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着尝试“先学后教”
——一次教研课后的自我反思及改进
——徐韩红
环节一: 创设情境,揭示新课(1+2分钟)
【设计】
1.创设情境:老师迟到了。
2.猜测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推测说时间
3.公布时间,揭示课题。
【现场】
情境创设:(铃声响起,教师故意迟到一分钟,匆匆进门)
师:不好意思……(同时鞠躬表示歉意),今天老师迟到了。浪费了大家宝贵的时间真是过意不去!(正当学生迷茫之际,马上抛出问题)
师:对了,刚才我迟到了多少时间呀?
生1:有3分钟左右吧。
生2:1分30秒吧。
生3:大概5分钟吧。
生4:可能有7、8分钟哦!
师:(拿出秒表)呵呵……请你告诉大家老师迟到的时间。
生1:59点98,就一分钟。
师:还好我有准备,不然在座的同学真认为老师迟到了那么久呢!今天就让我们从这一分钟开始一起来体验时间吧。(板书课题:时间)
【反思】
在实际生活中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上老师迟到了,学生会有很多遐想,然后匆匆进来,向学生表示歉意。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把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让学生乐于参与。
环节二:自主探究,准确计时(4+10分钟)
【设计】
1.提出问题:讨论怎样才能准确地估计一分钟呢?
2.剖析问题:学生各抒己见。
3.付诸行动:以小组为单位,多种方法准确估计一分钟。
【现场】
师:刚才老师迟到了一分钟,可为什么同学们会感觉有3分钟、5分钟、甚至10分钟呢?
生1:随便说的。
生2:就凭感觉猜的。
生3:大家都凭自己的感觉来猜时间,所以我们猜测的时间都不一样。
师:那怎样才能准确地估计一分钟呢?
生1:用秒表来计时。
生2:老师说了,是让我们来准确估计一分钟,怎么可以用秒表呢!
师:是的,今天我们不用手上的表,教室里的钟以及计算机上显示的时间等途径来知道时间,而是用自己的方法来估计时间。谁再来分享一下你的方法?
生1:可以数自己的脉搏。
生2:写字,比如1秒钟写1个“一”,那么写60个“一”就是一分钟。
生3:数数。
生4:跳绳。我一分钟跳180下绳,现在反过来,我跳180下绳就是一分钟了。
生5:做仰卧起坐。一分钟做40下。
生6:……
师:好,嘴动不如行动,今天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各个组员的力量,借助各种方法好好地来估计这一分钟,看哪个组里估计一分钟的方法最多,哪个组里估计一分钟的时间最准确!
生齐说:好!
师:活动中有几个“字”要求学生能明白。(多媒体出示)
听 (教师讲:听从组长的分工安排老师提供的活动流程。)
补 (教师讲:活动流程不完整,请补充完整,强调 要根据提供的活动流程一步一步进行下去。在抽屉里)
静: (教师讲:保持安静,以免影响自己及他人。)
师:这口钟对各小组完成任务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请大家好好利用哦!
(多媒体出示电子钟,从00:00开始计时,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
师:那就开始活动吧!
借助下面这份活动方案,也是一份导学案,即来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方法体验一分钟的时长和寻找如何准确估计一分钟的方法。
【反思】
这是一节没有“实验”的科学探究课,探究的成分很少,但这样的内容却在科学教材中占不小的比例,面对这样的教材,我们该怎么来把握?如何把“探究意味不浓”的教学内容上出科学的味道来?课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挖掘,我努力在设计中强化、细化对时间的估算,增加趣味体验的环节,以便让学生对时间有新的认识,上出科学课的味道。我把运用多种方法感受1分钟的长短作为本课重点,难点是如何更准确地估计1分钟。
关于时间的概念对于学生并不陌生,但在他们的头脑中只一个粗浅的认识,知道时间的单位,也知道时间是一分一秒的流逝。可是,大多数同学很少认真体验过时间的长短,尤其是对一分钟这样短的时间内,不知道具体能做多少事情。因此,我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注重简约课堂下的长时探究,我将本课的几个环节进行了整合,并借助“活动方案”这一导学案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长时探究,从而培养小组成员间合作、交流、互助的能力。
环节三:成果展示,发现误差(15+3分钟)
【设计】
1.小组代表进行一分钟计时成果展示
2.各小组代表介绍估时方法。
4.思考:如何去估计十分钟、一小时的时间,推测可能会出现的后果。
5.讨论:时间真的有快慢吗?
