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三年级学生观察能力之我见
萧山区径游小学 谢勇波
时隔4年以后,我又重新执教三年级科学。英语和科学都是三年级开始学的,但是相比而言,喜欢科学的学生远比喜欢英语的学生要多。也许就是因为科学课的活动迎合了学生“活泼好动”的特性。教科版小学三上年级科学课从第一节课开始就是观察。“观察”这个活动贯穿了三上年级:认识观察,学会观察,运用观察。
观察是基础。它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学习的重要手段。科学史上,由于细心观察与思考而导致重大发现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小学科学课中就有伽利略观察研究吊灯摆动而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奥斯特在一次偶然的观察中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等好几个例子。观察能力在社会生活中也很重要,懂得“察言观色”的人就更容易左右逢源。第一次接触科学课的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科学活动中,学到了科学知识,掌握了科学方法,形成了科学意识。当然,这是理想化了的状态。其实学生还真不是这样一步登天的,相比死记硬背的知识,观察能力的提高还是有点难度的。
哎,三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真不怎么样!四五六年级稍微好一点,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观察上的误区:
第一种情况是学生把“看”当作了全部的观察。“我看到了什么”、“金鱼的身体上有什么”,我们科学课上的许多观察活动变成了“眼力比赛”。虽然眼睛接收到的信息占我们全部接收信息的70%以上。但是,如果学生把观察等同于看见,那肯定是不对的。怎么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还可用闻,听,摸的方法去观察,用测量工具去观察呢?
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存在的问题是观察顺序很混乱,就是东一点西一点,没有一定的顺序。
第三种情况是观察归观察,记录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说白了就是不会记录和及时记录。
第四种情况是分不清当下观察到的和生活经验之间的区别。有的学生会把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当作课堂上的观察填写在观察记录表中。严格意义上来说,总感觉不对味。
第五种情况是对缺长期观察的毅力。对于植物的变化,需要长时间的观察,但是学生很少做到。
那么观察到底应该是怎么样的呢?《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用示例的方式说明,科学观察就是对观察对象的精确描述,观察能力就是能够对观察或研究对象从多方面感知并进行精确描述的能力。科学的观察至少主要包括这样几层意思:
1.丰富细致的信息。就是要尽可能“观察”到更多的东西,找到更多的观察点,发现更多的差异点。当然“观察”得越仔细,“观察点”越多,“观察”到的东西就越多。
2.准确细致的描述。观察不仅是“观察”到了什么,更重要的内容是被观察到的东西是什么样,也就是有哪些具体的特征。对这些特征的描述,除用语言文字外,还可以用图画、图片,但大量的科学观察,特别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更强调的是数据的搜集,通过借助某些测量工具对观察到的东西进行定量的描述。
3.客观真实的记录。科学观察的意义在于观察结果的分享和观察资料的积累。因此科学观察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对“观察”进行客观真实的记录,不但要如实记录“观察”到了什么、“观察”到的东西什么样,还要说明观察者是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观察的、是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观察”的。以便重新进行检验,或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发现。
提出了问题以后,可能就要说说解决的方法了。
一、加强直观教学,激发观察兴趣,培养观察的耐心和毅力。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多使用图片、模型、标本、幻灯、演示实验等直观手段,并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坚持开展课外的观察活动。科学教学内容中,有一部分是必须坚持较长一段时间的观察活动,如观察向日葵和蚕的生长过程,观察物候的变化,天气观测、四季星空观察等。
二、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儿童有了观察的兴趣,但往往会由于观察不得法而徒劳无功,最后丧失兴趣。所以教给科学的观察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下面就科学课中常用的几种观察方法做扼要的介绍:
1.概貌观察。这是以事物或现象总的轮廓为着眼点进行的观察,目的是很快地找出事物或现象区分的主要标志。例如观察鱼的游动,得出总的概貌是鱼靠鳍划水游动。
2.过程观察。这是将现象分解为若干阶段来进行的观察。
3.层次观察,即将事物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的观察。如观察植物的花,可按萼片、花瓣、花蕊的层次进行。
4.差异观察。在观察时注意比较,找出不同类事物的本质差异和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差异。
观察不光是用眼看,还包括听、嗅、摸、尝等多种感知手段。参与观察的感官越多,输入大脑的信息就越多,观察所得的印象也就越深刻。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儿童好奇心强,对观察有自发的兴趣,但缺乏耐心,情绪多变,兴趣转移得快,因此,必须注意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1.要进行观察重要性的教育,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各种事物的习惯。这最好通过讲述科学家从注意观察平凡小事中发现真理的故事来进行。
2.要积极组织各种观察活动,让学生有实践的机会。科学课教师,要花相当一部分力气用在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科学活动上,组织兴趣小组,坚持观察活动,及时进行辅导。
3.要让学生养成记观察记录(或观察日记),及时整理记录,分析思考的习惯。观察时要一丝不苟,记录则要准确无误,特别是对长期观察的项目,更要训练学生观察的耐心和准确性。
4.要注意总结评比。每一观察项目结束后,要及时写出观察报告,有的还要附上图表。各观察小组(兴趣小组)之间可以开展评比。