讨活动在回澜小学劳技教室内举行。
上午的两节实验探究课给了我很多收获。周老师的《抵抗弯曲》一课中,实验材料准备充分,细节处理到位。在观察学生实验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垫圈有单个的,也有十个一卷的,还考虑到了垫圈不够的情况。此外,周老师让学生将宽度和厚度对抗弯曲能力的影响这两个活动中得到的数据画成柱状图,让学生对两者对抗弯曲能力的影响效果更直观。陈老师的《电和磁》一课中,陈老师的课中,各个环节之间步步深入,衔接自然,让学生的思路随着有梯度的任务要求慢慢展开。而让学生自由发挥线圈怎样摆放能让小磁针偏转更厉害这一活动中,可以看到学生的探究能力很强,得到了很多的方法。两节课精彩纷呈,让我收获颇多。
下午的下水实验中,四位老师精彩的七个实验让我重温了学生的生活,同时从另一个角度体会了学生在实验课中的感受,让我思考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根本原因是什么,该如何处理和我课堂上的细节。另一方面,四位老师也给我们讲解了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所思所得和经验总结,让我对个别难以完成的实验有了新的概念。如静电章鱼这一实验中,用两个气球来进行“同级相斥积极相吸”的实验,很难成功,而用玻璃绳却能很快的解决这个问题。四位老师的讲解让我对科学实验有了新的体会和感悟,受益匪浅。
TOP
268#

         前天,在回澜小学听了《抵抗弯曲》和《电和磁》两节课。两节课,两位美女老师都精心设计教案,充分准备了材料,上课姿态非常自然,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两节课。但我也略有疑惑,比如第一节课中用两倍的宽度作为一倍的厚度,我课后问上课的周老师,可能是因为材料抵抗弯曲的能力限制,所以才这样选择的。本来按正常的设计都是把一倍的宽度作为一倍的厚度进行实验,这样才能比较2倍宽与2倍厚,4倍宽与4倍厚抵抗弯曲能力的差别。这使我想到了是不是应该用更科学更合理的材料去进行实验呢?我正在找,希望能成功。

QQ:573014161  网名:灰太人
TOP
269#

123日(周三)在回澜小学举行。


    夏志明、邵亚华、顾云涛、杨春晖重量级评课


    两节课体现  “在景中学”、“在做中学”、“在思中学”,平时老师们要抓住以下两点:


    重视一:常规落实


①实验开出率,②作业批改与订正。


    重视二:实验评价


在培训中体验与思考,迎接实验抽测。


 


一、课堂观摩-回澜小学-周晓芸-执教六上《抵抗弯曲》


(1)目标达成度高


非常流畅,学生很快得出结论;


 


(2)环节设计合理


从生活中的问题——模型抽象——应用于生活


1. 材料选用:①凳子到亭子,②32张纸的震撼感;


2. 变量控制:操作的精确性,完整性;


 


 


(3)课堂组织有效


1. 分层任务分配,即考虑到孩子们的个体差异,又渗透了速度与效率的思想;


2. 两个实验合并。


 


(4)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做得不是很到位:①预测时可以提问“看哪位同学预测更准确”,②随着纸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是怎样增加的?(预设:倍数增加,指数增加),③可以把垫圈绑起来,方便摆放。


 


(5)明快的节奏严谨的控制


明快的节奏也可以吸引我们的孩子,调动孩子的主动性。


 


二、课堂观摩-义蓬一小-陈飞琴-执教六上《电和磁》


 体现单元意识


在兴趣,方法两方面为整个单元进行了铺垫。


(1)体现探究意识


①任务式的菜单研究;


②足够的探究时间,总共21分钟;


③材料呈现结构性


④设问也具有结构性


 


 


三、工作布置-教研室杨春晖


 (1)年会论文;


 (2)学生实验记录本


 (3收集喻伯军老师的讲座并学习;


 (4)论坛跟帖,300字以上,截止125日下午5点;


 (5)导学新作业单元评价题资料:选择①学生作业本,5+5差;②学生作品,5+5差;③反思及改进,或新的题目用word编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5 16:41:39编辑过]

TOP
270#

12月3日洄澜小学活动小记
12月3日,联合协同体本学期第二次研讨活动在洄澜小学进行。参加此次活动的不仅有联合协同体的成员和导师,还包括城厢街道的所有科学专职老师及城区四街道的小科教研组长。
上午的活动主要是两位协同体老师的两节课:《抵抗弯曲》和《电和磁》。两位老师可以说是年轻老师队伍中的两位“老手”:教态自然、语言流利、思路清晰。而且对单元起始课的理解深刻,在上的过程中都有凸显单元整体意识。
《抵抗弯曲》一课,有三个地方值得学习:
1.教师对材料的改进:采用固定跨度的塑料块作为柱子,方便学生实验,节省实验时间。
2.对活动的整合:本课中有两个重要活动:研究横梁宽度对抗弯能力的影响和研究横梁厚度对抗弯曲能力的影响。一般老师(包括我)都会有先后:比如先研究宽度(实验设计→学生活动→交流讨论),再研究厚度(也经历同样的过程)。而周老师是先把两个活动的实验设计一起带掉,再进行活动,最后交流综合的一些发现。从“长时探究”的角度来看,后者更加合理。
3.重视实验时间和组间差异性:“凭学习单进行下一活动”及“完成快的小组有额外任务”有效调动孩子积极性,注重实验的效率。
值得探讨的问题:教材设计“宽度”和“厚度”这两个因素对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影响,我们是否非要按照教材来上?在教师提问学生哪些因素与横梁的抗弯曲能力有关时,学生能回答出5个因素,但教师并没有让学生说说每一个因素和抗弯曲能力的具体关系,而是直接选择“宽度”和“厚度”作为本节课的研究内容,而这两个因素,是否是学生想研究的?厚度作为一个影响抗弯曲能力的因素,是否学生在研究之前已经非常确定增加厚度能增强抗弯曲能力?两个因素应该是递进的关系还是并列的关系?是否还可以选择更多的因素进行研究(比如长度)?
《电和磁》一课,也有三个地方值得学习:
1.教师的导入非常好。好在回顾了磁铁的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了一点:要使磁针转动,必须要有磁性物体。这个前提在本课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建立在这个前提上,才能引导学生认识到电流能产生磁性。
2.教师的语言表达很到位。
3.基于教材,高于教材:设计研究了一个线圈放法(位置)对偏转程度的影响实验,这是教材中没有的。但这个设计也有值得探讨的地方:设计一个提升实验很好,但研究这个问题是否合适?有没有超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在实验后的解释是否只是在解释导线的数量和磁场强度的关系,而并没有解释线圈的位置关系?设计怎样一个问题来作为提升更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