【现场】
师:时间到了,下面请10位小组代表带上你们帮老师填补完整的活动方案放到讲台上,人站在讲台前,然后再请10位同学做裁判。老师喊“预备”开始,各代表就以自己的方式开始计时,认为时间到了就举手,帮你计时的裁判见他举手就记下此刻的时间。
(10位裁判员到位,各代表准备就绪,随着老师的一声令下,一分钟计时竞赛开始了。等10位代表的手都举起过后,竞赛的结果就出来了。)
师:现在结果出来了,我们请10位代表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小组用了哪些方法来估计时间的,同时再谈谈自己的参赛感受。估时的方法如果是一样的额就不需要讲了,把跟别的组不一样的方法说说就可以了。
生1:我们小组用数数、写“一”字、翻书页、敲桌子的方法来计时的。竞赛时我是用数数的方法来估计一分钟,就是在心里默默的从“1”开始数起,数到60就是一分钟了。
师:哇,这样从“1”开始数起,数到60就可以这么准确估计一分钟,那我们的手表、时钟不要被淘汰了?
生2:我们小组还用数呼吸次数的方法来估计时间的。竞赛时我是数数的,在刚才训练时,我有好几次也是刚好60秒呢,可是这次却只有54秒, 所以我觉得数数的速度很重要,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
生1:我要补充一下,我在数数时我们小组的***同学要我根据手表秒钟走动的节奏来数的。
生3:我们小组的估计方法跟他们一样,竞赛时我是用数脉搏的方法来计时的,在前面的训练中,我经过反复测验,发现自己每分钟的脉搏跳动都是65下,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刚才我明明是数到70下就马上举手了,时间却差了4秒。
生4:我知道是什么原因,刚才你肯定有点紧张吧!人一紧张心跳就会加速,所以你数到70下时还没到一分钟。
师:真棒!现在我们的同学都会帮其他同学解决疑惑了呢!
生5:我们小组用这个透明胶带来回摆动的方法来估计时间的。(学生拿出一卷胶带纸,类似于一个摆。)这样来回算一次,数到35次就一分钟了,刚才我们数到30下后它就几乎不动了,所以跟实际的一分钟有很大的偏差,但是前面我们小组给我测的时候很准的。
生6:我们小组还用跳绳的方法来计时间的。竞赛时我选用的是数数,没数好,所以不准。
生7:方法都被他们说了。竞赛时我用数数的方法的。
生8:我们跟他们一样。
生9:我们小组还有同学是敲自己的大腿,敲一下数一下。刚才竞赛时我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计时的。但是站在讲台前,跟在小组里坐着敲大腿不一样,可能这就是我不准的原因。
生10:我是数数的,没有其他方法了。
师:通过小组代表的发言,我们知道其实时间是可以用很多种方法来估计的,但是——
生1:不准啊。
师:的确。刚才我们各个小组可以说是使劲浑身法术来估计这一分钟,遗憾的是仍旧有不同程度的偏差。(板书:偏差)那如果用这样的方法去估计10分钟、1小时的话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板书:10分钟、1小时)
生齐说:偏差会更大。
师:下周我们学校将举行一分钟跳绳比赛,请问我们最好用什么来计时呢?
生1:秒表。
师:的确,因为生活、工作、学习的需要,我们需要有像秒表这样科学的计时工具。(板书:科学计时)
【反思】
通过让10位代表介绍自己小组估计时间的方法,以及自己在代表小组参加比赛的感受,目的是为了了解前面小组活动中,各成员是否选用多种方法来估计时间,在经过小组成员共同努力下,不断调整对“一分钟”的估计方法和准确度,结果发现还是存有偏差。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估计10分钟、1小时,以此来突破教学难点,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和体验。从而明白这样的估时方法是不科学、不合理、不实际的,因为这样估时方法会因人而异,会受外界影响,会因劳累而有疏忽,进而引导学生明白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有精确的计时工具,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埋下伏笔。
环节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1+2分钟)
【设计】
1.问现在几点了?
