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1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首期“小学科学教师联合发展协同体”专贴 [复制链接]

271#

关于做框架,老师们有没有好的方法和建议?
TOP
272#

12月3号我们联合发展协同体的活动如期在回澜小学举行,当然同期也有城厢片的学校派教师代表参加活动,大家齐聚一堂,一起观摩了两位年轻的美女老实上课,本来严肃的科学课因为两位老实的活力,变得更加生动亲和,让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周晓芸老师的《抵抗弯曲》把两个实验组合在一起做,省去了中间一组实验数据,使得实验效率提高,课堂效果更好。还让一位同学站在32层纸板上面,引发了大家的强烈好奇和称赞。陈飞琴老师的《电和磁》通过自己的巧妙改装,在指南针下面加装4个脚,使得线圈更容易组装进行实验,实验效果更明显,实验结论得出更有说服力。两位老师通过自己的精心构思和不断改进实验材料,把实验课的现象呈现和效率提高提升了一个台阶。
之后进行的实验下水活动也是让我们收益良多,天平的使用还有很多细节是我们之前一直忽略的,人造彩虹尽管并不是特别成功,但是对于彩虹的形成原理也有了一次重新认识。滑轮组的组装和数据测量也是有比较多的地方容易出问题,比如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过程中,容易不小心碰到调零键,使得实验数据不精确。框架的组装如何缠绕橡皮筋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练习才找到窍门使得做出来的框架又稳又好。
一天的观摩和学习收获多多,大家思维碰撞,互相学习到了彼此的优点。
TOP
273#

                     下水实验迫切需要

  一直以来,以为学生的实验,大致在脑中过一遍,早就了如指掌,没什么大不了。但是,经过在回澜小学的下水实验之后,心里竟然开始发毛——原来,被我们自己遗忘的角落还有那么多;被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还有那么多;被我们轻易放过的细节还有那么多。

     就拿天平来说,我们觉得使用的还是挺多的,可以算是普通的仪器了,但我们竟然连天平的某些部位的名称还不知道,移动游码用镊子也不知道,因为就是一直用手直接拨动的。这让我想起这次杭州市优质课比赛中的天平使用,教研员徐春建老师指出的问题,确实存在好多老师身上。参加市级优质课比赛的老师都是各县市的佼佼者,情况都不容乐观,更何况是我们许多普通老师呢。正是有了正确的心态,能积极去面对,在接下来的实验中,我们组的成员在制作指南针、研究滑轮组、做框架、红绿灯等项目中,都像小学生一样认真投入,积极动手。在成功与失败中,体验科学的奥秘,原来乐趣自在其中。

    这样的活动是实实在在服务于课堂,服务于教学的,期待下一轮的实验尝试!

   

TOP
274#

    今天参加协同体活动,让我收获很多。今天一到回澜小学,发现除了我们组内的人员之外还来很多城区学校的科学老师,可见协同体在我们萧山小学科中的地位,想想自己能成为其中一员还是挺荣幸的。上午听了两位老师的课:《抵抗弯曲》和《电和磁》,由于自己也在上六年级对这两节课特别熟悉,其中《电和磁》是我上学期开设公开课过的。周老师上的《抵抗弯曲》,整节课下来让我感觉很流畅,各个环节很有层次感,能充分调动起学生探究的兴趣;陈老师上的《电和磁》通过让学生自己对磁铁、铁钉对指南针的影响进行分析,并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现象,最终得出电流产生磁性;后面在探究如何是磁性增强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探究,得出很多线圈的放法,但没有得出最明显的放法。我觉得没必要一定得出最明显的放法,只要让学生知道线圈能是磁性明显增强即可;而我们以前公开课(包括我在内)总会被“为了得到最明显的放法”禁锢住。
后来,通了名师的点评又让我从深层次及细节处对这两堂课有了更深入的发掘。下午是下水试验,虽然自己是老师,但还是会心虚,因为发现很多实验自己也不大会做。我觉得杨老师组织这样的下水试验很好,让我们有了在实验方面充电的机会;只有我们充满电,学生才能被充电!
TOP
275#

以下是引用陈荣林在2014-12-4 8:33:00的发言:
 

知道VS理解


“知道”和“理解”这两个词语,在语文老师眼中,它们是一对近义词,也就是说“知道≈理解”。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当我们把这两个词放在教育学、认识论的范畴来看待的时候,它们是“知道=理解”还是“知道≈理解”,甚至是“知道≠理解”呢?