2.时间真的有快慢吗?
3.课堂小结
【现场】
师:不知道现在几点钟了?
生1:10:00
生2:9:45
生3:9:30
生4:……
师:(拿出定格的秒表,利用投影呈现在全班同学面前)刚才我问“现在几点时,老师把秒表也掐停了。9:50(板书9:50)
生:刚才我就认为是9:55,就是不敢来说。
师:那以后要会把握机会,胆子再大一些!时间按过得真快,一节课快下课了。诶,对了,你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感慨吧:时间过得真快。难道时间真的有快慢吗?
生1:不是的,因为我觉得有兴趣所以会觉得时间过得快些。
生2:如果给我玩10分钟游戏,我会觉得这10分钟只有10秒钟那么短呢!
(话音未落音器全班哄堂大笑。)
生3:时间是没有快慢的,平时我们说的快慢是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说的。我妈妈老是说“一眨眼功夫,一年又过去了”。
师 :的确,时间不会因为我们的喜欢或不喜欢而发生改变,它时刻以不变的速度在行进着,从我们身边悄悄地在流逝着。(板书:流逝)
师:这节课是什么时候上课的呢?
生:9:20(板书9:20)
师 :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分钟,我们还能不能回到上课的时间呢?
生:肯定不能。因为时间一去不复返啊!
师:既然时间一去不复返,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时间呢?
生1:要珍惜时间
生2:不要浪费时间。
生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师:同学们都能明白岳飞当时讲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齐说:明白!
师:希望我们在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做一个时间的小主人。
试着尝试“先学后教”
——一次教研课后的自我反思及改进
——徐韩红
环节一: 创设情境,揭示新课(1+2分钟)
【设计】
1.创设情境:老师迟到了。
2.猜测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推测说时间
3.公布时间,揭示课题。
【现场】
情境创设:(铃声响起,教师故意迟到一分钟,匆匆进门)
师:不好意思……(同时鞠躬表示歉意),今天老师迟到了。浪费了大家宝贵的时间真是过意不去!(正当学生迷茫之际,马上抛出问题)
师:对了,刚才我迟到了多少时间呀?
生1:有3分钟左右吧。
生2:1分30秒吧。
生3:大概5分钟吧。
生4:可能有7、8分钟哦!
师:(拿出秒表)呵呵……请你告诉大家老师迟到的时间。
生1:59点98,就一分钟。
师:还好我有准备,不然在座的同学真认为老师迟到了那么久呢!今天就让我们从这一分钟开始一起来体验时间吧。(板书课题:时间)
【反思】
在实际生活中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上老师迟到了,学生会有很多遐想,然后匆匆进来,向学生表示歉意。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把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让学生乐于参与。
环节二:自主探究,准确计时(4+10分钟)
【设计】
1.提出问题:讨论怎样才能准确地估计一分钟呢?
2.剖析问题:学生各抒己见。
3.付诸行动:以小组为单位,多种方法准确估计一分钟。
【现场】
师:刚才老师迟到了一分钟,可为什么同学们会感觉有3分钟、5分钟、甚至10分钟呢?
生1:随便说的。
生2:就凭感觉猜的。
生3:大家都凭自己的感觉来猜时间,所以我们猜测的时间都不一样。
师:那怎样才能准确地估计一分钟呢?
生1:用秒表来计时。
生2:老师说了,是让我们来准确估计一分钟,怎么可以用秒表呢!
师:是的,今天我们不用手上的表,教室里的钟以及计算机上显示的时间等途径来知道时间,而是用自己的方法来估计时间。谁再来分享一下你的方法?
生1:可以数自己的脉搏。
生2:写字,比如1秒钟写1个“一”,那么写60个“一”就是一分钟。
生3:数数。
生4:跳绳。我一分钟跳180下绳,现在反过来,我跳180下绳就是一分钟了。
生5:做仰卧起坐。一分钟做40下。
生6:……
师:好,嘴动不如行动,今天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各个组员的力量,借助各种方法好好地来估计这一分钟,看哪个组里估计一分钟的方法最多,哪个组里估计一分钟的时间最准确!