今天在回澜小学参加了区小学科学教师联合协同体教研活动,上午两位年轻的老师执教了两堂研讨课:《抵抗弯曲》和《电和磁》。两位年轻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了不年轻的一面,课堂调控能力让人眼前一亮。更让人惊叹的是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每一次发言总能切中要害,就像事先排练过一样,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如对比了纸宽度研究的数据和厚度的数据,学生很准确地得出了“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加”;在《电和磁》中,通电导线为什么能让磁针偏转,学生也很轻松地说出了通电导线产生了磁;怎样让磁针偏转更明显,学生回答增加电流,绕个线圈……我不理解的是我们的学生能说出这些,是他们知道了还是理解了?作为课堂引领的教师,我们又该如何定位学生的这些表达呢?把他们当作知道?还是理解?依据何在?


抛一个问题出来,希望能在论坛中得到解答。


 


我在听课过程中,和陈老师产生了同样的感受,惊讶于孩子们“如教科书般的回答”。所以,我也在思考:他们真的理解了吗?那么针对于陈老师的提问:作为课堂引领的教师,我们又该如何定位学生的这些表达呢?把他们当作知道?还是理解?依据何在?我个人认为,很多时候,学生的这种答案往往具有欺骗性;再者,一个人理解了不能代表班上所有同学都理解了。所以在面对学生的这种“标准答案”时,在我看来教师首先可以抛开去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的想法,或许可以直接采取追问的形式,来探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如《抵抗弯曲》一课,在学生发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加”时,老师可以马上追问:能和大家解释下,你选择使用“大大增加”这个词的原因吗?我相信如果这位学生是真正理解的话,他会用实验的数据来作进一步解释,这样的举措除了可以让学生本人澄清了自己的想法,也进而让班里其他的同学也能领悟“大大增加”的涵义。而如果恰好这位学生所解释的存在偏差,则更是个绝好的“生成点”,更能激发起其他学生的思考,产生思维的火花。同样的,在《电和磁》中,通电导线为什么能让磁针偏转,学生很轻松地说出了通电导线产生了磁;怎样让磁针偏转更明显,学生回答增加电流,绕个线圈……我想我们老师多问一个:你是怎么想的?那么,学生是否理解的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TOP
276#

       参加完这次研讨活动,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实验探究活动中,我们该注重的是什么?11月28日,听周晓芸老师试教《抵抗弯曲》这一课,她将设计实验作为探究活动的重点,设计了详细的实验设计单,让学生先设计宽度对纸抗弯曲能力影响的实验,第一个实验完成后,再设计厚度对纸抗弯曲能力影响的实验,虽然是六年级的学生,但设计实验,交流,讨论出最后的实验方案,还是花了不少的时间,所以导致整节课花了50分钟。12月3日,正式上《抵抗弯曲》,我们看到的是周晓芸老师将两个实验前的设计,讨论进行了整合,大大缩短了时间,而将重点放在让学生进行长时探究,在探究中发现改变厚度与宽度对纸抗弯曲能力影响的差异。同一个老师,同一堂课,上出了截两种味道的两堂课,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导致了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效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8 13:26:59编辑过]

TOP
277#

做了微课以后,对微课的理解好像更深了一个层次。但是自己不是技术型的,所以感觉比较辛苦。
TOP
278#

两年的时间一晃而过,在这两年之中,自己受益匪浅。弥补了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获得了较多的成长机会,很难忘!
TOP
279#

以下是引用谢勇波在2015-4-20 15:38:00的发言:

    
    做了微课以后,对微课的理解好像更深了一个层次。但是自己不是技术型的,所以感觉比较辛苦。
    

是的  有很多好的想法无法得到技术的支持
TOP
280#

两年研训结束,大家有空可以晒晒自己的成长与收获,作为这个专帖的句号。
TOP
281#

这个团队真好
想一想其实咱们每时每刻都幸福!
吴KING视界影像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93611640
欢迎您的指导
TOP
282#

以下是引用吴王不凡在2015-6-24 17:58:00的发言:

    
    这个团队真好
    

是啊 不知不觉2年时间过去了
TOP
283#

 马上就是第二期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