生齐说:好!
师:活动中有几个“字”要求学生能明白。(多媒体出示)
听 (教师讲:听从组长的分工安排老师提供的活动流程。)
补 (教师讲:活动流程不完整,请补充完整,强调 要根据提供的活动流程一步一步进行下去。在抽屉里)
静: (教师讲:保持安静,以免影响自己及他人。)
师:这口钟对各小组完成任务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请大家好好利用哦!
(多媒体出示电子钟,从00:00开始计时,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
师:那就开始活动吧!
借助下面这份活动方案,也是一份导学案,即来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方法体验一分钟的时长和寻找如何准确估计一分钟的方法。
【反思】
这是一节没有“实验”的科学探究课,探究的成分很少,但这样的内容却在科学教材中占不小的比例,面对这样的教材,我们该怎么来把握?如何把“探究意味不浓”的教学内容上出科学的味道来?课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挖掘,我努力在设计中强化、细化对时间的估算,增加趣味体验的环节,以便让学生对时间有新的认识,上出科学课的味道。我把运用多种方法感受1分钟的长短作为本课重点,难点是如何更准确地估计1分钟。
关于时间的概念对于学生并不陌生,但在他们的头脑中只一个粗浅的认识,知道时间的单位,也知道时间是一分一秒的流逝。可是,大多数同学很少认真体验过时间的长短,尤其是对一分钟这样短的时间内,不知道具体能做多少事情。因此,我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注重简约课堂下的长时探究,我将本课的几个环节进行了整合,并借助“活动方案”这一导学案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长时探究,从而培养小组成员间合作、交流、互助的能力。
环节三:成果展示,发现误差(15+3分钟)
【设计】
1.小组代表进行一分钟计时成果展示
2.各小组代表介绍估时方法。
4.思考:如何去估计十分钟、一小时的时间,推测可能会出现的后果。
5.讨论:时间真的有快慢吗?
【现场】
师:时间到了,下面请10位小组代表带上你们帮老师填补完整的活动方案放到讲台上,人站在讲台前,然后再请10位同学做裁判。老师喊“预备”开始,各代表就以自己的方式开始计时,认为时间到了就举手,帮你计时的裁判见他举手就记下此刻的时间。
(10位裁判员到位,各代表准备就绪,随着老师的一声令下,一分钟计时竞赛开始了。等10位代表的手都举起过后,竞赛的结果就出来了。)
师:现在结果出来了,我们请10位代表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小组用了哪些方法来估计时间的,同时再谈谈自己的参赛感受。估时的方法如果是一样的额就不需要讲了,把跟别的组不一样的方法说说就可以了。
生1:我们小组用数数、写“一”字、翻书页、敲桌子的方法来计时的。竞赛时我是用数数的方法来估计一分钟,就是在心里默默的从“1”开始数起,数到60就是一分钟了。
师:哇,这样从“1”开始数起,数到60就可以这么准确估计一分钟,那我们的手表、时钟不要被淘汰了?
生2:我们小组还用数呼吸次数的方法来估计时间的。竞赛时我是数数的,在刚才训练时,我有好几次也是刚好60秒呢,可是这次却只有54秒, 所以我觉得数数的速度很重要,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
生1:我要补充一下,我在数数时我们小组的***同学要我根据手表秒钟走动的节奏来数的。
生3:我们小组的估计方法跟他们一样,竞赛时我是用数脉搏的方法来计时的,在前面的训练中,我经过反复测验,发现自己每分钟的脉搏跳动都是65下,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刚才我明明是数到70下就马上举手了,时间却差了4秒。
生4:我知道是什么原因,刚才你肯定有点紧张吧!人一紧张心跳就会加速,所以你数到70下时还没到一分钟。
师:真棒!现在我们的同学都会帮其他同学解决疑惑了呢!
生5:我们小组用这个透明胶带来回摆动的方法来估计时间的。(学生拿出一卷胶带纸,类似于一个摆。)这样来回算一次,数到35次就一分钟了,刚才我们数到30下后它就几乎不动了,所以跟实际的一分钟有很大的偏差,但是前面我们小组给我测的时候很准的。
生6:我们小组还用跳绳的方法来计时间的。竞赛时我选用的是数数,没数好,所以不准。
生7:方法都被他们说了。竞赛时我用数数的方法的。
生8:我们跟他们一样。
生9:我们小组还有同学是敲自己的大腿,敲一下数一下。刚才竞赛时我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计时的。但是站在讲台前,跟在小组里坐着敲大腿不一样,可能这就是我不准的原因。
生10:我是数数的,没有其他方法了。
师:通过小组代表的发言,我们知道其实时间是可以用很多种方法来估计的,但是——
生1:不准啊。
师:的确。刚才我们各个小组可以说是使劲浑身法术来估计这一分钟,遗憾的是仍旧有不同程度的偏差。(板书:偏差)那如果用这样的方法去估计10分钟、1小时的话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板书:10分钟、1小时)
生齐说:偏差会更大。
师:下周我们学校将举行一分钟跳绳比赛,请问我们最好用什么来计时呢?
生1:秒表。
师:的确,因为生活、工作、学习的需要,我们需要有像秒表这样科学的计时工具。(板书:科学计时)
【反思】
通过让10位代表介绍自己小组估计时间的方法,以及自己在代表小组参加比赛的感受,目的是为了了解前面小组活动中,各成员是否选用多种方法来估计时间,在经过小组成员共同努力下,不断调整对“一分钟”的估计方法和准确度,结果发现还是存有偏差。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估计10分钟、1小时,以此来突破教学难点,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和体验。从而明白这样的估时方法是不科学、不合理、不实际的,因为这样估时方法会因人而异,会受外界影响,会因劳累而有疏忽,进而引导学生明白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有精确的计时工具,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埋下伏笔。
环节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1+2分钟)
【设计】
1.问现在几点了?
2.时间真的有快慢吗?
3.课堂小结
【现场】
师:不知道现在几点钟了?
生1:10:00
生2:9:45
生3:9:30
生4:……
师:(拿出定格的秒表,利用投影呈现在全班同学面前)刚才我问“现在几点时,老师把秒表也掐停了。9:50(板书9:50)
生:刚才我就认为是9:55,就是不敢来说。
师:那以后要会把握机会,胆子再大一些!时间按过得真快,一节课快下课了。诶,对了,你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感慨吧:时间过得真快。难道时间真的有快慢吗?
生1:不是的,因为我觉得有兴趣所以会觉得时间过得快些。
生2:如果给我玩10分钟游戏,我会觉得这10分钟只有10秒钟那么短呢!
(话音未落音器全班哄堂大笑。)
生3:时间是没有快慢的,平时我们说的快慢是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说的。我妈妈老是说“一眨眼功夫,一年又过去了”。
师 :的确,时间不会因为我们的喜欢或不喜欢而发生改变,它时刻以不变的速度在行进着,从我们身边悄悄地在流逝着。(板书:流逝)
师:这节课是什么时候上课的呢?
生:9:20(板书9:20)
师 :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分钟,我们还能不能回到上课的时间呢?
生:肯定不能。因为时间一去不复返啊!
师:既然时间一去不复返,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时间呢?
生1:要珍惜时间
生2:不要浪费时间。
生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师:同学们都能明白岳飞当时讲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齐说:明白!
师:希望我们在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做一个时间的小主人。
upload=jpg,1.jpg]UploadFile/2013-10/20131028864582118.jpg[/upload]

【反思】
我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估计一下现在几点了,学生估计的会有快有慢,接着我利用平时的“口头禅”——时间过得真快,让学生自己来探讨时间是否真的有快慢吗?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科学地认识时间,知道时间以不变的速度流逝,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在全课即将结束时提出:我们还能回到上课前的时间吗?进而让学生来谈谈对时间的感悟,即让学生说说如何对待时间,从而培养学生树立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好品质、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